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大西线南水北调工程建议书五十年代初,毛泽东主席高瞻远瞩,提出南水北调的宏大构想: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把南水调到干旱的西北华北地区,而且草地就有很多水,挖几条沟,水就可流入黄河,增加了黄河的水,又改造草地成良田。人们可以藐视一切,惟独不可藐视黄河。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要根治黄河,根治的标准就是在黄河走轮船,航运是水利之首嘛! 江泽民主席于一九九八年五月二十四日 。关于我国水资源问题的重要批示节录: 当今水资源为世界各国所关注,我国水的资源大为短缺。我们过去的认识很不够,必须引起全党十分重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要认真做好水的资源开发与节约用水工作,二
2、者不可偏废。南水北调的方案,乃国家百年大计,必须从长计议、全面考虑、科学选比、周密计划。在开源的同时要注重节流,认真做好工业、农业、日常生活的节水工作。我们要很好学习别人的长处和经验。用水量大的项目,要建在丰水地区,切不可先搞建设,然后临渴掘井。朱鎔基总理一九九七年五月十九日在一份大西线调水构想的资料上批示: 可否以学术研究的名义,组织一些专家进行可行性探讨。 大西线南水北调工程建议书 要 目一、大西线南水北调工程是实现南水北调既定国策的唯一选择 二、实现南水北调伟大构想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2(一)我国水资源自然分布南北失衡严重地制约着我国北方干旱地区经济的发展 (二)水资源严重短缺使
3、我国北方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陷于恶性循环 (三)南水北调是贯彻中央关于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的迫切需要 三、大西线南水北调工程方案概述 (一)大西线南水北调工程的基本线路方案 (二)大西线南水北调工程的水源和调水量分析 1、调水水源的宏观分析 2、调水量分析 (三)大西线调水方案调水可行性分析 1、南高北低的有利地形2、理想的调水线路 3、壅坝蓄水方案 4、过分水岭工程方案 5、若尔盖草地改造方案 6、与调水可行性有关的几个具体问题 (1)地质地震情况 (2)人工河道的建造条件 (3)冰川对调水工程的影响 (4)现有河道的过水能力 (5)工程淹没和移民问题 (四)战略调蓄水库
4、工程方案 31、西部战略调蓄总库青海湖 2、东部战略调蓄总库岱海 (五)有关国际问题 (六)工程、投资和工期 四、大西线南水北调工程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一)多快好省 (二)根治黄河 (三)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业问题 (四)促进我国电力工业的长足发展 (五)开发矿产,发展工业 (六)促进航运的发展 (七)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八)规模空前的就业工程 (九)根除长江水患 (十)趋利避害,造福西藏人民 五、结论和建议 大西线南水北调工程建议书1997 年 5 月 31 日, 10 余位来自不同部门和单位的同志以建议小组的名义,向中央呈递了关于实施从西藏地区向黄河上游调水(大西线)的南水北调方案建议书
5、。建议书依据的是建国以来我国水利、地理学家的多年研究的成果。遵照朱总理的批示,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于 1997 年下半年组织了4三次大西线南水北调工程学术研讨会。会后,建议小组针对有关专家学者在会上提出的意见和问题,参照近年来我国水利、地理、地质、经济等各界科学家的新的研究成果,对原建议书做了增删修改,并更名为大西线调水工程建议书 。经过协商,建议小组与中国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达成共识,中国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设立大西线南水北调工程论证委员会,本着以民助官的方针,以民间社团的身份,联络各界专家学者,推动大西线南水北调工程论证工作的开展,为落实江总书记新近关于我国水资源利用开发问题所作的批示
6、,为实现毛主席南水北调的伟大构想而奋斗。现将大西线调水工程建议书加以修改,定名为大西线南水北调工程建议书 ,权作引玉之砖,供各位专家学者和有关领导研究讨论。 一、大西线南水北调工程是实现南水北调既定国策的唯一选择 党中央和国务院历来十分重视南水北调工程的规划研究工作。我党三代领导集体的主要领导人对南水北调工程均有过重要指示,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早在 50 年代初,毛主席就提出南水北调的宏伟构想:“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把南水调到干旱的西北、华北地区,而且草地就有很多水,挖几条沟,水就可流入黄河,增加了黄河的水,改造草地成良田。人们可以藐视一切,惟独不可藐视黄河“。江总
7、书记批示:“在考虑八五计划时,得认真研究一下水的问题。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是应该未雨绸缪“。党的十四大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将南水北调列入我国经济发展规划。大西线调水方案的实施将以最大的规模、最快的速度和最佳的效益使毛主席南水北调的伟大理想在下世纪初叶得到圆满的实现,从而大大加快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大大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并从整体上优化我国的生态环境。 5大西线南水北调工程方案是实施南水北调构想的一个新的方案,新的思路,是我国科学工作者特别是水利、地理科学工作者多年研究的宝贵成果。 其基本内容是从西藏东南部横断山脉水系的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和 四川长江水系的雅砻江、金沙江、大渡河向黄河调
8、水(所调水的绝大部分为部分出境水和入海水) ,解决我国北方地区主要是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的干旱缺水问题,同时解决长江流域的水患问题。这一方案之所以称为大西线方案,主要是与我国原有的南水北调工程的东线、中线和西线三个引水方案特别是西线引水方案相区别而言。 经过多年的研究,现在有多种南水北调方案。判断各种方案的可行性的标准,主要有: 第一、 是否有丰沛的水源,所调水量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北方地区的干旱问题; 第二、 是否有理想的行水线路; 第三、 是否有丰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第四、 是否能多快好省地实现南水北调的伟大构想,满足我国北方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第五、
