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藏象节目录,中医基础理论 藏象,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第一节 藏象概说,第二节 五 脏,第三节 六 腑,第四节 奇恒之腑,第五节 脏腑关系,2005.10.2,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学院中医基础教研室,概说目录,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杨喜平 制作,第一节 藏象概说 提要,一、藏象及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二、藏象学说形成的相关因素,三、藏象学说的基本特点,四、藏象学说的基本内容,五、内脏的分类及特点,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学院中医基础教研室,概说目录,内脏,Basic T
2、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杨喜平 制作,第一节 藏象概说 概念一,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学院中医基础教研室,一、藏象及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藏:,隐藏;,(一)藏象,内脏。,征象,形象。,象:,(二)藏象学说,以“象”观“藏(脏)”的学说。,“司外以揣内”,“有诸内,必形诸外”,“藏居于内,形见于外”,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杨喜平 制作,第一节 藏象概说 概念一,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学院中医基础教研室,研究本质 透过现象,诸内 诸外,本质 现象,揣内 司外,藏 象,内脏正常活动 生理现
3、象,内脏异常活动 病理现象,研究内脏 观察生理病理现象,概说目录,内脏,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杨喜平 制作,第一节 藏象概说 形成二,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学院中医基础教研室,(一)古代解剖学的启发;(二)“象”的长期观察;(三)长期的临证验证;(四)古代哲学的渗透。,二、藏象学说形成的相关因素:,理论,实践,概说目录,内脏,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杨喜平 制作,第一节 藏象概说 特点三,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学院中医基础教研室,三、藏象学说的基本特点:,(一)以五脏为
4、中心,以心为主导,以经络为纽带,以气血津液为媒介,以五行学说为间架结构的一个整体。,人体由五大系统所构成,有主次、层次之分,五脏为中心,心为主宰。(有形),(二)将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及情感活动分归五脏而总统于心。,人体的神与志分属五脏总统于心。 (无形),不为良相,则为良医。治国如治身,治身如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治国(良相) 治身(良医),六 腑,五 脏,奇 腑,形 官,体 窍,有层次 有主次,人体静态结构模式示意图,(五神),心,(五志),气血津液经 络,概说目录,内脏,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杨喜平
