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进步对就业效应的实证分析.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957980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技术进步对就业效应的实证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技术进步对就业效应的实证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技术进步对就业效应的实证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技术进步对就业效应的实证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技术进步对就业效应的实证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技术进步对就业效应的实证分析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高速的发展,这离不开技术进步的推动。纵观我国社会现状,低就业现象依然存在,其与我国经济增长背后的技术进步又有怎样关系?文章通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采用面板数据,估算了我国 31 个省市 19962010 年的全要素生产率,用来衡量技术进步,并通过实证分析就业量与技术进步和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技术进步对就业量有负效应,也就是技术的进步会造成失业人数的增加。但政府可以通过扩大对教育、再培训投入,产业结构的调整、技术路线的选择等方面来促进就业的增长,从而抑制技术进步对就业的挤出效应。 关键词:技术进步 就业量 数据包络分析 自改革开放

2、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但就业问题依然是我国发展市场经济所需解决的突出问题之一。2010 年失业率虽整体降低了两个百分点,但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却达到 908 万人,失业率依然高居 4.1%。2011 年虽失业率仍然保持 4.1%,但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却一直增长,达 922 万人。按照传统经济理论,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呈负相关关系。但现实却出现了相反的一幕,我国在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失业率却居高不下,就业问题十分严峻。如何解释我国现存的“高增长低就业”悖论,是促进我国宏观经济继续健康发展的需要。在当代背景下,经济增长的实现离不开技术进步,而社会的和谐离不开充分就业,因而,深入2研究与分析技术进

3、步与就业的关系,寻找协调二者间关系的可行性措施,使技术进步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能促进就业,对解决我国的严峻的就业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意义。 本文选取全国各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计量模型对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进行实证研究,在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相关对策。本文第二部分为回顾已有的关于技术进步与就业关系的国内外文献;第三部分是使用DEA 方法对各省市的技术进步指标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度量;第四部分是运用计量模型对技术进步与就业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最后根据我国技术进步与就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文献综述 国内关于技术进步与就业的关系国内研究主要有四种观点:第一,促进论。丁仁船等(2002

4、)认为技术进步对中国劳动力就业整体效应是促进的。昌盛(2005)采用 1978-2002 年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指出技术进步增加就业。第二,抑制论。彭绪庶等(2002)通过对技术进步与就业进行实证分析,指出技术进步具有较强的劳动替代特征。姚战琪等(2005)的研究表明技术进步与就业存在反向的关系。第三,双重作用论。肖延方(2001)认为技术进步、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再就业具有双重作用。杨淑华( 2006)认为技术进步对就业具有吸纳和排斥的双重作用。第四,无影响论。毕先萍等(2004)的研究发现虽然技术进步对就业结构有明显的影响,但其对就业量并没有长期的明确关系。吴小松(2007)认为技术进步对就业

5、总量增长的贡献较小,且对不同行业的影响也不确定。 3技术进步与就业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中争论比较激烈的问题,在已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拓展: 第一,技术进步的衡量指标,即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以往研究大多基于“索罗残差”方法来计算该数值,但这种方法具有较高的约束性,需对生产函数进行假设。本文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来测算全要素生产率,即广义的技术进步,从而避免了一些理论约束,较为精确。 第二,在数据的使用上,本文采用了 19962010 年全国 31 个省市的就业人数、产出、实际工资和全要素生产率数据为指标,构造面板数据来分析了技术进步对就业总量的影响,这对于我国的产业结构

6、调整,就业结构的转变,以及解决我国的技术性和结构性失业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技术进步的测算 (一)测度方法 要分析技术进步对就业影响,首先要先确定用哪个变量来衡量技术进步,这也是继续进行下一步研究的基础。通常情况下采用全要素生产率(TFP) ,它表示在产出的增长中,不能被劳动和资本投入解释的那一部分经济增长,包括劳动者技能的提高,生产设备的更新,管理水平的提升,生产的规模效应等带动的产出增长。 (二)数据选取及结果 为准确估算全要素生产率,本文使用的投入和产出数据分别是实际GDP、就业人数和资本存量。以上变量时间均选取为 19952010 年的数据。其中实际 GDP 是以 1978 年

7、为基期,来折算为不变价格的数值,资本4存量则采用固定资产原值来代替,并以 1978 年为基期进行平减得到。全国各地区的 GDP、就业人数、固定资本存量都可以从中国统计年鉴中直接得到。而 1995 年重庆的数据选取来自重庆统计年鉴 1996 。 三、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的构建 本文以厂商最优雇佣原则建立模型来分析技术进步对我国就业增长的影响。假定生产函数为 C-D 生产函数: Y=AKL (1) 利润函数为:=pY-wL-rK (2) 其中,、p、w、r 分别为总利润、产品的价格、工资率和资本的租金。 利润最大化必要条件: (3) 对(1)求 L 的偏导数,带入(3)式,得:

