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中国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成教特色专业 ) 目 录 第一章 1949 1976 文学思潮 2 第二章 50 年代、 60 年代小说 2 第三章 50 年代、 60 年代新诗 4 第四章 50 年代、 60 年代戏剧 5 第五章 50 年代、 60 年代散文 5 第六章 1976 1989 文学思潮 6 第七章 80 年代小说 7 第八章 80 年代新诗 11 第九章 80 年代戏剧 13 第十章 80 年代散文 13 第十一章 90 年代文学思潮 14 第十二章 90 年代小说述评 15 第十三章 90 年代新诗散文述评 16 外一章 文学批评实践 17 思考题 17 阅读书目 23
2、2 第一章 1949 1976 文学思潮 第一节 50 年代、 60 年代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 一、“文学新方向”的确立 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及其指定的延安文学方向。 二、作家的整体性更迭 40 年代作家的“边缘化”。 50-70 年代“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 三、频繁的批判运动 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胡适的批判;对胡风集团的批判;“百花时代”和文艺界的反右派运动; 63 年始的全面的批判运动。其中,“胡风事件”与“百花时代”为讲述重点。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十年文艺思潮 一 、纪要及其“文艺黑线专政论”。 二、“样板”的创造(“革命样板戏”;浩然现象)。 三、地下文学:“白洋
3、淀诗群”;手抄本小说;天安门诗歌。 本章重点: “文学新方向”的确立 难点: 50-70 年代“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 第二章 50 年代、 60 年代小说 第一节 50 年代、 60 年代小说概述 一、简介小说题材的分类和小说形态的单一化。 二、农村小说:以周立波山乡巨变的独特探索和赵树理的创作特色及其困境为两个重点。 3 三、革命历史小说:简介保卫延安、红日、红岩的“史诗性”;孙犁小说的抒情 性与散文化;历史小说李自成。 四、“革命英雄传奇”林海雪原和“新都市小说”三家巷。 第二节 柳青 梁斌 杨沫 一、柳青的创业史 创业史观念论证式的主旨及其反映农村生活的“广阔”与“深刻”;“新人”梁生宝
4、形象;夹叙夹议的叙述方式。 二、梁斌的红旗谱 红旗谱中的四场斗争反映的“农民革命斗争史”;农民英雄朱老忠的形象分析;小说对“民族气魄”的探索。 三、杨沫的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的“自叙传”色彩和林道静的人生道路;知识分子道路主题与女性命运主题的纠结。 第三节 李准 茹志鹃 一、李准 从农村运动和政策来选取题材和确立主题的不能走那条路;李双双小传的人物性格塑造和细节描写。 二、茹志鹃 以百合花为代表的战争小说的“回忆”动机;女性视角下的人物的人性美;百合花的短篇艺术。 第四节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等小说 一、“百花文学”的特点与两种趋向。 4 二、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年青人:“少年布尔什维克”的理想主义
5、;刘世吾的职业病;叙述人的心理冲突。 三、宗璞的红豆:江玫感情变化的心理深度;温情脉脉的感伤美。 本章重点:创业史、红旗谱 、青春之歌 难点: “百花文学” 第三章 50 年代、 60 年代新诗 第一节 50 年代、 60 年代新诗概述 一、新诗发展道路的选择;以艾青为代表的知名诗人的艺术困境;“九叶”诗人与“七月派”诗人的命运。 二、以李季为代表的“写实性”诗歌。 三、以公刘、邵燕祥、李瑛为代表的青年诗人的创作。 第二节 郭小川 贺敬之 闻捷 一、闻捷:天山牧歌用牧歌写“颂歌”、借“叙事”以抒情的风格特征;叙事长诗复仇的火焰简介。 二、政治抒情诗的特征。 三、贺敬之桂林山水歌等诗作:时代的颂
6、歌;“抒情 主体”与“历史本质”的同一。 四、郭小川望星空等诗作:个体价值与历史洪流之间的矛盾及其“克服”;对诗歌形式的探索。 本章重点: 闻捷的“牧歌”与郭小川、贺敬之的“ 政治抒情诗” 5 难点:新诗发展道路的选择 第四章 50 年代、 60 年代戏剧 第一节 50 年代、 60 年代戏剧概述 一、话剧的发展历程( 57 年前、 58 年至 62 年、 63 年后)。 二、以郭沫若蔡文姬为代表的历史剧热潮。 三、“阶级和阶级斗争”主题的话剧“高潮”(简介霓红灯下的哨兵等剧作)。 第二节 茶馆 一、简介老舍的 “当代”创作:政治热忱与艺术“冒险”。 二、茶馆:一曲悲凉的“葬歌”;一个人像展览
7、式的“浮世绘”;连缀细小戏剧冲突的结构艺术。 第三节 关汉卿等历史剧 一、关汉卿:左翼文艺家的“身份认同”;理想化的知识分子英雄形象。 二、在史料依据与艺术想象关系上的浪漫主义处理方式。 本章重点: 茶馆 难点: 50 年代、 60 年代戏剧概述 第五章 50 年代、 60 年代散文 第一节 50 年代、 60 年代散文概述 一、以魏巍的朝鲜通讯为代表的 50 年代初期散文(简介谁是最可爱的人等作品)。 6 二、 60 年 代初期抒情散文的“复兴”:通过艺术借鉴,以艺术的精致化来弥补创造空间的欠缺。 三、以邓拓的燕山夜话为代表的 60 年代初期杂文创作:对现代教条的质疑性讽喻。 第二节 杨朔
