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x 省 国 家 农 业 开 发 土 地 治 理 项 目申 报 标 准 文 本xx项 目 名 称 xx项 目 年 度 xx 年项目申报单位(盖章) xx 办公室项目申报文号 铜农发2006 07 号项目申报日期 年 月 日xx 省农业开发局制申报项目编报说明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总体部署,立足农业综合开发基本任务,坚持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着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积极推动科技进步
2、;积极探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举措。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加强管理,充分发挥 土地治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二、基本原则:1、规模开发原则。 项目区有明显区域范围,按灌区统一规划,并要求符合本地区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进行集中连片建设。2、以人为本原则。以 “农民要办”为前提,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在编制项目前, 项目执行乡镇召开了项目区范围内的村干部会,征求他们对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意见,各村也都召开了村民代表会,干群对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具有很高的积极性。3、综合治理原则。在 项目规划中, 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农业、林业、水利、科技措施综合配套,实现经济 、社会、生 态效益的统一。4、可持
3、续发展原则。充分利用循环经济,把改善生产条件与改善生活条件、改善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切实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生产和生态环境同步改善。三、立项条件:1、项目区符合土地利用规划,区域范围明确;水源有保证,防洪有保障,排水有出路,灌排骨干工程基本具备;开发治理的地块集中连片,治理面积为 1 万亩,具有较大的增产潜力。2、我县将项目区规划为农业循环经济园区,目前正在做前期规划工作。统 筹安排村庄整治、水库除险加固、小型农田水利、农村沼气、人畜饮水、村村通等工程与农业综合开发工程相互结合。3、领导重视、群众 积极性较高。 项目区镇村领导非常重视农业综合治开发项目,主要领导亲自抓。农民
4、群众积极性高,愿意投工投劳参与项目建设。4、项目区镇村经济条件较好,自筹资金有保障。三、结构调整及土地规模经营项目区将大力发展农村土地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借鉴外地好的经验,帮助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确立法人地位,成为独立法人,合作经济组织注册后,享受免税政策待遇;划拨部分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同时,积极组织引导转入土地农民和非流转农民通过合作经济组织,走合作化道路,鼓励以“ 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的产业化模式,促进土地适度规 模经营;按照“六节一减”生产方式的要求,尽量减少进入生产过程的物质和能源,重点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围绕水稻、西瓜、蔬菜、林果、食用菌、畜禽、水产等
5、产业生产和发展, 实施“ 两减三保”工程(即减少化肥施用量、减少农药施用量,保产量、保 质 量、保生 态)。 1、依靠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节地,如选育优质高产农作物新品种,推行间、套立体栽培技术等。2、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推广先进实用节水技术,调整农作物结构,通过工程措施、农艺措施节约水资源。3 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科学用种、合理用种,如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抛秧技术和农作物营养土(钵)育苗小苗移栽等先进技术节种。4、在减少化肥使用量的基础上,大力推广生物肥、有机肥的使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化肥对土壤和环境的影响。5、减量使用化学农药,严禁生产与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和过量用药,大力推广生物农药及其配
6、套技术,大力发展以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为重点的有害生物综合防治,并采用各种科学的方法减少农药的使用量。6、大力推广各种先进的节电技术、设备、 产品、工艺和科学的管理方法,节约 生产和生活用电。7、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减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四、投资来源及投向1、 2007 年度土地治理中低产田田改造项目总投资 550 万元;其中财政投资 440 万元, (其中中央财政 294.8 万元,省级财政 118.8万元,市级财 政 17.6 万元,县级财政 8.8 万元。2、 资金投向、1、 水利措施 385 万元, (财政资金 313.5 万元,自筹资金 71.5万元。、2、 农
