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出口加工区发展趋势及对策建议一、我国出口加工区发展趋势 出口加工区是为了规范加工贸易而设置的特殊经济区域,我国加工区的起步发展与 21 世纪经济全球化、国际制造业产业的大转移密不可分,并且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当前,新兴工业化经济体的加工区大多已经面临升级换代的压力,而不少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向高科技工业园区的转型。从创造的产品附加值来看,科学工业园区无疑是加工区的更高级形态。加工区应向科学工业园区或示范工业区集群发展,形成高科技产业区集群。当某一加工区形成产业重点,集聚大量的相关企业,通过借助市场内在机制形成产业集群并形成全国范围内某一类型的出口加工区群体,实行优势互补、
2、协调发展,形成高新科技产业区集群。而我国苏州工业园区无疑是这一形式的范例,苏州工业园区里设立综合保税区,是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中开放度,发达度最高的区域,是由苏州出口加工区和苏州物流园区整合而成的。 对我国而言,自由贸易区将是它们走向世界市场的一条特别的绿色通道。按国际惯例,商品一旦销给贸易区内企业,即被视为已经出口。今天的经济自由区越来越趋于商业贸易甚至科技文教等相结合的多功能综合发展模式,并逐步走向升级。与此同时,由于我国对外开放的特定条件,没有等到加工区的生命周期自然接近消亡,跨国公司以中国市场为目标的大量投资行为,就导致某些经济自由区的功能发生变化,即成为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跳板” 。因
3、此,必须以动态的眼光来看待我国加工区的发展,它必将通过出口加工区(加工制造活动)高科技工业园区(集高精尖技术研发和高科技产品生产于一体) 自由贸易区(集加工制造、贸易、金融等为一身)的变革,最终向自由贸易区进军,见图:二、我国出口加工区发展的对策分析 加工区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重大作用,面临着金融危机的影响,借鉴成功运作的加工区发展经验,深入分析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规律,认真探讨目前加工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1.明确加工区的产业定位,提高准入门槛和产业聚集效应 在国际产业转移呈现新规律,加工区面临机遇和挑战的新形势下,其定位关系到其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必须顺应产业转移的规律,适应经
4、济全球的趋势,并结合区位优势和产业特点,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准确定位,避免造成地区资源优势巨大浪费的情况。产业转移的新特点使得加工区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产业导向是以引进跨国公司和大企业为主,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以关联带动性强的出口项目为主,培育和提高加工区的核心竞争力,在关键环节技术和产业模块水平提升上下功夫。为此,应提高其准入门槛,明确限制重污染、重耗能、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入驻,鼓励发展技术、知识密集型企业,发展高附加值的尖端技术以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为国内整体经济层次的提升做好示范;突出利用检测、维修功能作载体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这个重点, 形成中心效应。 2.深化拓展试点加工区功
5、能,并在全国加工区全面推广 随着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全球化竞争的日益加剧,我国加工区的发展必须依靠制度创新,切入点就是功能优化和产业提升,要进一步拓展加工区的功能,在完善加工区功能拓展试点业务的基础上,在全国所有加工区推行保税物流、研发、维修测试等拓展功能。 3.推动整合创新,实现各类特殊监管区域的功能整合和优惠政策叠加 优惠政策和便捷通关环境是特殊监管区域的两大优势。把分散在各类区域的功能和政策集中赋予到整合后特殊区域内的改革工作, 将特殊监管区域逐步整合为包括保税加工、保税物流功能, 同时辅之研发、检测、维修以及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等功能的特殊监管区域, 推进加工区向综合保税区升级试点工作。
6、进一步扩大和补充加工区的各项优惠政策,同时应赋予加工区更多、更大的政策灵活度、创新度。加快国家关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功能整合步伐,推进“综合保税区”的试点工作。特别是率先进行保税物流等功能试点的 7 家出口加工区,基本条件都已成熟,已具备“综合保税区”雏形,应当率先开展“综合保税区”的先行先试工作。 4.统一操作方式,完善大通关格局,创新海关监管模式 总结各地加工区的通关方式及海关监管方式,寻求既能实行有效监管,又能方便企业的方式,借鉴并在全国加工区推广,统一具体的业务操作方式,简化通关流程。比如上海松江加工区货物 7*24 小时可入区操作模式,实行货物先入区后报关制度;昆山加工区的不良品
7、换货和出区维修业务。同时,还要深化改革,进一步健全海关保税加工和保税物流监管制度。 5. 提高国内原材料和中间投入品的国产化率,带动产业结构升级 从产品结构来看, 加工贸易出口产品逐步从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转变, 这种转变提升了我国在全球生产价值链上的分工地位。沿海城市的一些加工区做得好的地方在于给企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软硬件环境。它们利用市场机制来提升加工生产的价值链,进入加工区的多是研发部门, 所以员工中“白领”的数量占较大比重并不断增加, 生产产品低端环节的企业由于高昂的成本以及微薄的利润而自动退出加工区, 由于区位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存在, 还有大量公司竞相进入加工区,
8、 极大地促进了加工区内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这样的方法应该得到推广。在转型升级的同时, 提高生产加工贸易产品的附加值, 逐步从贴牌生产(OEM) 向设计生产(ODM) 转变, 再到原始品牌生产(OBM) ,提高产品的知识产权的含量, 进而从加工贸易中获得更多的收益。 6.加强地区经济间的协调发展,实现平衡全面发展 我国沿海与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的发展存在差距,沿海地区加工贸易发展到今天,面临着转型升级,但在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比较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中西部地区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因此,应加大政策的引导,实行政策倾斜,不失时机地实现产业转移。中西部地区政府应该根据当地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在加工区建设之前的规划上下工夫,缩短东西部的经济发展差距。 参考文献: 1李阳,浅析我国出口加工区的发展对策,北方经贸,2005 年第10 期,第 74-75 页. 2余波,我国出口加工区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经济纵横,2006第 8 期,第 14-1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