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笃 艺术和地缘的不期而遇.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943469 上传时间:2019-03-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笃  艺术和地缘的不期而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黄笃  艺术和地缘的不期而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黄笃  艺术和地缘的不期而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黄笃  艺术和地缘的不期而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黄笃  艺术和地缘的不期而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黄笃 艺术和地缘的不期而遇2013 年 12 月,一场名为“ART SANYA:2013 国际当代艺术展”的展览,在三亚展出。著名策展人黄笃,应邀担纲负责策划主题展的国内部分。 在黄笃看来,很多展览反映了一个国家或者城市、区域文化的策略,实际上双年展都是争夺话语权。谁主导了艺术或者文化的趋势,这是“权利话语” 。那么在地理上偏安的三亚,除了旅游之外,是不是能承载起艺术的“权利话语”?黄笃觉得有很大可能,因为它的历史和传统经验不太发达,在新的城市文化塑造中有便利实现自我书写和表达,其空白和地缘为留驻当代艺术提供了一个客体。 访谈:林东林=Q 黄笃=A 多重的“不期而遇” Q:主题展命名为“不期而

2、遇” ,跟现在的艺术背景有什么关系? A:今天在中国,艺术处在一个不断扩张的过程,从中心城市向二线、三线城市扩张的过程,这个过程带有流动性, “不期而遇”和流动性有一种关系,文化也处在由中心向边缘不断扩张的一种流动性过程中,展览正与这种背景相吻合。 还有地理位置,三亚是一个新兴的、旅游型城市,那里很多人都是“候鸟式”的。到了冬天,全国各地的人、不同阶层的人,自己有住房的人和单纯旅游的人都会来此。我想这种现象实际上与今天文化的流动性很相像,今天的艺术也正处于一种不确定性状态,即不断扩张、不断交融、不断融合,不断生成一种新生的东西。所以,这次展览的主题“不期而遇”恰好和三亚这个城市的特点吻合。 Q

3、:主题展命名为“不期而遇” ,它的价值归宿在哪里呢? A:三亚既没有传统艺术,也没有当代艺术。展览在于给它带来丰富的艺术经验,以建立一种历史连续性的艺术生态。所以我们将主题确定为“不期而遇” ,包涵 3 层意义:一是隐喻了一种流动性的文化现象,来自不同地方的人相遇在三亚,看到第三方发生的事情,即“三重的相遇” ,这种相遇不仅是物理相遇,还是不同经验和文化背景的相遇;二是传统与现代的相遇,我们还选择了近代国画大师的作品;三是中国与国际的相遇,彼此构成了文化对话和交流的关系。 展览并不只是要探讨相遇,最重要的是讨论相遇之后是什么。相遇只是一个开端,相遇之后肯定涉及彼此之间的讨论、交流、言说、对话、

4、协商、妥协和争论。也许,大家可能会从中产生一个共同的价值观,彼此有一种欣赏,或者会产生差异,甚至不同的看法,我想这才是这个展览命名为“不期而遇”的重要性所在。 Q:三亚的“不期而遇” ,其实是一种大时空的、多重维度的相遇。 A:是多角度和多层次的相遇,陆地和海洋,东方和西方,传统和现代,相遇的元素和对象颇多。三亚能被感受到多重“相遇” ,即它在时空上是历史与现在的相遇,它在地理上是自身与东南亚的相遇,它在公共性上是艺术与旅游者的相遇,它在文化交流上是中国与国际的相遇,等等。所以是一个多接触点的相遇。 大众“遇见”学术 Q:在三亚做学术展,其大众旅游和展览的学术性之间怎么平衡? A:我们在学术性

5、上要考虑展览的前瞻性、探索性和实验性、前卫性、创造性,因为这才是展览学术性的本质,就艺术本体来说,一般观众可能不一定能看明白,如艺术自身的逻辑,艺术观念与语境的关系,艺术语言的颠覆性等。当然,我们不希望降低选择艺术作品的准则而去讨好观众,而是保持艺术作品的品质,以让作品给观众以启发,甚至能对人起到视觉和心理疗伤作用。 我选的艺术家主要看作品的语言特点,如隋建国最近做的一些雕塑,平淡无奇的几堆泥的雕塑,从细节上看很写实,从效果上看抽象,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对立的统一体。还有几位年轻艺术家将作品与语境相联系,即三亚语境与海洋的关系,胡晓媛的三屏影像,就呈现出与大海的关系,引领观众从中体验和想像。 另