7、业措施 99 万元, (财政资金 69.3 万元,自筹资金 29.7万元。、3、 林业措施 36.3 万元, (财政资金 27.5 万元,自筹资金 8.8万元。、4、 科技推广措施 14.3 万元, (财政资金 14.3 万元,)、5、 其他工作措施 15.4 万元, (财政资金 15.4 万元, )、 项目基本信息项目名称 xx 改造项目项目年度 2007 年度 项目类别 中低产田改造 治理任务(万亩) 1.0总投资(万元) 550.00 财政资金 440.00 自筹资金 110.00其中财政:1)中央 294.8 2)省级 118.8 3)市级 17.6 4)县级 8.8名称 xx 人民政
8、府地址 xx 县顺安镇负责人 xx 职务(职称) 镇长项目执行单位(乡镇)联系电话 xx 经办人 xx名称 xx 办公室地址 xx负责人 xx项目管理单位(县农发办)联系电话 xx 经办人 xx注:项目类别分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生 态综合治理项目、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灾害工程项目填写。(一)、项目区位置、范围和开发治理任务我县位于 xx 省长江下游南岸,国土面 积 763 平方公里,辖 8 个乡镇,总人口 29.46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25.02 万人;农村劳力 15.45 万人。地 势东南高,西北低,山、丘、圩、洲并存。顺安镇地处铜陵腹地,距县城 15 公里;东与南陵县、 钟鸣镇 接壤,南
9、与天门镇相接,西与狮子山区西湖镇相邻,北与东联乡 、西 联乡相连,项目区位于顺安镇南部、涉及城山、沈桥等四个行政村,集中连片,土地治理面积为改造中低产田 1.0 万亩。估算投资:550 万元。(二)、自然、社会经济状况项目区土地总面积 16 平方公里,其中耕地 1.1 万亩,林地 0.5 万亩,水面 0.08 万亩;农作物播种面积 1.8 万亩(含复种面 积),以种植水稻 为主,油菜、西瓜、马铃薯种植面积也占一定的比例。农民人均纯收入 2968 元。本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光热资源充足,适宜多种 农作物与动物的生长发育。年平均 16.2,年最高气温 40.3,年最低
10、气温-11.9,10的活动积温分别为 4800。年均无霜期 220-230 天。多年平均降雨量为 1378mm,其中汛期多年降雨量为 806mm,平均蒸发量为 1517mm。二、项目概要三、基本情况四、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一)、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资源利用现状和开发 潜力。 项目区所在的村都是以 农业生产为主,农业总产出占农民收入 70%;项目区农业资源丰富,但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落后,中低产田比例较大,农业资源受到一定的限制。通过实施农业综 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 实行 统一规划,集中建设,其开发潜力较大。 (2)、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六届五
11、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中央把建 设新农村的具体需求概括 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而农业综合开发现在所做的工作首要任 务就是发展生产, 这与新农村建设的第一条任务是完全吻合的,生 产发展了, 农民的生活才能富裕。 (3)结合我县农业循环经济园区建设的需要,我县 将项目区规划成农业循环经济 园区,目前正在申 报立项;农业综合开发的实施将为此打下坚实的基础。(二)、项目建设可行性。一是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县道 顺牌路和即将建成的沿江高速公路下道呈 “十字”型穿区而过,交通非常便利。二是土地 、水 资源充裕,土地 资源丰富 项目区内人均耕地 1 亩;水资源相对丰富,供
12、水有保证,项目区现有水库 2 座,兴利库容 55.7 万立方米,塘坝 152 口, 总蓄水量 65 万立方米。另可以利用顺 安河引江水水源。三是 农业 生产环境优越,境内天然农业小气候较好,远离厂矿,污染少,是 农业生产的理想环境。四是有优良的耕作传统,群众种田积极性高涨。此外,该区乡镇涉农 部门齐全,为农业综合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加上各级领导重视,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为项 目建设提供了人力物力保 证。项目区社会经济情况涉及乡镇数(个) 1 行政村(名) 4总人口(万人) 1.0 农业人口(万人) 1.0 农业劳动力(万人) 0.6耕地面积(万亩) 1.1 林地面积(万亩) 0.5 中低产田
