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与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与创新【摘 要】安徽省 96%的县实行了“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农技推广管理体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正成为多元化农技推广的重要力量,多元化社会服务组织发展迅猛,服务正由原先单一为农民代耕代种逐步发展到农田托管、农事打包服务、农事全程代理等多种形式。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存在认识不够,投入不到位;条件建设滞后,人才断层隐患凸显;专业狭窄无法应对农民需求和现代农业;多元化推广体系间缺乏利益联结机制和推广行为短期化等问题。对此提出提高认识强化宣传,构建农技推广事业法制保障;加强农技推广机构建设,设立引种示范专项资金;创新用人、激励和培训机制;明确农技推广主体,建立常态
2、化产学研联盟;统筹规划农技推广体系发展,助力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等建议。 【关键词】农技推广机构 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 社会化服务组织 建设 创新 安徽省农技推广体系的改革,截止目前,全省 96%的县实行了“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 “人、财、物”三权收归县农业主管部门管理,按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三大职能设置了县、乡(镇)或区域农技推广机构。全省在岗农技人员 19162 人,2011年全面开展了农技人员包村联户服务,到今年 6 月底,共组织 10739 名农技人员包村 106696 户,占在编在岗人数 57.6%,促进农技推广工作的扎实开展。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通过实
3、施政府各类农业项目,成为多元化农技推广的重要实现形式。如 2009 年组建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院校通过体系内试验站,在各示范县设立试验示范基地,由于体系内可实现和国家级专家直接沟通,促进最新科研成果高效便捷地应用到示范县,缩短了转化路径,提高了转化效率。此外,通过院(校)地共建、派驻科技特派员、组建专家大院和承担农民培训等方式,进行多种形式的农技推广。 近年来,我省以植保、农机、沼气等各类农民专业化服务为基础的多元化社会服务组织发展迅猛,这些组织在实现社会化服务的同时也提供了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截止目前,全省共有农机作业服务组织 6369个,从业人员 5.4 万人;农作物专业化防治组织 7
4、212 个,从业人员 6 万多人,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力量。如长丰县政府通过招标购买服务的方式实施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其中豸铺农作物病虫害机防合作社统防统治面积达 28.7 万亩,积极探索旋耕-育苗-抽秧-防治-收割一体化的服务方式,并在社会化服务中不断发展壮大,由最初 15 人发展到今天 289 人,服务范围由村内拓展到吴山、曹庵等 7 个乡镇,成功实现跨区作业。目前,多元化社会服务发展正由原先单一为农民代耕代种逐步发展到农田托管、农事打包服务、农事全程代理等多种形式,让农民放心在外的工挣钱而不必往返城乡之间。这种社会化服务模式因破解了当今农业专业化、规模化难题而备受关注。 1.公
5、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和多元化推广体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基层农技推广架构已经搭成,人员基本到位,但仍存在认识不够、体制不顺、机制不活、保障不力、功能缺位等系列问题,难以适应农民的现实需求和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多元化推广体系间缺乏利益联结机制,产学研联盟推广行为短期化,表现如下: 1.1 对三农认识不够,投入不足宣传不到位 基层农技推广事业的兴衰一直是政府对三农认识程度的风向标,至今仍有不少地方对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认识不足,对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的功能产生怀疑。基层反映,同期同样是乡镇事业单位的文化站建设,只有部门文件,但却被列入民生工程,领导重视、经费有保障、工作力度大、建设效果好。而基层
