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影响下农民工社会形象认知差异研究.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944821 上传时间:2019-03-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媒介影响下农民工社会形象认知差异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媒介影响下农民工社会形象认知差异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媒介影响下农民工社会形象认知差异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媒介影响下农民工社会形象认知差异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媒介影响下农民工社会形象认知差异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媒介影响下农民工社会形象认知差异研究摘要:在新媒体时代,透过媒介对农民工的形象建构,社会逐渐了解了农民工的生存状况、身份、文化、行为方式等。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分析得出社会大众与农民工群体自身对农民工形象认知之间的关联性,即社会大众主要通过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来构建农民工群体的形象,因此与媒体具有一致性,但存在时间上的滞后性;农民工群体自身由于信息渠道闭塞,对自身的认知则显得更为滞后和片面。 关键词:农民工;媒介;形象;社会大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地加快,许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了乡镇企业和城市就业,由此产生了“农民工”这个非常特殊的群体。据最新数据统计,201

2、1 年中国的农民工已达 2.5 亿,比上年增加 1055 万人,其中外出务工的农民有 1.5 亿。2012 年,在刚刚顺利闭幕的十八大中,26 名农民工党员进入十八大代表行列,第一次以群体形象出现在中共全国党代会上。这不仅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宗旨,更体现了农民工群体的日益壮大以及该群体所受社会关注的日益增多。 一、媒介传播对农民工社会形象构建的意义 随着城市文明的发展,农民工群体参与了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飞速的发展,显示出了农民工群体重要而特殊的社会价值。媒介作为“社会之公器” ,在时代的步伐下,有它敏锐的触角紧紧跟随,捕捉最新的动向;逐渐进入媒体的视野的农民工群体,其分量

3、比也在不断加重。大众逐渐开始认知、认同或批判农民工的生存状况、权益保障、户籍身份、行为方式、情感及精神文化需求等,社会与农民工的互动行为在中介(即媒体)下展开。自 web2.0 时代以来,互联网作为一个新兴的媒体,逐渐显现出其无可匹敌且异常强大的传播能量,目前已经位居众媒介传播的头把交椅,它因强大的互动性而产生的舆论平台正在使整个社会的舆论格局发生重大的改变,报道对象被网络媒介如何塑造以及被塑造为何种程度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对于农民工来说,农民工社会形象的构建被网络媒体在不同的方面表现出了不同的情形。 二、问卷调查与访谈法的实施与结果分析 (一)问卷调查法的实施。为探索农民工群体在公众印象中的形

4、象,根据研究需求,笔者设计了一份问卷,主要涵盖八个问题。 问题 1、2 旨在考察受众获取信息的来源。数据显示有 95.9%的人是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来了解农民工群体,其次有 45.5%的人通过道听途说(如亲友师长等)的途径来了解,通过自己观察经历、身边农民工亲友和其他途径的则较少,仅占 33.3%、13.0%和 4.9%。在媒体途径中,通过网络媒体了解农民工群体的人最多,占 88.6%,其次为电视 83.7%,报纸、广播和其他媒体占比则分别为 48.8%、23.6%和 3.3%。 结果表明通过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了解农民工群体的信息已经是绝大多数样本受众的主要信息获取来源。 问题

5、 7、8 旨在了解受众对农民工群体所持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有 98.4%的人认为农民工的工作生活条应该得件到改善,仅有 1.6%的人表示不清楚,没有人认为农民工的生活工作条件不应该得到改善。结果表明绝大多数社会大众认为农民工的生活工作条件还不够好,应该得到提升和改善。这一现象说明在社会大众认知中,农民工的一些基本保障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满足,还处在弱势群体队伍中。 82.1%的人认为农民工在社会上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16.3%的人表示不清楚,仅有 1.6%的人认为农民工群体没有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调查结果表明了受众对农民工同情、关爱的态度,反映出农民工在社会大众心目中依旧是“弱势群体”的身份。 (

6、二)访谈法的实施。以上是以部分大众为代表进行的抽样问卷调查,对于农民工群体自身,笔者主要采取了访谈的方式来获取相关信息,辅助以个别访问。一共对 9 名农民工(建筑工人、食堂工作人员、寝室楼保洁人员)进行了访谈。他们的答案与新闻报道内容和受众观点偏向并不十分相同,存在一定的差异。 首先,从对自身的认识来看,大部分人认为自己是城市的“边缘人” 、“只是打工的而已” ,也都认为自己的工作很辛苦,但很重要,如果没有自己的工作, “城里人”会“很不好过” 。问到从哪里获得农民工群体的信息时,年轻的农民工几乎都是从网络渠道(PC 及手机客户端)获取新闻,年长者则表示很少看新闻,即便有也基本上是从电视机其他

