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本规划纲要根据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主要阐明“十二五” 期 间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战略任务和工作重点,是统领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依据。一、发展回顾“十一五” 期 间是全省住房和城 乡建设事 业快速发展、成绩斐然的五年,全省建设系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工作为抓手,加快推进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大幅提升,城乡面貌发生明显变化,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全面提高,房地产业、建筑业、市政公用事业稳定健康发展,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一)
2、城镇体系不断优化,城镇化水平加速提升城市规模逐步壮大,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由 2005 年的37.7%提高到 2010 年的 44.5%,年均增长 1.4 个百分点。连续开展城乡规划年活动,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县(市)域镇村体系规划以及镇、乡、村规划体系逐步健全,全省县级以上城市完成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基本实现了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初步形成了专项规划相衔接、技术导则相配套的城市规划体系。全国和河北省城镇化率(2005-2010 年)一览表(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大,住房保障取得重要成绩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
3、得到有效解决;城市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也已纳入政府工作计划,针对城市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公共租赁住房和限价商品住房建设正式起步。 “十一五” 时期,全省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各类棚户区改造惠及户数达到 98.6 万户,住房保障覆盖率达到 10.49%。全省住房保障规划体系和组织管理机构不断完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保障能力逐步增强,初步建立了多层次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三)房地产业稳步发展,监管体制逐步健全五年间,全省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 6423.2 亿元,是“十五” 期间的 5 倍,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 13.2%。完成了一大批设计优、功能全、环境美的居住小区的建设。截至 2010 年底
4、,全省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 28.6 平方米。房地产市场监测监管机制得到加强,市场调控力度加大,通过增加保障性住房和普通商品住房有效供给,实施差别化的住房税收信贷政策,基本控制了房价过快增长的态势,2010 年底全省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保持在 3540 元/平方米,在全国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年 度 2005 年 2006 年 2007 年 2008 年 2009 年 2010 年全国城 镇 化率( %) 43.00 43.90 44.90 45.68 46.60 49.68河北省城 镇 化率( %) 37.69 38.77 40.25 41.90 43.74 44.50差 距( %) 5.31
5、 5.13 4.65 3.78 2.86 5.18(四)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空前,城市功能得到逐步完善“十一五” 期 间,累计 完成城市市政基础设 施投资 3272 亿元,成为我省城建史上规模最大、投资最多、力度最强时期。实施了一大批公共建筑、基础设施、园林绿化、功能片区、景观整治等重点项目,对完善城市功能起到了重要引领作用。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供水普及率达到 99.97%,燃气普及率达到 99.07%,人均道路面积 16.7 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1.5 平方米。实施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攻坚行动,建成污水处理厂 126 座,垃圾处理场 123 座,实现了县以上城市两场(厂)
6、全覆盖,全省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 92.3%,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 78.7%。城市市政公用设施水平(2006-2010 年)一览表用水普及率( %) 燃气普及率 (%) 城区人均道路面 积 (平方米) 城区人均公园 绿地面 积 (平方米) 建成区 绿 化覆盖率( %) 城市 污 水 处 理率(%)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 处 理率( %)年份全国 河北 全国 河北 全国 河北 全国 河北 全国 河北 全国 河北 全国 河北2006 86.07 99.98 79.11 94.49 11.04 13.45 8.30 8.55 35.11 35.57 55.67 63.63 53.05 46.5
7、42007 93.83 99.97 87.40 95.26 11.43 13.59 8.98 8.40 35.29 36.50 62.87 66.12 62.03 53.372008 94.73 99.97 89.55 97.11 12.21 14.49 9.71 9.45 37.37 38.71 70.16 77.59 66.76 57.152009 96.12 99.97 91.41 97.86 12.79 15.32 10.66 11.19 38.22 40.02 75.25 84.50 71.31 59.002010 96.68 99.97 92.04 99.07 13.21 16.7
