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名校建设工程为契机 全面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949831 上传时间:2019-03-2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名校建设工程为契机  全面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以名校建设工程为契机  全面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以名校建设工程为契机  全面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以名校建设工程为契机  全面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以名校建设工程为契机  全面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以名校建设工程为契机 全面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李宝笃 简介 青岛农业大学 党委副书记、校长 李宝笃,男,1961 年 3 月生,山东莱芜人。中共党员,理学博士,植物病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 年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获农学学士学位,1994 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主持或参加国际、国家及省部级研究课题 17 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及会议论文 80 余篇,副主编教育部面向 21 课程教材农业植物病理学2部,副主译国家重大出版工程项目植物病理学1 部,编著其他著作 5部,获得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获得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二等奖

2、一项,获得各类优秀论文奖十余项。兼任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合作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管理学会副理事长等。积极从事科技咨询、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和科技服务工作,为我国和山东省农业科技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上世纪末,我国的高等教育开始走上大众化道路,高校在规模扩大的同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也更加密切。传统产业的快速升级和新产业的不断涌现迫切需要高校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高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矛盾日益凸显。传统的大学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行业、产业发展要求高校在培养学术型人才的同时,更多地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知识转移能力、创新实

3、践能力和开拓创业能力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顺应国家发展战略和教育改革的需要,山东省在“十二五”期间实施了高等教育名校建设工程。该工程的实施,旨在通过一批高校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区域高校明确办学定位,实现分类发展,特色发展,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青岛农业大学以其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优良传统和成功实践,入选了山东省首批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单位。本文是笔者在学校推进名校建设工程中的探索和思考。 一、传统与需求 确定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的依据 找准定位、特色办学,是当今高校发展的重要战略。科学的办学定位是学校快速、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4、。成功的大学发展定位是在历史形成的基础上适应现实和面向未来进行创新的结果,是传统与创新的结合体。只有认真总结学校的办学历史和优良传统,正确分析学校发展面临的现实环境和未来前景,才能找到既适合办学实际又能够为学校未来发展创造广阔空间的办学定位。 青岛农业大学是一所具有 60 多年办学历史的农业高校。学校 50 多年扎根县城办学,虽然办学条件非常艰苦,但也正是在艰苦的办学环境中,形成了学校扎根实践办学的优良传统。建校以来,学校一直坚持“教育与农业生产实际相结合”的办学思想,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上坚持“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相结

5、合” ,形成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传统,成就了“矢志三农,勤奋求实,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办学特色。这一办学特色在 2007 年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得到评估专家组的高度认可。 立足学校办学传统与特色,认真分析学校面临的环境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更加坚定了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 首先,这是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随着国家逐步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步伐,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持续快速发展的轨道。山东省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两个国家战略的实施为契机,加快“转方式、调结构” ,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

6、省的发展步伐。青岛市作为山东经济发展的龙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和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区,也将进一步发挥沿海开放城市的优势,面向世界和国际化,在高新技术、信息产业、海洋产业、现代农业和生态发展等领域实施高端产业发展战略。全国、山东省乃至青岛市调整、振兴工业经济和建设、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任务也越来越繁重,迫切需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分、有力的人才支撑。 其次,这是农业产业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的需要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产业,对于我国现代化的实现具有基础性的战略地位。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农业建设取得重大发展,产业结构、产业链条、生产方式、农业组织形式等都发生了重大转变,农业科

7、技和科技人员对于农业现代化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统计,2011 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53.2%,科技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支撑。党的十八大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不仅为农业现代化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山东省是农业大省,要实现中央提出的新四化要求,使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协调发展,面临着科技、人才压力。作为省属农业高等学校,在新四化建设中,理应承担起自己的历史使命,在人才

8、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上作出适应性变革和更大的贡献。 再次,这是适应高等教育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需要 2011 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己达到 26.9%,2012 年,山东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30%,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与此同时,大学毕业生数量激增,2013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高达 699 万,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渐突出。可是,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很多企事业单位却无法招聘到需要的人才,双方供需结构不对称,出现了“有位无人”和“有人无位”的矛盾现象。究其原因,是因为在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阶段转变的过程中,本应承担起大众化高等教育的高等学校,没有及时根据社会需

9、求变化进行人才培养规格转型,仍旧延续着精英化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标准,所培养的人才不能有效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出现了人才供需结构的不对称。面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新形势,作为省属普通高等学校必须承担起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责任,在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加快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基于以上分析,青岛农业大学确定了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办学定位 ,努力培养基础坚实、专业扎实,实践能力强,作风朴实,能够深入行业、产业一线, “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为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农业现代化和“三农

10、”建设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研发推广中心。 二、问题与挑战 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的着力点 以教育改革发展纲要和山东省名校建设工程要求为依据,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我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专业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高技术化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社会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产业形态和产业链条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等迅速向产业渗透,改变着传统的产业功能和生产方式,新产业、新学科、新领域不断涌现。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学校也主动去适应这种变化,但是,总体上

11、看,专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脱节,人才培养目标趋同,培养类型单一,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滞后于行业产业发展需要,这导致了人才培养类型与社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二)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来实现。应用型人才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从学校自身来看,由于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存在模糊,教育思想观念更新的程度、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还不够,加上传统办学的惯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尽管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整体上还不能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重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改革的任务十分艰巨。 (三