13、面积(万亩) 1.0项目区资源情况地形、地貌 丘陵 年降水量(mm) 1378 水资源总量(m3) 1189 万水库:数量(座) 2 兴利库容(万立米) 55.7排灌渠道(公里) 11.6 其中:衬砌(公里) 3.4排灌站:(座) 3 装机容量(千瓦) 136机电井:(眼) 其中:配套(眼)农电线路(公里) 46 其中:10-35KV 13 其中:10KV 以下 33建筑物(座) 80 变电站(座) 地下管道(公里)喷灌(亩) 滴灌(亩)五、主要制约因素分析(1)、农业基础设施整体水平仍 较低。水利 设施基本上还 是六七十年代的产物,年久失修,水毁较为严重;主要表现在排灌系统不健全,配套工程不
14、足,大部分灌溉渠道尚未硬化,输水损失大,容易淤积。排水沟布局不合理,淤积严重,排灌 设备陈旧老化,排灌能力差。塘坝淤积严重,蓄水能力下降,水资源得不到高效利用;农田机耕路较少,机械化程度低,农民劳动强度大,生产、生活很不方便。(2)、生产水平不高,土地产出率低。种植业普遍沿用传统的耕作方法,属粗放型生产,土地产出率相对较低,(3)科技含量较低,栽培管理不 规范。 项目区内基本都是以 农户为生产单位,生产规模小而分散,规范化栽培比例不大,农产品科技含量低,质量不高,市场竞争能力不强。(4)农业产业单一,市场应变能力差。项目区种植业目前以水稻 为主,约占总种植面积80%。辅 以少量油菜、西瓜等作物
15、,品种 单一。六、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可供水量(万立方米)合计 589 地表水 543 地下水 5 过境水 41需水量(万立方米)合计 616 农业 590 工业 生活 26余缺水量(万立方米)合计 600 地表水 3622 地下水 2386 过境水项目区水资源可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两大类,地表水包括区内地表径流(大气降水) 及 过境水。地下水可分为浅层地下淡水与深层地下淡水。项目区水资源总量为 1189 万立方米,地下水储量 242 万立方米,地表径流 906 万立方米。过境水资源年可供该项目区 41 万立方米, 项目区现有水利工程可供水量、现状需水量及供需平衡情况项目区现有水工程年平均实际供水
16、量 560 万立方米,按照 75%的保证率,平均每亩耕地毛灌溉定额为 578 立方米,1 万亩耕地年灌溉需水量为 578 万立方米,另外项目区人畜用水约需 38 万立方米,即现状需水量为 616 万立方米。项目区需水量基本上为农业灌溉用水。目前的灌溉模式全部为大水漫灌,对水资源的浪费比较严重,随着农业综合开发水利配套工程建设,节水措施的推广应用,农灌用水将比现状用水减少 15%左右,另外,随着拦蓄能力的加强,对地表径流的利用将进一步提高,据此推算,在 50%的保 证率下远景项目区的需水量为523.6 万立方米,75% 的保证率下远景需水量为 462 万立方米。七、主要治理措施规划布局:1、防洪
17、工程:在项目区原有的排洪干沟基础上,清淤、 扩建、新建支排水沟,增设护砌工程。2、除涝工程:在原有干支两级排涝水系的基础上, 继续完善排涝水系,清淤干支沟,开挖若干条排涝支沟,重新规划布置排灌沟渠。3、灌溉工程:衬砌城山涝水库灌溉干支斗渠。 扩建、清淤 11 座当家塘,修建放水、泄水设施,配套衬砌灌溉渠道。在城山河、东河上新建拦河闸坝等引水工程。4、道路工程:沿排灌干支沟渠一侧布置机耕路,分 别与顺牌路、高速下道、和村庄道路相接。5、配套建筑工程:道路跨河、跨沟设涵洞或桥梁,干沟、支沟与路交叉设机耕桥,与渠道交叉设渡槽,斗沟渠与路交叉设涵洞,控制沟渠水位设控制闸。6、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项目区内
18、设 600 亩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要求土地全面进行平整,以沟渠路相隔成方块田。水利措施 根据项目区的自然地形特点、水系条件和现有水利骨干工程状况,以大搞农田水利化基本建设为基础,主攻水利基础配套工程建设,大力开挖清瘀排水沟,修筑衬砌渠道,增设桥、涵、闸、站等配套建筑物。1、 开挖、清淤沟渠 27 条,长度 23.8 公里,土方 9.5 万立方米;2、 新筑、衬砌渠道 34 条,长度 15 公里,土方 1.5 万立方米,浆砌石 680 立方米,砼 300 立方米。3、 扩建加固当家塘 11 口,土方 8.5 万立方米, 浆砌石 170 立方米, 砼 35 立方米。4、 新建拦河坝 5 座,土方
19、1700 立方米, 浆砌石 740 立方米, 砼 140 立方米。5、 新建、改建排灌站 3 座,配套电机 3 台,34.5kw,安装水泵 3 台。6、 架设输变电线路 1.2 公里。7、 新建桥梁 58 座,土方 5600 立方米, 浆砌石 1900 立方米, 砼 370 立方米。8、 新建节制涵闸 4 座,土方 300 立方米, 浆砌石 130 立方米, 砼 16 立方米。9、 新建过路涵 320 座,土方 3700 立方米, 浆砌石 1100 立方米, 砼 52 立方米。10、 新建放水口 470 座,土方 300 立方米, 浆砌石 16 立方米,砼 120 立方米。11、 新建渡槽 2
20、0 座,土方 170 立方米, 浆砌石 50 立方米,砼 10 立方米。12、 新建倒虹吸 3 座,土方 100 立方米, 浆砌石 60 立方米,砼 15 立方米。农业措施:农田工程:做到田(地)块要按有利于农业机械化和田间管理要求格田化,以有林道路或较大沟渠为基准形成格田。 田间道路:做到布局合理,循环畅通,机耕路建 设分干道、支路两级,干道要与乡村公路 连接, 满足中型以上的农业机械的通行,宽度为 4m 以上,支路能保证农机通行,晴雨天畅通,并配套桥、涵和农机下田设施,便于农机进出田间作业和农产品运输,土壤改良:通过农家肥的施用,秸 秆还田等土壤改良措施,土壤耕作层有机质含量提高 0.1 个百分点。良种推广:项目区农作物的良种覆盖率在 100%, 林业措施:项目区内主要道路、沟渠、河流两侧,适时适树进行植树造林。 人工造林苗林要达到二级以上的标准,造林当年成活率和三年后保存率达到 85%以上,林相整齐,结构合理。 农田防 护林建 设,达到林业部门规定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