9、是否符合国际惯例,能兼顾有关邻邦的利益,避免国际纠纷。 用这五个标准来衡量,我们认为大西线南水北调工程是南水北调最理想的方案,是解决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问题的唯一选择,也是根治长江水患的战略途径。大西线南水北调工程着眼于全国经济发展的全局,是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特别是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性的伟大举措。大西线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成功将为黄土高原的绿化和水土流失的治理,黄河的根治,西北地区沙漠的治理,进而为西北和华北地区经济发展创造最根本的前提条件宝贵的水资源。水,是我国北方地区特别是广袤的大西北的生命线。 6二 、 实现南水北调伟大构想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我国水资源
10、自然分布南北失衡,严重地制约着我国北方干旱地区经济的发展 如果加强开发,调度得当,我国的水资源应该是相对宽裕的。我国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 28124 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按联合国规定的指标, 凡人均水资源不足 1700 立方米年者,谓之“水资源紧张“;人均不足 1000 立方米/年者,谓之“水资源匮乏“。我国人均水资源 1995 年为 2322.2 立方米左右,因而是相对宽裕的。之所以许多地方干旱,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水资源分布不均,二是大量宝贵的水资源白白流出国境,或流入大海。 我国南方水多,北方水少,与生产力的布局不相适应。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河川径流量占全国 81%以上,人均年水量 34
11、78.5 立方米,国土面积只占全国 36.5%,耕地面积只占全国 36.0%。其中长江流域年径流量 9513 亿立方米,占全国 35%,耕地面积只占全国 25%,属丰水区。我国北方地区人均年水量仅 973 立方米,宁夏、天津不足 200 立方米,北京、河北、山东不足 400 立方米,河南、山西不足 500 立方米,辽宁不足 900 立方米。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流域和胶东地区的河川年径流量为 1573 亿立方米,约占全国 6%,耕地面积却占全国 40%,属缺水区。其中海河流域年径流量只有 264 亿立方米,不足全国的 1%,而人口和耕地却分别占全国 9%和 12%。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流域和胶东
12、地区是我国水资源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突出的地区之一。据初步测算,2000 年黄淮海平原和胶东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及城市人民生活年缺水量将超过 200 亿立方米。我国流往境外和流入大海的水量占我国河流径流量的绝大部分。长江总径7流量为 9600 亿立方米,入海水量占 90%。我国横断山脉地区几条主要河流每年出境水量达 6000 多亿立方米。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北方降水量呈递减之势。据太原、西安、兰州等地的气象资料,该地区的降水量,60 年代比 50 年代减少 2.36%,70 年代比 60 年代减少 2.96%,80 年代比 70 年代减少 8.7%,这一趋势在 90 年代仍
13、在继续。北京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 632 毫米,50 年代为 810 毫米,60 年代为 584 毫米,70 年代为 589 毫米,80 年代为 548 毫米,90 年代为 499 毫米, 1997 年为 373 毫米。黄河中下游的平均径流量急剧减少。据黄河志记载,1761 年黄河花园口最大流量为每秒 3.2 万立方米,1958 年 7 月 17 日为每秒 2.23 万立方米,1997 年 7 月 17 日每秒 200 万立方米,1997 年 8 月 6 日最大洪峰为每秒 500 万立方米。据水文资料记载,黄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 560 亿立方米,黄河入海水量占径流总量的比率,50 年代为 79%
14、,60 年代为 60%,70 年代为 55.5%,80 年代为 51.2%。1972 年黄河首次出现断流现象,当年断流 17 天。19911995 年间平均每年断流 81 天,断流河段长 120 公里;1996 年断流 128 天,断流河段长 620 公里;1997 年断流 17 次共 226 天,断流河段长 683 公里。黄河中下游水量的急剧减少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降水量减少无疑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水资源严重短缺使我国北方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陷于恶性循环 西北地区包括青藏高原东北部、内蒙古高原西部、新疆和黄土高原,地处欧亚大陆的干旱和半干旱区,气候干燥多风,植被稀疏,生
15、态环境脆弱。 除新疆北部、黄河沿岸草原和零星绿州以外,大部分地区是沙漠、干旱草原和荒8漠草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地表被切割得支离破碎。由于东南季风影响微弱,降水量少而且高度集中在夏季。除黄土高原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为 400600 毫米以外,其余大多数地区大多为 200400 毫米,且 年际变化很大,许多地区蒸发强烈。近年来,该地区的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呈日益恶化之势: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面积逐年扩大,环境污染加剧,自然灾害频繁,每年因生态环境破坏所造成的损失以千亿元计。 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已经陷入“植被破坏生态环境恶化干旱加剧加重植被生长的困难生态环境进一步破坏“的恶性循环。 我国
