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机械排烟系统消防安全技术措施的思考摘要:本文介绍了机械排烟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阐述了在机械排烟系统消防安全技术的几个要点。 关键词:机械排烟 消防安全 技术措施 一、前言 火灾统计资料表明,烟是建筑火灾中致人员死亡的罪魁祸首,由于被烟熏死的占比例较大。最高达 80%,因此搞好公共娱乐场所的防排烟措施十分重要,在建筑设计中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 二、机械排烟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 机械排烟系统一般由排烟风机、排烟阀(口) 、排烟防火阀、排烟管道及排烟控制装置组成。排烟系统一般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系紧密,由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对其进行控制,使其具有自动、手动和现场手动功能。一般机械排烟系统
2、的联动控制程序是:由火灾探测器探测到火灾信号。火灾信号输入到火灾报警控制器。由火灾报警控制器发出指令,通过总线编码模块开启该探测器所在的防烟分区内的排烟阀(口) ,降下活动式挡烟垂壁,连锁开启排烟风机,进行排烟。不同情况的排烟系统其控制方式也不相同,有的系统把排烟阀设计常开式的,火灾时不必开启排烟阀:有的系统把排烟防火阀设为常闭式的,火灾时还要开启排烟防火阀才能实现排烟功能;有的系统与通风系统合用,需要设计火灾情况下的功能转换:还有的需要在没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情况下设计机械排烟系统。对于不同情况应该设计不同的控制方式。尽可能使系统具有自动、手动和现场手动三种功能。 三、机械排烟设置部位的确定
3、和送排烟口的确定 (一)机械排炯设置部位的选择 多层民用建筑:地下房间、无窗房间、有固定窗扇的地上房间,超过 20m 且无自然排烟的疏散走道,有直接自然通风但长度超过 40m 的疏散走道。 1 设在一类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 32m 的二类建筑内的公共娱乐场所下列部位:长度超过 20m 且无直接天然采光或同定窗的内走道;虽有直接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但长度超过 60m 的内走道;面积超过 100m2 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无窗房间或设固定窗房间;地下窒各房间总面积超过 200m2 或一个房间的面积超过 50m2 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房间(设有窗井等采用可开窗自然排烟措施的房间除外。 2
4、设置自然排烟不能满足的建筑高度 32m 以下的二类建筑或地下室内公共娱乐场所疏散走道或其他需要排烟的房间时。人民防空工程:电影院放映间、舞台等;疏散总长度大于 20m 的走道;建筑面积大于 50m2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房间。 (二)送排烟口尺寸和布置位置 排烟口的尺寸和布置位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排烟的效果。由于烟气层浮在房间的上部,因此排烟口应设在顶棚平面上或离顶棚较近的高度。过低会吸入室内下部的空气。使排烟量减少。排烟口的流速不宜过大,否则会卷吸大量的空气。降低排烟的效果,排烟口的流速不宜大于10m/s,对于大面积的房间,可分散布置多个排烟口。排烟口离房间最远点的水平距离不大于 30m
5、,过大距离的排烟,会吸不到远处的烟气,排烟口的位置不宜太靠近疏散出口。在排烟通道中,条缝形排烟口对整个排烟口都是有效的,而矩形排烟口则不容易排掉通道两则的烟气。通常排烟口的最小面积一般不小于 0.04m2。在设置排烟口的时候,注意应使排烟方向与人员疏散方向相反。 四、排烟风机的控制 排烟风机的控制一般设有自动/停止/手动转换开关,有的称为万能开关,在设计安装时应该注意它与其它控制开关的关系,万能开关可控制风机的现场手动开关,可检验风机的就地控制功能,但是排烟阀的联动开关、消防控制室的手动直接控制开关以及自动控制功能应该不受万能开关的影响,无论它处于何种状态,都能控制风机。有的工程设计将其它控制
6、功能都必须通过万能开关才能控制排烟风机,一旦万能开关处于停止或手动状态时,控制室和排烟防火阀就无法对排烟风机进行控制,火灾时排烟系统将无法运行。这种情况在消防验收时也容易被忽视,一般的验收方法是分别试验系统的自动和手动功能,通常不会发现这种问题,因此需增加对风机的这项功能试验。消防控制室有排烟风机的启、停信号显示功能,但没有风机电源信号显示功能,有时候风机被人为关掉电源后没有及时打开,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建议消防控制室应能显示排烟风机电源信号。 五、排烟防火阀的控制问题 排烟防火阀是控制排烟系统实现排烟和防止火灾通过系统蔓延的重要组件,一般设在排烟支管上和排烟风机人口前,当烟气温度超过 2800C时自动关闭,排烟风机前的防火阀还应连锁关闭排烟风机。但是如果该阀设置不当,会影响整个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排烟风机入口处的排烟防火阀一般应该设为常开式,但有的工程将其设置为常闭式、电动开启,一旦该阀不能电动打开,整个排烟系统就无法开启了,这种设计无疑增加了系统的不可靠因素,因此不应采用。 六、结论 机械排烟系统在建筑消防设计中占有突出的位置,它在火灾初期,将火灾产生的大量烟气通过排烟系统排出室外,使室内的烟气减少,延缓烟气层向下扩展的速度,延长火灾允许疏散时间,从而有利于人员疏散和救援行动的开展,使更多的人从火场逃生,减少火灾伤亡,降低火灾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