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于结构方程的企业财务能力构成要素研究企业财务能力是贯穿于企业整个动态的经营和财务管理体系中,通过对企业财务资源的协调整合,参与企业发展战略,由财务营运能力、财务管理能力、财务应变能力相互支撑相互融合所体现的,为企业获得可持续性的竞争优势提供财务支持的能力。 一、文献回顾 朱开悉(2001)从企业能力理论角度最先界定了财务能力内涵,他认为财务能力是企业能力的一个完整子体系,主要由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与社会贡献能力等方面构成。罗宏、陈燕(2003)认为财务能力是指一个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主要由财务营运能力、财务管理能力和财务应变能力三方面体现。施金影(2009)认为财务能力是企
2、业施加于财务可控资源的作用力,包括财务管理能力、财务活动能力、财务关系能力和财务表现能力。李虹、罗莉华(2009)综合已有研究,提出企业财务能力主要由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生存能力和再生能力构成。张星文(2004) 、陈晶璞(2010)认为企业财务能力是指企业所拥有的财务资源和所积累的财务学识的有机组合体,是企业能力的财务综合体现。同时,企业财务能力是企业能力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是由各种与财务有关的能力所构成的一个企业能力子系统,具体分为财务管理能力、财务活动能力和财务表现能力。 二、理论分析及假设提出 本文数据来源于问卷调查。问卷的设计依据以文献研究和学术交流两个途径
3、,从企业层面展开,针对调查企业的实际情况,以财务人员和经营管理层作为被调查对象进行研究。本次调查累计向企业不同层级人员发放问卷 300 份,共回收 216 份,有效问卷 196 份。 依据变量是否可以直接测量取得,结构方程模型中的变量分为显变量和潜变量两种。显变量又称观察变量,是可直接观测的变量,也既是问卷所得的数据。潜变量则是观察变量间所形成的特质或抽象概念,无法直接测量,要由观察变量测得的数据资料来反映。笔者依据前人的研究以及财务能力的内涵,将财务能力(CWNL)划分为财务战略能力(CWZL) 、财务基础工作能力(CWJC) 、财务营运能力(CWYY) 、财务管理能力(CWGL)和财应变能
4、力(CWYB) ,在结构方程模型中均作为潜变量反映,各潜变量的具体观察变量详见下文。 第一,财务战略能力。企业对财务战略的选择,决定着企业财务资源配置的取向和企业的财务营运模式,影响着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行为与效率。良好的企业财务战略能力有助于创造并维持企业的财务优势,通常可通过两权设置(LZ) 、股权制衡度(GQ) 、CFO 排名(PM)以及财务参与决策重要程度(CD)来体现。 假设 1:财务战略能力对企业财务能力具有正向影响 第二,财务基础工作能力。财务基础工作的规范与否,直接决定了财务工作的质量与效率。良好的财务基础工作能力为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创造保持企业竞争优势提供了先决条件,通常可
5、以运用企业财务制度是否健全(ZD) 、财务数据是否准确真实(SZ) 、财务报告是否及时(SJ)来体现。 假设 2:财务基础工作能力对企业财务能力具有正向影响 第三,财务营运能力。企业的财务营运能力关系着整个企业资本营运的顺畅和资金的正常流动。企业各方面逐步发展均以财务营运的优劣为根本保障,具体包括资金运用、资金筹措、资本营运、收益分配以及价值创造几个环节,分别可通过经营活动资金收支效率(JX) 、投资活动资金收支效率(TX) 、现金流量经营充足度(ZZ) 、外部筹资能力(WC) 、资产周转利用率(ZL) 、利润分配能力(LF)以及价值创造(YN)来体现。假设 3:财务营运能力对企业财务能力具有
6、正向影响 第四,财务管理能力。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反映企业协调、控制企业财务管理循环过程,良好的财务管理能力有利于企业整合完整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体系,具体可通过企业的财务决策(JC) 、财务计划(JH) 、财务控制(KZ)来体现。 假设 4:财务管理能力对企业财务能力具有正向影响 第五,财务应变能力。财务应变能力反映的是企业为了培育、维护企业核心能力,企业财务不断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它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力财务保障,具体通过财务风险管理(FX) 、学习能力(XX) 、创新发展(CX)来体现。 假设 5:财务应变能力对企业财务能力具有正向影响 三、信度与效度检验 其一,信度检验。本文的信度检验
7、采用常用的“Cronbachs ”系数检验法。根据张文彤的标准 系数的临界值设为 0.7。若 0.9,表示量表有很高的信度;若 0.80.7,全表的信度系数为 0.9270.9,说明该问卷有很高的信度结构。 其二,效度检验。检验效度的方法通常有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内容效度是指测量目标与测量内容之间的适合性与相符性。本文研究模型中各量表具体指标的提出,是建立在对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和调查典型企业的基础上构建的,并通过小样本预试后修改而成,因此具有相当的内容效度。结构效度是指测量工具反映概念和命题的内部结构的程度。在本文研究模型中所有可观测变量与其对应的潜变量的路径系数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可观测变量
