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中职类学校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情况调查报告摘 要 本文以丹东地区部分中职类学校的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采取问卷、访谈、数据统计法等方法,对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认识、态度及活动情况进行调查,找出影响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主、客观因素。为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依据;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中职类学校 学生 课余体育锻炼 调查 中图分类号:G401 文献标识码:A 课余体育锻炼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课堂体育教学的延续和补充,还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良好的道德意识品质、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对即将踏入社会的中职学校学生体育习惯的培养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更具意义。 一、研究对
2、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本研究以丹东市民族学校、丹东市技师学院、丹东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丹东市文化艺术学校、丹东市旅游学校等五所中职类学校的在校学生。各校随机抽取 50 人;男、女生各 25 人。 2、研究方法。通过查阅资料、问卷调查、教师访谈、数据统计等方法,对以上学校的在校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 300 份,回收 285 份,回收率 95?,其中有效问卷 274 份,有效率为 91.7?。男生 129 份、女生145 份。 二、结果与分析 21、学生对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认识。学生对课余体育锻炼开展必要性的调查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对课余体育锻炼的思想认识程度,从调查结果(表 1)来看,男生认
3、为“很有必要” (41.1%)和“有必要”(52.7%)的比例和女生(30.3%、58.6%)基本相差不大。从总体来看,选择“很有必要”和“有必要”开展的占总调查人数的 91.2%,认为“没有必要”开展的占 8.8%。这一结果表明 8.8%的学生认为中职学校没有必要参加课余体育锻炼活动,主要原因是由于部分学生体质较弱,缺乏锻炼,还未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不经常参与课余锻炼活动,日久天长,对课余体育锻炼产生恐惧心理,远离运动场,认为课余体育锻炼是身体条件较好学生的专利。 表 1 学生对参加课余体育锻炼活动必要性的调查表 2、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动机。行为科学告诉我们:“人的各种活动无不与其动机、
4、兴趣等心理有关” 。而人从事活动的兴趣和动机的基础是他们的需求;没有需求就不可能产生兴趣和动机。通过学生对课余体育锻炼是否感兴趣和有无必要的调查,了解他们对课余体育锻炼的认识。 调查发现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最主要的动机排序是:强身健体;自我磨练;调节压力;结交朋友;丰富生活等。 (见表 2) 从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排序可以看出他们的参与动机是丰富多采的、追求的目的是多样化的。作为学校体育职能部门应根据学生动机特点,开展益于学生健身、健心,提高学生兴趣和运动技能课余体育锻炼内容,以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 3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次数和时间,反映学生通过体育锻炼进行健身、健心的机率,关系着学生
5、能否通过参加体育锻炼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从表 4 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接受调查的 274 人中每次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时间在 30 分钟以下的 87 人,占 31.8%;锻炼时间在 30 分钟以上的 110 人,占 40.2%;锻炼时间在一小时以上的 77 人,占 28.1%。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基本没有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有 87 人,占 31.7%,他们大多只是课间偶尔活动。 3、影响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影响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很多(见表 7) ,但场地器材不足是影响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首要因素,有 35.4%的学生认为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等条件无法满足其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要求。纠其
6、原因:首先是多年来各高校扩招,中职学校受挤压,不被重视;有的甚至生存受到威胁,无法投入更多的物力、财力;而体育场地、器材等条件原本就落后,这种情况必须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校园体育文化是通过一定的氛围与环境 ,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个个体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进而实现对精神、心灵的塑造。而创建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加大体育教师的组织指导力度也是不可或缺的。有17.9%的同学认为校园的体育文化氛围直接影响到他们参加课余体育锻炼;有 17.2%的同学认为学校的组织、教师的指导更有利于他们参加课余体育锻炼。 表 3 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 三、结论与建议 4(一)结论。 (1)大部分中职学生对参与
7、课余体育锻炼有兴趣,动机也端正。部分学生在参与课外体育锻炼过程中存在着自卑心理。尚有 7.6%的同学不参加课外体育锻炼。 (2)学校在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经费投入方面相对薄弱,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课余体育锻炼的全面、深入、健康开展。 (3)各校对于课余体育锻炼的管理较为松散,缺乏专门指导。 (4)影响显示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因素很多,但场地、器材条件是首要因素。 (二)建议。 (1)提高学生对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认识,激发他们的锻炼热情。(2)机动灵活地开展课余体育锻炼,吸引学生广泛参与。 (3)加强组织管理,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作用。 (作者单位:丹东市文化艺术学校) 参考文献: 1邹师.大学生余暇体育行为与健身模式类型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1, (3):56-59 2程小虎,等.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阶段性特点的调查研究J.体育与科学,1998(1):55-58 3郑李茹,林少娜.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调查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1, (4):1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