6、农技推广机构建设,尽管有中央和省委 1 号文件一再强调,但主要是由于认识不够,导致投入不足,财政预算执行滞后,建设资金至今难以到位,离中央对农技推广机构建设所提出的一个衔接、二个覆盖目标差距较大。认识不够还体现在政府对农技推广事业的宣传上,目前各行各业都在大力表彰先进人物、劳动模范、最美乡村教师、最美警察等等,但常年走村串户、扎根基层,为中国粮食生产九连丰做出重大贡献的基层农技人员却默默无闻。 1.2 条件建设滞后,人才断层隐患凸显 条件建设上,目前乡镇农村推广机构多数是没有办公用房、没有检测设备、没有示范基地的“三无站” 。合肥市 129 个乡镇或区域站,有所有权办公用房的有 9 个,由乡镇
7、政府安排用房 86 个,自行出资租用房 34个。全市靠租地开展试验示范的机构有 7 个,没有基地的 102 个。 学历职称构成上,学历低、技能低、职称低而年龄高三低一高现象突出,多数地方反映,自 2000 年初至今基层农技推广系统一直没有进人,而现有农技骨干分流、精简、抽调、改行流失严重,农技推广队伍人才断层十分突出。编制岗位设置上,有编无岗、有岗无编、有职称无岗现象并存,高级岗位设置明显低于文教卫系统,基层人员晋升机会少,农技推广岗位缺乏吸引力。 管理机制上,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管理、监督、奖惩和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缺乏量化考核评价指标。乡镇站目前“人、财、物”三权虽然已回收到县,但奖金、住房等
8、社会保障,尤其是职务晋升机会仍需乡镇来解决,而区域站人员普遍反映奖金及住房等难以解决,职务晋升或转岗机会更少。所以乡镇站农技人员目前主要工作,除完成政府下达的大量农业项目外,仍要参与乡镇中心工作,难有精力主动上门为农民服务。1.3 技术单一无法应对农民需求,专业狭窄难以适应现代农业 调研中,一位农技员告诉我,他在一片水稻玉米及花生的地头拣到了种子、农药、除草剂、生长调节剂、微肥等 38 个不同类型的包装袋。目前种子及农资市场经营品种多、渠道乱、来源杂,其中不乏假冒伪劣产品,所以农民最迫切需要农技员帮助他们选好种子、挑对农药品牌。但现有农技系统专业分工过细,农技员技术单一,更关键的是大量新引进的
9、种子、农药需要经过试验示范才能推广,但大部分农技站不具备试验条件,面对农民现实需求无法应对。基层反映,发展现代农业需要熟悉良种良法配套、农机与农艺配合等知识,尤其需要果蔬、经作、特种养殖、农产品安全检测等专业人才,但多数农技人员指导传统农业轻车熟路,而对现代农业的高端技术需求则无能为力。 1.4 多元化推广体系间缺乏利益联结机制,产学研联盟推广行为短期化 目前,农业科研、高等院校及农技推广体制管理上条块分割、各行其是,缺乏良好的合作机制。其间的联系,主要靠执行政府各类项目而形成一种松散、临时性的产学研联合,随着项目验收完成,联盟即行终结,存在短期行为,缺乏制度性安排和常态化的联合协调机制。从项
10、目实施内容来看,由于政府计划项目是自上而下事先设定好的,往往与农民现实需求不相衔接,造成大量优质推广资源的浪费。从科研系统内部来看,省、市、县各级农科院所分属各级政府管理,纵向联系较少。省农科院虽然科研力量较强,但其成果转化缺乏区域性合作平台,推广渠道不畅。县级农科所、国有良种场曾是我国四级农科网中重要的一环,承担引进种子、农药和栽培、土肥、植保等试验示范,但目前大部分运转较为困难,不少场站承包给个人经营。从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来看,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企业等组织运作不太规范,机制不健全,尤其是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农技推广功能因缺乏资金支持往往难以到位,带动力较弱。 2.对发展公益性农技
11、推广机构和多元化农技推广创新的建议 2.1 提高认识强化宣传,构建农技推广事业法制保障 农技推广体系是政府为农民构建支持保护体系和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首先要提高对农技推广服务公共属性的认识,切实按“重中之重”的思路装备农技推广队伍,将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纳入政府民生工程,建立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经费长效保障机制,并将粮食主产区农技推广建设项目常规化。对农技推广建设资金不足问题基层认为,目前对农民培训资金投入大,但效果不尽人意,应将部分资金转移到对农技人员能力培训和站所条件建设上来,出台政策,鼓励城乡工商资本投入农技推广领域。其次要加大对农技推广事业的宣传,尤其要对常年坚守岗位、包村联户工作
