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从“管资产”到“管资本”的背后逻辑“管资产”是历史产物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有经济成份就一直处于“被试点” 、 “被改革”的前沿,不过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国企改革的动力并非来源于国内的压力,而是源于我们的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的不足。为此,甚至有人在国内论坛上撰写过轰动一时的网络文章“官办经济”来论述这一时期国有企业改革的目的及得失,在网络上的影响力很大以至于其作者被广大网民尊称为“政委” 。 按照“官办经济”的观点,国企在当时所面对的情况是,资本不足、技术落后、制度落后的“三落后”局面,而国企事实上又承载着国家经济安全的重任如果我们是一个资源大国的话,还可以走封闭市场来试试自身慢慢发展的道路,可
2、不幸的是情况恰恰相反。 所以,我们面临的情况是,需要海外的资源,但自身竞争力不足这种局面下,唯有一个办法,就是学曹操“铁索连舟” ,通过“抓大放小” ,举国之力在事关国家安全的行业上形成资本优势,通过企业制度改革(俗称“改制” )来参与国际竞争。 笔者曾就此观点请教过很多当年参与这个过程的一些人,包括参与撰写著名的国情咨询报告生存与发展的人士,他们几乎都对这篇文章的观点给予了一定程度的肯定可见文章对我国那时的国有企业改革思路抓的还是比较准的。 2当然,我们今天如果从当时的角度上看,这一做法的结果无疑是成功的:论资本,我国 M2 规模已经接近 GDP 的两倍,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已经达到百万亿规模
3、,巨无霸型的央企资产动辄也以万亿计算;论在国际产业链中地位,中国出口的产品组成中,汽车、机电产品、港口和矿山机械、高速铁路甚至核能等高附加值产品开始成为主流;论产能,水泥、粗钢、玻璃等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都位居世界第一位。 应该说,当年我们的目标已经基本达成了,成果很大并值得肯定,但这事实上也是造成今天,我们面临资本和产能“双过剩”局面的原因造成这个结果根本原因是国家资本的管理者将自身置于董事会的角色,即管理重点在于“损益表”国家关心的只是自身资产增损与否,对企业通过经济活动所积聚起来的资本的具体运作,是不太关心的。国有资本的循环“伦理” 事实上,资本过剩后,由于国家对资本运作客观上的放任,也导
4、致了不少新问题的产生。 例如,几乎有“名号”的国企都有自己的房地产公司,使得房地产市场在很短时间内就聚集了大量的国有资本,客观上推高了地价和房价,以至于国家不得不以行政命令的手段要求一些国有企业退出房地产市场。在基金热的前几年,以国有资本为主体的各式基金,一经成立,动辄规模上百亿,但其所运作的机制大都是期望在资本市场上的“挣快钱”的方式,越来越接近华尔街的“玩法” ,而对真正实业投资不感兴趣。 3凡此种种,不但在事实上推高了人民币本币资产的价格,制造了一定程度上的泡沫,更为严重的是,由于贸易顺差的不断扩大,央行在不得不对冲外汇占款的同时,被动地释放大量高能货币,而这些货币大都以各种形式再次流入
5、国企的资本循环圈中,从而进一步吹大泡沫其中人们最直观也是最痛切的感受是,怎么也调控不下来的房价和相对于不断上涨的物价而言,不断贬值的工资收入。 历史争论重现 也正是因为如此,民间对再次进行国企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响。不过与上次国企改革不同的是,本次国企改革的最大动力是自下而上形成的人们甚至认为,国企是低效、垄断、腐败的代名词,甚至是违规操作推动本币资产价格泡沫的“罪魁祸首” ,呼吁以“国退民进”的形式,破解这一困局。 事实上,这样的局面,在中国历史上不止一次出现过不但争论得十分激烈,而且争论的场合往往并不在民间,而是在“庙堂之上”其中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盐铁论 。 盐铁论诞生于汉武帝死后,大司马
6、霍光辅政时期,其内容包罗万象,但关于经济部分最重要的焦点之一恰恰是对“盐、铁”等国家经济命脉行业,执行官营还是私营的争论。 支持官营(主要是负责实际治国的官员)的观点认为,官营有助于“均输、平准” ,能有效地抑制贫富分化,并指出,若私营,则会形成“养强抑弱而藏于跖” 、 “非豪民不能通其利” ,垄断将更加严重,社会财富集中速度加快,从而导致“齐民消”的局面。 4而反对者(主要是来自民间的“文学贤良” )则认为,私营的好处在于“民富则国富” ,而官营则会导致民众会挖空心思钻入体制内来捞取好处,形成“嗜欲众而民躁也” 、 “上好货则下死利也”等社会不良风气,并最终导致官营机构作为垄断群体而呈现集体
7、懈怠,腐败滋生,不思进取,整个社会呈现出赢者通吃的局面。 现在重读历史,我们会发现这个两千年前的争论不但与我们今天所争论的议题相似,而且辩论双方的身份似乎也都没有改变两千年前朝廷重“官办” ,民间倡私营,今天仍是这个局面。 “管资本”是国企管理的改良性措施 以当下的观点来看,这两种观点都有道理,也都能举出恰如其分的例子来支撑自身观点的正确性。 例如,反对“国退民进”的人指出,新中国事实上进行过国退民进的实践,例如连通广西和广东的铁路建设项目,鼓励民资开办银行业,但结果都不理想在私营铁路项目上,不但成了烂尾工程,主营者甚至上演了一出“卷包会” 。 他们还举国外的例子英国和美国在去国有化运动后,民
8、众不但没得到好处,反而形成了新的资本垄断,使得民众利益受损,而社会财富的集中速度却大大加快在前不久美国爆发的“占领华尔街”运动中,众多高举“我们是 99%”标语牌的民众,就是“齐民消”的鲜活例证。他们甚至还指出,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收拾“烂摊子”的手法恰恰是“国进民退”而不是相反意指美联储对各商业银行和大企5业的注资,实际上进行的是国有化改革。 而支持者多以本文前面所提到的国有资本运作弊病加以反驳由于其所举事例更为鲜活就产生在我们周围,因而得到舆论支持的力度显得更大。 但从“三中全会”对国企改革方面所披露的信息上看,笔者认为,国家的意志是改良国企的管理,在某些方面鼓励“民进” ,并没有完全
9、支持民间所提出的“国退民进”的主张: 例如国务院国资委专家组成员、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张春晓就指出,本次“三中全会”所指出的国企改革的方向是像“两国(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 、两重(重要基础设施及自然资源) 、一新(新兴产业) 、一特(主要是公共事业) ”集中,并管住资本更愿意在资本市场上“挣快钱获利”的冲动,使国有资本成为“保民生和保福祉”的主力军。 他同时还指出, “非公资本只会关注其利润点高的环节或领域,而很少投入利润为负的环节或领域” ,暗示指望私营资本来完成“保民生和保福祉”的期望,是不切实际的。 这说明顶层决策者们,不但支持了盐铁论中“治国者”观点,并欲杜绝走英美老路,而形成“齐民消”局面的决心。 不过,这一延续了两千多年的观点之争,很难因为本次“三中全会”的一次会议决议,就彻底消失相信改革的顶层设计者也对此有明确而清醒的认识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就说,新制度会带来新的问题,因此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谈到这里,笔者倒是想起了已故国家领导人,也是被尊为改革开放6“总设计师”的邓小平,所说过的一句话“摸着石头过河”在我们认识无法完全统一,缺乏完整且无争议的理论体系指导的情况下,不妨先实践毕竟理论,都是脱胎于实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