5、 制作,第一节 藏象概说 内容四,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学院中医基础教研室,(一)脏腑的解剖、生理、病理。(二)脏腑与外周形体官窍的关系。(三)脏腑与气血津液的关系。(四)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四、藏象学说的基本内容:,概说目录,内脏,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杨喜平 制作,第一节 藏象概说 分类五,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学院中医基础教研室,(一)分类: 1、内经以前的分类: “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脏,或以肠胃为脏,或以为腑,敢问更相反,皆自为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五、内脏的分类及特点:,比较混乱,不统一,概说目录,内脏,Basic
6、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杨喜平 制作,第一节 藏象概说 分类五,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学院中医基础教研室,2、内经中的分类: 1)按结构分: 结构内实 脏(五脏) 内脏 结构中空 腑(六腑、奇腑) 2)按功能分: 贮藏精气 藏(五脏、奇腑) 传化水谷 泻(六腑) 3)按1)+2)分: 五脏、六腑、奇腑,分类 生成 属性 结 构 功 能 临 床五脏 地气 阴 内实 藏而不泻 精气易损 满而不实 多虚多补六腑 天气 阳 中空 泻而不藏 水谷易停 实而不满 多实多泻奇腑 地气 阴 同六 同五脏 同五脏 腑,(二)特点:属性、生成、结构、功能、临床。
7、(见图),五脏目录,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杨喜平制作,第二节 五脏 提要,一、概念,二、属性,三、功能结构,四、功能系统,五、五脏之间的联系,六、五脏与自然界的关系,七、五脏维持平衡的机制,八、五脏各自的特点,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学院中医基础教研室,第 二 节 五 脏 一、概念:五神脏 二、属性:(一)阴阳 : 阴 阳 1、 五脏 六腑 2、 一脏 一腑 层次: 里 表 结构:内实 中空 功能: 藏 泻,概念属性,木,火,土,金,水,肝,心,脾,肺,肾,阳,阳,至阴,阴,阴,(二)五行,(三)结合胸腹腔的位置,胸腔,腹腔,阳位,
8、阴位,膈,肺,心,(金-阴),(火-阳),脾,肝,肾,(土-阴),(木-阳),(水-阴),阳中之阴,阳中之阳,阴中之至阴,阴中之阳,阴中之阴,三、功能结构: 阳 消长平衡 阴 脏 脏气-脏血-脏阴-脏阳 心 心气 心血 心阴 心阳 肺 肺气 肺血 肺阴 肺阳 脾 脾气 脾血 脾阴 脾阳 肝 肝气 肝血 肝阴 肝阳 肾 肾气 肾精 肾阴 肾阳,功能结构,四、功能系统: 脏腑体华窍液神志释义: 脏:五脏即心、肺、脾、肝、肾。 腑: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体:五体即皮、肉、筋、骨、脉。 华:五华即毛、发、面、唇、爪甲。 窍:五官即眼、耳、鼻、舌、口。 液:五液即汗、泪、涕、唾、涎。
