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语文新课标卷近五年试题的特征和参考分析新一轮课改之后,全国有河南、黑龙江、吉林、宁夏、山西、新疆、陕西、海南等八个省份高考使用新课标卷,2012 年云南省也将使用这套试题。本文试图通过对比分析连续五年宁夏海南卷(即全国新课标卷,以下简称为高考新课标卷)语文试题,找出试题命制中考查的重点,以期对教学和备考有所启发。一、对近五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卷的分析(一)对比 2007-2009 年宁夏海南卷及 2010、2011 两年的高考新课标卷,可以看出,2011 年的语文新课标卷总体特点是:试卷结构稳定,试题内容平和、贴近现实(最为突出的表现是作文题紧贴现实热点) ,试题考查点类似,依然强调能力立意以
2、 2011 年的全国新课标卷语文试题为例(见表 1):试卷结构为、卷结构,150 分满分。其中卷 70 分,由(甲)阅读题 45 分和(乙)选考题 25 分构成。卷为表达题 80 分,作文占 60 分。全卷主客观题的分数比例是 11832。2007-2011 年新课标卷的结构基本没有变化。 (个别试题的题号不同)2011 年语文试题能力结构分析如表 2。 除个别题考查的能力点与 2010 年不同外,2011 年试题整体上的能力考查也没有变化。笔者认为,连续五年,从宁夏卷到高考课标卷,试题结构、考查内容和考试说明的考查要求几乎没有变化,原因可能是为了新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以此推测,2012 年的
3、新课标卷的试卷结构也应该保持相对稳定。(二)试题新增加的选考内容,并不能真正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根据考纲规定,语文新课程考试内容分必考和选考两类。选考题的内容分为“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 。文学类包括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文体,实用类包括新闻、传记、报告、科学小品等文体。对于这两类试题,以 2010 年试题为例进行了数据统计。 (以下数据节选自黑龙江省 2010 高考(教学)分析评价报告 ,黑龙江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委员会办公室编,2011 年 3 月)从统计数据看,2010 年选答实用类文本考生所占比例高达 77.15%,占全体考生的绝大多数;理科生选答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近 80
4、%,而文科考生也高达 73.84%。第 12 题(实用类文本阅读)各小题平均分均高于第11 题(文学类文本阅读) ,第 12 题各小题难度均低于第 11 题,除 11 题第一小题外,选考题各小题区分度均未达到 0.2,区分度很低。2011 年大体上与 2010 年相当。原因之一,现行试卷的长度(接近九千五百字)不允许学生对两类试题全都认真阅读思考后做出选择,只能是在考前就做出了决定。实际教学中,为了提高复习的效率,部分学校和教师就替学生选择好了答哪一类题。原因之二,实际批分情况相差悬殊,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得分较实用类低,2010 年两者平均分相差 4.72 分。选择文学类文本的考生很难获得高分,
5、现实的情况促使许多学生选择得分更为保险的实用类文本阅读。这样,命题者所希望的让试题体现学生个性与兴趣发展需要的愿望在很大程度上落了空。二、对新课标卷试题的具体评析及应对策略(一)第一题:现代文阅读题五年试题之对比如表 3。结论:考查内容类似,均为节选编制的文学文化类文章。考点、分值、题型固定。出现最多的考点是筛选并整合信息,对文章内容进行理解分析归纳。2010 年和 2011 年较为突出。复习策略一:现代文阅读最应该选取的题材是文学类的,其次为历史学方面与文化传统比较贴近的文章,再次为教育学、经济学、法律学、美学、伦理学方面以及其他社科类的文章。同题材材料多加练习,改变学生对此类文章拒绝的态度
6、。复习策略二:进行有针对性的解题指导。在解题方法的训练与指导上,重点训练学生筛选信息、分析归纳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针对某一类试题要综合列举考点所涉及的试题的问法,让学生一见到题目就知道并能够掌握最基本的做题方法。复习策略三:进行有重点的考点训练。论述类文章选文的特点决定了必须要认真复习“筛选信息、分析归纳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把握文章主旨” 。因为论述类文章明显是有一个论点证明说理的过程。本题在要求获取信息的同时,还会要求考生对所选文章内在的论证逻辑关系要有准确把握。从试题分析看,分析归纳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把握文章主旨,得分不容易,2010 年第 3 小题答对的学生仅为 1
