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县“十二五”种植业发展规划.doc

上传人:龙*** 文档编号:1947240 上传时间:2019-03-24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7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洪泽县“十二五”种植业发展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洪泽县“十二五”种植业发展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洪泽县“十二五”种植业发展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洪泽县“十二五”种植业发展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洪泽县“十二五”种植业发展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洪泽县种植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洪泽县农业委员会“十二五” 是我 县农业 和农村经济进入持 续发展阶段的重要时期,要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全面提高我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推动农业产业化纵深发展,以促进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稳步提高。为了应对挑战,实现“ 十二五” 期间农业发 展的各项目标,加速 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现制定本规划。一、 “十一五”期间种植业主要成就、存在问题和经验教训2006 年以来,我县种植业生产紧紧围绕“十一五” 规划总体要求,以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全面落实各项农业农村方针政策为前提,以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粮食高产技术普及化和农产品质量安

2、全化为主线,以突出重大项目实施为抓手,切实履行部门职能,强化高效服务,全县农业生产取得了显著成效。(一)主要成就1、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十一五” 期间,随着国家对农业生产补贴力度进一步加大,各种强农惠农政策贯彻落实,农民种粮积极性得到显著提高。同时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推广步伐,全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稳步提升。全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由2005 年的 71. 4 万亩扩大到 2010 年的 85.38 万亩,增加213.98 万亩,增幅达 19.58%;平均亩产由 2005 年的 445 公斤提高到 2010

3、年的 476 公斤,增加 31 公斤,增幅达 6.97%;总产由 2005 年的 31.76 万吨提高到 2010 年的 40.52 万吨,增加 8.76 万吨,增幅达 27.58%。期间,2008 年度被国家农业部表彰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2009 年,全县粮食总产首次突破 40 万吨大关,创历史最高水平,实现持续六年增产。2、优势特色产业基地规模稳步扩大。“十一五” 以来,我县紧 紧 围 绕 优 质 稻 米 、设 施 蔬 菜 、中 药 材 等 优 势 主 导 产 业 ,大力发展优势特色高效农业,园区基地建设全面升级,高效农业规模化加速推进。2010 年,全县新增高效农业面积 3 万亩,高效

4、种植业面积达 18.97 万亩,占全县种植业总面积的39.7%;全 县设施农业面积达 8.2 万亩,新增 3.4 万亩;高效水生蔬菜种植面积达 6.6 万亩,新增 2.2 万亩;食用菌栽培面积达 60 万平方米,新增 30 万平方米。全 县新建高效农业园区基地 6 个,项目示范效益得到显著提高。在万集镇万集居委会改(扩)建成占地 120 多亩集菌种生产、技术培训、信息咨询、原材料供应、产品营销于一体的综合性食用菌培训中心,建成全县第一家农家乐中食用菌采摘园,目前已成为大学生村官实习创业基地;在仁和镇超群村建成了占地 300 多亩的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带动年收入在 3 万元以上的大户 12户;

5、在东双沟镇沿河村建成了占地 650 多亩的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基地,承包户年收益均达 5 万元以上;在高良涧镇越城村建成了占地 1000 多亩的珍稀植物种植园,引进示范珍稀新品种 6 个,推广应用新技术 3 项,实现 200 多农户就业,辐射带动农民增收 200 多万元;在三河镇建成 6000 多亩的中药材健康产业园;在岔河镇、黄集镇等镇建成杂交水稻制3种及常规良种繁育基地 1.2 万亩。3、农产品质量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加速推进。目前全县已获得有机、绿色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65 个,“三品” 生产基地认定面积达 37 万亩,“九牛” 牌有机米、 “洪泽湖”牌大米曾获得中国优质稻米博览交易会金奖产品

