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析军事人力资本“潜产权”的特征及效能摘 要:军事人力资本的“潜产权”是长期以来军人工资存在问题并且难以得到及时和根本性解决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理论界对此尚少有论述。为此,文章着力从理论上深入探讨了军事人力资本的“潜产权”问题,对军事人力资本“潜产权”的概念、特征以及效能等均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关键词:军事 人力资本 潜产权 中图分类号:C9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7-026-03 军人的收入问题是影响部队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已有诸多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对军人的收入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但笔者认为,在军人工资的水平以及结构等诸多表象因素的背后,一个隐藏的根源
2、就是军事人力资本的产权模糊,即所谓的“潜产权” 。军事人力资本的产权界定模糊是军人工资不合理的状况长期存在并且难以得到及时和根本性解决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此,我们有必要对军事人力资本的“潜产权”问题进行理论性的剖析。 一、军事人力资本“潜产权”的涵义 军事人力资本产权就是军事劳动者的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权利、劳动力自主支配权以及一部分剩余索取权。军事人力资本产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军事劳动者作为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的载体所具有的天然权利;二是军事劳动者使用他所拥有的劳动力时享有的经济权利。但由于军事劳动的特殊性,军事人力资本的产权并未被明确地加以确认,处于一种“欲说还羞”的状
3、况,即是一种所谓的“潜产权” 。所谓的“潜产权”是指还没有被正式认可但是实际上存在的权利,或是指一组“权” “责” “利”模糊的、残缺的、尚不完备的利益关系束。 军人的收入问题受到很多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为了走出这种困境,应当对军事人力资本的“潜产权”加以明确,使其逐步明晰化、显性化。在定义军事人力资本的“潜产权”时,既要考虑到军事劳动力的特性,又要考虑到这样的界定应有利于提高军事人力资本的配置效率。基于此,本文粗略地把军事人力资本“潜产权”定义为:国家在保护军事人力资本基本权利的基础上,军事人力资本通过博弈在社会契约中取得的隐性的、残缺的、尚未被正式认可的权利。这里的社会契约是指军事劳动
4、者与非军事劳动者在一轮轮的博弈过程中所达成的短暂的、一时性的妥协性协议。 二、军事人力资本“潜产权”的特征 1.军事人力资本的“潜产权”是一种模糊产权。这是军事人力资本产权的一项最大的特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的属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经济实体性、可分离性、流动具有独立性。产权的功能包括:激励功能、约束功能、资源配置功能、协调功能。但军事人力资本产权作为一种特殊条件下的产权,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和残缺性。比如从产权流动的独立性来看,军事人力资本的产权流动具有极大的粘性和非自主性,直接导致了军事人力资本产权属性的模糊和残缺。从军事人力资本产权的功能上来看,其资源配置功能和协调功能也基本上处于残缺状
5、态。另外,军事人力资本产权界定的规则也很模糊。直接后果就是产权配置不当,即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不对称,有些人只享有权利,而不承担义务;有的人只承担义务,而没有权利。 2.军事人力资本的“潜产权”是一种专用产权。通常来说,一旦交易的主体缔结了合同,那么就有极强的动机去完成合同。这不仅是因为军事专用性投资(其机会成本在其他用途上要低得多)已经做出,而且若向地方让渡这些资产,其价值的发挥也受到极大的限制。这种军事领域内的高度专一性的交易,维持军队与军事人力资本个体相互间的关系对于交易双方来说都极为重要。 3.军事人力资本的“潜产权”是一种计划“合约”产权。在一般合约中,既有显性合约,也有隐性合约;既有
6、完全合约,也有非完全合约;既有双方实施的合约,也有第三方实施的合约。而计划“合约”只具有一种情况:即只是隐性合约,而不是显性合约;只是不完全合约,而不是完全合约;只是单方面执行的合约,而无第三方执行的合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计划“合约”是一种片面合约。可见,军事人力资本的产权合约是由政府单方面制定的计划“合约” 。 三、军事人力资本“潜产权”的效能 军事人力资本的“潜产权”是一种比较特殊的产权,其效能也相对较为复杂。 1.军事人力资本的“潜产权”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交易成本是指在自由交易、订立合约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费用,具体包括信息成本、谈判成本、订立或者执行契约的成本、防止参与者在议价的时
7、候进行欺骗的成本、维护所有权的成本等。交易成本是资源配置能否实现帕累托最优的影响因素之一。因此,要进行帕累托改进必须考虑如何节约和降低交易成本。普通产权通过明晰设计和界定就可以实现交易成本的降低,最大限度地减少交易中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在军事人力资本与军队订立契约的过程中,其流程相对较为简洁明快,且具有一定的刚性。由于军事人力资本产权的潜在性,契约中不会建立明确的所谓产权条款,但契约一旦订立,军事人力资本的使用权甚至一部分处置权和收益权都会交由军队实行统一管理,从而使地方的个人普通产权转变为军事人力资本的“潜产权” 。在这种快节奏和一次性的契约的订立过程中,有可能会有利于节约和降低交易成本。