7、3.99%。在复习时要重点掌握这个考点。(二)第二题:古代诗文阅读1.文言文阅读(四道题共 19 分) ,五年试题对比如下页表 4。结论:所选试题材料均为人物传记,均选自二十四史。考查重点为:能准确理解具体语言环境中词语的含义;在疏通文句基础上,能准确筛选文中的基本信息,概括主要内容,把握文本所写人物情况及其所做的事,归纳要点;理解全文,明确人物的优秀品质以及他人或作者对人物有怎样的评价等;翻译文句。复习策略一:重点熟悉古代散文中的人物传记。从材料特点古代优秀人物的成长档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与做题习惯,归纳做题方法,掌握解题技巧。复习策略二:要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理解文段的能力,复习不能死
8、扣字词。2011 年试题第 4 题所考查的“敛”字,不在高考 120 个实词之内。 “敛兵”的“敛”当“停止”讲,在高中课本中没有出现过。此题考查的是学生根据语境推测词义的能力。考生要根据语境,联系自己熟悉的词义,由已知推出未知。这五年内,只有 2008 年考的“许”在考纲 120 个常用字内。所以,复习要强调整体阅读理解,不要陷于题海之中。2.古代诗歌阅读(两道题共 11 分) ,五年试题对比如表 5。结论:五年之中所选材料诗多词少(诗 4 首,词 1 首) ,元曲则没有出现。宋诗多唐诗少,名家名作少。没有出现对比鉴赏的题型,考查点主要设在意象、意境、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综合考查上。2012
9、 年诗歌鉴赏选材,范围应该不会是宋诗,唐诗和词应该是重点,兼以明清诗词。诗经和乐府的可能性不大。选择的诗人可能还是不太熟悉的。从近两年试题看,2012 年试题考查的重点还应该是对诗歌主旨情感的把握。复习策略:注意三种技巧炼字题、意象意境题、表现手法和作者思想感情题的训练。3.名篇名句默写(6 分) ,五年试题对比如表 6。结论:五年中前两年高中和初中教材平分秋色,各考两个;后三年出自初中的明显多于出自高中的。所选考查内容均出自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推荐背诵篇目。就涉及的朝代而言,先秦 4、唐 7、宋 4,三国和五代各 1,以唐居多,其次是先秦和宋
10、代。就涉及的题材而言,诗歌 7、词 2、文8。复习策略:初中教材还要“温故而知新” ,学情发生变化,高中学生初中文言文的底子不如以前的学生。经典篇目要特别重视,重点记忆。高考出题“倾向于大家的作品,偏重先秦典籍和唐宋诗文。2011 年所考查篇目的作者中共有 43 位,出现 2 次以上的有 19 位。其中孔子(仅代表作论语 、 诗经两部作品,而非确切作者)和苏轼的作品考查了7 次,李白、辛弃疾的作品考查了 5 次,屈原、陶渊明、王勃、白居易的作品考查了 4 次” 。 (张斌2011 年高考名句默写考点分析 ,载于考试2011 年 8 期)选考题:(三)第三题:文学类文本阅读五年试题对比如表 7。
11、选择题和主观题相结合。第一个题是五选二的客观选择题,分值 5分,第二、三个题是主观简答题,分值均是 6 分,第四个题是探究题,分值 8 分。2007 年和 2008 年的题号是 11 到 14,2009-2011 年是11(1)(4) 。 (实用类文本阅读同)结论:虽然文学类文本阅读可选择的是“中外文学作品” ,可从已考试题看,所选的都是小说。阅读量大约 1500 字以内,以主观题(简答和表述)为主。考查主要涉及表达技巧的作用和人物形象性格分析。环境描写、语言的鉴赏、文章布局和材料方面没有涉及。文学类文本阅读五年内考的全是小说,2012 年应该不会选择中国当代小说,可能会是外国小说或者中国古代
12、小说。现代文阅读,是考生失分较多的题。虽然考试题的设置几乎没有变化(可以比较 2009 与 2011 年同为中国当代小说阅读试题) ,但是学生还是很难对现代文阅读形成明晰的答题思路。历年高考题中现代文大阅读与诗歌鉴赏和作文并列为学生失分的重灾区。复习策略:选考题的出现,为学生有所侧重地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提供了更大范围的可能。文学类文本阅读能够很好地考查学生“个性化感悟、多元化解读和自主选择并有创意地表达”的能力。但学生能够读懂却很难形成很明晰的书面表达,这个问题应该是复习时着力解决的问题。复习的重点应该放在以下几个方面:小说故事情节的梳理概括,主要人物形象的鉴赏,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的把握,作品