8、0 11.18 11.50 38.62 42.73 82.31 92.30 77.94 78.70(五)新民居建设成效显著,村镇建设开创新局面实施农村新民居示范工程,在全省建立了 3000 个示范村,推广农村新民居优秀设计方案 100 套,建设样板房 1000 套,制定了河北省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编制导则及河北省农村民居设计导则等若干政策文件和技术规范,为农村新民居建设提供依据和范例。重点镇建设取得新成效,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完善,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有序推进,截至 2010 年底,全省农村危房改造累计完成 7.8 万户,超额完成国家任务。(六)建筑业迈出坚实步伐,质量
9、安全水平不断提高以省政府名义召开了促进建筑业发展工作会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行业运行呈现良好态势。 “十一五” 期间,全省完成建筑业总产值 10844.1 亿元,实现增加值 3868.8 亿元,分别增长121%、171%。通过行 业对标、支持资质增项、减轻企业负担、搭建银企平台等措施,培育了一批龙头骨干企业。截至 2010 年,全省一级以上企业 277 家,增长 89.7%。建立了京津冀共同建筑市场,与江苏、内蒙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增设了驻蒙、川、渝建筑队伍管理处,企业输出组织化管理水平提高。推进质量创优工作,创安济杯(省优质工程)800 多项,用户满意工程 300 多项,获得鲁班奖 12 项
10、,国优工程 17 项。(七)建设科技创新成绩突出,建筑节能跨上新台阶“十一五” 期 间,累计 确定科研计划项目 516 项,其中列入建设部科技计划 49 项,列入省科技厅科技计划 21 项;256 项科研成果通过专家鉴定,其中有 7 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33 项达国际先进水平,122 项达国内领先水平。省政府颁布实施了河北省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出台了一系列技术标准和规程,为建筑节能工作和建设新技术的推广提供了较为完善的法律、政策和技术依据。截至 2010 年,全省累计新建节能建筑 1.98 亿平方米,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累计完成 3230 万平方米,按用热量收费面积达到 5000 万平
11、方米。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一体化应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八)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信息管理水平得到提升省、市信息化建设的组织管理和技术支撑体系基本形成,省级和部分市级数据中心的硬件和网络基础设施初步配备,信息安全管理制度逐步完善。开展城乡规划、建筑市场、住房保障、房地产市场、建筑能耗等数据标准和业务操作规范研究工作,形成了河北省数字规划建设方案、 河北省廉租住房业务操作规范等 20 余个专项方案和业务规范,制定了河北省城乡规划基础地形空间数据标准、 河北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空间数据标准等 10 余项配套标准。(九)依法行政和作风建设深入推进,干部队伍水平进一步提高“十一五” 期 间,共出台地方性法
12、规 2 部、 规章 3 部、规范性文件 89 部,妥善处理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件,全面清理建设领域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建设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深入开展“ 学 习贯彻 科学发 展观” 、“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和“ 创先争优活动” ,干部队伍的攻 坚能力、创新能力、 执行能力全面提高,整体素质和工作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员干部党风廉政和行风建设得到加强。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省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发展与转型升级的新形势和科学发展的新要求还存在着诸多不相适应的矛盾:一是城镇化水平不高,城市聚集产业、人才和优质要素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沿海及环首都的区位优
13、势还没有转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二是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中等城市数量偏少,小城镇质量不高,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亟待提高。三是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较低,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有待改善,以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为主的住房保障体系亟需完善。四是房地产市场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供应偏少,物业管理市场还需进一步培育。五是市政公用事业领域还存在政事不分、企事不分现象,市场竞争机制发挥不充分,城市建设资金缺口大、欠帐多。六是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各个环节不够协调,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仍很突出。这些问题需要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二、面临形势“十二五” 是河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
14、 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首都经济圈纳入国家“十二五” 规划,河北沿海地区 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冀中南地区被列为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首都新机场将在北京和廊坊交界处兴建,这将促进我省城镇化进程步入快车道。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奋斗目标,作出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战略部署,要求继续加强城镇改造建设,完善配套设施、提升城市功能、聚集优质产业、强化精细管理,确保城镇建设上水平,为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同时,我们也面临诸多挑战,城乡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十分突出,城乡规划、住房保障、城镇建设和管理、建筑业和勘察设