6、称号。在岔河镇建成5000 亩有机稻米生产基地,成为全国农业标准化有机稻米示范区和江苏省首批现代农业示范区。 “十一五” 期间,我县以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着力提高农村生活水平。全县共建“一池三改” 农村户用沼气池达 4500 只,在共和镇再刚养殖场,新建 200 立方米规模畜禽场沼气治理工程 1 处;在朱坝镇、岔河镇、仁和镇、万集镇、共和镇等镇建成农村沼气物业化管理站 6 处,同时配备了出料车 6 辆,农村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同时开展了以蔬菜农药残留检测为重点的市场准入工作。我们在农产品质量检测工作中,加大宣传力度,推行发放准入证制度,做好检测台帐,农产品质量安全

7、工作得到强化。近几年在第一农贸市场、第二农贸市场开展了蔬菜农药残留检测 5000 多批次,没收、销毁不合格蔬菜 350 多公斤,较好地控制了药残超标的蔬菜入市销售,防止了蔬菜中毒事件的发生。4、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新突破。全县共有 23 个稻米加工企业获得 QS 认证标志,年加工能力在 25 万吨以上。相继培育了苏粮米业、润禾米业、淮安明天种业、维尔食品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10 多个;组建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达 220多个。多元化市场竞争主体的培育与壮大,有效带动了优势特色基地与市场的链接和增值作用,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全县粮油等种植业产品精深加工和品牌包装的比率达 30%以4上。5、农业科

8、技推广应用水平显著提高。一是以建设县级稻麦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园区为基础,以实施稻麦油良种推广补贴、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粮食高产增效创建、农业三项工程、高效农业等项目为重点,引进推广了一批优质稻麦、蔬菜及油菜新品种。通过切实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协作与联合,全县 2006 年以来共组织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优质稻麦及油菜新品种 50 多个、蔬菜新品种 20 多个,应用面积达 160 万亩次。二是通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推广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2005 年我县被农业部列为全国首批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县,2006 年、2007 年又被列为续建县,2008 年、2009 年为项目巩固县,全县年推广测土配方施

9、肥面积 89.4 万亩,覆盖 120 个行政村(居委会)、80000 农户, 年填写发放小麦、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推荐卡 16 万份,推荐卡入户率达 100%。销售配方专用肥 12000 多吨,施用面积 30 万亩。2008 年 5 月,全国测土配方施肥工作会议观摩了我县测土配方施肥现场;2007 年 5 月,全省测土配方施肥现场会在我县召开。三是创新推广方式,推动科技入户。我县是首批全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实施县和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通过广泛而又深入地实施全国和省级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和启动实施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实现了稻麦和蔬菜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推广“双扩 大” ,产量和效益“双增加

10、”,科技示范户生产技能和示范能力“ 双提高” ,责任农 技推广服务制度和镇级农技推广职能“双落 实” , 农村干群和 县镇领导工作评价“双 满 意” 。2010 年,全 县 1000 名水稻、小麦科技示范 户和400 户园艺科技示范户主导品种、主推技术推广率均达 95%5以上。四是大力开展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十一五”期间,我县组织实施了以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农民创业培训、致福工程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为主要内容的农民培训工程,加快了培育新型农民的进程,推动了新农村建设。2006 年以来,全县共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 2056 场次、培训农民 75575 人次;举办农民创业培训

11、 31 期、培训2415 人,组织开展职业技能鉴定 361 人;举办致福工程培训37 期,培训 1619 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1521 人。(二)主要做法与经验1、以政策落实为先导,增强了发展动力。一是坚持把各类强农惠农政策贯彻落实到位,切实维护农民利益,极大地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二是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支持、鼓励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县财政专项资金集中用于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建设。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展农业发展渠道。按照“ 以工 带农、以工投 农、以工改农”的思路和“以企带村、村企互动” 的要求,广辟渠道,吸引更多的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商资本投资开发洪泽农业。2、以重点项目为抓手,推进了

