1、大力发展小凉山高原特色农业一、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内涵 2011 年 11 月召开的云南省第九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打造优势特色农产品品牌。2012 年 3 月 6 日, 人民日报刊发了该报记者采访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的文章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3 月 7 日,胡锦涛同志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云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这是云南的优势。 ”3 月 16 日,秦书记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议,传达了胡锦涛同志的讲话精神。6 月 21 日,省委、省政府在曲靖召开了全省高原特色农业推进大会。8 月 7 日,省委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
2、决定 。8 月 10 日,省政府命名了全省第一批 40 个“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 ,决定对示范县实行动态管理,每 2 年考核 1 次;对产业发展迅速、农民增收较快的县,逐步纳入示范县;对建设进展缓慢、成效不突出的示范县,将限期整改或撤销称号。 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是中央和省委根据自然禀赋、地缘优势和实际需要,对云南农业作出的战略定位。其要义是:一要充分利用云南地理优势独特、气候优势突出、物种优势明显、开放优势巨大等条件,打造有优势、有竞争力的绿色战略品牌,增强农业发展的动力活力,走出一条具有云南高原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二要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打响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 4
3、 张名片。三要建设高原粮仓、特色经作、山地牧业等 6 大重点产业,打造云烟、云茶等12 大品牌,形成关联度高、带动力强、影响深远的产业和品牌,力争到2016 年实现:农林牧业综合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产品出口额“3个翻番” ,粮食总产量、畜牧业产值、农产品加工产值“3 个突破” 。 二、宁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情况 俗称小凉山的宁蒗县,是个由原始共耕制、奴隶制和封建领主制等多种社会形态共存,经过民主改革于 1956 年成立彝族自治县而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县份,简称民族直过区,这种“隔夜不同天,一步跨千年”的历史性嬗变,是人类社会发展形态中的特例。1986 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治理的
4、 272 个贫困县之一;2001 年,再次被国务院列为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山(山区占 98.4%) 、少(少数民族占 81.8%) 、偏(远离中心城市) 、特(发育特殊) 、穷(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返贫率高) ,是宁蒗的基本县情。目前,全县还有占总人口 84%的 22 万贫困人口,其中丧失基本生存条件的有 4.5 万。 经过多年的奋斗,宁蒗的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已初见成效种植马铃薯 16.82 万亩,平均亩产 1125.9 公斤,年繁育脱毒马铃薯原原种 300万粒,年产鲜薯 18.94 万吨。商品薯主要销往昆明、攀枝花等地。种植苹果 9.2 万亩,挂果 4.4 万亩,2012
5、年实现产量 3.9 万吨,产值 1.17 亿元。鲜果以本地销售为主;中下级果由小凉山果汁饮料公司加工成果汁果醋等,年加工量 3000 吨。种植烤烟 3.19 万亩,收购烟叶 6.92 万担,亩均收入 2530 元,烟农户均收入 1.85 万元,全县烟农收入 8045 万元,为财政创税 1770 万元,烤烟产值 2 年内实现了倍增。在县城周边、公路沿线建起大棚蔬菜 222.5 亩,带动全县发展露地蔬菜 2.5 万亩,实现了大宗蔬菜的周年均衡供应,有效缓解了当地“吃菜难、吃菜贵”问题。种植药木瓜 14.81 万亩,挂果 2000 亩,亩均产值 2500 元。由女儿珍公司加工成果醋和果脯销售,年加工
6、成品 160 吨。种植中药材 8.8 万亩,其中续断 6.13 万亩、木香 8894 亩、附子 5109 亩、滇重楼 1735 亩、金铁锁 548 亩、吗咖 377 亩,其它品种 1 万亩;目前,续断、滇重楼和金铁锁种植面积位居丽江市之首,发展前景较好。2012 年,销售各类中药材 600 吨,收入 1000 万元。 由于地理、气候的限制,宁蒗农业与周边县区比,还存在总体发展水平滞后、特而不优、优而不强等问题:基地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差,单产低;农业产业化程度低,龙头企业少、小、弱,无马铃薯深加工企业,农产品深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与龙头企业的利益联系不紧密。为此,必须因地