9、神:五神即神、魂、魄、意、志。 志:五志即喜、怒、悲、思、恐。(惊、忧),功能系统,心小肠脉面舌汗神喜 肺大肠皮毛鼻涕魄悲忧 脾胃肉唇口涎意思 肝胆筋爪甲目泪魂怒 肾膀胱骨发耳唾志惊恐,藏,象,心系统:,肺系统:,脾系统:,肝系统:,肾系统:,五、五脏之间的联系:(一)经络 (二)气血津液 (三)阴阳五行六、五脏与自然界的关系:(一)生理 (二)病理,七、五脏维持平衡的机制:(一)五脏内部 (二)五脏之间,参见五行归类表(下页),八、五脏各自的特点:,联系与自然关系平衡机理,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表,与自然关系五行归类表,心,图,(一) 心,1、位置及联系:,居胸中,位膈上,属上焦,外护心包,上罩
10、两肺,下邻胃腑,联通血脉,经脉:上联目系,下络小肠,贯走于肺。经别:上走喉咙,浅出面部。别络:上系舌本,联属目系。其他:肾经上络心,脾经注心中,胆经至肝贯心。,位置及联系,2、属 性:,1)阴阳:,2)五行:,3)位置:,心(阴)-小肠(阳),心-火-阳,心-阳中之阳,3、功能结构:,心气-心血-心阴-心阳,4、功能系统:,心-小肠-脉-面-舌-汗-神-喜,5、特 点:,1)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生之本,神之也。,2)喜清静而恶躁动,恶热恶火。,属性结构系统特点,6、生理功能:,1)主血:,心脏主管人体中所有的血液。包括主生血和主行血两大方面。,“诸血者,皆属于心”
11、 素问,(1) 主生血,心脏主管将营气和津液的混合物蒸化变化为红色的血液。,“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身生,莫贵于此。”,生理功能,“食气入胃,脾经化汁,上奉心火,心火得之,变化而赤,是之谓血。” 清 唐容川血证论,水谷,水谷清气,水之清气,谷之清气,津液,营气,肺,心,血液,胃,脾,(血液生成示意图),食气入胃,心脏主管推动运行全身的血液。 (心气是血液运行的主要动力。) 血液正常运行的基本前提条件: 心气充沛-心脏提供充足的推动力。 脉道通利- 脉道通畅与完整。 血液充盈-血液量充足。
12、心脏主管全身的血脉。包括心主合血和心 气资生脉气两大方面。 心脏与全身的血脉相互吻合连通。 心气能够资助产生脉气。(脉气来 源于心气) 心气旺盛-脉气旺盛 心气不足-脉气不足 心气旺盛-心动(脉动)正常,2)主脉:,(2)主行血,(1)心合脉,(2)心气资生脉气,主脉,心脏主管精神、意识、思维和情感活动。 心脏主管神、魂、魄、意、 志。 (心神统管魂、魄、意、 志。 ) 心脏主管喜、怒、忧、思、悲、恐、惊。 心火为生命之火,主管温煦全身和温暖肾水 心火主管温暖肾水防止肾水过寒,维持 水火既济(水火平衡)。(命门学说兴起以后,原本强调心火为生命之火,后来转移到肾脏之中,肾脏便称做水火之脏),3)
13、主神志,(1)主神,(2)主志,4)主温煦,(1)温煦全身,(2)温暖肾水,心火主管温煦全身维持正常恒定体温。,主神志,1)体:,2)华:,5)神:,4)液:,3)窍:,6)志:,7、外合外候:,8、心之象:,心在志为喜,喜为心之志。 心喜“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喜伤心”,心在体合脉,脉为心之体。 心脉脉象-心脏(主血脉,主神志,主温煦),心其华在面,面为心之华。 心面面色、表情-心脏(主血脉、神志、温煦),窍: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窍。心舌,舌质色泽、味觉、语言表达-心脏(同上),心在液为汗,汗为心之液。 心汗,心在神合神,神为心之神。 心神,1)生理之象:2)病理之象:,外合外候,肺
14、,图,(二) 肺,1.位置及联系:,肺居胸中,左右各一,罩盖心脏,其位最高,隶属上焦,上联喉咙,贯通鼻窍,肺朝百脉,外合皮毛。经络:始于中焦,下络大肠,循胃口,达咽喉。其他:余经皆过胸,百脉俱朝心。,2.属 性,1)阴阳:肺-大肠 2)五行:肺-金-阴 3)位置:肺-阳中之阴,3.功能结构,肺气-肺血-肺阴-肺阳,4.功能系统,肺-大肠-皮-毛-鼻-涕-魄-悲忧,5.特 点,1)相傅之官 ,治节出焉,气之本,水之上源。2)喜润恶燥,为娇脏,贮痰之器。,12345,6.生理功能,1)主气:,肺主呼吸之气和肺主一身之气。,(1) 肺主呼吸之气:,肺脏主管呼出体内浊气,吸入自然之清气,完成体内外清浊