12、科技创新。“十一五” 以来,我县相继实施了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农民培训、粮食高产增效创建、农技推广运行机制创新、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建设、蔬菜基地建设等重大技术推广和培训项目,多次获得农业部、省、市科技进步奖等表彰奖励。其中,在 2008 年度农业部水稻科技入户工程项目组电话抽查评比中,我县在全国 46 个实施县中名列第一;县植保站参与实施的“江 苏省水稻条纹叶枯病防控关键技术的推广与应用”项目被评为 江苏省农业技术推6广奖一等奖;县土肥站参与实施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与应用”项目被淮安市政府评为科技进步一等奖。3、以机制创新为手段,提高了服务效能。

13、一是全面整合农业信息资源。以洪泽农业信息网改版、升级为契机,增加了“ 科技 强农富民工程 ”网页,对农技咨 询服务热线进行全面升级,实现了“三 电合一” 。二是创建 农业科技示范园,展示新品种新技术。在岔河镇施汤村、高良涧镇王庄村、仁和镇超群村、万集镇万集居委会建立了百亩稻麦、蔬菜、蚕桑、食用菌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园,现已成为我县高效农业的试验基地, “四新 ”技术的展示窗口, 农技人员的 实践场所,培训农民的乡村课堂。三是通过鼓励农村能人、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动农技部门、号召基层组织带头牵头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得到蓬勃发展,同时推行“合作 经济组织+基地+农户” 利益 联结 模式, 实现了

14、合作社与基地、 农户的对接。(三)主要存在问题1、农业优势主导产业规模不大,基地建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受全县土地资源和产业化开发能力较低的制约,全县有机、绿色基地建设总体规模还偏小,科技含量和生产水平有待提高,产品档次不高,产业化开发的链条不长,全县还没有形成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发展超群的农业优势主导产业。2、农业订单化生产比例不高,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现有的龙头企业与结构调整、与市场要求联系不紧,精深加工的比例不高,带动作用不明显,订单化生产的产业模式还没有完全对接形成。受市场、效益驱动,稻米产业呈现加工企业小、散、低等缺点,很难形成集团化的大型加工企业,造7成企业龙头带动作用不十分突出

15、,稻米综合经济效益较低,产业经济总量较小。在品牌开发上,存在品牌多、杂、乱现象,没有形成优势主导品牌,市场占有率均不能有效提高,竞争能力难以有效增强。此外,由于稻谷原粮供应较为充裕,造成产销衔接不紧密,组织化程度相对较低,优质优价和订单生产还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和落实。蔬菜生产上加工发展滞后、营销规模不大,目前我县还没有一家专门从事蔬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三是农业科技含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我县农业科技到位率仍然较低,常规作物自留种仍占一定比例,高产品种没有得到普遍应用,直播水稻盲目扩张,高产栽培技术推广不到位,现有品种和技术增产增收潜力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四是农技推广力量及手段滞后于大面积生产需求

16、,为农服务水平亟待提高。二、 “十二五”期间种植业发展有利与不利因素分析我们在总结“十一五 ”期间所取得成绩的同 时,还必须以战略的眼光认真的分析目前所面临的机遇和各种挑战。“十二五” 期间农业 和农 村经济发展面临的形 势复杂多变,不可预见因素和潜在风险增多;稳定发展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任务艰巨,遇到的难事增多。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因宏观经济形势变化,保持农民持续增收的压力大;因农业生产经营分散和质量检验检测基础薄弱,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压力大;因农民工返乡回流增多,加快土地流转的压力大。此外,气候不确定因素增加,农作物病虫害防控难度加大等。综合分析各方面形势,“十二五” 期间农业 工作存

17、在着很多的风险,但危机总是与机遇并存的,我们在看到不利的一面的8同时,也应看到其有利的一面。当前宏观经济回暖,粮食连续六年增产,农产品价格处于相对高位,农业投入资金增多,农业经济发展基本面较好,无论是粮食生产,还是农民收入增长均保持较好势头,为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搭建了更高层次的平台。我们只有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在国际经济运行的大背景下,加强政府职能转变,科学分析决策,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三、 “十二五”期间种植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和主要措施(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农民增收为核心,

