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职院计算机基础中的隐性知识教学摘要:在各门学科中都大量存在隐性知识,计算机基础教学概莫能外,隐性知识显性化亦是我们教育的一个目标。文章透析了隐性知识显性化的一些障碍,通过几个例子其方法和途径,阐明了职院计算机基础教育中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实现意义。 关键词:职院计算机基础教育;隐性知识;显性化 当下,职业学院的计算机教育已经达成了一个共识,即“计算机基础教育实质上是应用教育” 。然而,我们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是:很多学生经过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练习,可以较好的解决实际问题,但是,如果让学生来表述其操作要领,往往言不由衷,词不达意或无法表述,好像这个过程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似的。这一切都发生在职业学
2、院计算机基础教育在注重应用技能、面向实际项目、突出实践实务的过程中。这种现象教师身上也有体现。教师编程纠错时可以很快找到问题,给出其解决措施。但是当被问到问题的解决方法为什么教师能快速找到时,教师也语焉难详, “经验”成为了解释的幌子。解决这个实际问题,我们必须研究其成因及解决机制。 大学生在以应用为目的的多数职业教育的情境学习中、在技能实训中完成了由显性到隐性知识的转化,同时也实现了隐性到隐性知识的转化,而其中最为重要的非常困难的是隐性知识显性化即外化过程,职院计算机基础教育朝广度和深度发展的制约因素就是其外化程度。 一、阻力因素 构建职院计算机基础教育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前提条件,我们必须洞察
3、到职院计算机基础教育中隐性知识显性化的阻力因素。 1、职院计算机基础教育中隐性知识显性化的第一障碍是对职业教育“面向应用”的表面化理解,职业教育提出了“面向应用”的方向,并指出“面向应用”并不是学习操作,其内涵是:综合应用计算机及专业知识,把计算机技术有效地应用到所学专业领域,实现知识融合。在知识融合中,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者都有。但就计算机技术特性来说,更多的是隐性知识包含在计算机知识中。所以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转换发生在知识融合中。 2、职院计算机基础教育中隐性知识显性化根本转换的终极障碍是文化缺失。美国学者罗伊卢比特(Roy. Lubit)按照功能划分为四类隐性知识:心理模型、组织常规
4、、很难讲清楚的技巧、解决问题的办法。其分类就很明白其特性,个体的隐性知识在其中表现得更多。体验、直觉、象征、类比是国人主流思维方式,非逻辑理性,强感性是其特点。凡此种种与中国几千年来特有的文化悉悉相关。 “言不由衷”是由中国文化中主体能动本性的缺失和个人价值泛化注定的。因此,学生常常害怕同学们的讥讽而不愿表达;惧怕教师而不敢表达;因为失控学习曲线而没法表达这些都发生在教学实践中。显然,职院计算机基础教育隐性知识显性化带有强烈的个人意愿和责任。因而影响职院计算机基础教育隐性知识显性化的终极障碍就是个人价值、信念、思维方式等文化缺失。 3、技术失真是职院计算机基础教育中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客观障碍。虚
5、拟世界的实践活动是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最大特点。从事虚拟实践的人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面前处于被动的地位,主体地位被大大约束了,其主观能动性及创造性被“搁置”起来了,长此以往,不断退化的危险将不可回避地发生在这类人的思辨判断等主体生存能力中。 “失真”现象即是由于在虚拟实践过程当中,实践主体的作用退化,必然使得隐性知识的吸附力受到影响,使得隐性知识得到显性化过程带来的它的不彻底性和模糊性。实践主体的理性思考和选择虚拟弱化了实践的“参与者”身份,因此技术失真成为职院计算机基础教育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客观障碍。二、获取途径 笔者认为,职院计算机基础教育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实现依托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确立教师的
6、专业主导地位,支持学生的主体优势,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教师可以通过自己自学的叙述、学习过程中自身经验的描绘,将隐性知识具体地、情景性地、惟妙惟肖地显性化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高效地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 诸如,计算机基础教学嵌套 IF 函数的应用,由于它是一个复杂的函数,不能使用函数参数对话框,学生必须在单元格中手动输入,学生掌握非常困难,教材都是采用案例教学依葫芦画瓢地去做,精髓很难领悟,教师很难讲明白讲透彻,这时就需要教师的智慧,利用经验,依托自学的过程加以说明更好地讲授其精髓。多重 IF 函数的嵌套其实很像我们高中学过的数学归纳法,有编程递归的思想在里面,我们以三重 IF 函数为例,它其实是
7、这样的。第一、IF 函数的三个参数的意义要清楚,第一个参数逻辑测试,第二个参数为真时返回值,第三个参数为假时返回值;第二、三重 IF 函数给出三个相关的逻辑比较表达式来判断真假;第三、IF 函数自始至终只有三个参数,第二、三重 IF 函数做为第一重 IF 函数的第二或第三个参数,接着第三重 IF 函数做为第二重 IF 函数的第二或第三个参数,这个过程是一个整体的思想,类似于数学里的复合函数,构建这个过程好像抽丝剥茧似的,这样就很形象很具体,学生很容易听懂。再比如,Excel 中利用三种引用来做九九乘法口诀数,学生可以跟着教师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好像讲不清为什么这样做,其实就是在行和列中先
