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统计数据看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发展.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955365 上传时间:2019-03-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统计数据看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发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从统计数据看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发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从统计数据看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发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从统计数据看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发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从统计数据看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发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从统计数据看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发展摘要:为加快新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切实改善各族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党和国家在人力、物力、财力、政策各方面对新疆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如今新疆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特色优势产业快速成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关键词:经济综合实力;商品和服务;经济结构;人民生活 一、国民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建州初期 1949 年,巴州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经济总量只有 1142万元。到 2013 年,巴州生产总值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大关,达到 1017 亿,财政收入 93 亿。建国以来巴州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 121%的速度增长,经济总量增加 5586

2、倍,位次跃居全疆第 3 位,居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州第 3位。巴州国民经济平均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和全疆的平均水平。随着巴州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总量的迅速扩张,巴州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地变化,一、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由建州初期1954 年的 542:254:25,1978 年的 457:30:243 调整为 2012 年的169:646:185,由于工业的快速发展,巴州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下降,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变迁,巴州由一个农业占绝对地位的地州,发展成为工业为主的地州。 二、商品和服务实现由严重短缺到丰富充裕的巨大转变 解放初期巴州种植业采取骑马撒种、广种薄

3、收的方式,产出极为低2下。畜牧业主要是靠天养畜、无棚可圈、逐水草放牧。1978 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开始实行, “大包干”改变了以前吃“大锅饭”的局面,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大包干”政策,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迸发出来,特别是 2000 年以后“三农”问题得到广泛关注,国家相继推出了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三提五统” ,2006 年在中国历史上延续 2600 多年的农业税减免了。农村改革及优惠政策的出台使巴州农产品供给不仅解决了巴州人口的吃饭问题,还为加快工业化进程提供了重要支持。 肉类和水果产品的迅速增长则反映了人们生活水平从量的满足到质的追求的变化过程。猪牛羊肉类产

4、量 1980 年只有 106 万吨,人均 14 公斤,2010 年产量 1152 万吨,人均增加到 87 公斤。近年来,按照州委州人民政府提出的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总体思路,加快巴州特色林果业发展,巴州特色优质林果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林果面积由 1978 年的 602万亩,发展到 2010 年的 180 万亩,独具巴州特色的梨面积 68 万亩,是1980 年的 227 倍;杏 2832 万亩,是 1986 年的 108 倍;红枣 56 万亩,是1992 年的 359 倍;葡萄 1322 万亩,是 1980 年的 281 倍,特色林果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格局形成。巴州已成为新疆环塔里木盆地优质林

5、果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特色林果业的发展,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也开辟了巴州优势资源转化的新途径。 1950 年,巴州实现工业产值 255 万元,工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 17%,2010 全州实现工业产值 134 亿元,与 1950 年相比,2010 年巴州工业总产值增长了 424 倍,年均增长 1314%。2010 年全州工业企业个3数(包括个体工业)已达 4929 个,在 40 个工业行业大类中,巴州遍布其中 32 个,工业门类更为齐全。实现工业增加值达 366 亿元,比 1978年增长 418 倍,占巴州生产总值的 60%。如今,巴州已建成了以石油石化、矿业、电力生产、特色农产品加工等

6、为支柱的产业体系。 三、经济结构实现由低级到高级、不均衡到相对均衡的巨大调整,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 产业结构实现由农业为主,向一、二、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转变。建国初期,巴州农业在经济中占居主要地位,1950 年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472%,直到 1988 年第一产业的比重仍然在 445%。1989 年石油大开发,巴州的产业结构发上巨大变化,1990 年巴州第二产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第一产业,从 1990 年开始巴州的产业结构呈现出第二产业逐年上升,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逐年下降的趋势。改革开放初期,由于人们物质产品的极端匮乏,工业生产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为目的,因此,大力发展与人民

7、生活密切相关的轻工业,是工业生产的中心任务,随着农业的发展,农副产品的日益丰富,在巴州,以优势农副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迅速成长起来,棉纺、食品加工及制造、皮革等轻工业迅猛发展起来,推动了巴州经济的增长,1989 年巴州工业总产值达 98 亿元,首次超过农业总产值,到 1990 年,轻、重工业比重为 65:35。90 年代,石油勘探开发给巴州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石油工业大规模开发建设,使巴州工业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逐年上升,到 2012 年,巴州轻、重工业的比重发展为 105:895,逐步形成了以石油石化、矿业开发与加工、农副产品加工、电力行业为主导的初具规4模的工业体系

8、。 所有制结构经历了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到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历史性转变。建国以后特别是“文革”期间,与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相适应,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巴州非公有制经济是空白。改革开放后,随着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及所有制理论认识的重大飞跃,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逐步形成。改革开放初期,国有经济在巴州工业中的比重占 90%以上,集体经济占 10%,非公有制经济一片空白,90 年代末随着国有工业企业改革的步伐加快,一批国有企业转变为股份制企业,使得国有经济的比重进一步下降,在第二产业中的建筑业、第三产业中的交通运输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餐饮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

9、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中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更是突飞猛进。到 2010 年,巴州非公经济占 GDP291%。非公经济税收占全州税收总额的 367%,城镇国有和集体单位从业人员仅占全部城镇从业人员的 235%。 四、人民生活实现由贫困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正在向全面小康目标迈进 建州初期,巴州人民生活积弱积贫,挣扎在贫困线上。到 1978 年,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虽然有所改善,但仍处在温饱不足状态。经过改革开放 30 年的发展,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走向小康,到 2000 年总体上实现小康,并逐步向全面实现小康转变。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逐步加快,财产性收入进入寻常百姓家。巴州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由

10、 1978 年的 608 元提高到 2010 年的 314375元,增长 507 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 1978 年的 8368 元提高到 2010年的 8890 元,增长 105 倍。收入的增加使城乡居民拥有的财富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10 年底巴州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 3148 亿元,比1957 年底的 455 万元增涨 6918 倍,人均由 1957 年的 20 元增加到 2010年的 23794 元。巴州人均储蓄存款余额位居全疆第 5,居全国 30 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第 2 位。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居民拥有的财产性收入逐年增加。 (作者单位:中共焉耆县委党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