15、之气的交换。,(2)肺主一身之气:,肺主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肺主宗气的生成影响着一身之气的生成。,自然清气水谷清气,肺脏,宗气,元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营气卫气,肺气的运动推动并调节着一身之气的运行。,肺气运动,快 慢,全身气运动,快 慢,(有节律),(有节律),生理功能,2)主宣降 :,肺脏主管宣发与肃降。,(1)肺脏主管宣发:,肺脏主管通过肺气的向上向外运动所进行的一系列生理过程。,肺气宣发,肺气向上向外运动,将体内的浊气排出,完成呼气运动。,宣发水谷精气至头面(上)肌肤(外),将卫气输送分布至体表。,(2)肺脏主管肃降:,肺脏主管通过肺气的向下向内运动所进行的一系列生理过程。,肺气肃
16、降,肺气向下向内运动,吸入自然界之清气,完成吸气运动。,将水谷精气向下向内输送分布。,清洁呼吸道。,宣降,3)主通调 水道(行水):,肺脏主管疏通水液运行通道,调节水液代谢,维持体内的水液平衡。(水之上源),肺气运行正常水道通畅水液代谢正常,水液摄入量,平衡,水液排出量,汗液,尿液,呼气水分,肺控制,肺脏的功能失调即可以引起水液代谢失常而产生痰饮水湿。临床上宣肺可以利水或消除水肿。,4)主治节:,肺脏主管辅助肺脏治理调节全身,使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有节律性。,(1)肺主气,肺气运行有规律,呼吸运动有规律。(2)肺主气,肺气运行有规律,全身气运动有规律。(3)肺主气,肺气运行有规律,肺动脉动有规律
17、。(4)肺主气,肺气运行有规律,水液代谢有规律。,通调治节,1)体:,2)华:,5)神:,4)液:,3)窍:,6)志:,7、外合外候:,8、肺之象:,肺在体合皮,皮为肺之体。 肺皮,肺其华在毛,毛为肺之华。 肺毛观皮毛的颜色、润泽、屏障-了解肺脏,肺开窍于鼻,鼻为肺之苗窍。肺鼻观鼻窍之通畅、嗅觉、呼吸-了解肺脏,肺在液为涕,涕为肺之液。 肺涕观涕液之质、量、颜色-了解肺脏,肺在神为魄,魄为肺之神。 肺魄“魄盛,则能动能作,痛痒由之而觉也”,肺志为悲忧,悲忧为肺之志。肺悲,1)生理之象: 2)病理之象:,外合外候,脾脏,图,(三) 脾,居膈下,属中焦,邻胃腑,居胃之左上,与胃以膜相联,开窍于口,
18、外合肌肉四肢。,1、位置及联系:,经脉: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注心中,经别:上结咽,贯舌中。,别络: 行腹腔,连胃肠。,2、属 性:,1)阴阳:,脾(阴)-胃(阳),2)五行:,脾-土-至阴,3)位置:,脾-阴中之至阴,3、功能结构:,脾气-脾血-脾阴-脾阳,4、功能系统:,脾-胃-肉-唇-口-涎-意-思,1234,5、特 点:,1)仓廪之官,五味出焉。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脾(气)以升为健。,水谷,水谷之清气,辛,甘,酸,苦,咸,肺大肠系统,肝 胆 系 统,脾 胃 系 统,心小肠系统,肾膀胱系统,2)喜燥恶湿,为生痰之源。”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特点,6、生理功能:,1)主
19、运化:,运:运输、转运、运送;化:转化、变化、化生。,素问: “脾主为胃行其精气(津液)者也。”,脾脏主管(为胃)运输转运水谷精气并化生气血津液。,水谷,胃,水谷清气,水谷浊气,尿液,粪便,水之清气,谷之清气,津液,血液,营气,卫气,宗气,元气,气,脾脏主管运化水液(湿)即脾脏有吸收输布水液,防止水液在体内停滞。“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生理功能运化?,2)主升清:,脾脏主管通过脾气的运动将水谷精气向上输送分布。,升:上升、向上输送;清:水谷精气,一将水谷精气上输至头面以滋养清窍;(清窍失养)二将水谷精气上输至心肺以化生气血;(气血不足三升提腹腔内脏,维持恒定位置。(内脏下
