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硕士(MPAcc)教育国外实践及启示.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957521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会计硕士(MPAcc)教育国外实践及启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会计硕士(MPAcc)教育国外实践及启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会计硕士(MPAcc)教育国外实践及启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会计硕士(MPAcc)教育国外实践及启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会计硕士(MPAcc)教育国外实践及启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会计硕士(MPAcc)教育国外实践及启示财政部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 年) 提出至2020 年会计行业的发展目标是: 培养和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优化、素质较高、富于创新、乐于奉献的会计人才队伍,确立我国会计人才竞争优势,建设国际一流的会计人才队伍。可见政府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视,这也从侧面反映我国会计硕士教育急需跟上国际发展的步伐,实现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所赋予 MPAcc 学生神圣的历史使命和难得的事业机会。本文从国外会计硕士教育的实践现状出发归纳总结经验,以期对我国有效规划高层次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与发展提供深远的指导意义。 一、国外会计硕士教育实践概况 会计硕

2、士专业学位最早出现在 20 世纪 40 年代美国德克萨斯-奥斯丁大学。资料显示,美国所有硕士学位中,具有专业应用方向的硕士学位高达 85%,仅有 15%是学术型。2003-2008 年间,英国每年授予的课程型研究生(类似我国专业学位)学位数占授予研究生学位总数的比重平均为 75%。以上数据都直接说明了国外对会计硕士教育培养的重视程度。本文主要从培养目标、考核方式、教学方法、教师评价模式四大角度,分析总结国外会计硕士教育的实践情况。 (一)培养目标 在美国,很多学科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目标。美国科学院科学工程与公共政策委员会 1995 年发布的重塑科学家与工程师2们的研究生教育中指出,在很多领域的

3、博士都是从事学术领域以外的商业、政府和非盈利组织,用经济学中的理论就是市场需求决定供给,因此美国研究生教育特别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事实上,学术并不能局限在“象牙塔”里进行,它需要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才能从中得到滋养。教育学家威廉?比根曾指出, “学术并不会因为其对普通生活的直接关注而贬值,它提供了对于人类生活更为深刻,并且很有希望的是更有条理的洞察。学术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意味着理论已基于实践之上了” 。在日本,文部科学省在 1999 年发表的关于以科学技术创造国为目标的学术研究综合推进报告指出,大学不仅要培养研究者,还要培养高度专业化的职业人,更要培养能够马上产生经济效益的“技术人才” ,即“战

4、力型人才” 。 (二)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西方教育发达国家针对应用型硕士往往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到情景中去体会实际工作的真实状态。 (1)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最早起源于哈佛商学院,如今被广泛地应用于研究生教学,尤其是专业学位的研究生课堂上,会计硕士也不例外。通过著名高校或者本校教师同知名企业间合作编写出的案例,在课堂上以讨论分析的形式交流学习,既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融为一体,又能锻炼学生思辨、口才、逻辑、演讲等作为一名高素质人才必不可少的综合能力。 (2) “习明纳”研讨课。罗尧成的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研究一书表明我国的研究

5、生教学方式仍然是以“讲授式”为主。在西方,早已3形成了一种称之为“习明纳”的研讨式教学模式,每一位研究生必须参加,是一种硬性要求。从课程结构上讲,第一部分是教师全面介绍学科的历史发展脉络,展示学科的前沿背景,让学生了解该领域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第二部分为课程交流的主干,在这一部分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确定某一主题,并成为主讲报告人,作充分准备。于此同时,要求报告人提前将自己的发言稿打印分发给每一位课程参与者,参与者和教师可以对不明白的地方提问,让学生充分体验实践式教学。 (3)网络课程。网络课程是通过因特网或者其他数字化手段实施的各学科及相关教育、教学活动的总称。网络课程不仅能提供十

6、分便捷的学习工具,还能保障学生学习的选择权利。它具有“超文本”特性,网络教育的学习者具有“高自主选择性、高主动性和高速度性”的特点。在西方的课堂中,网络课程作为一种课下补充的学习方式,被广泛的运用在研究生教育中。 (4)学术沙龙。 “沙龙”一词最初发源于 17 世纪法国的文学沙龙,它的基本特征是:一定的学术性和思想性、无参与者身份限制、思想和言论自由。主要有“讲座式” 、 “师徒式” 、 “论文式” 、 “自由式”四种。“讲座式”由知名学者主持并进行学术报告,每次报告有相对固定的主题。 “师徒式”由具有较高的学术声望的学科带头人发起和组织,主持者与参与者的关系基本为师生关系。 “论文式”主要特

