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劳动助推“中国梦”.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961567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创新劳动助推“中国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以创新劳动助推“中国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以创新劳动助推“中国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以创新劳动助推“中国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以创新劳动助推“中国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以创新劳动助推“中国梦”2013 年 4 月 28 日,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来到全国总工会机关,与来自全国各行各业的劳动模范代表同庆“五一”节,共话“中国梦” 。在听取 9 位全国劳动模范代表的发言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 “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崇尚劳动,造福劳动者,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必须充分发挥我国工人阶级的重要作用,焕发他们的历史主动精神,调动劳

2、动和创造的积极性。 ”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里,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劳动”和“创造” ,而与其相连的关键词就是“创造性劳动” 。我们知道, “创造性劳动”就是创新劳动。即通过人的脑力劳动萌发出知识、技术、思维、人格和文化的创新,从而高效提升劳动效率、产生出超值社会财富或成果的劳动。可以说,如何进行创新潜能释放、创新理论引领、创新思维训练、创新技法应用、创新技能提升、创新人格养成、创新团队锻造、创新文化构建,以创新劳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时代赋予中国工人阶级的崇高使命,更是关乎能否如期、高效实现“中国梦”2的重要因素。 实现创新劳动,要创新潜能释放。 美国心理学家陆歌?赫胥勒这

3、样说道:“在编撰 20 世纪人类历史的时候可以这样写:我们最大的悲剧不是恐怖地震,连年的战争,甚至不是原子弹投入广岛,而是千千万万的人们生活着,然后死去,却从未意识到存在于他们自身的人类未开发的巨大潜能。 ” 的确,根据神经生理学、社会心理学等现代科学的研究结果,大脑比我们以前所认识的要复杂得多,每一个被讽刺地称作“正常”大脑的人,都具有他们自己意想不到的更大功能和创新潜能。 释放创新潜能的方法有很多。譬如利用左右脑理论,激活沉睡的右脑;通过思维导图理论,开发大脑潜能,增强创新思维能力;参与左右脑开发游戏训练,加强脑功能特别是右脑功能训练,使创新思维源源涌流。 实现创新劳动,要创新理论引领。

4、“创新”理论概念的产生,可追溯到 1912 年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的经济发展概论 。 熊彼特在其著作中提出: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 ,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 ,就是要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中去,以实现对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 。 20 世纪 60 年代,随着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美国经济学家华尔特?罗斯托提出了“起飞”六阶段理论,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依次分为传统3社会阶段、准备起飞阶段、起飞阶段、走向成熟阶段、大众消费阶段和超越大众消费阶段,其中,把“技术创新”提高到“创新”的主导地位。1985 年,德鲁克出版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标志

5、着管理学的创新理论诞生。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中国开展了创新理论方面的研究。浙江大学许庆瑞教授等提出全面创新管理的概念和理论框架,认为全面创新管理是以培养核心能力、提高持续竞争力为导向,以价值创造(价值增加)为最终目标,以各种创新要素(如技术、 组织、 市场、文化、制度等)的有机组合与协调创新为手段,通过有效的创新管理机制、方法和工具,力求做到人人创新、事事创新、时时创新、处处创新。 实现创新劳动,要创新思维训练。 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活动的延伸和发展。 千百年来,正是凭借创新思维,人类才能不断地认识世界和利用世界,社会也才能不断得到进步。可以说,人类的一切成果,都是创新思维的外现和物化

6、。 对创新思维涵义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创新思维,既包括直接提出新设想或新的解决办法的思维形式,也包括与直接提出新设想有关的其他思维形式,如逻辑思维。 狭义的创新思维,是指在创新过程中提出创新思想的思维活动形式,主要是指非逻辑思维。非逻辑思维是创新思维的精髓。联想思维、逆向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恩维、收敛思维是比较常见的几种创新思维方式。4实践证明,创新思维能力是可以通过专门训练而得到提高的。 实现创新劳动,要创新技法应用。 创新技法是运用创新思维的原理,总结创新主体从事创新活动的实践经验,用以开拓创新思维空间、开创新思路、指导创新过程,提高创新能力、促成创新成果的各种具体方法、技巧的总