20、垂),3)主统血:,统:统制、统摄、固摄、控制。,脾脏主管统摄控制血液,保证血液行于血脉之中,防止其逸出脉外。,(即防止出血作用。脾虚可致出血即脾不统血或不裹血),血脉血液,有形控制(裹血),无形控制,升清统血,7、外合外候:,1)体:,脾在体合肉,肉为脾之体。 脾-肉肉(肌肉、脂肪形体盛衰)-脾之功能,2)华:,脾其华在唇,唇为脾之华。 脾-唇 唇之颜色、润泽-脾之功能、气血津液多少,5)神:,4)液:,3)窍:,6)志:,8、脾之象:,1)生理之象 2)病理之象,脾开窍于口,口为脾之窍。 脾-口 口之品味、气味-脾之功能,脾在液为涎,涎为脾之液。 脾-涎 涎液之多少、能否产生-脾之功能,脾
21、在神为意,意为脾之神。 脾-意,脾在志为思,思为脾之志。 脾-思 “心有所忆谓之意,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外合外候,肝,(四) 肝,1、位置及联系:,2、属 性:,居膈下,位右胁内,上附胆,邻脾胃,属中焦,外合筋,开窍于目。 经脉:过阴器,抵小腹,上挟胃,络胆布胁肋, 循喉咙,入鼻咽腔,连目系,至巅顶,注肺脏。,肝(阴)-胆(阳),1)阴阳:,3)位置:,2)五行:,肝-木-阳,别络:过阴器。 经筋:结阴器,联络各经筋。 其它:肾经上贯肝。,肝-阴中之阳,12,3、功能结构:,4、功能系统:,肝气-肝血-肝阴-肝阳,肝-胆-筋-爪甲-目-泪-魂-怒,5、特 点:,1)将军之官,谋虑出焉。罢极之本
22、,主升主动,为刚脏,体阴用阳 。2)喜条达而恶抑郁。,6、生理功能:,1)主藏血:,肝脏主管收藏贮存一定量的血液。,其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1)制约肝脏阳气,防止疏泄升发过度。,3456藏血,(2)调节外周血量分配。,肝藏血 外周形体(血液),静态变动态释放,动态变静态回收,(3)防止出血:出血时以备用;止血作用。,肝不藏血则容易引起出血。,(4)形成月经:月经的血量多少与肝藏血量有关。,肝藏血量减少则月经经量减少,甚至闭经。,(5)化生肾精:肝贮藏血液的多余部分可以转化成为肾精收藏贮存于肾脏之中。,2)主疏泄:,疏:疏通、疏散;泄:宣泄、发散。,肝脏主管疏通体内运行通道,疏散体内壅郁阻滞,
23、保证运行机制的正常。,体内运行通道,水液运行通道,血液运行通道,水谷运行通道,呼吸运行通道,水道,脉道,谷道,息道,如何保持通畅,肝主疏泄(正常),肝气,升,出,出入,升降,调畅全身气机,气机调畅,疏泄,肝主疏泄(异常),疏泄太过,疏泄不及,肝气上逆,肝气郁滞,暴怒大怒,郁怒抑郁,(1)疏泄调畅心气(脉气),维持血液正常的运行。,肝气上逆,心气上逆,血随气逆,血苑于上,血行异常,肝气郁滞,心气郁滞,血随气滞,血液瘀阻,(2)疏泄调畅肺气(宗气),保证正常呼吸运动,肝气上逆,肝气郁滞,肺气上逆,肺气郁滞,气急气促(呼吸急促),胸憋胸闷,呼吸不畅 善太息,呼吸异常,(3)疏泄调畅脾气(胃气),保证
24、水谷正常消化吸收。,肝气上逆,肝气郁滞,脾胃气逆,脾胃气滞,恶心呕吐,呃逆嗳气,脘腹胀满,饮食不化,消化吸收异常,(4)疏泄调畅胆气,保证胆汁正常分泌与排泄。,肝气上逆,肝气郁滞,胆气上逆,胆气郁滞,口苦咽干,呕吐胆汁,胁肋胀满,皮肤巩膜黄染,胆汁排泄异常,(5)疏泄调畅肾气,保证精血及二便的正常排泄。,(6)疏泄调畅三焦之气,保证水液正常输布与排泄。,(7)疏泄调畅五脏之气,维持正常的情志活动。,(8)疏泄调畅经络之气,保证经络中的气血正常循行。,总之,肝的疏泄保证了各种气的畅通运行,影响着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7、外合外候:,1)体:,2)华:,5)神:,4)液:,3)窍:,6)志:,8、
