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地震的应急物流研究.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945118 上传时间:2019-03-2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面向地震的应急物流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面向地震的应急物流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面向地震的应急物流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面向地震的应急物流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面向地震的应急物流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面向地震的应急物流研究摘要应急物流是我国安全保障体系里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地震应急物流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也逐渐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地震应急物流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对抗震减灾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通过分析我国地震应急物流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的防灾避险机制、加大抗震防灾物资的储备、成立地震应急物流指挥中心、完善地震应急物流的法律法规、宣传和普及地震应急物流知识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应急物流;地震;应急物资 中图分类号F25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11-0056-04 作者简介刘涛(1991-) ,男,四川南充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物流与

2、供应链管理。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汶川大地震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巨大的损失和悲痛,还有警示与启发。以往我国大城市的发展主要考虑 GDP 的增长,将经济的发展作为重中之重,而对城市抗震减灾体系的建设投入较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注重生态的保护、重视抗震减灾,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一、面向地震的应急物流的概念及特点 地震灾害应急物流是指与地震救援有关的所有物流活动的总称。包括:地震救援物资的运输、仓储、包装、搬运、加工、配送以及地震救援设备的使用、管理和地震救援信息处理等活动。地震灾害具有不可预测性和突发性,它的波及范围大,所以地震灾害应急物流的运作模式也与赢利性物流组

3、织有所不同。概括起来,面向地震的应急物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一) “时间”第一性 地震灾害应急物流系统不但包括一般物流系统的基本要素,还具有特有的“时间”要素。由于地震的发生不可预知,所以很难预测地震应急物流的需求,这就使得地震应急物流具有紧迫性, “时间”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只有在地震灾害发生时争分夺秒才能将伤亡和损失降到最低。(二)目标的特殊性 地震灾害发生后如何快速有序地将应急物资运往灾区对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地震应急物流不可能像正常的物流系统一样以经济性为出发点,时效性和安全性成为首要目标。 (三)临时性和一次性 地震灾害应急物流系统区别于一般物流系统的经常性

4、、循环性和稳定性,由于地震灾害的不可预测和突发性决定了它地震应急物流系统的临时性和一次性,要求具有快速反应能力。 (四)应急物流供需的不确定性 地震应急物流系统的供给方无法预知市场的需求,因此具有被动性;同时需求方也不可能提前反馈需求信息,无法拉动供应链的运动。在这样的情况下,供应链的中间部分,即地震救灾活动的组织者则承担着更大的责任。 (五)开放性和扩展性 考虑到地震应急物流需求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则应该将地震应急物流系统设计得更加开放且可扩展。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前并不能准确预测地震应急物流系统的供给和需求,故只能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被动地将其纳入地震应急物流系统之中。 二、我国面向地震的应急物

5、流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交通基础设施的抗震水平较低 作为城市抗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道路交通系统不仅是物资运输的通道,还是震时疏散员工、开展营救工作的生命通道,是抗震救灾的生命线。以江苏省淮安市为例,调查结果显示,淮安市交通基础设施分布极不均衡而且技术等级较低,交通系统的抗震水平较低。至 2009 年底,淮安市高速、一级公路比重只有 107%,等级航道只占全部航道的 347%; 而四级及四级以上航道仅占 11%,枢纽设施数量少,规模小,等级水平低,布局不尽合理;枢纽衔接不紧密,集疏运体系不畅通,枢纽设施利用率低且设施较为陈旧,更新较慢。不仅仅是淮安,就整体而言我国道路交通资源的分布也不均衡。城

6、市享有最佳的交通运输条件,在交通方式上也较为齐全,而且公共交通系统也更为完善,这都为抗震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而农村交通条件较差,缺乏高等级的线路,对外联系不畅。通过对我国各级公路的路面数据进行分析可知我国的交通基础设施抗震水平较低,许多城市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抗震性令人担忧。 (二)城市规划不尽合理导致防灾避险功能相对落后 尽管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升,但是一些城市规划却不尽合理,其防灾避险功能相对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各方面:第一,城市单体建筑物防灾避险功能较弱。由于土地价格的上涨,城市高层小高层建筑逐渐增多,这就使得在强烈破坏性地

7、震发生后,倒塌的建筑物所占的面积扩大,相对应的就是压埋厚度加大,不仅不利于市民逃生,而且对震后的救灾活动造成极大困难。越来越多的城市高层和小高层建筑物加大了建筑物的容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的点和面也相应增大,由此引发的次生灾害造成的破坏更为严重。广大农村民居的抗震能力也令人担忧。第二,城市居民的活动空间逐渐被压缩,不能满足防灾避险的需求。近年来不断上涨的房价压缩了建筑物间的活动空间,城市人口日益稠密,许多社区的消防通道更是成为停车场,这无疑是巨大的安全隐患,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些问题,则地震发生时,救援工作的效率将得不到保障。第三,一些城市的道路交通系统较为复杂,主要通过桥梁与外界进行联通,