15、计咨询业、建筑节能和建设科技等还面临着艰巨而繁重的任务。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省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加快发展。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 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这条主线,以加强城镇建设上水平为重要抓手,着力完善配套设施、提升城市功能、聚集优质产业、强化精细管理,以保障性住房建设为重点大力实施民生工程,保持建筑业、房地产业健康稳定发展,为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做出重要贡献。基本原则: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加快推进以保障性住房为重点的民生工程建设,实施城建便民工程,把工作着力点向百姓身边延伸,
16、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改善环境、生态宜居。以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为重点,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与管理,加强城乡生态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内涵发展、综合提升。优化城镇空间布局,统筹推进旧城更新和新区开发,增强城市聚集优质要素的能力,引导城镇单体块状经济向城镇集群、产业集群联动发展。城乡统筹、互动协调。发挥县(市)在城乡统筹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培育一批高标准的中小城市;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搞好新民居规划建设。科技支撑、体制创新。以示范城市和示范项目为载体,推广绿色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等新技术,着力构建地方标准
17、体系。深化城市规划、城建投融资、住房保障、城市管理等领域的体制改革,增强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发展的活力。(二)发展目标按照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总体要求,综合考虑发展趋势和条件,提出今后五年住房和城乡建设发展目标:城镇化。到 2015 年,城镇化水平达 51.5%,年均增长 1.4 个百分点,初步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布局合理、结构完善、功能协调的发展格局。城乡规划。城乡规划的“龙头” 地位更加突出, 环首都城市群、冀中南城市群和沿海城市带“两群一带 ”的城镇空间布局初步显现,规划城镇建设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基本完成,规划技术标准导则体系基本健全,规划设计水平明显提高。城市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18、,综合功能和承载能力明显增强,各类设施建设标准实现较大跨越,园林绿化规模和质量水平大幅提升,城市管理更加精细,城市更加宜居,环境更加优美。住房保障。通过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提供租赁型的保障性住房,通过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住房提供产权式的保障性住房,通过各类棚户区改造,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逐步扩大住房保障覆盖范围,住房保障对象由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逐步扩大到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职工以及外来务工人员等其他住房困难群体,城镇住房保障覆盖面达到 20%。房地产业。房地产业增加值稳定增长,全省竣工商品住房1.5 亿平方米,新建住宅小区物业管理覆盖率达到 95%以上,房屋权属登记
19、覆盖率达到 95%以上。建筑业。建筑业总产值达到 7000 亿元以上,年均增长保持15%左右, 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培育扶持 15 家大型建筑业企业集团、30 家骨干优势企业和 100 家专业优势企业,创建一流的企业集团,国际市场开拓取得明显成效。勘察设计咨询业。工程勘察设计咨询市场更加开放、有序,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基本形成,培育一批品牌优势突出、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建筑设计水平稳步提高,精品工程数量和档次大幅提升。科技进步。建立较为完善的科技创新体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科技创新、产业化能力、先进适用技术集成化水平和工程应用水平大幅提高。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达到 100%,完成
20、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 5000 万平方米。村镇建设。农村危房改造、新民居规划建设、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深入推进,建立示范引领的工作机制,努力完成农村危房改造 40 万户。以“三化同步 ”理念推动村 镇建设工作,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改变村庄面貌,提高村镇建设水平。信息化与国际化。推进数字规划、数字住房、数字城管和建筑市场信息化,建成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信息资源库;建设行业的国际化水平全面提升,五年累计利用外资 12 亿美元,形成若干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法制建设。全省建设领域地方法规、规章体系进一步完善,各建设行业与法律法规配套的规范性文件科学合理;建设行政监督制度和机制基本完善,行政监督效能显著提高;依法行政的自觉性明显提高,依法行政能力明显增强。“十二五” 住房和城乡建设主要指标指 标 2010 年 2015 年城镇化率(%) 44.5 51.5城镇人口(万人) 3150 3800五年增加城镇人口(万人) 568 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