13、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审美取向的评价,对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探究。关于“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这个考点,笔者认为要遵行文本为本,分析贴近主流思想,不作惊人之语,不建议进行独辟蹊径的个性化解读。在这种探究题中,考生容易无视文本自由发挥,脱离语境任意升发,对文本的把握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以应该训练学生“立足文本,切忌因背景阅读而先入为主” , “鉴赏主题还是探究阅读都必须紧扣语境,从具体语境中整合有效信息” 。文学类文本阅读,应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训练学生真正读懂作品,要强化学生阅读的速度,在快速阅读中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作品主题。强化反思意识。现
14、代文阅读题不是做的多了就好,还是要注意“度”的问题。现代文阅读题应该让学生有意识地对照思考自己思维角度与参考答案不同的地方,应正确引导学生进行专题训练,让学生对所有的考点心中有数,对于试题的问法能做到归类熟记。(四)第四题:实用类文本阅读五年试题对比评析如表 8。结论:这五年的考查重点没有变化,集中在对文中重要词句的理解和信息的筛选两个方面。其中,对文中重要词句的理解出现两次,有 3道题(2007 年 1 道题,2010 年 2 道题) ,对文中信息的筛选能力的考查连续出现四年共计 7 道题(2007 年 1 道题,2008 年、2009 年、2011 年各有 2 道题) 。近五年实用类文本的
15、阅读探究题如表 9。结论:前两年还使用“探究”的字眼来设题,近三年已改为“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谈谈你的看法”等设问方式。问法的改变说明所谓的探究是无法给出明确界定的,于是悄然变成了一个大的简答题,但是还要戴着“探究的面具” 。复习策略:对于探究类的题目,要仔细分析文本,不要脱离文本而泛泛论述自己对人生价值的理解和感受,光谈一些大道理。学生应养成答此类题的思维习惯。第卷表达题(五)第五题:语言文字运用五年试题对比评析如表 10。结论:语言表达题试题类型固定,试题考点多有重复,近五年均有成语、病句、句子仿写、修辞、语句衔接,每一年又都有小的变化,2007 年和 2010 年的补写,2008 年虚
16、词填空,2009 年应用文改错,2011年的长短句变化,体现了高考试题“稳中有变”的特点。复习策略:强化训练成语病句是必要的。要适当引入相关语法知识。(六)第六题:写作五年试题对比评析如表 11。2011 年作文命题特点:1.关注热点,出人意料该作文关注社会热点,选取了两则有关中华崛起的材料,时政性强,要考生结合现有知识对于中国的社会发展作评说。这种极为罕见的情况可能是为了迎合建党 90 周年大庆。换个角度,这未尝不是高考作文对“文以载道”精神的呼吁,对作文寓言和抽象化命意的泛滥带来的脱离现实、无病呻吟、言之无物、虚空文风的否定。2.立意明确,角度多选只要围绕“中国的崛起主要有什么值得称道和关
17、注的特点”这个中心来写基本上都是符合题意的。作文所提供的材料比较广阔, “经济发展、国际影响、民生改善、科技水平、城市新进程和开放程度” 。考生能够从以上任意一个或者几个方面切入,结合自己对社会的观察和思考,进行具体阐述。但这也给学生作文提出了难题,学生很难把握这么大的题材。3.贴近考生,哲理思辨2011 年高考作文,符合新课标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要求。作文题中所涉及的内容,无论是“经济发展、国际影响、民生改善、科技水平、城市新进程还是开放程度” ,都比较贴近考生,为考生所熟悉。考生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悟,找到构思立意的切入点,有话可说,有感可发。在命题的深刻性上也考查考生是否具有一分为二看问题的能力。西方在警惕中国,我们要居安思危,树立担当意识、忧患意识。这样的作文对于只读书,不关注现实生活的考生还是有难度的,给所有教师的启示是不能再“教死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