6、外,我还特别选择了一些抽象画家的作品,让观众了解或领悟抽象艺术文化内涵。当然,今天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从写实绘画到抽象绘画,从雕塑到装置,从摄影到录像,呈现出丰富性和多样性,展览要尽量以开放和包容来展现。 我尽量多选了一些年轻人的绘画,既有风景画,也有人物。他们的作品完全表现个人的主观情感和主观意识,如李易纹在其绘画中将人物抽离,留下空旷的看台、喇叭、体育场,让人从画面上感受到某种莫名之状,甚至传递出伤感的信息。看了他的画让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和联想。除此之外,展览还包含了现代水墨,如蔡小松的水墨装置,他在绢上画了一层一层,用透明有机玻璃将每一水墨片段夹入其中,然后悬挂空中,组成了巨大的中国地图。

7、这是水墨装置,并非传统的水墨表现形式,在细节上是传统的,但在整体上又是当代的。它也许被看作是一种雅俗共赏的平衡。与此同时,这次展览还呈现了艺术与技术美学兼容的作品,缪晓春创作的 3D 影像作品,会吸引观众去了解技术媒介和艺术美学的关系以及技术美学和当代观念的关系。 Q:这是不是就是你想要呈现的中国当代艺术的“多棱”状态? A:对,现在也很难将中国当代艺术概括成一种什么样的形态,因为与 1990 年代稳定清晰的艺术潮流相比,今天的艺术太丰富、太多样和太多变了,基本上很难去描述或概括。今天是完全充满个体经验,集体经验已消失殆尽。回眸 1990 年代,艺术家具有集体无意识特征,那种集体的情绪是一致的

8、,其价值观是一样的,文化背景也是一样的。而今天每一个艺术家的经验就完全不同了,完全是个体的,那种集体无意识的东西消失了。现在,中国当代艺术呈现出非常活跃而又有创造性的特征,我想用展览尽量呈现这种多样性和丰富性的征候。 当代艺术重构地缘 Q:从新疆的展览到三亚的展览,你怎么看待艺术和地缘的关系? A:过去我们总是把艺术的发生地仅仅局限在几个大城市,但今天的中国的确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全国性的城市化发展,也带动其新的文化发展,也就必然牵动了城市的艺术生态。在这个大趋势下,城市的发展或新地区的发展,必须依托文化建设,如果城市没有了文化发展,就显得枯燥和单一。 我想,文化的意义除了创造理想外就在于让人

9、留住记忆,记住所曾经发生的事情。所以,我所指的是一种大的文化,艺术只是其中的部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每个城市都在寻找和塑造自身城市的形象和特点,都要找到一种符合自身的书写方式,三亚正在塑造着自身的文化特点。 Q:很多城市都有双年展,那么艺术和地缘的结合度是不是减弱了? A:我们必须承认,各个城市发展的差距也必然看到双年展或艺术活动的差距,但这并非凝固的而是变化的。因此,这些城市通过举办双年展或艺术活动会刺激和激发本城市或地区的文化发展,必然会带来一种新的血液,激活这些艺术家的创造,以及他们怎么看待自然、怎么看待传统、怎么看待人文,这才是意义所在。所以,反过来,我想“ART SANYA”的重要意

10、义,不仅在于它建立了当代艺术的平台,聚集了视觉艺术的创造性,而且还集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形式、新的语言于一体。这无疑会对“在地”文化所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Q:站在地缘政治的角度,你觉得艺术会起到什么作用? A:双年展也应被看作是一种文化政治,它蕴涵着文化权力与话语的主导性。以新疆双年展为例,从其地缘上看,它应以一种特有的文化高度来实践,由于新疆与中亚地区相邻,以及地缘政治的优势;就双年展而言,中亚五国并没有一个城市举办过这样的活动。倘若新疆双年展从地缘政治出发,邀请中亚地区的艺术家参加,这在文化战略上就具有重要意义,会在区域性文化中发挥引领作用。 其实, “ART SANYA”也具有同样的地缘政治意义,三亚在地理上能够辐射到东盟国家,从这一地缘政治高度来看,如果下一届的“ART SANYA”能够邀请东南亚的艺术家参加,那一定会起到高度地缘、高度政治的作用,这也必然带动区域性文化的交流,并且扮演着一种主导性的作用。由于三亚与东南亚的气候和环境具有相似性,如果这样践行,三亚以艺术引领的作用和意义将必显无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