7、制宜、扬长避短,加快发展步伐。 三、做大做强宁蒗高原特色农业 制定落实发展规划。根据云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决定和丽江市委、市政府关于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实施意见精神,成立高原特色农业规划编制领导小组,组织开展规划编制工作,明确发展思路:结合县“十二五”规划和“三区三带”布局,围绕发展五大支柱产业,从实际出发,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做大做强具有凉山特色的高原生态农业。 确定发展对策措施。优化区域布局,推进特色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抓好基本农田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发展条件;加快培育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合理流转土地,提高产业规模化
8、水平;推广农业实用科技,提高农业效益;优化配置农村公共资源,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降低农业成本;培育一批经销公司、专业组织和运销大户,加强农业公共服务、产品营销与市场建设。 培植壮大马铃薯产业。落实县政府关于加快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意见 ,用好每年 200 万元的县财政扶持资金,加强良种扩繁体系建设,完成马铃薯试验中心改扩建项目,完善县、乡、村三级良种繁育体系,形成布局合理、层级协调、功能健全的网络。在主产乡镇实施“1 户 1 亩原原种”工程,扩大面积,推广高产栽培技术,提高单产。发展商品薯和加工业,提高质量和效益,培育一批效益好、辐
9、射带动强、发展潜力大的加工企业,延伸产业增值链条。注册产品商标和申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到 2015 年,力争发展到 20 万亩,实现单产 1500 公斤、总产 30 万吨、商品率 65%、产值 4.5 亿元以上,争取列入全省马铃薯产业“十优十强”县。 做大世界屋脊红米。位于享有“中国十大生态名湖”等荣誉的泸沽湖畔的永宁坝,平均海拔 2700 米,是全球海拔最高的水稻产区,所产红米品质优良,米粒呈淡红色,米饭质地松软,具有粉红、油润、清香甜润等特点。近年来,由于本地原始红米品种退化、产量品质下降,一些农户便引进其它品种种植,导致原始红米品种日渐退缩,目前已不足百亩,仅占全乡水稻种植的 10%,濒
10、临绝迹。为此,2012 年,县委提出了制定加快高原红米产业化发展的意见 。要扩大种植面积。抓住木底箐水库建成机遇,建设配套水利沟渠,改造撂荒地和部分灌溉条件好的山地,增加水田面积,将红米种植从现在的 9800 亩扩大到 1.5 万亩。要对红米品种进行抢救性提纯复壮,改变品种退化、产量和品质下降现状,恢复老品种种群;从海拔相近地区引进红米进行品比试验,推广适应性强、产量高、品质佳的品种。到 2015 年,力争种植 1 万亩,总产 2200吨、商品率 48.7%、总产值 1200 万元以上。 大力发展苦荞产业。苦荞是药食同源、营养丰富的农作物,分布在海拔 2600 米以上的冷凉山区。宁蒗有发展苦荞
11、产业的适宜自然环境,种植历史悠久,种植基础好,品质优良,属原生态绿色食品,具有较好的地方特色品牌。目前,全县种植 7 万亩,平均亩产 106 公斤,年总产7507 吨。认真落实县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农村工作的意见 、县政府关于加快高山特色粮食(苦荞)产业化发展的意见 ,把苦荞作为冷凉山区的重点特殊粮食作物和江边河谷区的晚秋作物来发展,着力解决品种退化、新品种更新慢、种植水平低、基础设施落后、带动力弱等问题。实现由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体现“求精、求新、求特”的产业发展理念。到 2015 年,力争种植 8 万亩、总产 0.8 万吨、商品率达 65%、总产值达 2600 万元以上。 打造省级
12、精品农庄。目前,全县已种植水果 26.9 万亩,其中苹果 11.1万亩、药木瓜 14.8 万亩、桃李梨等 1 万亩,去年实现总产 5.12 万吨、产值 1.54 亿元。为认真落实上级关于打造庄园经济的决定,充分考虑水果产业现状、公司总体实力及辐射带动作用,做好规划调研,由县果汁饮料公司牵头,进行农业精品庄园的申报和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 9000万元。计划建设:2 万亩苹果标准化基地及配套服务设施,年产 1 万吨苹果醋调味品及苹果醋饮品,注册“小凉山”产品商标,果园、道路、水渠、生态围栏、旅游和文化设施,彝族毕摩文化园和普米韩规文化园,力争年营业收入达 3000 万元以上。落实县政府关于加快蔬菜
13、产业发展的意见 ,用好县财政每年 100 万元的扶持资金,抓好大棚和露地蔬菜种植基地建设,发展优质高产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到 2015 年,力争种植5 万亩,总产万吨、产值 1.2 亿元以上。 发展药材烤烟产业。落实县政府关于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用好县财政每年 250 万元的扶持资金,发挥气候、海拔、山区广阔等优势,做好“云药之乡”和中药材 GAP 认证工作;以中药材种植、初加工和营销的规范化、标准化为重点,建设当地药材驯化扩繁和连片种植基地,每年建设生产基地 3 万亩以上,到 2015 年,力争建设中药材基地 20 万亩,产值 3 亿元。强化基础建设,扩大种植面积,着力提高单产,优化科技服务,到 2015 年,力争种植烤烟 3.5 万亩、年产 9 万担、年产值上亿元。 (作者系云南省宁蒗县农业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