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民间文化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摘要:民间文化是流行于民间社会(主要是村社乡镇)这一特定生态环境中,与上层文化不尽相同的文化形态。其所蕴含的民间美术观念是中国大传统所维系的共同文化意识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艺术设计教学中增进学生对民间文化的理解和感悟,把民间美术元素糅合进设计之中,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主动性以及整体性思维能力,同时也是艺术设计学科在中央“文化传承创新”历史使命下自身发展的必然。 关键词:民间文化 艺术设计教学 思维能力 创新性 主动性 整体性 中国民间文化是相较于上层精英文化而言的特定文化形态,单从表象理解,只是属于下里巴人范畴,似不足道。但是,孔子论语。先进有云:“
2、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上溯历史长河可以发现,民间文化承继了人类童年文化的混合性,在下层劳动者间发展、流传,这种根性特征决定了其生生不息、强大蓬勃的生命力。教师在艺术设计教学中,把传统民间文化引入课堂,引导学生自觉地把民间美术元素糅合进设计之中,在世界全球化的当下,可为开拓学生的思维增加助力,使其设计出的作品具有盎然的生机和活力。一、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艺术设计作品通过将抽象的概念转化成视觉符号进行信息的传达,是否具有创新性、能否吸引观者眼球便成为重中之重,而想象力又是决定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关键一环。 “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的活动。 ”想象,作为一种心
3、理能力,不仅是审美心理活动中最重要的构成因素,也是艺术创作中最积极的创造性智能,这种智能最大限度地被保留在了民间美术之中。 中国上下 5000 年,文化史与社会史始终保持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性。中国民间文化观念是在匮乏的现实条件中形成的,以超越现实困境,摆脱人生苦难为中心意向的主体意识系统。民间美术依附着民间文化而生,其艺术形态充分体现了劳苦大众希望营造一个没有疾病、贫穷和痛苦的美好世界的愿望,他们渴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生活安康,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他们无穷无尽的艺术想象力。 以民间剪纸艺术为例,家有谱犹如国有史,据甘肃省国家级民间剪纸艺术大师彭粉女老人的家谱记载:“清朝年间由庆阳县
4、田城子村迁移正宁县许沟泉村,人丁繁盛。因同治年间遭回乱,人丁屠杀,唯留三人,至今稍繁,家计宽裕,文气浩大。慎终追远之心志,夙夜忧思,不遑寝之,遂今日思想本有其本水之有源,人生在世敢放先祖迄今继承者为序。”生活的一切都是那么不可预测,只有民间艺人手中的剪刀才是心灵的慰藉。在他们的作品中,人类、动物与植物之间模糊了界限:蛇身人面的小娃娃咧嘴而笑,翩然起舞;狗儿跳上跃下,长着兔子般的耳朵;生命树枝繁叶茂,连接着人类和天界,整个世界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奇妙景象。在这种审美想象中,不仅使主体的愿望得到了精神性、意念性的满足,而且自由驰骋的想象力使作品具有了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观之难忘。 在了解民间文化
5、的基础上,把民间美术引入到设计教学中,例如在设计教学课上,上述人物与动物、动物与场景的组合套用都可被学生吸收借鉴。此外,因为是民间艺人再造的世界,民间剪纸作品的创作会突破形体外在轮廓的限制,忽略物象实际比例,自由安排主体物和从属物的大小。同时,为了展现蓬勃的生命力,民间剪纸作品大胆选用饱和度较高的色彩,精心拼贴组合,艳丽但不艳俗。学生把这些构成特色融汇进艺术设计,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其大胆创新的能力。 二、主动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所谓主动性,是指人在完成某项活动的过程中,来源于自身并驱动自己去行动的动力的强度,对于中国百姓而言,这种主动性反映在依赖和贴近伟大的土地的民间文化生活之中。生活,在淳朴百
6、姓的心灵世界里,不单是追求物质、满足物欲的日常营生,还是一种关照人生、寄托情怀的介质。人们自觉自愿地通过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表达自己对于土地和家园的热爱,赋予每一个细节以神圣的意味和亲切的情趣。 首先,神圣的意味体现在如稻谷收获后,人们会把丰收归功于照料土地的社神和先祖,会为他们献上清香四溢的新米新面;人们也知道在某个时节、用某种形式给花乌鱼虫等大自然的伙伴庆贺生日,在新春到来之际,也会为身边的家畜、房屋、树木挂上彩绸,共享时序交替的喜悦。其次,亲切的情趣体现在人们对于身边一草一木、飞鸟游鱼的热爱上。他们栽种牵牛花,因为牵牛花朴实无华、蔓长叶茂,常攀篱笆和墙头趋势而上,是“步步登高”的象征;他们