25、肝之象:,1)生理之象 2)病理之象,肝在体合筋,筋为肝之体。 肝筋,肝其华在爪,爪为肝之华。 肝爪,肝开窍于目,目为肝之苗窍。肝目,肝在液为泪,泪为肝之液。 肝泪,肝在神为魂,魂为肝之神。 肝魂,肝在志为怒,怒为肝之志。 肝怒,肾,(五) 肾,1、位置及联系:,2、属 性:,居腰部,左右各一,附脊两侧(左肾右命门,内外肾)隶属下焦,外合骨,开窍于耳及二阴。,经脉:贯脊柱,络膀胱,入肝肺,循喉咙,挟舌本,络心,注心包。,经别:属带脉,系舌根,出项部。,别络:行至心包,贯通腰脊。,经筋 :结足跟,结阴部,结枕骨。,1)阴阳:,3)位置:,2)五行:,肾(阴)-膀胱(阳),肾-水-阴,肾-阴中之阴
26、,12,3、功能结构:,4、功能系统:,5、特 点:,6、生理功能:,肾气-肾精-肾阴-肾阳,肾膀胱骨发耳唾志惊恐,1)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先天之本,封藏之本,脏腑阴阳之本。,2)喜藏恶泄,喜温恶寒,1)主封藏,藏:收藏,潜藏,贮藏。,封:封闭,封锁,固摄,控制;,即肾脏主管封闭固摄二阴并收藏潜藏精气。,(1)肾脏主管封闭固摄二阴,封藏,肾,二阴,前阴,后阴,封闭固摄前阴控制尿液的排泄,封闭固摄前阴控制精液的排泄,封闭固摄前阴控制月经的来潮,封闭固摄前阴控制粪便的排泄,(2)肾脏主管收藏潜藏精气(藏精),精(气)的基本概念:,精是气中的精华精粹部分,精(气)的分类:,来源,先天之精,后天之精
27、,功能,生命之精,生殖之精,精(气)的功能:,转化化生元气,激发并推动生命的运动。,(肾)精,元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经络之气,宗气营气卫气,激发推动 生命运动,转化化生天癸,促进生长发育并维持生殖机能。,天癸:,天:,天然的,自然的;,癸:,癸水,与肾脏有关的一种液体;,即指当肾中精气充盈增长到一定年龄时,人体内自然产生的一种能够促进生殖器官发育成熟的物质。,天癸至,天癸竭,女性,男性,女性,男性,二七,二八,七七,七八,月事以时下,故有子,精气溢泻,阴阳和,故有子,月事停止,形坏而无子,精少,基本无子,天癸,0 7 14 21 28 35 42 49,0 8 16 24 32 40 48
28、 56,肾中精气,肾中精气,男性,女性,年龄,年龄,转化化生髓,维持脑、脊髓、骨骼的生理功能。,肾精,髓,脑髓,脊髓,骨髓,维持脑的生理功能。,维持脊柱的生理功能。,维持骨骼的生理功能,转化化生诸气,维持正气的抗邪功能和康复功能。,肾精,元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宗气营气卫气,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转化化生血液,补充血液的损耗。,肾精,血液(肝脏),肾脏主管通过肾脏阳气的蒸化气化作 用,调节人体水液的代谢,维持水液的平衡。,2)主津液,素问逆调论“肾者水脏,主津液。”,水液,水液的代谢正常,水液的平衡,肾阳气化,肾阳,肺脏阳气,心脏阳气,脾脏阳气,气化津液,呼气,汗液,尿液,(阳气之本),肾阳,肾
29、阴,促进加速水液气化,抑制减缓水液气化,水液代谢加快,水液代谢减慢,水液平衡,主水,2)主纳气,纳:吸纳,摄纳,纳入;气:自然之清气。,即肾脏主管将肺脏所吸入的自然之清气吸纳下达于肾中(小腹腔的中央,丹田),以维持吸气的深度,保证正常的呼吸频率。(肾的纳气说明肾脏参与了呼吸运动。肾气虚则呼多吸少或呼吸浅表而喘。),自然之清气,宗气,元气,鼻窍,肺脏,肾脏,吸气,纳气,吸 气 总 深 度,胸式吸气,腹式吸气,吸气全过程,主纳气,7、外合外候:,1)体:,2)华:,5)神:,4)液:,3)窍:,6)志:,8、肾之象:,1)生理之象 2)病理之象,肾在体合骨,筋为肾之骨。 肾骨,肾其华在发,发为肾之