8、对于契约的执行费用来说,军队是一个强调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和服从性的组织,执行费用相对较低。因此,总的来看,军事人力资本的“潜产权”是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的。 2.军事人力资本的“潜产权”有利于降低外部不经济效应。当某种商品的生产和消费所产生的效应扩散或波及到当事人之外时,就会出现外部性或叫外部效应。外部效应包括两个方面:外部经济效应和外部不经济效应。所谓的外部经济效应是某种商品的生产和消费对别人产生了好的影响,而外部不经济效应则是指对其他人产生了坏的影响。外部效应会发生于产权共域或产权邻域,造成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之间的偏离。减少外部不经济效应的有效方法就是明晰产权。军事人力资本
9、的外部效应是指军事人力资本主体的行为对其他经济主体(包括军事领域和非军事领域的经济主体)所产生的影响。对军事领域的其他经济主体来说,军事人力资本主体的对自身人力资本的投资与人力资本的积累会对其他成员产生溢出效应。这是因为, “干中学”是人力资本积累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包括向团队内的其他成员学习和自身经验的摸索。高人力资本积累的主体会通过自身的行为示范和经验传授对低人力资本积累的主体产生溢出效应。在这一过程中,军事人力资本的“潜产权”起到的作用是积极的。在军事领域内,强调团队精神和团队生产,不强调个体军人的明确产权,因此才有利于“示范效应”和“溢出效应”的产生和强化,有利于增强军事人力资本的外部经
10、济效应,减少外部不经济效应。对于非军事领域的其他经济主体来说,军事人力资本的“潜产权”也同样有利于军事领域的劳动成果向非军事领域的溢出。军事领域强调劳动成果的集体共有性。我国的一些重大的工程项目如神舟飞船等都是军事团队生产的成果。在这种军事团队生产过程中,如果过于强调个体军人的功劳与产权,无疑不利于军事生产以及生产成果的推广和民用化。总之,我们可以看到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在军事人力资本的“潜产权”与外部效应的问题上,军事人力资本的“潜产权”是有着积极的意义的。 3.军事人力资本的“潜产权”限制了激励与约束功能的发挥。如果经济活动主体有了界限明晰的产权,那么就限定了他的选择范围,使其行为有
11、了可靠和稳定和收益保证或收益预期,其行为就有了利益激励或刺激。产权的明晰可以起到稳定而长久的激励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约束也是一种相反的激励。任何资产的产权,无论大小或多少都是有限度的,其权能或作用空间有边界,利益有限并可计量。明晰了产权也就对相应主体有了权能和利益的约束,就可以减少纠纷、侵权、交易成本,提高效率。 由于军事人力资本的“潜产权”对于劳动成果的归属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因此,其激励与约束功能的发挥要弱于普通的明晰产权。军队本质上是一个合同,军事劳动生产方式是团队生产方式,军事产出是团队生产的结果。但是,在军事团队生产中合作的每位军事劳动者的边际产品并不能直接、廉价地观察到。个体军人向
12、国家提供的产品是整个军队的,而不是每个军人的边际产品,全体军人共同决定生产效率和生产成果。这就意味着,军事劳动产出无法准确地表达成单个军人的产出之和,即从军队产出无法对生产过程中每一个军人的贡献进行观测、分解和度量,因此,在军队生产中容易产生军人偷懒的激励,因为偷懒的效用由自己独享,也不会影响他的收益,而成本却由全体军人共同承担。偷懒行为的累积最终会导致军事劳动产出的数量及质量的下降。 4.军事人力资本的(下转第 30 页) (上接第 27 页) “潜产权”不利于经济利益配置功能的发挥。现代社会中经济资源和经济利益的配置基本属于按照生产要素分配,即按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及提供者分配经济收益。其实质
13、上就是按生产要素的产权进行分配。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产权配置决定了经济利益的配置。一定的产权结构或产权格局决定了一定的经济利益的流向。为了扩大一定流向下的流量,在产权明晰的前提下,特定的产权主体就会努力工作、扩大经济效果,从而对其自身及社会产生相应的正效应。而军事人力资本产权的潜在性和模糊性弱化了收入的支配权,软化了资产使用权,使经济利益的配置不能达到最佳,军事人力资本获得的只是一个模糊了个体人力资本差别之后的大体一致的固定工资。 四、总结 我国正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型,在各类产权形式中国有产权一直占有支配性地位,劳动者个体的权利一直是扭曲(或者残缺)的,而劳动力市场完善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劳动力产权不断得到明确的过程。因此,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研究军事人力资本产权时,必须着重分析国家和军队的行为对军事人力资本产权的影响。军事人力资本“潜产权”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国家应逐步将军事人力资本产权“显性化” ,从而形成明晰的军事人力资本产权。 参考文献: 1.黄少安,杜卫亮.关于“潜产权”的功能.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2) 2.黎煦.中国劳动力市场变迁的产权经济分析.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3.肖兴政.人力资本论.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空军勤务学院财务系 江苏徐州 221000) (责编:纪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