7、喜爱鸳鸯,称其为“爱情乌” ,因其雌雄形影不离,被视为爱情美满、婚姻幸福的象征。 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在论述民俗文化的重要性时指出:“忽视民间艺术,就不可能真正了解民族文化及其基本精神。不将民间艺术当做民俗现象来考察,不研究它与其他民俗活动的联系,也就使民间艺术失去了依托,不可能对民间美术有深层的了解。 ”可见,民间美术依附于各种民俗活动而生。民间艺人把牵牛花变为剪纸形象,贴于窗棂炕头;把鸳鸯绣于新婚枕头上,以维系家庭的幸福。 唯有打动自己方可打动他人,任何一件民间美术作品都是深受民间文化浸染的自觉自愿的艺术结晶。现代艺术设计的诸多流派均来源于印象主义、立体主义、构成主义等现代绘画风格,而对于中
8、国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来说,不能只是被动的接受西方话语。民间文化语境下的设计教学一方面可引导学生张开双眼,细心观察生活、主动体悟生活,发掘自身对于生活的热爱,创作出感染设计者本身,也吸引广大受众的作品。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从民间艺术家的创作中汲取灵感,主观能动地开掘本民族的艺术宝库,创作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设计作品,更好地完善和发展本民族固有之文化。 三、整体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从创新性思维能力和主动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看出,以民间文化为载体的民间美术出自劳动者之手,也服务于劳动者自己,是民族艺术之源和民族艺术之母。而中国现代艺术设计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必然的与整个文化系统发生关联性作用。这
9、种整体性的关照有利于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自身素养的全面提高。 西方世界把人理解为抽象的思维主体,把世界看做思维主体所认识、把握的对象性实在。与这种主、客体二元对立的认识不同,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认识论世界,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理性与感性在其间交织和融合。 (一)理性精神的体现 就理性而言,民间文化观念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实用理性精神。人们向往丰衣足食、没有疾病困扰的生活,在漫长的农耕时代中,通过老百姓长期的观察和总结,积累了大量的体现自然规律如天文、地理、医药、农艺等方面的经验知识。同时,传统伦理观念又深刻影响着普通劳动者的日常生活,如民间有词云:“人人说,新姑娘,可敬可爱。孔圣贤,女四书
10、,读满心怀。夫今日,小登科,悬灯结彩。子异日,大登科,八扶八抬。化一省,众黎民,人人爱戴。 ”可见,劳动者一方面观察大自然,脚踏实地地生活,一方面也用传统伦理道德规约自己的行为,这些都是理性精神的集中体现。 (二)感性精神的表达 除理性精神外,民间文化观念又带有十分浓郁的原始信仰色彩和十分浪漫的感性表达。如人们认为日食是天狗把太阳咬下了一口,还有“天上一颗星,地上一口丁” , “竹子开花,人要搬家”等混淆了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的说法。这些观念被融合进民间美术中,就使作品带有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在传统刺绣作品中,不能只绣一只眼睛,因为“魂魄不全” ,是不吉利的象征;在民间剪纸中,因蝙蝠的“蝠”与
11、“福”谐音,蝙蝠就成了幸福、幸运的象征等等。 可见,民间文化观念融合了理性与感性两方面,即功利意识与审美意识的有机结合。而这恰恰与现代艺术设计所追求的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具有相通之处。实用性是设计的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性化设计和绿色设计是 21 世纪设计的主题,承载了对人类精神和心灵慰藉的重任。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引领进民间文化的氛围中,从挖掘不尽的民间美术宝库中寻找设计的灵感和方法,恰恰可以使学生在设计道路上兼顾到实用与审美两个方面,自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总之,木无本必枯,水无源必竭。民间文化语境下的艺术设计教学,可以增进学生对民间文化的理解和感悟,且依附着民间文化的民间美术既是现代设计的“源” ,也是“头” ,他们之间应是一种相互渗透、互相依存、互相连接、互相影响、互相转化的关系。把民间美术元素糅合进设计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主动性以及整体性思维能力,同时也是艺术设计学科在中央“文化传承创新”历史使命下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