8、用相对引用利用填充柄于列于行做出乘法口诀数来,然后改动,于列固定行,于行固定列变成混合引用再用填充柄向列向行去拖动即可。在讲述这些难于讲清楚的操作时,教师编制“使用指南”或“操作手册”可以尝试把这个操作过程的规则和行动变成一种人人可以学习的情况,从而隐性知识显性化。社会上微软、思科的各种认证就是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范例。 2、职院计算机基础教育中隐性知识显性化需要我们掌握隐性知识的特性,利用多种形式实现。 通俗来讲,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就是把“行动中的知识”说出去,传递出去,让别人理解并采取行动的过程。所以知识、文化、理念、价值取向交流沟通的过程就是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其中也包含接受、习得、理解
9、和升华的过程。 ,我们必须认识到大量隐性知识包含在职院计算机基础教育过程中,认识应用实践教学的价值所在,使它显性化,在教学相应的隐性知识在每个环节中都能得到重视。 (1)情境学习法。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理论,教师创建某一实际运用的真实情境,将学习对象的知识和技能镶嵌在情境中,供给解决问题的阶梯,协助发展学习的认知策略。讲故事、面对面聊天、小组专题讨论等都可以成为其情境。各种情境各有作用,讲故事可以使隐性知识流动及共享,面对面聊天可以让对方平心交流、心领神会,而小组专题讨论可使学生进行积极的交流、协商、沟通、探究,从而达成共识并分享学习成果。 (2)锚式教学。锚式教学是基于问题的学习。在学校教育中
10、以学生为中心的情境化模式就是锚式教学。在这种方式中,学习始于问题,而非始于掌握的内容。教学的重点是知识探究的学习而非知识传递型。 (3)映射意象法。意象就是一种艺术形象,它是由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从容而细致地审视意象,好像放长的电影胶片,快进慢进,来回巡视,定格观看,边看边分析,映射出成功的“参考”或“样板”函数。这样,在饱含意象的“总结经验”或“吸取教训”中,深邃的隐形知识显性化、符号化,借助个体自我反思能力进行合理性检验、修正和利用。 (4)观察法。这是比较直接有效传播隐性知识的途径。难以言表的隐性知识通过观察他人解决问题的程序、方式和策略或
11、手法,从而获得特定的程序性和策略性的知识。观察教师、同学的示范操作亦可获得知识就是明证。学生如此获得知识很简单,针对性却很强。 3、实现职院计算机基础教育显性知识显性化必须以 Web 的协作学习系统为核心。 知识产生在学生自主学习以助记词和他人交流协作的过程中,所以产生知识的三大要素就是教学活动中的学生、学习环境和教学过程。基于 Web 的协作学习系统构建了学生大脑中的知识转换为规则知识或行动指南的支架。比如,构建基于 Web 的伙伴模型、协作学习模型、教师模型,在 Web 环境下对学习系统中的知识表示与呈现、协作学习策略、数据库等模块进行研究。基于 web 的协作学习系统构建理论与方法是通过
12、这些核心模块构建的应用实践来形成的。 4、实现教师之间隐性知识的共享和传递也是隐性知识的重要方面。 职院教师特别是老教师丰富的教育和科研经验是隐性知识的宝贵财富,要提升职院的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们必须实现其共享和传递,其意义重大。我们凭借多种形式都可实现教师隐性知识共享和传递,如采用微博、知识社区、网络博客、专题报告会、骨干教师交流会、科研团队研讨会等,此外,教师隐性化知识共享和传递隐性化知识的有效形式还包括上观摩课、多媒体教学、BBS、聊天室等。 三、现实意义 追根溯源,理论和实践价值在研究职院计算机基础教育中隐性知识显性化问题中得以体现。 1、 提升职院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环节就
13、是实现职院计算机基础教育中隐性知识显性化过程。隐性知识显性化是认识和理解教学生活中缄默知识关键的一步,从而隐性知识才能被检讨、修正、应用。从一方面来说,传递、掌握和批判显性知识的过程就是教学过程,另一方面来说,一个缄默知识显性化并得到检讨、修正和应用的过程也是教学过程。这两个过程内在统一,是完整教学认识过程的两个方面。 2、 实践教学范式的构建在职院计算机基础教育中隐性知识的显性化研究中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范例。目前侧重于显性知识的获取是职院实践教学范式的主要表现形式,尤其是直观感受和认知,普遍的评价标准就是“能用” ,科学知识中包括的大量的隐性知识的学习被忽视。所以我们必须借鉴国外实践教学的“
14、工作团队模式” 、 “产学研的合作教育模式”等实践教学范式,构建适合我国特点的半结构化实践环节教学范式。3、 知识创新的必然选择是职院计算机基础教育中隐性知识的显性化研究。隐性知识或意识的转移,就是知识创新能力,简称知识创新。竞争要求,创造新思想并转化为市场前景广阔、具有发展潜力的商品,为未来持续增长奠定基础。所以在职院计算机基础教育中隐性知识的显性化过程,既是信息技术本身的创新实践,也是知识创新体系中框架结构、演变规律、边界以及知识转移的方式的客观过程,甚至可以为微观层的知识转移模型提供实证研究情境。 21 世纪隐性知识在许多方面与职院计算机基础教育有生长点,隐性知识在职院计算。知识创新强调
15、创新是来自未来的。世界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大有作为,我们应该结合我院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际情况,吸取它积极的和建设性的因素,推动我院在计算机基础教育向纵深挺进,高层次高水平地促进隐性知识显性化,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化水平,培养出具有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新一代职院大学生。 (作者单位: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施琴芬,崔志明.隐性知识转移的特征与模式分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2):62-64. 2闻曙明,王剑敏.隐性知识显性化问题初探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1). 3张民选.隐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显现可能J.全球教育展望,2003, (8):1521. 4易红郡. 默会知识视阅下的教师专业发展J.教师教育研究,2006, (4):1183。 5石中英,缄默知识与教学改革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 (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