8、秦牧等 一、杨朔模式:“拿着当诗一样写”,在“诗意”的营造中寄寓宏大意义。这一模式的“弹性”与“生硬”。 二、刘白羽模式:“为了一种感情的冲激”。 三、秦牧模式:杂文和随笔的调和。 本章重点: 60 年代初期抒情散文的“复兴” 难点:杨朔模式 第六章 1976 1989 文学思潮 第一节 新时期文学初期的文艺复苏 一、思想解 放的潮流与文学界的“拨乱反正”。 二、第四次文代会 三、文艺与政治关系的重新辨识和争鸣;现实主义的争论。 第二节 80 年代前期的文学思潮 一、译介 20 世纪西方理论和文学创作(所谓“现代派”)的热潮。 二、对苦恋等作品的批判;“清除精神污染”和对“异化”、“人道主义”
9、的批判;“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7 三、作家的分化与重组:“复出作家群”、“知青作家群”和其它文学力量。 第三节 80 年代后期的文学思潮 一、从“回归”左翼主流文学,到“复兴”左翼文学中的“异端”思潮,再到“超越”左翼文学的发展 过程。 二、 1985 年的文学史意义。 三、“方法年”和新批评家的出现;关于文学主体性的讨论;关于文学的“文化寻根”思潮;关于小说的“现代派”与诗歌的“新生代”;关于“重写文学史”。 四、“回到文学自身”与“失去轰动效应”。 本章重点: 1985 年的文学史意义 难点: “回到文学自身”与“失去轰动效应” 第七章 80 年代小说 第一节 80 年代小说概述 一、
10、“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启蒙理性的思想观念;在“问题意识”和人物命运间寻找“平衡”的叙事艺术。 二、“知青文 学”及其多向性。 三、“寻根小说”:“反思”到事物“本原” 民族文化心理“积淀”;“文化冲突”中的“守成”立场;“走向世界”的雄心。“地域小说”和“文化小说”。 四、从“现代派小说”到“先锋小说”:“形式革命” 重视“叙述”,解构“意义”。 五、“新写实小说”:俗世化的“现实”;“小人物”的日常生存;“还原”生活的叙述方法。 8 第二节 王蒙 刘心武 陆文夫 高晓声 一、王蒙 关注“心灵”;思辨“历史”;“少共”情结和“辩证”观点;王蒙的复杂性。“意识流”;戏谑风格。
11、 活动变人形 :倪吾诚的身心困境。 二、刘心武 问题小说:“文革”“后遗症”;“纪实小说”:忧患意识和人道精神;“京味都市小说”:北京市民社会。 钟鼓楼:市民化趋向。 三、陆文夫 针砭时弊及其社会历史内涵;“糖醋现实主义”;“苏州文学”。 美食家:朱自冶的吃客生涯。 四、高晓声 表现当代农民的命运;揭示农民性格心理的“文化矛盾”;细节和幽默。 陈奂生上城:陈奂生性格与“国民性”。 第三节 蒋子龙 张洁 谌容 一、蒋子龙 工业改革题材 小说的时代意识和现实关注;“开拓者家族”;阳刚之美。 乔厂长上任记:工业改革家形象乔光朴。 二、张洁 女性意识下的“女性文学”;“痛苦的理想主义者”;从抒情到审丑
12、再到超脱的风格变化。 爱,是不能忘记的:理想爱情的悲歌。 三、谌容 9 追求表现“社会深度”;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构思方法;荒诞、滑稽色彩的介入。 人到中年:中年知识分子的悲剧。 第四节 汪曾祺 林斤澜 邓友梅 冯骥才 一、汪曾祺 民间生活的美丽和民间人性的健康;传统“文人”情调; 风俗民情的主体地位;“散文化”小说。 受戒:内在的欢乐与和谐。 二、林斤澜 揭示十年浩劫对人性的戕害;写实手法与变形手法的有机融合。 白儿:“癔病” 历史的阴影。 三、邓友梅 人物:衰败中的“帝都”文化的代表;对风俗文物的着迷。 烟壶:八旗子弟的边缘化命运。 四、冯骥才 对“文化遗迹”的描述;对传统文化“劣根性”的批
13、判与对它的“审美”执迷;沟通“雅”和“俗”的努力。 三寸金莲:“津味小说” “怪世奇谈”。 第五节 张贤亮 贾平凹 王安忆 一、张贤亮 “自叙传”和数场争议;“读书人”的受难与救赎;“落难公子”模式。 绿化树:知识者与底层世界的复杂关系。 二、贾平凹 “商州系列”:地域文化与农村改革的主题;“被剥夺”的“悲剧人物”;视域上的单一性。 废都及其争议。 10 三、王安忆 创作活力:“雯雯系列”;社会人生小说;“寻根”小说;性题材小说;追述并思考身世的小说;现代都市小说。“女性意识”:揭示男女两性微妙的支配关系。 长恨歌:王琦瑶与上海文化精神。 第六节 张承志 韩少功 一、张承志 “浪漫主义”格调;
14、与底层农牧民的精神认同;宗教情绪;“自发式”的写作方式。 北方的河:“神示的诗篇”。 二、韩少功 从“知青作家”到“寻根作家”; 90 年代的随笔写作。 爸爸爸:“原始性文化”中的“群体”性格;丙崽 “劣根性”的象征物;细节“写实”与整体荒诞。 第七节 徐怀中 莫言 一、徐怀中 西线轶事:从描写战争过程到描写人的内心世界;从塑造“英雄”偶像到塑造普通战士形象。 二、莫言 “高密东北乡”的记忆:寻找民族先人的野性生命 ;批判民族后代的怯懦孱弱。感性化风格:一个感官意象的世界。 红高粱:寻找理想的生命状态;感性体验的写作方式。 第八节 马原等人的先锋小说 一、马原及洪峰 “文体的自觉”;马原的“叙述圈套”;解构“意义”的“形式革命”。 冈底斯的诱惑及瀚海。 二、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