16、北方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欲脱出生态环境恶化的恶性循环,首要的基本的一环是迅速地大规模地增加植被。我国政府在 19781997 年间先后批准三北防护林、太行山绿化、防沙治沙等 14 项生态林业建设工程。国家规划在 19782050 年间人工造林 1.489 亿公顷,加上 1741 万公顷四旁林, 林木覆盖率预计可达到 30%。但增加植被的基本前提是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 (三)南水北调是贯彻中央关于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的迫切需要 中央关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九五“计划和 2000 年远景目标的决定提出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由于历史的地理的经济上的原因,我国存在着经济发展水平有
17、很大差异的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在新中国建国以前和建国之初,我国国民经济畸形发展,现代工商业、 现代交通运输业和对外贸易高度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带,广大内陆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十分落后。建国以后,我国在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同时,着重在中部和西部地区配置资源,建设现代工业和现代交通运输 业,形成一批重要的工业基地,使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有所缩小,近 10 多年来,9由于我国推行向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向经济特区所在地的东南沿海地区倾斜的政策,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在建国后一度有所缩小的经济发展差距又有扩大的趋势。根据中央的方针,从“九五“计划时期起,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18、内,我国必须执行地区经济相对均衡发展的战略,在继续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同时,逐步实现经济发展重点的西移,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进程,逐步缩小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其理由有二: 1、经济意义 在经济上,中西部地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建国以来建设起一批经济技术实力相对雄厚的工业基地和初具规模的工业体系。东部地区虽然拥有地理优势和经济技术优势,但长期开发,自然资源特别是矿产资源濒于枯竭,高新技术也未必超出西部地区多少。因此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合作开发,共同发展,乃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2、政治意义 在政治上,构成我国国土的大部分的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广大
19、的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步伐,缩小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乃是加强民族团结,建设边陲、维护祖国统一的迫切需要。 我国中西部地区广阔无垠的土地上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资源,具有无穷无尽的发展潜力。以西北地区为例,该区可供利用的天然草场达 16.5 亿亩, 是发展畜牧业的良好地方。东部的汉中盆地、关中平原和银川平原,中部的河西走廊,西部的塔里木、柴达木、准噶尔三大盆地,地势平坦,可耕面积很大,宜于结合防护性林业和产业性林业,发展大规模机械化农业。 这一地区拥有极为丰富的能源,除黄河上游干流上的水能资源以外,主要有陕西、宁夏和新疆的煤炭资源,其次是石油资源特别
20、是塔里木盆地的石油资源。三者合在一起,能源蕴藏总量超过华北区和西南区,居六大区之首。西北地区金属矿物和非金10属矿物蕴藏量极为丰富,藏量在全国居重要地位。西北地区迄仿依然是独具特色的农牧区,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建设, 原材料和能源工业已初具规模,以三线工业为骨干的机械工业已有一定基础,但同西北地区辽阔的地域和丰富的资源相比,开发利用的程度还很低,发展潜力非常大。 我国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和辉煌前景要求我国加速实施南水北调方案,迅速地有效地克服水资源缺乏这一制约甚至阻碍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素。西北地区虽然拥有数以万计的冰川, 高山冰雪储量达数万亿立方米,广阔的沙漠蕴藏着丰
21、富的地下水,还有一部分河流的地面径流。但可开发和利用的水资源远远不敷需要。西北地区处于生态脆弱地带,有些地区已丧失人类的生存条件。在历史上,由于开发不当,森林和植被遭到破坏,干旱和沙漠化使有的西域古国归于灭亡。 这种历史教训值得我们永远记取。建国以来,虽然国家对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严重地区进行了重点治理,取得一定的成就,但由于干旱缺水,总体生态状况迄未改观。据测算,2000年三北地区需水量为 1.47 万亿立方米, 总降水量为 1.08 万亿立方米,再考虑地下水、冰川等水源以及工业废水的净化和循环使用等因素,在下世纪初,三北地区的缺水量约为 2100 亿立方米。 因此,大西线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是实施中央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方针的前提。 三、大西线南水北调工程方案概述 (一)大西线南水北调工程的基本线路方案 大西线调水工程有两条引水线路:第一梯级引水线路和第二梯级引水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