30、华。 肾发,肾开窍于耳,耳为肾之窍。 肾耳,肾在液为唾,唾为肾之液。 肾唾,肾在神为志,志为肾之神。 肾志,肾在志为恐,恐为肾之志。 肾恐,六腑目录,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杨喜平制作,第三节 六腑 提要,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学院中医基础教研室,一、概 念,二、属 性,三、结构特点,四、功能特点,五、与五脏关系,六、各自特点,第 三 节 六 腑,一、概 念:,“六化腑” (“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 “传化物而不藏。”),二、属 性:,1、阴阳:,2、五行:,参见五脏的内容,三、结构特点:,1、结构中空,器,(脾、胃、大
31、肠、小肠、三焦、膀胱者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素问六节藏象论),2、彼此相互连通,传化通道,3、七冲门,七道门户或关隘、关口。,概念属性特点,1)飞门(扉门),上下口唇,2)户门,上下牙齿,3)吸门,咽之上口又称会厌,4)贲门,咽之下口胃之上口,5)幽门,胃之下口小肠上口,6)阑门,小肠下口大肠上口,7)粕门,大肠下口,下极,魄门,肛门,作用?,七冲门保证了水谷的正常传输消化,维持了六腑的泻的生理功能。,七冲门,四、功能特点:,1、受盛传化水谷,泻,泻而不藏,实而不满,2、以通为用,以降为顺,通,降,通畅,下降,3、通降有度,度,通与降不可太过与不及,五、六腑与五脏的相互关系:,1、
32、阴阳关系:,2、表里关系:,3、络属关系:,六、六腑的各自特点:,(一)胆,1、位置及联系:,胆居膈下,附肝之短叶间,属 中焦,为中空囊性器官,内藏精汁(清汁,胆汁),既属于六腑,又属于奇恒之腑。胆的经络与肝脏的经络相互络属。,2、属性与特点:,(1)阴阳,(2)五行,1)属性:,2)特点:,(1)中正之官,决断出焉;中精之腑,中清之腑, 既属于六腑,又属于奇恒之腑。,(2)喜条达而恶抑郁。,胆,3、生理功能:,1)主贮藏并排泄胆汁:,胆汁的产生:,肝之余精气,胆,胆汁,泄于,贮藏,胆汁的产生及排泄:,胆汁,小肠,胆气运动,泄于,肝的疏泻,胃的降浊,2)主决断:,对肝所产生的谋虑进行选择判断。
33、,胆气虚则决断功能减退而优柔寡断,犹豫不决。,3)主勇怯:胆主管人之勇敢与怯懦。,4)主仲裁调节十一脏(腑):,“凡十一脏(腑)皆取决于胆。”,4、胆之象:,1)生理之象:,2)病理之象:,(二)胃,1、位置及联系:,胃居膈下,上接食道(咽),下连小肠;上口为贲门,下口为幽门 。胃分三部分即上脘、中脘、下脘,合称脘。,2、属性与特点:,1)属性:,(1)阴阳:,(2)五行:,2)特点:,(1)仓廪之官,太仓水谷海,水谷气血之海,六腑中心(胃气降则六腑气降)。五脏之本。以降为和。,(2)喜湿恶燥,胃,3、生理功能:,1)主受纳腐熟水谷:,胃主管接受容纳水谷并腐烂沤熟水谷使其变化成水谷食糜。(物理
34、、化学),2)主游溢精气:,胃主管将水谷中的清气和浊气不断的游离分离出来。(水谷在胃中进行第一次的清气和浊气的离),3)主降浊:,胃主管将水谷浊气下输至小肠以及大肠直至体外。,水谷,水谷浊气,水谷食糜,小肠 大肠,胃受纳腐熟,胃主游溢精气,胃主降浊,水谷清气,体外,(三)小肠,1、位置及联系:,居腹中,为管状中空器官,上连胃,下通大肠,上为幽门,下为阑门 。小肠的经脉与心脏的经脉相互络属。,2、属性与特点:,1)属性:,2)特点:,(1)阴阳:,(2)五行:,受盛之官,化物出焉。,3、生理功能:,1)主受盛化物:,小肠主管接受盛放由胃传输下来的水谷浊气并对其做进一步的消化与吸收。,小肠,2)主
