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研究文献综述摘 要:校园网络的不断发展使得大学生网络舆情成为热点。从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角度出发,众多学者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概念、成因、特征、影响及引导对策进行了探讨,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对策 一、关于大学生网络舆情概念的研究 (一)关于大学生网络舆情含义的研究 大学生网络舆情与“舆情” 、 “网络舆情”的关联性很强,其含义是从“大学生舆情” 、 “网络舆情”延伸而来的。 1)舆情和网络舆情的含义。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王来华编著的舆情研究概论将舆情定义为:“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
2、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 ”1刘毅的网络舆情研究概论是国内在网络舆情研究理论方面的第一本专著,在讨论网络舆情的基本概念前,首先对舆情的含义进行了界定:舆情是由个人以及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见、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2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2 2)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含义。史伟、单中元指出大学生网络舆情,可以认为是在一定时期内,大学生通过互联网对校园活动中的某些现象、校园管理以及所关注的其他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所表达的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3李伟东、刘敏姬指出
3、,大学生网络舆情是大学生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公共事务,特别是校园公共事务所表现出来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有明显倾向性的综合的情绪、态度和意见。4 (二)关于大学生网络舆情特征的研究 大学生网络舆情既有网络舆情的一般特征,又因舆情主体“大学生”的特殊性而呈现区别于其他舆情的特征。 刘建军、王威指出,大学生网络舆情具有多方面的特征,包括多元时空性、内容复杂性、影响离散性。5李伟东、刘敏姬指出,大学生网络舆情除了具有“自由性与可控性、交互性与即时性、隐匿性与外显性、情绪化与非理性、丰富性与多元性、个性化与群体极化性”的特点外,还呈现出不同于其他群体和其他领域舆情
4、的特征,具体包括:第一,政治敏感性强、政治需求直接但缺乏稳定性;第二,文化多元性突出,文化需求多样;第三,自我中心和功利倾向明显,成功需求强烈但抗挫能力差。4 二、关于大学生网络舆情成因的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学生成为当下自媒体时代的“代言人” 。与传统的媒体表达渠道相比,大学生更倾向于通过网络来表达自己的意见。探讨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成因是正确引导舆情的前提。 史伟、单中元将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成因归结为三个方面:大学生常规的诉求渠道不通畅、高校网络舆情分析监控系统不完善、大学生群体激情心理干预机制不健全。3陈均土指出高校网络舆情包括大学生网络舆情,其问题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大学生群体利益诉求
5、表达机制不健全、高校对网络舆情的管理与控制力欠缺高校网络伦理道德建设相对滞后、大学生思想心理的不稳定性。6 三、关于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影响研究 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影响多以负面的形式呈现,具有极高的社会关注度。众多学者对大学生舆情的影响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大学生教育的影响、对高校管理工作的影响、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董翔薇、黄凯指出网络舆情给大学生教育带来的问题表现在:网络舆情可控性被弱化给大学生带来负面影响、网络舆情监督和维权异化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7李伟东、刘敏姬指出大学生网络舆情产生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以下方面:网络舆情信息传播速度极快,对校园群体性事件反应迅速、影响面广,如果控制不当将严重影响校
6、园稳定;网络舆情煽动性强,控制难度大;网络舆情的难辨性,容易造成学生群体的盲从与冲动。4 四、关于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对策的研究 大学生网络舆情是大学生管理与校园稳定的晴雨表。通过对大学生网络舆情进行实时分析,及时发现大学生对学校和社会的意见、情绪和态度,进而使高校管理者及时地改进管理办法,维护校园稳定。 (一)转变观念,正视舆情 大学生在新媒体时代非常的活跃,但部分传统观念视网络如洪水猛兽,对不良舆情信息或大学生反映的情况、特殊情感交流等方面的信息,高校一般采取封、堵、删,甚至有关闭论坛等粗暴方式。8因此,高校管理者应摒弃无视做法,正视大学生各式各样的网络诉求,积极的走向大学生生活中去,做到学
7、校和学生“网上” 、 “网下”全面互动。 (二)构建机制,积极引导 构建大学生舆情预警机制,牢牢把握学生管理工作的主动权。高校要建立大学生网络舆情信息监控机制、研判机制、建立健全大学生利益表达诉求机制等。 (三)加强教育、正确引导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的基础和前提。刘毅、王祥提出要增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大学生网络免疫力;要开展网络伦理德育教育,强化大学生作为网络信息提供者的道德责任;要培养大学生的媒介价值判断能力等。9 (四)组建网络舆情工作队伍,培养高校“意见领袖” 网络舆情工作队伍是大学生网络舆情得以有效引导的主体。根据教育部要求,各个高校需
8、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网络辅导员队伍。高校网络辅导员通过专门的学习和培训,成为代表大学生群体的“意见领袖” 。刘毅、王祥提出要建立学校层面的网络发言人制度,提高学校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管理能力。针对微博的迅猛发展,组织网络辅导员开设实名认证的微博;鼓励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等,各个学生组织开微博,让更多校园组织体系在网络平台上发挥舆情的影响力。9 参考文献: 1 王来华.舆情研究概论:理论、方法和现实热点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58. 2 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5354. 3 史伟,单中元.关于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维度思考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2(3). 4
9、 李伟东,刘敏姬.论大学生网络舆情监控与校园稳定维护J.教育与职业,2010(21). 5 刘建军,王威.试论大学生网络舆情的预警机制J.高校辅导员,2010(10). 6 陈均土.高校网络舆情问题及其破解J.思想教育研究,2010(11). 7 董翔薇,黄凯.大学生网络舆情问题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3(1). 8 王天志,戴建友.新媒体视野下的高校网络舆情J.教育旬刊,2013(1). 9 刘毅,王祥.网络时代下的高校网络舆情现状与引导策略探讨J.中国报业(下) ,2012(4). 作者简介:万甜(1983 ) ,女,江西瑞昌人,研究生,现工作于江西警察学院治安系,助教,研究方向:治安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