8、这易导致地震发生后短期内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将严重不足。 (三)地震应急物流网络建设缺乏统一规划 地震应急网络包括两个部分:地震应急管理网络与地震应急物流网络。地震应急物流网络则包括物资的储备和配送网络。由于应急物流具有不确定性和突发性,所以物流服务水平不可能达到 100%,这也就形成了地震应急物流的弱经济性。如何优化应急物资的储备和配送网络成为地震应急物流网络建设的重中之重。在地震应急物流网络的建设过程中,应急服务设施的布局必须纳入城市规划,同时应急服务设施的建设应该具有长远的规划,因为应急服务设施的建设不仅关系到今后的运行费用,而且对地震灾害发生后的救援工作效率有着重要影响,合理的布局可以提高

9、救援工作效率。应急服务设施的设置应具有长远的规划和科学合理的选址,以降低其运行费用,提高工作效率。 (四)对应急物资的储备缺乏足够的重视 地震救援工作就像是一场战争,尤其是重大地震或特别重大地震发生后所进行的地震应急工作。古语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这一作战名言也适用于地震应急,那就是在地震发生之前就应该准备足够的应急物资。救援工作人命关天,地震发生后的应急活动必须快速有效。任何应急活动都离不开相应的物资,不论是灾区内部的应急反应还是外部的应急救援,都需在人和物兼备的条件下才能产生实际效果。事先准备好的而且随时都能用上的应急物资是支撑救援的要件。倘若等到地震发生以后再去准备,就会贻误应

10、急的最佳时机,不能将伤亡和损失降到最低。目前,我国较大的救灾物资储备库相对较少,救灾物资的储备压力较大。各个部门分散储备救灾物资,仓库管理不够专业化及物流设备相对落后,应急物资的装卸搬运等机械化水平较低,地震灾害发生的地方更难实现机械化,这就影响了救灾工作的效率。 (五)城市应急物流配送主要依靠政府,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参与度不足 配送体系在地震应急物流体系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地震的发生会破坏道路交通基础设施,而救援机构对物资需求发生的地点、时间和规模都无法预测,同时救援机构要快速建立配送中心,争分夺秒配送物资以挽救生命。尽管第三方物流在运输、配送和仓储方面具有专业优势,但是它的应用仍然局限在

11、工业物流中,很少涉及到地震应急物流,这就导致救援效率低下。地震发生后的物资供应是多方面的,政府不应该大包大揽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这就需要第三方物流企业参与到救灾物资的配送过程中来,用更为专业化的管理确保救灾活动的有序进行,但是许多城市地震应急物流体系中还未引入第三方物流企业,没有充分发挥其在抗震救灾中的关键作用。 (六)法律保障不足 地震应急物流体系的有序运行还需法律的保障,但是我国目前尚未形成完备的地震应急物流法律法规和政策, 有很多立法空白,至今没有一部专门性的法律,仅有一些相关条款散落在法律中,稳定性和强制性不足,各条款缺乏衔接,内容严重滞后且可操作性差, 难以形成配套的法律体系。 (

12、七)缺乏专业的应急物流人才 专业的应急物流人才在抗震救灾中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将救灾物资进行分类、登记以及保管和分配直接影响着救援工作的效率。应急物流人才缺乏也影响灾后重建的进程,延缓了重建家园的进度。 (八)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淡薄 目前我国民众的抗震救灾意识相对较弱,缺乏抗震救灾意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应急演练。 三、构建我国地震应急物流体系的建议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大投资力度,使城市道路交通实现网络化,解决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问题。运输线路与线路之间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既有直达线路,又有迂回线路,一方面保证地震灾害发生后应急交通运输线路全时畅通,另一方面,也能很好地带动乡镇一级区域

13、的经济发展。二是建立多维立体的交通运输网络,即将公路、铁路、航空、水路有机结合起来,确保地震灾害发生后各种交通方式能相互补充,倘若一种方式中断,其他的运输方式也可发挥其替代作用。具体来说,应该加强公路、水路、铁路网与城区、港口、客货场站、地震应急物流配送中心等的衔接;与此同时也要注重各城市与周边城市的衔接,确保地震灾害发生时交通网络能够顺畅运行,充分发挥各种交通方式在抗震救灾过程中的效能。地震灾害发生的初期,由于航空和水路受到的影响较小,故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所以在我国地震应急物流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航空和水路的功能,运用系统的理论合理规划配置各种应急交通资源,提高地震应急物流效率。三是