8、与潜变量的拟合程度很好,说明本文的量表具有较高的结构效度。 四、模型构建与修正 其一,理论模型。本研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企业财务能力的结构方程模型,如图 1 所示。其中,矩形表示本研究直接测量的指标,椭圆形表示潜在变量,无法直接测量,对它的测量是通过指标间接获取,单线箭头线条表示单项因果关系。 其二,初始结构方程模型的检验与修正。对模型拟合效果的评价主要采用卡方与自由度的比值,RMSEA, RMR,CFI、NFI、PNFI 等几个指标进行评判。本文通过 Amos 软件对模型进行分析,根据侯杰泰等提出的拟合度评价标准,初始模型与样本数据的差异明显,模型的拟合度不佳。根据 Amos 软件的
9、建议,对模型进行修正,增加了财务战略、财务基础工作、财务营运、财务管理、财务应变之间的相关关系,如图 2 所示,修正后的模型拟合程度较高,因此,接受此模型作为企业财务能力的作用路径图。 在实际的企业经营中,财务战略、财务基础工作、财务营运、财务管理和财务应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财务战略从总体上指导企业财务的发展方向,最终影响落实在财务基础工作、财务管理、财务应变等具体财务活动环节上,而财务战略的制定也需要考虑企业的财务基础工作、财务管理及财务应变的状态,所以财务战略与财务基础工作、财务管理、财务应变之间具有相关性。同时财务基础工作为企业的财务运营、财务管理以及财务应变提供服务,财务管理的决
10、策也要考虑企业对多变环境的应对能力,因此财务基础工作、财务运营、财务管理和财务应变之间具有相关性。 AMOS7.0 软件在对初始路径图进行修正的同时,对模型的参数也进行了估计,具体统计结果如表 2 所示。 五、实证结果与分析 由表 2 可知,财务战略对企业财务能力的提升,路径系数的估计值为 0.551,临界比为 2.377,P 值为 0.0170.01,路径系数在 0.01 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在 0.001 显著性水平下不显著,说明财务战略与企业财务能力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企业具备良好的财务战略能力,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财务战略有利于企业财务能力的提升,即假设 1 在 0.01 显著性水平下获得
11、了实证意义上的支持。 企业财务基础工作对企业财务能力的作用,路径系数的估计值为0.598,临界比为 2.969,P 值为 0.0030.01,路径系数在 0.01 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在 0.001 显著性水平下不显著,说明财务基础工作与企业财务能力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企业对财务基础工作能力的优化整合对于企业财务能力的提升具有正向的积极作用。即假设 2 在 0.01 显著性水平获得了实证意义上的支持。 企业财务营运对企业财务能力的作用,路径系数的估计值为 0.938,临界比为 5.121,路径系数在 0.001 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说明财务营运与企业财务能力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企业具备良好的财务营运能
12、力,保证企业资产的有效运营,对于企业财务能力的提升具有正向的积极作用。即假设 3 在 0.001 显著性水平获得了实证意义上的支持。 企业财务管理对企业财务能力的作用,路径系数的估计值为 0.867,临界比为 2.285,P 值为 0.0220.01,路径系数在 0.01 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在 0.001 显著性水平下不显著,说明财务管理与企业财务能力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企业具备良好的财务管理能力对于企业财务能力的提升具有正向的积极作用。即假设 4 在 0.01 显著性水平获得了实证意义上的支持。 企业财务应变对企业财务能力的作用,路径系数的估计值为 0.297,临界比为 1.913,P 值为
13、0.0560.01,路径系数在 0.01 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在 0.001 显著性水平下不显著,说明财务应变与企业财务能力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企业对市场变化做出反应并及时调整的能力对于企业财务能力的提升具有正向的积极作用。即假设 5 在 0.01 显著性水平获得了实证意义上的支持。 六、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实证研究,所得结论如下:企业的财务能力主要由财务战略、财务基础工作、财务营运、财务管理以及财务应变等方面构成,且各方面对企业财务能力的影响均为正向。据此企业可通过如下途径提升企业的财务能力:(1)企业可通过特定发展战略确定企业的财务战略目标,以便于协调和优化各种资源和能力的组合。 (2)加强基础工作管理,有利于管理层及时准确的了解企业当前状况,做出科学合理的经营决策。(3)合理构建企业的运作流程,从节约资源提升效率角度加强财务营运和财务管理效果。 (4)建立学习型组织,吸取新知识便于企业及时对市场变化做出反应。 参考文献: 1李虹、罗莉华: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财务能力分析 , 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 年第 12 期。 (编辑 刘 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