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产业结构高度化测度方法的文献综述摘要:产业结构高度化是产业结构演进和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的一部分,其对经济总量的增长有着重要促进作用。本文通过文献阅读,对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测度方法进行了梳理,为研究产业结构高度化提供了方法基础。 关键词:产业结构高度化;测度指标;评价体系 产业结构的调整及演变,尤其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合理化、高度化) ,是一国经济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重要体现(刘伟等,2008) 。产业结构高度化会受到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历史,以及生产要素的需求与供给、对外贸易、经济制度、经济发展战略等因素的影响。但重要的是如何衡量产业结构高度化?应该选取哪些指标和方法来衡量并判别高度化的等级
2、和程度?因此,本文梳理了不同学者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标和不同方法的评价体系。 多年以来,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综合评价方法是很完善的,从最初浅层次的评分评价法、综合指数法、组合指标法、功效系数法,再到后来的模糊综合法、多元统计法、以及层次分析(AHP)法和灰色系统评价法。同样,近几年还出现了人工神经网络(ANN)法和数据包络分析(DEA)法等(李军、孙彦彬,2009) ,使得评价方法越来越复杂和综合化。产业结构高度化数据产业结构升级的一部分,对其的测量也是可以使用以上这些方法的。 2传统上,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判断方法大体上有三种。第一种方法是“标准结构法” ,即将一国的产业结构同世界其他国家的产业结
3、构平均高度来进行比较,以确定该国产业结构的高度化程度(石奇,2008) 。库兹涅茨、钱纳里和塞尔奎因等人均统计归纳了一些“标准” ,被称为产业结构的“发展范型” (杨公仆,2005) 。第二种方法是“相似系数法” 。其中“特定系数法”是选择某一特定参照国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将本国产业结构与其进行比较,例如结构相似系数的核算公式为。或者是利用“距离判别法” ,其中可以采用夹角余弦法、欧式距离法、海明距离法、兰氏距离法。其中欧式距离法为(刘伟等,2008;王磊、徐涛,2008;李军、孙彦彬,2009;田新民、韩瑞,2012) 。第三种方法是“经济发展阶段法”。该方法以理论和实践数据为基础,将总体经济
4、发展过程划分为若干个阶段,从而根据比较国的经济特征来判别该国经济处于哪一种阶段,并以此来衡量该国相应的产业结构水平(田新民、韩端,2012) ,主要典型代表是赛尔奎因 1975 年的经济发展阶段说。 在实际研究工作中,不同的选择选取的判别指标体系是不同的。有些学者为了弥补“标准结构”法和“相似系数法”的缺陷,并企图建立评价评价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指标体系,将霍夫曼系数、产业高加工度系数、智力密集型产业产值比重、生态环保产业比重均纳入了评价指标体系(程如轩,2001;马涛,2004) 。在以上两位学者的研究基础上,综合考虑了产业结构演进的动态因素后,伦蕊(2005)所建立的工业结构高度化测度指标体系
5、,包括产业链结构指数、产业结构高度化指数、产业结构升级转换能力指数。从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内涵定义上来看,主要包3含的指标有三次产业结构比例指标、工业加工程度指标、霍夫曼比例指标、智力技术密集型产值比重指标、新兴产业产值比重指标、基础产业超前系数、生态环保产业的进程指标、产业水平满足率指标(杨建文等,2004) 。从产业素质、结构发展和产业组织等多方面来看,即重工业化指标、高加工度化指标、技术集约化指标、高效化指标、产业组织优化、开放化指标、可持续化指标(张玉春、余炳,2011) 。基于产业结构演化理论,结合新时期产业结构新变动趋势,有学者提出从产值结构、就业结构、人力资源、技术、生态化和国际化方
6、面构建产业结构高度化评价指标体系,并且基于信息熵理论和 TOPSIS 法,提出用相对熵距离法解决现有“标准结构”没有普适性和单一性的不足问题(何天祥等,2012) 。 在研究不同省市的高度化过程中,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的测评指标是不同的。从结构关联的角度入手,把结构关联经济技术矩阵最大特征的倒数定义为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测算指标(潘文卿,1994) 。在研究地区产业结构时,利用一定权数,对范数指标进行修正,利用范数来描述产业结构(白雪梅,1995) 。在研究上海、深圳、宁波等地时,从分工与专业化角度构建测度模型,把各个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的平方根的加权平均值当作测量产业结构水
7、平的指标(周昌林,2007) 。在分析中国 90 年代以来的三次产业产值构成情况时,学者运用数学方法构建了 D 函数对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进行了定量测定(范艳丽,2008) 。在研究上海市产业结构高度化时,仅仅是采用了上海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来衡量(何凯、常青丽,2009) 。在研究西安市时,从资本效益的作用出发,所定义第 i 个产业部门的产业结构高度4化水平,主要是由该产业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系数及其产出比重来决定(张久台,2009) 。在研究湖南时,将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增加值比、就业人数比作为产业结构高度化指标(徐贻军、任木荣,2009) 。在研究江苏省沿海欠发达地区时,考虑
8、到产业结构高度化表现为“结构效益”提升,将劳动生产率与各地区各产业部门的比例关系的乘积当作测度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指标(刘伟,2008;张辉,2009;肖立,2011;孙韩钧,2012) 。在研究全国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影响因素时,会采用非农化水平,即各年度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GDP 占当年 GDP 比重来衡量产业结构化程度(白洁,2013) 。 总的来说,从不同角度和不同研究内容上研究产业结构高度化所选取的方法和评价体系或评价指标是不统一的,只有根据自身研究目的和内容来选取合适的指标体系和测评方法。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宋泓明.中国产业结构高级化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9、出版社,2004 2李军、孙彦彬.产业结构优化模型及其评价机制研究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3程如轩.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统计指标初探J.中国统计,2001(7) 4马涛等.新型工业化的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测度指标体系研究J.燕山大学学报,2004(5) 55伦蕊.工业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的基本测评J.江苏社会科学,2005(2) 6张玉春、余炳.江苏工业结构高度化水平测评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3) 7潘文卿、陈水源.产业结构高度化与合理化水平的定量测算J.开发研究,1994(1) 8范艳丽、张爱国.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的定量测定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31) 9薛白.基于产业结构优化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作用机理及其测度J.管理科学,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