18、以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为主线,着力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中加快生态农业建设,着力在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中快速推进现代农业服务业,着力在加强项目争取和农业招商中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着力在优化农业经济结构中促进农业持续增效,着力在构建现代农业支撑体系中实现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供有力支撑。(二)主要目标任务:“十二五” 期末,全 县粮食播种面积在 85 万亩,粮食生产能力达到 40 万吨以上,其中水稻种植面稳定在 45 万亩,总产 24 万吨;三麦 42 万亩、总产 16 万吨;高效种植业面积达 21 万亩,高效种植业面积比重达 35%以上;推广 23 个优质中粳新品种

19、(组合),粮食良种覆盖率保持在 95%以上,种子商品化供种水平达到 95%以上;重大病虫测报准确率 90%以上,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 3%以内,专业化防治服务覆盖率达到 80%以上,化学农药使用量降低915%以上; 全县推广测土配方施肥 80 万亩次以上;大力推广水稻机插秧技术,全县机插秧面积达 38 万亩,机插秧率 88%以上。(三)发展重点与主要实施项目1、基本农田建设工程(1)高标准粮田建设项目:在岔河镇西城、界沟,仁和镇江淮、临泽、超群,共 5 个村,建设稻麦两熟的高标准粮田 2万亩。主要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灌排设施的防御洪涝能力和抗旱能力,建立稳产粮田;加强地力建设,推广秸草机

20、械化还田,增施腐熟有机肥料,实施平衡施肥,提高土壤基础地力,建立高产稳产粮田;加强土地质量监控,提供测、配、产、供、施一体化技术指导服务,提高土地的技术承载力,实现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2)耕地质量监测站建设项目:建设县级耕地质量监测站,重点监测县域内耕地质量变化情况,负责监测点的日常管理,开展肥料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直接为农业生产提供指导服务。一是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建设。重点实施监测小区的规划设置、土地平整、沟渠配套;建立小区隔离,防止水肥串灌;设置小区标示牌,明确不同区域的建设功能,为科学的监测耕地质量变化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二是耕地改良与肥料试验基地。重点实施耕地改良试验示范区规

21、划、土地平整、小区隔离、沟渠配套、区域防渗等;建设田间灌排设施和工作用房等,保障试验地灌溉条件,对区域性退化、障碍和污染土壤的改良、改造和修复技术进行试验示范,为大面积中低产田改造积累经验;三是监测仪器设备维护和更新。改造和维护化验室,补充配备采样设备、制样设备、称量设10备、检测设备、条件控制设备、数据处理设备、流动服务设备和辅助设备等,保障开展土壤、植株等样品检测,开展标准农田信息采集和数据处理,指导粮食作物生产的技术集成和技术应用。2、粮食科研创新能力建设工程(1)粮食作物科技开放与信息化实验室建设:以县农技推广站为建设中心,全面建设粮食作物科技开放与信息化实验室。购添与粮食科技相关的实

22、验室测试仪器,如电子显微镜、恒温箱、电子天平、小区脱粒机、光照培养箱、精米机、整精米机、数粒仪、凝胶电泳成像分析系统等,利用仪器测定, 及时 掌握苗情、水情、旱情、虫情、肥情,为不同的栽培技术评判提供科学依据。多渠道构建区域网络化平台,实现农情信息共享与服务,应答实时农业技术咨询与提供大范围的农技教学培训。(2)粮食作物科技集成创新基地建设:在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理论的指导下,建设粮食作物科技集成创新基地。选择岔河镇施汤村作为科技集成创新基地,面积 200 亩,分设品种比较试验区和大田展示区以及多种主推技术集成示范区。(3)粮食作物科技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建设粮食作物科技标准化生产示范区,选址于岔河镇岔河村,面积 1000亩。一是选用当前水稻、小麦的主导品种。二是运用精确定量栽培理论,集成推广主推技术。三是建设专业化服务组织。聚合能人、大户及项目区农户,进一步培育壮大有较强服务能力的专业服务组织。强化规范建设,提升服务运行质态,切实提高了“五有五 统一” 服务水平。 创新服务模式,提高作业效率。专业化服务组织根据各自技术、人力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