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于丑闻案的银行违规内生性动因分析摘要:近年来,国际银行丑闻案层出不穷,以摩根大通“伦敦鲸”案件和 Libor 操作案为代表的两类丑闻均涉及银行的违规操作。合规经营屡次遭到银行业巨头的踩踏与有意忽视,其中缘由引人深思。本文从银行收入结构的视角审视银行丑闻案,以期探析银行违规操作的内生性动因以及对中国银行业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违规操作:收入结构;内生性动因 中图分类号:F83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13)04-0072-03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国际银行业接二连三曝出丑闻:“伦敦鲸”造成摩根大通损失高达 58 亿美元:英国巴克莱银行因操纵 Libor
2、利率被罚 4.5 亿美元;汇丰银行沦为恐怖组织的洗钱工具等。上述丑闻一次次毁损银行业的声誉,国际银行业的“大清洗”在所难免。银行丑闻案件均涉及银行的违规操作。银行合规经营这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却屡次遭到银行业巨头的踩踏与有意忽视。在上述几起丑闻案中,除了汇丰洗钱案,其余两起丑闻看似互不相关。但从银行收入结构来看,均与银行交易性收入相关。 一、国际大型银行丑闻案简介 (一)摩根大通“伦敦鲸”案件 2012 年 5 月,摩根大通由于一项对冲投资策略失误,导致公司巨额亏损。这项对冲投资策略的失误主要源于摩根大通的交易员,外号“伦敦鲸”的伊科西尔。过去几年,伊科西尔及所在团队在金融衍生品市场累计建立了巨额
3、的信用违约掉期(CDS)头寸,撬动了规模高达数万亿美元的债券市场。从而遭遇了对冲基金的围猎。 尽管资料表明摩根大通 CEO 戴蒙事先并不知情,但是衍生品交易流程复杂,属于智力密集型业务,市场高度集中。根据美国货币监理署(OCC)统计,美国衍生品交易一直由几家大型金融机构所主导,2012 年第 2 季度,美国摩根大通、高盛、美国银行、花旗四家大银行持有衍生产品头寸占全美总规模的 93%以上。因此风险管理者事先不可能不知情。巨亏案表明管理层本身存在严重的投机心理,默许交易员违规操作以赚取巨额利润。 摩根大通因违规交易导致银行巨额亏损并非个案。美国高盛、法国兴业均因违规操作造成银行巨额损失。此类案件
4、中最让人警醒的还属巴林银行案件,新加坡分行负责人里森的违规操作,直接导致这家有着 233年历史的国际老牌银行倒闭。 (二)Libor 操纵案件 Libor 操纵案中英国巴克莱银行最早被揭发,随着调查的深入,该事件涉及的银行范围也在逐步扩大。目前,接受调查机构已经达到 16 家。包括美国的花旗集团、摩根大通,德国的德意志银行。英国的巴克莱集团、汇丰集团、苏格兰皇家银行等。欧洲、加拿大、日本等监管机构也展开相关调查。2012 年 6 月 27 日,巴克莱集团因 2005 年至 2009 年间试图通过操纵和虚报 Libor 及欧洲银行同业欧元拆借利率(EURIBOR)而被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
5、TC)处以 2 亿美元的罚款,此后美国司法部和英国金融管理局(FSA)也对巴克莱处以高额罚款。Libor 丑闻导致西方大型金融集团的公信力和市场信用遭到严重的质疑。 摩根士坦利试图量化 Libor 操纵案的破坏性,其研究结果表明“12家与 libor 操纵丑闻有关的银行或需支付合计高达 220 亿美元的监管罚金以及对投资者和交易对手的赔偿金,罚金将使相关银行 2012 年的每股盈利(EPS)减少 4%至 13%,或者说使账面价值缩水 0.5%”。 Libor 操纵案同样源于银行从业人员的违规操作。Libor 报价员与利率衍生产品交易员及其他银行的交易员互通信息以达到操纵资产价格的目的。国际金融
6、危机导致 Libor 操纵丑闻浮出水面,公众对操纵 Libor的认知多停留在危机期间低报 Libor 以掩饰银行流动性问题。实际上。扭曲 Libor 报价早已有之。曾在摩根士丹利担任交易员的一位独立数学家道格拉基南就指出早在 1991 年,银行会以通常能给其带来盈利的方式操纵利率报价。因此,丑闻涉案银行的高管难辞其咎。 摩根大通“伦敦鲸”案和 Libor 操纵案与银行从业人员违规操作有关,银行内部控制存在严重的缺陷:特别是 Libor 操纵案揭示出国际银行巨头缺乏对利益相关但业务不相容信息的隔离机制。但稍加推敲,我们不难发现银行高层在各种违规交易中的默许与无作为。因此,有必要从银行自身来挖掘银
7、行丑闻难以遏制的内生性动因。 二、银行违规操作内生性动因分析 层出不穷的银行丑闻案实质上暴露了国际银行家唯利是图的贪婪的本性。将银行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置于一旁,为了谋求高额利润,不顾法律和声誉风险,主动利用内部控制缺陷和市场机制漏洞谋取利润。银行高管可将内部控制缺陷和风险管理漏洞转化为一种利润来源。因此具备内生性的违规动机。 本文拟从收入结构分析银行违规的内生性动因。从七家丑闻涉案银行(摩根大通银行、花旗集团、巴克莱银行、德意志银行、美国银行、瑞士联合信贷银行和苏格兰皇家银行)的收入结构来看。2004 年至 2011年,净利息收入是七家银行的重要利润来源,但并不占据绝对优势,除了花旗银行和美国
8、银行年均净利息收入占比超过 50%以外,其他五家银行的年均净收入占比均 40%左右。除了花旗集团,其他所有六家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增长率在 2008 年出现了跳跃式的上升,而在 2009 年又集体快速跌落。以 2008 年危机作为分界线,除了巴克莱银行和美国银行净利息收入占比一直下降以外,其他 5 家银行在后危机时期的净利息收入占比均较危机前有所提高。因此,上述七家银行在后危机时期业务重心可能开始暂时回归传统的借贷业务。 非利息收入中,相较于手续费与佣金收入。七家银行交易性收入表现出显著的波动性:2008 年巴克莱银行的交易性收入突然大幅下降,其他六家银行则由盈利转变为巨额亏损,反映了交易性业务的
