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日本修宪背后的力量纷争67 年前,美国接管战败国日本,并将和平宪法强加给日本,为了阻止日本修宪,美国制定了最严厉的修宪条件众议院、参议院投票皆超过三分之二,且在国民公投时要超过半数人同意。 但谁都没有想到,日本现在正无限接近这个最苛刻的修宪条件7月 21 日,日本自民党获得参议院选举胜利,从而结束了日本长达 6 年的扭曲国会局面,民调显示,75%的议员赞成修宪,在民众中亦有 56%的日本人支持修宪。 为此,首相安倍晋三心情大好,罕见地给自己放了 10 天假,并在假期中回到故乡给父亲扫墓。 “为了修改宪法,我一定加倍努力。这是我的历史使命。 ”在当天晚上出席后援团体主办的晚餐会时,安倍道出了自己
2、的心声。 然而,日本修宪之路并不那么平坦,尽管国内护宪派的力量在减弱,其力量亦不可小觑。为此我们专门采访了日本问题独立学者刘柠,分析现下日本国内关于修改宪法背后的力量纷争。 财经文摘:民调显示在参众两院有 75%的议员支持修宪,这超过三分之二提案底线。您如何看待这股修宪力量? 刘柠:超过三分之二修宪的基本门槛,日本修宪变得现实起来,从法律上,只要启动修宪程序,日本实际上已经具备了修宪条件。但是修宪并不仅仅是一个法律问题,它还需要民意基础,其次还需要讨论如果修宪,要修到什么程度,宪法第九条如何修改,以及修改之后会对国际社会产生什么影响,这些日本都必须权衡。 财经文摘:一些很有名的知识分子,如大江
3、健三郎都是反对修宪的,这股反对修宪的力量大吗? 刘柠:大江健三郎以及作家高健都是所谓的护宪派,他们隶属于九条会,这个组织有很悠久的历史,几乎与日本修宪风潮时间一样长,他们是 1968 年一代的老左派,但也是在日本社会日益被边缘化的群体。他们的诉求一般不被主流媒体所报道。九条会本身的影响力亦有限。 在与修宪派对抗的力量中最主要的是日本的社民党和日共。一些本身反对修宪的党派在国会中也有相当的席位,虽然他们的力量不足以与执政的自民党相抗衡,但是在舆论上,他们亦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除此之外,在执政的公明党中的主流力量也反对修宪,所以说,在方方面面的护宪合力下,他们可以对自民党的修宪派构成一定的抗衡。
4、财经文摘:日本是一个相当深入的、彻底的媒体国家,他们的国民共识、各种知识的产生无不受到媒体的洗染,在本次修宪中,日本媒体怎么看待日本修宪? 刘柠:日本的媒体影响非常大,其媒体构成亦非常复杂,不可一概而论。我们所说的主流媒体主要指日本的五大报纸。 赞成修宪的是产经新闻和读卖新闻 。 产经是极右翼媒体,支持修宪是必然。 读卖是日本第一大报纸,其也有很长的支持修宪历史,在 20 年前读卖就曾经支持过宪法修正的提案,并全文刊登过一些学者支持修宪的文章。 读卖背后是自民党中中间偏保守的力量。在媒体与政治力量之间,它们特定的政治阶层关系一般是不会改变的。 朝日新闻 日本经济新闻 每日新闻都是中间偏左的媒体
5、,它们往往反对修宪。所以在日本媒体中,各种光谱意识一应俱全,从左到右每个派别几乎都有自己的媒体。它们之间有互动也有对抗,这种关系也使得修宪的舆论不可能走得太远。当修宪的路走得很远时,就会有不同的媒体代表不同的舆论站出来。各种不同政治力量媒体之间的有机互动式日本民主国家的社会现象,对日本修宪运动也是一个很好的减压阀。 财经文摘:民调显示有超过一半的日本民众支持修宪,这个数据可靠吗? 刘柠:与 67 年前相比,反修宪的力量肯定是后退了,不同的民调会得出不同的结果,有的民调显示其实没有那么多日本人支持修宪,但是这些民调数字都共同指向一点日本的护宪力量在式微。 日本经历了将近 20 年的衰退期,焦虑感
6、在国民情绪中蔓延,在这段时间,中国的发展对日本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乃至 2010 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第二经济大国。日本国民有一种普遍的失望与焦虑的心理,再加上朝核问题以及朝鲜绑架日本人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许多国民觉得长期下去,日本终将会成为崛起中的反日国际力量的牺牲品。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应该有集体自卫权,应该有先发制人的权利,而不是甘于战败国的地位。 战败国的定位源自于宪法第九条的捆绑。这种捆绑不是永久性的,在这种状态下已经过去了 67 年,是到了该松绑的时候了。所以说修宪得到民众的支持上升背后是日本国民心态的变迁。 财经文摘:日本修宪中外部不可忽视的力量是美国的态度,美国对于日本修宪有哪些看法? 刘柠:美国是日本和平宪法的制定者与强加者,在日本无限接近修改宪法门槛时,美国的心态也在发生变化。首先,要肯定美国对日本的民主改造与非军事化改造无疑是成功的,但美国现如今面对的世界已经不是半个多世纪前的世界,其主要瓶颈还在于美国自身力量的甩脱,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国内一些保守的政治力量,主要是鹰派主张重新武装日本,这样亦可以强化以美国为盟主的美日同盟。 在这种情况下,美日的诉求是相同的。但 67 年前,美日之间强加者与被强加的关系并没有改变,美国对于此也有警惕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