12、突出的最美农技员的宣传,注入文化内涵,改变人们长期以来对农技员“近看象烧炭的”角色认知误区。三是构建农技推广事业的法制化保障。农技推广机构历经多次拆分和合并,需要健全法制保障,建议修改农技推广法律法规。明确农技推广事业公益性性质,修订职能任务,管理体制和保障措施等内容。 2.2 加强农技推广机构建设,设立引种示范专项资金 一是加强技术服务设施和必要仪器设备、交通工具的配备,实现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工作有场所、服务有手段、下乡有工具的目标。二是启用村级农民技术员是实现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畅通的关键,建议参照村级畜禽防疫员的做法,村农民技术员补贴每月由国家、省和地方共同承担 300 元,由乡镇招聘或
13、由村干部兼任。三是要把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引进和试验示范作为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履行公益性职能的最主要手段,着力解决基层农技推广缺乏试验示范基地问题。建议设立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专项资金,解决农技人员承包或租用农民土地搞试验示范的专项费用,走面上咨询和点上样板之路。 2.3 创新用人、激励和培训机制,促进农技推广事业可持续发展 首先是创新用人机制,在现今乡镇编制总量控制的前提下,要盘活编制总量,根据基层农技推广履行职能和任务,科学定编并增加基层一线农技员的编制,建立“事要办、钱要花、不养人”的用人新机制。针对基层农技人员缺乏,而高校毕业生又下不去的现状,建议实行涉农高校毕业生农技推广服务特岗计划
14、,对到乡镇进行三支一扶的大学生,下得去干得好并经考核合格合,按一定比例招聘为在编在岗的农技人员,并在政府文件中明确。二是创新激励机制,以满足农民需求为出发点,以服务成效为标准,鼓励农技人员到基层包村联户,把工作绩效和职称、经费、待遇有机结合起来,高级岗位和绩效工资要向一线人员倾斜。三是创新培训机制,对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除了常规方式外,重点要创造条件鼓励农技人员到国家和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培训实习,增长经营现代农业的实际才干。 2.4 建立常态化产学研联盟,鼓励科研人员到基层发挥作用 明确农业科研、敎学单位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鼓励其通过多种形式在多元化农技推
15、广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建议在科研单位设置一定比例的农技推广岗位,鼓励科研人员从事农技推广事业,从农业实践中探索发掘研究课题。二是探索建立新型农科教、产学研常态化协作机制,在原有通过项目连结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技物结合共建方式,如联建农业试验示范基地、育种研究院,农技推广产业联盟等等。继续完善已实行的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等模式,集成推广农业科技成果。三是充分利用县农科所、良种示范场、农垦等现有的国有土地和人才资源,做好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引进示范工作,把好县级种子和农资产品入口的第一关,让老百姓买到放心农资产品。 2.5 科学规划农技推广体系发展,助力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16、一是科学规划农技推广体系发展。构建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主体,农业科研敎学单位、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等多元机构参与、服务到位的推广体系。实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技术服务模式。二是探索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与社会化服务体系有效结合途径。发挥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的引导作用,支持帮助农民建立专业合作社,指导参与合作社病虫害统防统治、农机作业与维修、农业生产资料经营等农业服务;引导为农服务的大型企业为农户提供生产技术、销售和信息服务,增强服务和带动能力。三是支持多元化社会服务体系发展,凡是社会化服务组织能承担的任务,尽可能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并由社会化服务组织参与投标,对其服务收入按规定享受税费减负政策。 基金项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团队(项目编号 13c0203) 。 (作者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安徽 合肥 23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