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理解“诗到中唐,气骨顿衰”说到诗到中唐,气骨顿衰。何为气骨?气骨,我认为用最通俗的话来讲,即为个人诗中的“精气神” ,即诗中所体现出的诗人的心态。既如此,那本题就可理解为“为什么中唐之后的诗就蔫了。 ” 按着这样的问题,我认为应该从唐诗的几大类来分析一下,唐朝的诗歌我认为主要有四种。宫体诗、边塞诗、田园诗、讽谏诗(或反映社会现实的诗) 。其中,宫体诗在初盛唐时期出现的较多,讽谏诗在中晚唐时期出现的较多。而边塞诗与田园诗是两个阶段都有的,但在两个阶段诗的内容与“气骨”也有很大的差异。下面作具体阐述。 宫体诗的主要是人群体即围绕在唐太宗身边的是人群体所创作的诗歌,内容多为反映宫廷生活,多些宴饮
2、乐事,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晒幸福” 。这种诗歌在初盛唐可谓是盛行一时,但到了中晚唐,由于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急剧衰败,整天愁着怎么恢复大唐国运或者怎么应对国家动乱的局势,谁还有心每天描写宫廷宴饮和美人歌舞啊。再加上儒学复古运动,重视描写场面重视辞藻的宫体诗就渐渐衰败了。 边塞诗:边塞诗在初盛唐多表达扩土开疆的豪情和对战争的“渴望” ,著名的诗人不出王昌龄、崔颢、高适、岑参。在我看来,这种渴望是基于连年战争得胜,加上秦人好战的个性产生的对于战争的盲目的热情,像是新中国建立之初无限渴望战争的将军们。所以这时候的诗总是表达着诗人内心的无限豪情,即便有表达思乡之情的诗歌,其结尾表达的意思也必定是想要早些战
3、胜敌人才能回到家乡。像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总之,一切以战争为主。此时的边塞诗也多慰边大臣所做的歌颂戍边将士的诗歌。所描写的也大都为边塞风景,由于边塞的地域原因,景色大都壮丽广阔,再加上战事得力,就也激发了这些并未真正经历战争残酷的诗人们的“壮志豪情” ,像是最为出名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而诗到中唐,安史之乱的阴云还没有退去,很多生活在盛唐的诗人们心中像是泡泡一样远大又有些梦幻的理想还没有来得及实现就被现实击碎了。这时的边塞诗,已然没有了盛唐时期的豪气冲天,而更多的是对战争的厌恶和对故乡的思念。于是此时的诗歌就多是表现戍边战士思想情绪的了,从“醉卧沙场场君莫笑”直
4、接变成了“一夜征人尽望乡”了。之前描写的边塞奇景是为了衬托战士们的英勇,而中堂之后更多的变成了战士们的抱怨了。这种转变不也是因为展战事连年不利造成的么,原来是心中有盼头,条件艰苦就艰苦点吧,但现在打也是输不打也是输,那还是别努力打了,呆着没事想想家吧,想想家里的生活再看看现在的条件,这种抱怨的诗作很自然就产生了。 总之我认为唐朝边塞诗由初盛唐的意气风发到中晚唐的忧愁思虑的原因就是特别简单的,战事不利。 再来看看山水田园诗。初盛唐时期的山水田园诗代表人物无疑是王维和孟浩然。而中晚唐的山水诗人我想应以韦应物与大历诗人为代表。提到山水田园诗,可能大多数人都会首先想到安逸舒适的画面。而唐朝的山水田园诗
5、虽然表面上都是以和谐静谧的风格与画面构造为主,但是其内涵和原因却是截然不同的,先来看初盛唐时期的山水田园诗,中国古代的诗人都是“官”所以诗中所表达的都是和国家,和官场有关的事情,而这两位则不同,王维经历了早年的变迁,晚年官至右丞而亦官亦隐。就像是淡极始之花更艳,官当大了就不用每天考虑自己的生计、升迁。就自然有物质和精神条件来亦官亦隐,来论道论佛。而孟浩然本身就终身不仕,就自然没有那些官场倾轧带来的烦恼而可以真正寄情于山水之间。所以,初盛唐时期的山水田园诗是诗人真的向往这种安静的生活而作出的,其意境自然是淡薄宁静。总之,初盛唐时期的山水田园诗是真的心向田园而作。 到了中晚唐则不然,如果针对边塞诗
6、安史之乱毁掉的是唐人的信心与雄心,那对于山水田园诗来讲,安史之乱毁掉的就是唐人和平富足的生活环境以及上文提到的只有国家统一才能带来的人民的稳定感。就像是在当今美国人活的要比伊拉克人安定一样。安史之乱后的人民的生活水平以及心态无论如何也回不到初盛唐时期了,诗人自然也包括其中。上文说初盛唐时期的山水田园诗就是纯粹的诗人想隐居,并也真隐居了而写出的纯正的山水田园诗,那到了中晚唐时期的山水田园诗就都是基于诗人仕途不顺,或者对生活失望之后才创作的山水田园诗。俗话叫“被逼的” 。 比如韦应物,少年时期在盛唐度过,了解过盛唐的鼎盛于繁荣,所以安史之乱后还会作着恢复盛唐的梦,也写下过“丈夫当为国,破敌如催山”
7、这样的有盛唐遗风的句子。而经历了宦海沉浮,少年时的雄心壮志已经被中年的理性与实际代替了。官场呆不了了,还是转向田园吧,在这样心境下写出的田园诗在我看来只有两个字“无奈” 。没有官作了,只能归隐;没有理由写官场写国家了,只能写山水田园了。 再来看看大历诗人们,如果说韦应物的诗中还能看出些宁静淡泊,那其他大历诗人的诗中,则表现的全是哀景悲物。总之,国力弱了,经济下滑了,诗人们生活的安逸环境被打破了,诗歌中所透出的自然的宁静也就消失殆尽了。 再说唐朝的讽谏诗,不知道这样的定义算不算准确,或者可以笼统的说成表现社会现实忧国忧民的诗歌。我认为中晚唐开始这类诗歌较初盛唐飞速增加,其中我们最为熟悉的应该就属
8、白居易。无论是卖炭翁还是杜陵叟 ,用最为平易的语言写出了最下层百姓的生活现状。为什么这时候这样的诗歌忽然增多了呢?我想是因为使人对于现实社会有所失望,有所不满,但他们没有选择与隐居使人相同的路,而是开始思考国运凋敝的原因,而力求解决办法以恢复盛唐气象。于是诗人们,尤其是当官的诗人们开始把诗歌当作奏折来像天子反映百姓的生活。这样,一首首讽谏诗就诞生了。 以上就是我对诗到中唐气骨顿衰的现象和原因的理解,关于其影响我认为最大的就是由初盛唐的“感情用事”转化到了中晚唐的开始略带理性的诗歌创作。初盛唐时期诗人们往往作诗习惯用直接的语言赞美表面的景色,感情,而不去思考其背后的原因,抒情通常以直抒胸臆为主,其中也不乏口号式的诗歌。而中晚唐之后的诗歌里已经具有些思考和理性,我认为这对之后宋诗重礼的特点有一定影响。并且,初盛唐的诗歌往往以大手笔写自己的感情以及周边景色,给人一种一蹴而就的爽快的感觉,而中晚唐则更重视含蓄与炼字,这对以后诗歌包括词的语言都有着较大影响。 这就是我对于诗到中唐气骨顿衰的理解。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