9、投机性。交易性业务具有良好的自恢复性:次贷危机爆发导致样本银行 07 年和 08年交易性收入大幅下降,但 08 年后收入规模又迅速上升,2009 年样本银行的整体交易性收入规模又恢复至危机前期。 与传统的客户依赖型商业银行业务相比,交易性业务具有较大的自主性,具备良好的自我修复性。市场高度集中性和智力密集性决定了交易性业务具有较高的规模收益性,并且赋予了大型金融机构在此项业务上的绝对优势寡头垄断。如前所述。衍生产品交易作为交易性业务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几家大型金融机构所主导。因此。大型银行才会对交易性业务青睐有加。从交易性收入占非利息收入的比例看来。上述七家银行占比均较高,剔除亏损年份,摩根
10、大通平均年占比为 19.75%、花旗集团为 18.27%、巴克莱银行为 27.94%、德意志银行为 34.32%、美国银行为 11.38%、瑞士联合银行为 25.71%、苏格兰皇家银行为 16.04%。 交易性业务的高杠杆性特征使银行可以利用较少的资金获取较大的收益,激发了金融机构参与该项业务的热情。由于银行各业务线资金的分配与使用缺乏有效的隔离机制,银行可以动用参加存款保险的存款资金进行交易性业务,因此机制的漏洞同样鼓励了大型金融机构积极开展此项业务。 七家丑闻涉案银行的收入结构分析表明交易性业务具备自主性和高杠杆性特征,在银行资金运用机制的漏洞的情况下,内生的逐利性必然导致银行积极开展此项
11、业务。在可预见违规操作可以增加银行利润的情况下,比如巨额资金豪赌金融市场未来走向、操纵 Libor 从而影响与Libor 挂钩的资产的价值,银行高管就存在内生性动因有意忽视甚至纵容违规操作。 三、国际银行丑闻案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启示 首先,从企业文化而言,银行违规性操作的内生性根源在于逐利性,唯利是图的企业文化导致银行高管刻意忽视和回避风险管理,合规经营意识淡薄。金融在一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殊性,因此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至关重要。我国商业银行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该重视银行的风险管理,强调合规经营。在企业文化的构建中。应将风险管理和合规经营的理念融入日常经营和管理框架中,做到风险
12、管理与业务发展同步,甚至是风险管理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唯有从意识形态上重视风险管理和合规经营,才能从根源上杜绝银行因为逐利而进行违规操作。 其次,从经营层面而言。近期银行丑闻案表明国际大型金融机构在综合化经营中将众多互不相容但又互为关联的业务活动纳入单一、多变的组织结构是不可靠的。倘若金融机构缺乏必要的信息和业务隔离机制,那么违规操作风险将急剧放大。 国际化是中国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在越来越多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积极参与金融衍生品市场的背景下,中国商业银行也将更深地涉足此领域,交易性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重要性将有所提高。中国商业银行在发展金融衍生品业务时,应汲取银行交融交易巨亏案的经验教
13、训,引以为戒,严格控制交易程序和风险敞口头寸的额度。并且在资金使用上也需要有相应的制约机制,将客户资金和自有资金分离,从机制设计上杜绝交易巨亏的发生。 最后,从银行发展方向而言。中国大型商业银行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方向是国际化、综合化。业务领域不断的丰富化。现阶段中国商业银行发展趋向集团化,业务范围已经延伸至保险、基金、租赁等,但是目前中国的监管方式仍为分业监管。混业经营与分业监管之间必然存在监管漏洞和监管重复。外部监管与银行业务发展不匹配一方面为银行集团的创新提供了空间。但是另一方面也需要银行更加重视自律,重视风险管理,明确风险机制机制,并适时调整银行的组织架构体系,在内部组织结构安排和内部控
14、制设计上需要未雨绸缪,唯有如此,才能保障整个金融集团的可持续发展,维护集团的市场信誉。 参考文献: 1左小蕾,巴克莱利率操纵案折射混业经营之困N,中国证券报,2012 年 7 月 27 日。 2布鲁克马斯特斯,亚历克斯帕克,摩根士丹利:Libor 丑闻将使银行损失巨大N,金融时报,2012 年 7 月 13 日。 3道格拉基南,扭曲 Libor 报价的行为早已有之N,金融时报,2010 年 8 月 1 日。 4毕夫。摩根大通债市的巨额亏损与警示J,对外经贸实务。2012 年第 9 期。 5姜志强,漆鑫,钟帅,摩根大通巨亏启示录J,青海金融,2012 年第 9 期。 6杨超,摩根大通金融衍生产品巨亏事件及其启示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2 年第 9 期。 7金昱,摩根大通对冲交易巨亏事件解析J,中国金融,2012 年第 13 期。 (责任编辑 秦亚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