7、征是比较注重沙龙内容的学术性,但沙龙活动并不需要名人的组织或者参与。 “自由式”没有固定的讨论内容,无须明确具体的组织者和主持人,参与者的讨论主题具有极大自由度。 4(三)考核方式 对研究生学习成绩和效果的评价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事。良好的考核方式有利于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但对于研究生的学习成果是一件较为复杂的事情,单一的评价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这一评价的要求,不能像本科那样过多的重视期末成绩。斯塔克提出的“全貌模式”为研究生的考核评价提供了一个分析的框架。他将影响教育结果的所有因素列出来进行评价,提出了“先在因素” 、 “实施因素” 、和“结果因素”三个概念。 “先在因素

8、”是指研究生在学习该课程之前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实施因素”是指考察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全过程,包括在课堂上的师生、同学间交流,该门课程课外的相关阅读等;“结果因素”是指教学产生的长远影响,包括品质、态度、综合能力等。建立在这样的评价观和考核观下才能全方位的评价一个学生的学习产出。如美国的高校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的最终评定分为 3 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课堂的参与,一般占总成绩的 20%;第二部分是平时的作业或者其中考试,一般占 30%;第三部分是期末考试,一般占总成绩的 50%。 (四)评价方式 笔者采用斯克里文提出的“教师职责评价模式”来论述对教师评价的内容框架。根据他的研究,教师基本的专业职责包括

9、九个方面:对职责的了解、对学校及社区的了解、对教师的了解、教学设计、学生学习信息的收集、学生学习信息的提供、课堂技能、专业服务、个性特征。 二、国外会计硕士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从国外会计硕士教育的经验总结,提出以下几点启示: (一)基于市场培养适应企业高层次需求的人才 企业看重学生的综5合素质以及实践应用能力,包括专业素养、人际沟通、团队协作、外语交流、组织领导力等,以前高校的教学方法也应作适当调整。全日硕士研究生的定位是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高层次会计专门人才,要帮助企业实现国际化、成本领先、质量管理等全方位的财务管理规划。因此重点应放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同时具备与人沟通、领导、组织等多项

10、能力。应该继续加大对全日制会计硕士在内的专业硕士在研究生人数中的比重,尽快达到能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需求的层次。 (二)加大讨论课程的比重,缩减传统的教师主导型课程 现行的案例教学法可以让学生从企业的实际情景出发去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笔者建议加强此类课程的比重。前面分析的国外的习明纳教学法,是一种体系完整良好的案例教学框架。教师在上课前准备好该课程需探讨的主题,根据人数划分到各组,通过学生自己去专研该课题,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其中最关键的环节是任课教师需对每一组讲得内容从形式到实质上,从逻辑到细节上一一进行评价,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讨论这个话题时没有注意到的,有失偏颇的地方,这样的

11、锻炼能提高学生的团队组织、协作、沟通以及专业技能,甚至组织研究一个课题的逻辑,是一种综合素质的锻炼,能提高学生适应企业实践工作的能力。 (三)建立双导师制,构建广泛的校企合作 对于会计专业硕士的导师制,应改变现在学术型研究生单一导师制,在校内导师指导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应建立校外导师制度。校外导师不仅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而且凭借一定的社会职务地位,能为学生找到适合的实习机会。开设全6日制 MPAcc 的单位主要是拥有会计学博士点的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它们有较好的社会声誉和社会资源。必须将其利用起来,通过学校、教师、校外导师等各种渠道与企业建立广泛的合作联系,为本校的学生提供实习、调研的场所。联

12、系的实习单位最好是涉及多个行业,这样有利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选择,因为在前期调查发现,实习经历对毕业就业选择是有较大影响的。并且,这种校企合作的方式是一种长期的、稳定的,至少能提供半年以上的实习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了解和适应一个岗位。 三、结论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中国社会正经历巨大变革,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我国研究生教育也从以前单一的学术型学位结构转为学术型与专业型学位并重,并逐步扩大了专业型研究生的招生比例。截止 2012年,我国共有 105 家会计硕士(MPAcc)培养单位。同时,鉴于我国企业经济业务的复杂化和企业及其环境不确定性程度的增加,如何从发展已经成熟的国外会计硕士教育实践情况中进行反思和借鉴,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推动我国会计硕士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将是一个永恒的议题。 参考文献: 1王莹、朱方长: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征及其启示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9 年第 2 期。 2张建功、张振刚: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学位结构及启示, 高等教育研究2008 年第 7 期。 (编辑 陈 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