14、建立和完善地震路网抢修保畅通预案。不仅要重视事故前的基础设施建设,而且要提升事故后的基础设施抢修、恢复能力。如何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把路修好,是保障面向地震应急物流系统畅通的基础条件。各地的公路处虽然建立一系列公路安全保畅通预案,但尚未建立面向地震的路网抢修保畅通预案。建议各地交通局在完善地震应急预案的基础上,针对重点部门制定部门地震应急预案,并定期进行应急演练。重点做好桥梁、涵洞、急弯、陡坡、高填方、沿山、沿河等重要交通部位的定期数据采集,对公路基本状况有全面的掌握,加强桥梁设计师与交通部门负责人的交流。对于重点桥梁应该投入更多的经费用于修葺,灾害发生后的应急抢修和灾后重建也应有相应的机制。(二

15、)建立完善的防灾避险机制 城市的规划建设应该坚持 “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立足于抗防”的原则,不断完善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应急救援等防震减灾体系,将地震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目前,我国一些城市道路桥梁与建筑工程的建设要求高一度设防原则,即七度设防,但是如何将抗震设防的工作落到实处才是关键。在后续工作中应该着力做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抗震设防区内的生命线工程和特殊设防类、重点设防类工程的抗震性能鉴定和除险加固工作,尤其应该加强人口密集的建筑工程(如学校、医院等)的抗震设防管理,真正确保达到七度抗震设防要求。同时,应该将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与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程结合起来,努力实

16、现每个抗震设防区县内建成至少一处应急避难场所。(三)加强抗震防灾物资的储备与管理工作 地震应急物资的储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首先是资金的供给,储备救援设备和专用救生器械以及应急饮用水和食品等生活必需品;其次是应急物资的储备管理,在应急物资的实物储备方式上,市场和政府都应该发挥各自的功能,从单一的政府行为转变为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相关企业也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尽可能减少应急物资储备过程中的损失,探索市场化运作新模式,不但可以减少实物储备,降低成本,还能确保应急安全,保证应急物资的及时轮换,常备常新,使应急物资始终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第三完善应急物资配送体系。一是在紧急情况下,可以动用军用运输

17、装备、军用运输专用线路及相关设施,从而实现应急物资的快速配送。二是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应急物资的配送工作中。地方政府可以动员地方部队参与到应急物资的配送工作中,也可以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此提升物资配送的效率。物资集配中心和供应点的选择应该更加合理,尽量实现应急物资的快速配送,以节省配送成本。 (四)应成立地震应急物流指挥中心 地震应急物流的保障体系中涉及的部门众多,如何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可能会导致事倍功半。经验表明,应急物资的筹措与采购、储备与调度、运输与配送等方面工作应由一个常设的、系统的应急管理机构负责。为此要求政府建立相应的指挥机构和运作系统,即应急

18、物流指挥中心。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的设立应具有专业性和长期性,指挥中心的工作是及时准确地完成应急报告与信息公布,快速组织协调应急物资的采购、储备、调度、运输与配送,对应急物资进行统一调度,保障应急物流高效、顺利地实施,提升应急物流的指挥运作能力。 (五)完善地震应急物流法律法规 在健全危机处理法律法规的基础上, 不断加强对地震应急物流管理的立法工作,明确地震发生时的处理机构和权责划分,使地震应急物流的实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时依照法律规定, 提高地方政府对地震应急物流体系建设的积极性, 加强监督和管理。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在法律上明确各利益相关主体的职责和权利。对不法商人借机哄抬物价、

19、扰乱市场秩序、社会秩序的行为予以严厉打击, 保证地震应急物流整个过程的顺利实现, 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第二,地震应急物流各环节应该实行标准化、社会化,同时鼓励地震应急物流技术装备自主创新;第三,出台合理的地震应急物流补偿政策。此外, 地方政府通过对地震应急物流进行考核和评价,将其与相关法律法规配合实施,在此基础上将地震应急物流的各个环节有机地整合起来。 (六)宣传和普及地震应急物流知识 日常生活中的地震应急物流知识的普及至关重要。 首先,可以通过各种媒体(如图书、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对地震应急物流知识进行宣传,并普及各种地震应急物流预案。让广大民众尤其是物流相关从业者清楚自己在地震应急物流中的权利和义务, 了解地震应急物流的工作内容、运作流程以及目标,明确自己在地震应急物流中角色和任务。其次,定期集中培训地震应急物流从业者,培训内容包括应急预案、应急流程以及基本的应急物流知识, 经过培训,相关工作人员能够做到从宏观上把握全局, 分清轻重缓急。第三,有计划地组织志愿者相互学习和交流经验。逐步提高民众的抗震减灾意识。第四,最后,各单位定期组织地震应急物流的演练。 参考文献 1Thomas ASupply cha in re liability for contingency operationsAAnnual Reliability and Maintainability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