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医药产业 成就“太和式崛起”生物医药产业,作为国家的战略新兴产业,可谓经济发展的引擎。地处安徽省北部的阜阳市太和县,如今正凭借这一产业,一跃成为闻名全国的“医药之城” ,并引导当地驶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 悦康药业在太和建设全球最大规模的头孢类原料药生产线、贝克药业抗艾滋病抗病毒原料药一期 21 条生产线全部投产、广药集团拟在太和建设化学药制造基地悦康药业、贝克药业、广药集团这些国内医药行业赫赫有名的企业,如今不约而同在太和落子布局。目前,仅太和经济开发区就聚集了各类医药企业 40 多家,其中产值亿元级企业 12 家,高新技术企业 6 家,培育中的高新技术企业 15 家;2012 年,规模以上医
2、药类工业企业实现产值 42 亿元,税收 2 亿元。未来,将有更多重大医药工业企业落户太和,太和医药产业将在全国占据重要一席,成为名副其实的“医药之城” 。 古无药市的历史渊源,发展之初无大型国家项目布点,无丰厚资源依托,加上产业基础、经济条件、资源禀赋,这些考量一个产业集群的构成要素,太和几乎没有一个是上上之选。但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却产生了百亿元级的医药商业,并且正在催生同样级别的医药工业。 “太和式”崛起的秘密在哪里?其发展前景将会如何? “医药之城” 上世纪八十年代,来自皖西北边陲的太和县一些跑单帮的“药贩子”成为全国较早出现的药商。通过这些“药贩子”的帮带,10 多万太和人走进医药购销领
3、域。诚实守信、豪爽仗义和吃苦耐劳的品质让太和药商走得越来越远,他们的生意也越做越大,逐步形成了庞大细密的市场网络,占领着全国大面积医药供求市场。2007 年,太和医药市场销售额已经超过百亿元。太和县也由此成为全国最大的医药购销集散地。 在“买全国、卖全国”的医药市场带动下,太和医药工业正在迅速崛起,而这一次领风气之先的仍然是那些最早投身医药购销的“药贩子”们。经过一二十年的积累,他们已具备投身制造业的资本和实力,他们多年浸润于医药业,手中掌握了广阔而稳定的销售渠道,而且对医药业的发展趋势把握较准,为由商入工的转型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太和开发区医药产业园内,以生产医药原料独一味浸膏为主的安徽海神
4、寿春药业是由从太和走出去的海南海神药业集团董事长黄海投资建设的。2000 年 7 月,黄海在海南投资设立海神药业有限公司,进入医药制造业。近年来成功收购了丹东联盛制药公司、海南同洲制药公司。 2006 年,海神药业荣获当年“中国最具成长力新徽商企业奖” ,黄海也被选为海南省医药保健品行业协会副会长。 “做产品就是做销售,做销售就是做渠道。 ”安徽仁济药业公司副总经理陈晓光认为,太和发展医药工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里是全国主要的医药产品集散地,投资商们看中的是太和的销售平台和网络,既省了中间大量的运输成本、营销成本,又能及时准确地获知市场变化信息,制造出来的产品不愁卖不出去,太和自然成为医药制
5、造企业的投资宝地。 “太和是一个农业大县,也是一个商贸大县,太和县在医药批发、劳动力资源等方面的优势都很明显,我们只能围绕这些优势做文章。 ”太和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赵伟说。 作为我国著名的中药产区和全国最大的西药购销集散中心,太和县将制药产业作为太和经济开发区实施工业化战略首先发展的产业,中国医药和健康产业之都的定位被明确。 明确主导产业后,太和经济开发区一直大力实施医药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努力将医药产业打造成开发区的龙头产业。 可以预见,不仅会有越来越多的本地由商转工型企业家投资医药制造业,国内医药制造企业也会越来越多向太和集聚。 “开发区第一家入园的企业就是医药企业。 ”赵伟说, “截至
6、2012 年,我们开发区共集聚了悦康集团安徽生物制药、贝克药业、华源仁济药业、一帆药业、哈博药业、海神寿春药业等 40 多家医药企业,连国内制药业龙头广药集团也正在谋划进入太和。 ” “依托太和医药商业优势,以太和经济开发区为平台,招引全国著名的医药大企业、大集团在太和建设医药加工生产基地,做大做强做响太和医药品牌。引导企业向一、二类药方向发展,建设原料药、医药中间体生产线。以悦康药业、贝克药业、华源药业、联谊药业、德信佳生物科技等为龙头,全面提高医药加工业水平,延伸医药产业链,把太和打造成全国最大的医药加工制造基地。 ”赵伟表示,在太和,这已不是未来的蓝图,而是正在逐步实现的发展目标。 对此
7、,安徽神健医药装备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剑深有体会。 “原计划投资汽车改造项目,看到太和医药发展形势,就把项目调整为加工制造医药设备生产线。 ”刘剑说,企业 2011 年 6 月建成投产以来,订单不断,生产线始终是满负荷生产。公司自主研发的“从板蓝根中高效提取靛玉红的方法”两项发明专利和“真空负压储液罐自动排液装置”等八项实用新型专利已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 由太和医药经营企业与中国华源集团强强联合成立的安徽华源医药有限公司,主营医药销售和物流业务,2012 年销售额突破 120 亿元,连续 10 年保持全国单体销售额第一,公司销售行情被誉为全国医药商业的“晴雨表” 。 2011 年 4 月 8 日