7、称。 简单地说,就是员工在大量的创新实践活动中运用的具有普遍规律的技巧与方法。它将创新劳动具体化,直接影响员工进行创新活动与创新能力。 创新技法是创新理论体系中独具特色的方法论体系。从 20 世纪 30年代初美国学者 R?克劳福德发明“特性列举法”为开端,以创造学的奠基人 A?F?奥斯本发明“头脑风暴法”为标志,发展到今天,已有上百种创新技法。 无论哪些技法,重要的不仅仅在“学” ,更在于“习” ,要练习和体验。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独孤九剑”以无招胜有招、实现创新劳动的至高境界。 实现创新劳动,要创新技能提升。 人的创新技能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学习中培养,在创新劳动中锻炼、提升起来的。创新技能

8、主要包含学习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操作能力等。 在进入 21 世纪之前,联合国 21 世纪教育委员会组织了 15 名世界级的专家,花了 3 年的时间,写了一份研究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5提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 所谓学会学习,就是在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具有调控自我学习心态和监控自我学习过程以及实现学习目标的能力。这就是学习能力的基本内涵,其他还包括“十一大智力”学习能力提升法等等。 实现创新劳动,要创新人格养成。 中外的大量研究表明,创新不仅是一种能力的开发,也是一种特质的培养。换言之,要提高一个人的创新能力,

9、基础在于培养一个人与创新有关的个性特质。这主要包括意志力、观察力、乐观、独立、幽默、富于社会责任感等人格品质。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近年来的调查研究,不少人忽视创新中的幽默和审美品质,这使得他们对创新的概念认知和价值判断重社会性而轻独创性,重实用性而轻审美性。此外,还有人经常将创新代表人物与学界、政界、商界的名人联系起来,缺乏对创新的大众化认识。 因此,完善中国员工的创新人格,亟须加强对创新中幽默、审美特质的认同及对大众化创新表现的追求。 实现创新劳动,要创新团队锻造。 当前,企业组织变革的根本动因是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阻碍了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传统的企业组织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不利于不同专

10、业交叉、融合、交流与集成。 同时,在现代市场竞争中,创新设计的标的物越来越大,完成一项创新设计的创新项目越来越多,即使再聪明绝顶的人,单靠个人的力量,也不可能完成一项大规模的创新。而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新型创新团队,6是克服传统组织弊端、促进企业发展的有效形式。 在新经济时代,创新者应该是一个复数名词,创新者应该善于跟同行共事,有团队意识,追求创新团队的动态和谐,与时俱进。 实现创新劳动,要创新文化构建。 在影响中国当代企业的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众多因素背后,文化是最持久、影响最深远而往往又是最容易被人们忽略的因素。 创新文化是指与创新相关的文化形态。它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文化对创新的作用;二

11、是如何营造一种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 因此,创新文化是一种组织内在精神和外在表现相统一的综合体,能够激发和促进创新思想、创新行为和创新活动的产生,有利于创新劳动,核心是激励创新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和精神氛围。 可以说,创新劳动是社会进步和社会文明的标志。只有大力倡导创新劳动,才能使中华民族更加具有文明的智慧,促使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向着美好的明天去奋斗。只有深入了解创新劳动的内涵及所体现出社会价值,才能有针对性地满足社会和职工群众不断增长的创新需求,持续提升劳动者的创新潜能、创新理论、创新思维、创新技法、创新技能、创新人格、创新团队以及创新文化等整体素质。只有强力弘扬创新劳动光荣的良好风气,才能实现体面劳动的愉悦,实现社会财富的不断增长,进一步焕发历史主动精神、调动劳动和创造积极性的工人阶级,必将迸发出无穷的力量,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全面彰显领导阶级的作为和风采。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总工会宣教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