12、)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不能适应学生学习要求 在现代教学观念中,学习过程已经从以教师为主体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由注重于知识的传授转向于实践能力的培养,由以课堂教学为中心转向学生的参与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但是,从学校的实际来看,实验实践教学相对薄弱,以课堂教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以一张卷子定成绩的考核方式,仍然占据着教学的主导地位。教学方式改革与考核方式改革仍然是教育教学改革中最薄弱的环节,需要下大力气进行改革。(四)产学研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理顺和建立 从学校内部看,办学体制、机制建设相对滞后,学院办学活力不足,教师分类管理、分类发展的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三项

13、职能相互分离的状况普遍存在,学科建设、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还没有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与手段,校内协调育人的机制需要进一步理顺。从学校与社会的关系看,政产学研合作办学、合作育人的机制还有待深入探索和发展,社会资源还需要充分挖掘和整合, “象牙塔”式的封闭育人方式亟待改变。 (五)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尽管教师队伍有了较大发展,但是,师资队伍的数量、结构与整体素质仍然难以满足高水平大学建设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表现为高层次人才较少,缺乏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偏弱,与产业、行业的联系还不够紧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都亟待提高。 (六)学校快速发展与办学条件建设相对滞后的矛

14、盾突出 一方面是由于原有基础比较薄弱,学校财力有限,历史欠账多,办学条件建设相对滞后;另一方面学校发展迅速,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不仅原有的仪器设备需要更新,实验实践教学条件需要完善,还面临着新的增量需求,实验室建设和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都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三、思路与对策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措施 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建成成为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够支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在全国同类高校中有较为突出的办学特色和较高的办学声誉。为了实现这一建设目标,学校将着眼于解决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以课

15、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为核心,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政产学研合作机制建设和条件资源建设为保障,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强化实践教学,建立“三足鼎立”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一定教育理念指导下的人才培养实现方式。不同的培养模式,实现着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传统的培养模式是学科知识传授模式,重视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应用型人才要求有较高的专业素质、较强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实践能力培养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改变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状况,建构起“课程教学” 、“研究性实践” 、 “生产性实践”三条途径均衡发展、 “三

16、足鼎立”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此相对应,形成学生“课程学习” 、 “研究性学习” 、 “实践性学习”三条途径均衡发展的学习模式。 研究性实践是指设计性实验、课程论文、科研训练、毕业论文、参与教师科研、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等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基本研究方法与能力的实践活动;生产性实践是指专业劳动、课程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创业实践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分析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研究性实践和生产性实践构建了以问题为驱动的跨学科学习平台,学生在其中,通过实际探索、体悟以及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切磋,能够获得课程教学所不能给予的知识、经验、分析视角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交流沟通技巧以及从事研

17、究和生产工作的态度。因此, “三足鼎立” 、均衡发展,不仅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有利,对于学生的学术性发展也同样有利。 (二)突出能力培养,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水平专业平台 建立学科专业设置与调整机制,稳定专业规模,提升专业水平,依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就业状况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实施重点专业建设工程,突出特色和优势,全面提高专业建设质量,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高水平专业平台。以重点专业建设辐射带动专业群建设,促进学科专业的深度融合,打造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引入社会力量参与专业建设,提高专业与行业、产业发展的契合度。 在专业人才培养上,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按产业需求设置专业方向,组织课程模块和实践

18、教学环节,按项目组织实践教学,开展形式多样的产学研合作。 (三)扎实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形成能力导向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落实与体现,决定了人才培养基本规格,是教学改革的核心。要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强化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整体优化与创新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要以课程群为单元进行课程优化,更新教学内容;要系统优化素质教育和专业能力拓展课程,形成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满足个性化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学分制管理制度,提高学生的选课范围和自由度,通过学生的选择性学习,实现因材施教、分流培养,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 积极推行问题式、案例式、探究式、

19、参与式、现场教学、体验学习等教学方法,改革学生学业考核与评价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大力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丰富创新活动,扩大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继续打造“一院一品牌”的科技活动或创业品牌,广泛开展专业技能大赛,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四)多措并举,着力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源,优质的教师队伍是实现名校建设目标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因此,需要加快学科专业带头人队伍建设,加大师资引进力度,加强教师在职培养,努力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学术水平。加强教学基层组织建设和教学团队建设,建立教研活动长

20、效机制。实施青年教师业务培训计划,开展教师教学能力培训,为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搭建平台。实施教师实践能力提升计划,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行业、产业一线参加实践,增强社会服务的组织性和针对性,让更多的教师具有行业、产业工作经历和背景,切实提高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进一步完善教师职务评聘与考评制度,优化分类管理体系,提高教师队伍承担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整体能力。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聘任行业、产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努力建立一支学术水平高、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行业产业背景的教师队伍。 (五)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办学活力 推行校、院二级管理体制,推进教学管理重心下移,在下放教学经费管理权的基础上,逐步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津贴分配、学生学业管理、教学过程质量管理等基本权利下放到学院,进一步完善学院教学工作动态数据统计和教学管理考核制度,做到责权利相统一,激发学院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