8、,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习近平视察太和经济开发区,亲临华源医药公司,指出“华源医药物流园的华药会是国内最大的医药交易展会之一,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太和县也因此成为全国著名的医药集散中心之一” 。 据统计,2012 年,太和医药市场整体销售额达到 150 亿元,以华源物流为龙头的 100 余家物流企业蓬勃发展,共同构建了全国最大的医药购销集散中心。太和县医药产业经过数年发展,已经初步实现了依商兴工、工商并举的重要转型,形成了医药生产、研发和医药物流协同发展的相对健全的医药产业体系。一个以药品生产为核心,以药品销售为龙头,以医药包材、制药装备为补充的产
9、业链条逐步形成,辅之以太和全国医药物流集散中心的区位优势,太和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雏形已备。 “家长式服务” “生物制药产业是低碳、环保的产业,不仅对太和,对安徽省来说都是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1 年 3 月 29 日,省委书记张宝顺到阜阳调研,在贝克联合制药、悦康药业安徽生物制药产业园项目工地,张宝顺对太和医药产业发展寄予厚望。 “我们要像呵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呵护我们的医药经济” ,这句话,在太和经济开发区一直得到坚持。 近年来,太和经济开发区依托庞大的药品流通市场,加大投资和招商引资力度,出台一系列优惠措施,重点关注投资规模大、发展前景好的医药企业,取得了良好效果。 “我们提供的是家长式服务
10、 ,而不是保姆式服务 。 ”赵伟介绍,所谓“家长式服务” ,这就更强调服务的主动性,要求管委会能够未雨绸缪,想企业所未想;同时主动上门服务,节省企业成本。 “像当年贝克入驻太和,我们就有专门的团队,帮助企业在环保、水资源的审批、融资、扩大再生产等各个方面渡过难关,帮助企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 ” 赵伟表示,管委会的工作从来都是“白+黑” “5+2”式的, “别人放假的时候反而是我们最忙的,几乎全年无休,有时候晚上就直接睡在办公室里。 ” 实践证明,完善的服务环境和配套功能是园区成长的永续动力。2011 年以来,太和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呈现出新面貌:全年投入建设资金 3.44 亿元,先后完成了
11、裕民东路、裕民西路、工业路等 5 条道路及配套设施建设;新安小区竣工面积 80000 平方米,唐路口、高小安置区新开工面积 60000 平方米;完成了开发区高速以北综合功能区城市设计;建成污水处理厂及配套污水管网 8114 米;实施了经一路、高速出口等处的绿化、亮化工程。 为了营造优良投资环境、全力为医药企业入驻提供服务,太和经济开发区规划新建 12 平方公里医药产业园,包括研发中心、培训中心、检测中心、生物制药园、医药包材产业园等专业性园区,努力把太和开发区打造成国内重要、全省唯一的医药生产基地。 “目前园区已投产和在建制药企业共有 40 家,全部建成投产之后,制药产业将在太和真正形成集群发
12、展势头。 ”赵伟表示。 在支持医药工业发展的过程中,太和经济开发区不断延长医药产业链,从原来单一的医药营销、加工发展延伸到集医药机械制造、药品包装材料生产、医药信息服务、物流配送为一体的较为完善的产业集群;高度重视企业自主创新和科技创新,医药科技含量不断增加;同时,加强配套的产业、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吸引更多、更大的企业入驻太和。“我们的目标是以现有的大型医药产业为龙头,以中药提取的研发和生产为重点,在医药产业园的周边整合医疗器械制造业,以现有的医疗器械加工企业为基础,积极搞好对外技术合作,推进医疗器械生产技术水平;同时,积极构建现代流通体系,进一步提升医药产业附加值,加快建设医药仓储基地和配
13、送中心,吸引国内外大型流通企业和连锁销售商入驻,从事规模化经营,实现与生产企业的无缝对接。加大医药物流产业园区建设,全面发展,互相结合,全力打造现代化的医药产业集群。 ”赵伟表示。 经过 3 至 5 年努力,太和力争实现“医药产业产值 500 亿元、销售收入 500 亿元”的宏伟目标,同时力争跨入国家级生物医药和物流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行列。 为了达成目标,同时保证科学和可持续发展,去年太和县经济开发区委托国家发改委产业研究所、安徽省经济研究院编制出台了太和县医药产业发展规划及太和县医药产业发展规划实施方案 。在省会合肥设立发展中心,旨在充分利用合肥人才密集、信息密集的优势,
14、解决中高端人才不愿迁往太和的突出瓶颈问题,建立高层次专家顾问团队,从而为太和经济开发区的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和依据。 2011 年,包括太和在内的中原经济区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12 年开始,皖北地区“三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协调发展示范区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正加紧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特别是已经确定的中原经济区“三挂钩”政策,为破解地方政府建设用地难题指出了路径。 随着国家、省、市区域政策相继叠加,太和获得了基建配套、招商引资、科研创新等各个方面系列优惠政策的多重照顾。同时,太和作为阜阳医药产业的核心承载区,也将获得省、市政府更多的关注。未来,太和县在政策倾斜和自身努力下,必将实现加速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