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研究综述摘要:产业集聚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在国内外的现实经济中大量存在,它所表现出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引起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关注。本文综述了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及其衡量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从产业关联、产业互动的角度来实证研究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可能具有一定理论和实际意义。 关键词:产业集聚;经济效应;综述 一、引言 产业集聚是指与某一产业有关的企业和机构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它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他实体(Krugman,1991) 。产业集聚问题的研究产生于 l9 世纪末,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对于产业集聚的研究可以追溯到 Marshall ( 1890)
2、,他提出企业集聚可以产生外部经济并提高竞争力,从而促进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而后,韦伯、熊彼特、克鲁格曼及波特等人从不同的角度对产业集聚理论研究作了进一步发展。韦伯主要是从工业区位论出发解释了产业集聚,熊彼特指出了集聚的创新效应,克鲁格曼把集聚与国际贸易理论联系了起来,而波特则提出集聚现象能提升产业的竞争力。产业集聚效应是指以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为基础,由内外部经济所产生的经济效果,用于衡量产业集聚经济大小,是产业集聚作用的表现。 二、产业集聚经济效应的表现形式 2(一)区域经济增长 产业集聚通过将区域经济增长所需的人力、资本、技术以及市场环境等因素的集中和优化,并在集聚效应的相互作用下推动区域
3、经济的增长。但过度的产业集聚以及陷入低水平技术陷阱的产业集聚将给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如市场拥挤、要素瓶颈等。张华和梁进社(2007)从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和产业集聚效应两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产业集聚的实证研究,突出了要素禀赋、外部性、规模经济等在产业集聚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出了产业集聚形成后对产业区位、产业增长以及区域经济增长产生的集聚效应影响。 (二)外部经济 王红伟(2011)认为产业集聚区的一系列乘数效应促使了劳动力集中、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技术力量提升,促进了人口的非农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而城镇的一些功能性服务,如人力培训、生活配套性服务等,又为产业集聚区的进一步发
4、展、就业规模的扩大提供了支持,从而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消费市场,促进产业集聚区发展,形成了一个良性的产业循环发展圈。 (三)产业互动 实际上,产业集聚的形成不会局限在单一产业内,更倾向于形成产业间共同聚集,譬如在城市中心的 CBD,就不仅仅只有金融产业集聚,还包括很多相关配套产业的共同集聚如咨询行业、广告行业、法律行业、会计行业等等,从而在某一空间领域内形成产业间集聚,或是一种产业集群,因此有学者从产业互动的角度研究了产业集聚的效应。王硕和郭3晓旭(2012)从产业关联与产业互动角度构建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集聚的互动机理模型。研究表明制造业集聚与生产者服务业集聚之间存在很强的协同和互
5、动关系。 (四)产业转移 产业集聚具有动态演变的特征,在不同阶段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产业集聚可以促进区域间的产业转移,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陈建军和胡晨光(2008)在借鉴新古典增长分析框架的基础上,以长三角次区域为例,研究了中心外围式的产业集聚给地区带来的集聚效应,主要表现在产业集聚本身给地区带来的经济发展效应和技术进步效应,及集聚给区域经济带来的索洛剩余递增效应。首次提出经济效率的根源在于产业集聚竞争导致的区域技术进步促使的索洛剩余的递增,产业集聚到一定阶段就会产生推动传统产业索洛剩余递减的力量,推动区域向外转移传统产业。 三、产业集聚经济效应的度量 产业集聚效应测量方面,测算方法大致可分为
6、两大类,即间接方法和直接方法。间接方法是以某一个产业的实际增长率与期望增长率作比较分析,如果实际增长率比期望增长率大,那么,其剩余部分就认为是集聚经济的贡献。直接方法也就是生产函数法,即利用生产函数中的规模报酬来分析集聚效应(刘剑锋、蒋瑞波,2010) ,迄今为止大部分学者都采用直接方法对其进行研究。 直接方法中,常用的是基于 CES 生产函数的 CALINO 模型和基于 C-D 生产函数的 SEGAL 模型。C-D 生产函数法需要做规模报酬不变的限4定,而产业集群中集聚效应产生的规模报酬是先递增而后可能出现递减的,因此 CALINO 在解释产业集聚效应问题上具有更好的现实意义。 四、产业集聚
7、经济效应的实证研究 部分学者通过分析中国产业集聚程度解释了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来源,也证实了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正相关性。更多的学者运用或创新上述产业集聚效应衡量方法,对具体区域或行业的集聚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贺小莉等(2010)通过对传统产业集聚研究中使用的测算方法的分析,找到其存在的局限性,并将面板数据模型应用到产业集聚效应的测算过程中,测算了 19982007 年 10 年间天津市工业的产业集聚效应变动趋势,并选取典型行业对其集聚效应中包含的城市化经济和地方化经济特征进行了分析。祝佳(2012)在以广东省服务业各行业 2005-2010 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就广东省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
8、的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比较分析广东省服务业集聚效应的行业差异程度。 在实证分析过程中,也有个别学者提到了产业集聚的不利因素,指出产业集聚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并不适合地区所有的产业。左正强(2011)通过 CES 生产函数和时间序列分段回归方法对四川省产业集聚效应进行分析表明,四川省的产业发展具备一定的集聚效应,但是聚集效应并不特别明显,并呈现总体下降的趋势。吴松岭(2011)改进了Ellision 和 Glaeser 定义的地理集中度指数,建立了产业集中度指数并对河南省 2003-2009 年 20 个产业的集聚程度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河南省产业集聚程度变动的机制是与各产业拥有的垄断优势强弱呈
9、正相关关系。 5五、简要评述 目前已有研究对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研究已比较全面,从理论分析上主要集中在通过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及技术外溢等路径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等;也有部分学者关注了产业集聚对产业转移、产业互动等方面;另外绝大多数学者认为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正面效应,从负面效应阐述的比较少。笔者认为从产业关联、产业互动的角度来实证研究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可能具有一定理论和实际意义,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挖掘的领域。 (作者单位: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建军,胡晨光. 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以长江三角洲次区域为例的理论和实证分析J. 管理世界,2008,06:68-83. 2贺小莉,王洪
10、武,朱磊. 基于面板数据的天津市工业集聚效应的测算与分析J. 统计与决策,2010,04:126-128. 3刘剑锋,蒋瑞波. 浙江省产业集聚效应的测算与实证研究J. 工业技术经济,2010,02:120-123. 4潘世明,胡冬梅. 论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及其政策含义J. 上海经济研究,2008,08:31-37. 5王红伟. 论产业转移背景下产业集聚区对就业的带动效应J. 商业时代,2011,19:99-100. 6王硕;郭晓旭。垂直关联、产业互动与双重集聚效应研究J 财经科学,2012-09-01. 7吴松岭. 产业集聚的机制与效应分析以河南省数据为例J. 6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06:1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