35、泌别清浊:,小肠主管将水谷浊气进行再次的清浊分离。包括上半段和下半段各进行一次。,水谷浊气,(胃降浊),受盛化物,小肠上半 段,泌别清浊,上半段,浊中之清,浊中之浊,小肠下半 段,泌别清浊,下半段,水之浊气,谷之浊气,前 阴,后 阴,尿液,粪便,阑门,1、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失调则水之浊气与谷之浊气相混而下:小便浑浊或水样便(腹泻)。2、利小便以实大便。,(四)大肠,1、位置及联系:,居腹腔,为管状中空器官,上连小肠,下通体外,上口为阑门,下口为粕门。 大肠的经脉与肺脏的经脉相互络属。,2、属性与特点:,1)属性:,2)特点:,(1)阴阳:,(2)五行:,传导之官,变化出焉。,3、生理功能:,1
36、)主津 2)主排糟粕,食物残渣,大肠,调节水分并降浊,粪便,肺主肃降,胃主降浊,肝主疏泄,肾主封藏,后阴,大肠,(五)膀胱,1、位置及联系:,居小腹中央,为中空囊性器官,下通前阴。,经脉:膀胱的经脉与肾脏的经脉相互络属。,2、属性与特点:,1)属性:,(1)阴阳:,(2)五行:,2)特点:,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气化则能出矣。,3、生理功能:,贮存并排泄尿液。,津液,膀胱,前阴,尿液,肺脾肾肝,三焦 小肠,气化,肺气宣发,肾主气化,肾主封藏,闭,开,促进,抑制,膀胱,(六)三焦,上焦、中焦、下焦合称为三焦。,2、形态结构:,1)一腔之大腑,孤腑。,2)有名而无形。,3)分段分部。,4)
37、特定脏腑。,3、共同的生理功能:,1、概念:,1)通行诸气,为气运行的通道,气化的场所,诸气:元气、宗气、营气、卫气气化:气的运动与变化。,难经“三焦主通行三气。”“原气之别使。”,2)通行水液,为水液运行的通道,气化的场所。,内经“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三焦,4、各自的特点:,1)上焦:,(1)部位划分:,膈以上(含头面上肢);胸腔;肺脏,(2)包括的脏腑:,心、肺,(3)生理特点:,上焦如雾,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4)治疗上焦疾病的基本原则:,“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文字分析:,羽:羽毛;轻:轻、浮;举:向上,治疗原则:,宣法-宣散;升
38、散;疏散;升举,选择药物:,质地轻的;具有升浮性的;辛味的,上,(1)部位划分:,(2)包括的脏腑:,(3)生理特点:,膈以下脐以上;腹腔;胃,脾、胃、肝、胆,“中焦如沤”,“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身生,莫贵于此。”,(4)治疗中焦疾病的基本原则:,“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文字分析:,衡:秤杆;平:平的;安:平安。,治疗原则:,和法-调和,调理,选择药物:,平性药物(升降浮沉不明显,寒热不明显),甘味药,2)中焦:,中,3)下焦:,(1)部位划分:,(2)包括的脏腑:,(3)生理特点:,(4)治疗上焦疾病的基本原则:,脐以下;盆腔;膀胱(肾),膀胱、肾、大小肠女子胞,“下焦如渎”,“下焦如渎”- 渎:水渠;液体的向下流动运动。,文字分析:,“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权:秤砣;重:重的;沉:向下,治疗原则:,下法、沉降法-泻下,利下,渗泄。,选择药物:,质地重的;具有沉降特性的;咸味的。,下,奇腑目录,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杨喜平制作,第四节 奇恒之腑 提要,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学院中医基础教研室,一、概 念,二、属 性,三、特 点,四、与五脏关系,五、各自特点,第 四 节 奇恒之腑,一、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