8、 (4) 用 w/p 来表示实际工资水平,对上式两边取对数,并加入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可以得出劳动力需求的基本模型: ?L=0+1?Y+2?(w/p)+3TFP+ (5) 在以上模型中,TFP 为全要素生产率,表示技术进步的影响,Y 表示实际 GDP。系数 1、2、3 反映了就业对总产出、实际工资和技术进步的弹性。 (二)数据来源及结果分析 本文采用面板数据,由全国 31 个省市 19962010 年的劳动力数量5L、实际 GDP、实际工资(W)和全要素生产率(TFP)组成,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进行回归估计。并通过 Hauswas 检验,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经过自相关和异方差调

9、整,估计结果如下: ?L= 5.76 + 0.2?Y + 0.47?(w/p)- 1.44TFP (22.336) (2.188) (4.245) (-14.217) 括号内为 t 检验值,系数估计值均在 5%水平显著。 从结果可以看出,总产出和实际工资对就业具有正的影响,而技术进步对就业有负的影响,这与理论是相符合。产出的经济增长,会刺激企业扩大再生产,带动更多的就业。工资和就业呈正相关关系,这似乎与就业增长弹性不相符合,即劳动力的需求应该与工资水平呈反比,但这种负相关关系是建立在劳动需求曲线不变动的基础上成立的。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我国劳动力供给还远远没有达到背弯的水平,所以工资水平与就业

10、水平成正比是符合我国情况的。 从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来看,估计结果表明,技术进步对就业呈负相关,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每增加 1%,则相应的就会减少 1.44%的就业量。技术进步使公司企业不断更新机器设备,带动了生产率的提高,同时,也减少了雇佣劳动者的数量,从而对就业量产生了挤出效应。此外,技术进步造成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各产业在经济总量中占的比例发生变动,这种产业结构的变动造成了部分劳动者的失业,从而减少了就业人数。这说明我国近几十年来就业出现的增长,并不是直接由技术进步所引起的,而是由经济规模扩大等方面带来的增长。 四、对策建议 6第一,加大对教育、人力资本的投入。随着经济的增长,技术的不断进步,

11、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结构性失业问题会越来越突出,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首先,提升就业根本在于教育,优先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一批批具有高素质、高文化的优秀人才,能够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技术进步的要求,并推动我国经济不断前行。其次,技术进步造成的失业,往往是劳动者不具备应用新技术的能力,因此,强化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增强对新设备、新技术的使用和应用能力,顺应时代的发展,才能不断获得就业的机会。最后,随着技术的进步,各行业劳动者人数也在不断变动,因此政府要鼓励和支持职业中介机构的发展,向劳动者提供充分的就业信息,消除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失业,提高就业的匹配率。 第二,选择合适的技术进步路线,大力发展适

12、用性技术。面对当前日趋严峻就业形势,选择合适的技术路线,兼顾经济增长与就业率提升,显得十分重要。适应性技术是指能够带动生产和经济发展,使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行业相结合,减少技术对劳动的替代作用,强化技术进步带来的第二次的就业机会。此外,应加大并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增加产业附加值,扩大生产规模,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解决劳动力失业问题。此外,还应调整产业的内部结构,优化劳动密集与资本密集型产业,减少资本对劳动的替代作用。政府应鼓励劳动密集行业的发展,支持自主创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就业。 第三,优化产业结构,鼓励并支持第三产业的大力发展。我国产业结构普遍呈现第二产业带动第一、第三产业发展的现状。

13、技术的进步,7造成工业部门部分劳动力的失业,应促进这部分劳动力向第三产业的转移。传统的餐饮、生活服务、批发零售等行业仍具有较高的就业弹性,能够吸纳较多的劳动力,第三产业已经成为了吸纳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部门。此外,还应大力发展新型服务业,促进就业,以劳动力素质的不断提升带动服务业发展,充分挖掘服务业的吸纳能力。 综上所述,技术的不断进步对就业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但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技术进步路线、大力发展相应的技术培训事业、调整产业结构的发展来吸纳部分失业人员。此外,随着企业技术的提升,利润的增加,生产规模的扩大,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对就业带来一定的正面效应,并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

14、考文献: 1丁仁船,杨军昌.技术进步对中国劳动力就业的影响J.统计与决策,2002, (12) 2昌盛.科技进步对就业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5, (01) 3彭绪庶,齐建国.对美国技术进步与就业关系的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 (11) 4姚战琪,夏杰长.资本深化、技术进步对中国就业效应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5, (01) 5肖延方.论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对再就业的双重作用兼论技术进步和再就业的关系J.经济评论,2001, (05) 作者简介:李萍(1988- ) ,山东潍坊人,云南财经大学经济研究院,8硕士生研究生,专业为世界经济学,研究方向世界经济。文文(1989- ) ,广西桂林,云南财经大学经济研究院,硕士生研究生,专业为世界经济学,研究方向世界经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