7、农民工口中得知。 第二,被采访对象都认为拖欠工资的情况在自己身上几乎从没发生过,但都希望自己的工资水平再提升一些。第三,对于子女上学,这九人当中,有孩子的人都把孩子留在老家,没孩子的则从没考虑过此问题。第四,当问及自己能否顺利表达意见或是反映情况时,他们普遍承认有意见或情况,而且有一半的人说上级的政策落实到基层的时候,经常是变了样的。但他们不会选择去表达,也不知道如何表达与解决。第四,职业培训方面,被访谈对象都认为他们的工作很辛苦,工作基本上是同乡介绍的,岗前接受的培训不多。最后,这九人普遍反映,人际关系是他们目前的一大困扰。由于没有时间外出,也就没有机会接触外面的人和事。同时,由于文化水平较

8、低,没有相应的习惯和环境,他们也很少看新闻。他们认为自己生活在一个信息十分封闭的环境当中。另外,这些农民工对城市的归属感、认同感不强,几乎不会把自己定义为城市人。但相比较农村的生活,他们还是更喜欢城市里的生活和工作,一是这为他们以后个人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二是这种身份和经历使在家乡有着较大的优越感,尽管他们在城里可能并不被重视。 三、农民工社会形象的认知差异分析 尽管接受调查的受众数量较少,且主要为在校大学生;接受访问的农民工的数量和职业分布也有限,但这些数据也能说明一定的问题,结合上一章节中媒体方面的数据,经过对比,反映出媒体、社会与农民工自身认知之间的异同,且异同现象较为复杂。 (1)对

9、于工资拖欠问题,媒体报道与农民工自身具有一致性,而与受众感观的契合程度偏低。薪水被社会大众认为是最需要关注的问题,而媒体报道对此项的关注度排在第五位;农民工自身觉得薪水很重要,但也没有把薪水问题排在第一位。社会大众多选择此选项一方面是由于经济与物质保障也是他们自身普遍关注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媒介过去的报道强化了社会大众的这一印象,社会大众对农民工群体的印象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2)对于城市融入问题,媒体方面正紧跟政策的步伐,对农民工群体的新市民形象进行一定的宣传,但社会大众对此的关注度和认可度并不像媒体那样高,仅排在关注问题中的第四位。这反映了社会大众并没有对农民工群体向新市民身份转变这一

10、过程有足够的关注和认识。 (3)在表达意见与反映相关情况这方面,网络新闻报道、受众感观和农民工的自我认知三者的态度基本是吻合的。但网络新闻报道并没有正面明确说明这一点,而是反映了农民工的权益受到侵害的情况,如受到歧视、欠薪等。 (4)新闻报道中也涉及过农民工进城工作后遇到的人际关系问题和情感、精神文化需求问题,但从数量来看提及较少,通过本次调查,农民工的心理及精神文化需求应当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社会大众与农民工群体自身对农民工形象认知之间的关联性,即社会大众主要通过媒体来构建农民工群体的形象,因此与媒体具有一致性,但存在时间上的滞后性;农民工群体自身由于信息渠道闭塞,对自身

11、的认知则显得更为滞后和片面。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董小玉.农民工媒介形象流变J.新闻界,2009(2) 2关江娜.素描突变.视角网络媒体兴盛时期新浪网农民工媒介形象分析D.重庆:西南大学,2011. 3杜丽蓉.城市民工生存报告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 4刘芳.近年来关于城市农民工问题的研究综述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l) 5徐艳.社会公正视角下的农民工报道研究D.湖北:华中科技大学,2011 6方晓红,贾冰.论人民日报 “农民形象”塑造兼议衡量媒介三农报道的一个重要指标J.新闻记者,2006(4) 7刘芳.近年来关于城市农民工问题的研究综述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l) 8乔同舟,李红涛.农民工社会处境的再现:一个弱势群体的媒体投影J.新闻大学,2005(4) 9李艳红.一个“差异人群”的群体素描与社会身份建构:当代城市报纸对“农民工”新闻报道的叙事分析J.新闻传播与研究,2006(2) 10隋晓明.中国民工调查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 11刘应杰.中国城乡关系与中国农民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