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生厌学语文现象调查及成因分析的调查报告.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978387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高中生厌学语文现象调查及成因分析的调查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关于高中生厌学语文现象调查及成因分析的调查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关于高中生厌学语文现象调查及成因分析的调查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关于高中生厌学语文现象调查及成因分析的调查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关于高中生厌学语文现象调查及成因分析的调查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关于高中生厌学语文现象调查及成因分析的调查报告一、调查的目的与意义 随着国民经济的腾飞,我国的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人们的教育观念也发生了根本转变。 “以人为本” ,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造性人才,已成大势所趋。然而,由于升学压力、就业压力及劳动分配等诸多原因,中学生厌学现象较为严重。高中阶段学生厌学之风日长,不仅让家长茫然,教师忧虑,而且还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那么,导致中学生厌学的原因究竟有哪些呢?带着这一问题,我们沭阳县建陵中学的十多位老师成立了研究小组,以沭阳县建陵中学在校高中生为研究对象,就高中生厌学语文的现象进行了抽样调查并作出成因分析。 二、调查的过程与方法 研究小组于二一

2、年二月至二一年五月随机对本校高中三个年级的两千多名学生进行调查。 1调查方式:以学生问卷调查为主,访谈为辅。 2调查内容:包括社会、教材、教师、家庭、学生个人和班集体等六大方面,共 30 个小问题。 三、调查结果(仅列其中十大原因) 次位 原因 百分比 1 教材枯燥、不感兴趣 63.3% 2 大学生就业难、待遇低,读书的预期收益差 58.9% 3 教材偏难,感觉负担重、困难大、压力大 54.4% 4 因老师而厌学 42.1% 5 班内组织纪律涣散,学风不正,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 39.7% 6 学习基础差,听不懂,想学而不能为力 38.6% 7 学习自觉性不够,缺乏恒心、毅力,沉迷于网络,无明确

3、目标 36.6% 8 认为所学的知识无用 32.8% 9 家长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或过分溺爱,期望太高,学生有逆反心理 31.9% 10 因考差而产生厌学 25.3% 三、分析与思考 调查结果表明,我们沭阳县建陵中学的高中生确实存在不同程度的厌学语文情况。尽管导致学生厌学语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们认为,作为语文教师须要关注的不是问题之所在,而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1改革考试制度,摒除应试教育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我国的素质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从调查结果看,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仍根深蒂固,所以,有人形象地说,素质教育“轰轰烈烈” ,应试教育“扎扎实实” 。目前,高中阶段的学科教学

4、仍多陷于“题海战” ,这无疑给高中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成为推进素质教育道路上的绊脚石,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我们认为要真正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改革现有的考试制度和人才任用及评价制度,归根结底是改革用人制度。因为学历、文凭不能代表一个人的全部,但当对一个人学历、文凭的重视高于对其道德行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评价时,应试教育就会有市场,就绝不可能消失。 2改革教学评价机制,更新教学理念,全面发展素质教育。 调查情况表明,至今仍有不少的教师教学理念滞后,教育方法陈旧。有 42.1%的学生认为教师教法陈旧,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 32%的学生觉得教师不能对学生一视同仁,过于重视分数,缺乏与

5、学生沟通。在如今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下,大部分教师依旧固守着“填鸭式” 、“题海战”的传统做法,习惯于用同样的东西去填塞不同的学生的头脑,不重视学生个体的生命价值。有人形象地称之为“穿新鞋,走老路” 。由此可见,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决非一朝一夕之功。因此,改变单纯看升学率的教学评价机制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广大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才能真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才能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各种人才。 3优化教材结构,实行分层次教学。 普通高中新教材改革已开展多年,改革所取的成绩也有目共睹,并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首肯。但从调查结果看,学生对新教材也反映了不少的问题。如认为教

6、材枯燥、偏繁,不感兴趣的学生占 63.3%;认为教材内容脱离生活实际,在社会生活中不用上的占 32.8%;认为教材偏难,感觉负担重,困难大的占 54.4%;认为教材统得过死,缺乏灵活性、层次性的占 24.2%。还有 38.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基础差,听不懂,想学而不能为力。这一现象固然不能反映全部,但在客观事实上他们却与名校的学生使用同一版本的教材,并一起参加全省统一学业水平测试和高考。不同的起跑线,同样的激烈竞争,使他们不得不一次品尝着失败的苦涩。因此,统一标准、统得过死,已成较落后地区的开展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障碍,也不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4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

7、的学习习惯。 “万丈高楼平地起”,“不跬积步,无以成千里” 。学习正是这样,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提倡终生学习的今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学习是终极目标。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差,听不懂,想学而无能为力的占 38.6%;认为自己学习方法不得体,学不会占 25.3%。长期的教学经验使我们坚信;后进生与优秀生学生相比,在智商方面可以说是相差无几,所缺乏的是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以及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至观重要的。因为兴趣是学生探索知识,获取知识,主动学习的原动力,是培养学习意志,保持精神健康,学习

8、成功的催化剂。 5淡化考试,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提升自身素养的重要途径。 在一考定终身的制度下,分数就是学生的命根子,容易得分的、能得到分的科目,学生就学得很努力;反之见效慢的、不容易得高分的科目,学生则不乐意学。而语文因其有重长期积累的学科知识特点,往往成为学生最先放弃的科目。因此,在教学中淡化考试,引导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获得相关人文知识、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便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进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6师生齐心协力,共同营造良好班风。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 39.7%的学生认为,班内组织涣散,学风不正,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影响自己学习的重要因素。一个班集体班风不正、学

9、风不浓,这与班主任工作的投入程度,班主任的自身素质和管理方法有直接关系,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是非常必要的。但如果深入分析其原因,不良班风的形成与课任老师、学生家长,特别是学生个人也密切相关。因此,多方合作,齐心协力,帮助学生树立成功的信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形成良好班风的重要保证。 7学校、家长加强沟通,相互合作,共同提高。 “望子成龙,望女成风” ,传统的教育观念固然无可厚非,但无视学生的个体特征,一味过高地期望,却给莘莘学子带来了心理上的巨大压力。调查表明:有 31.9%的学生认为家长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或过分溺爱,期望太高,使学生有逆反心理。综观我国目前的教育,最大缺陷就是对教育主体即

10、学生的忽视。有不少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拼命地教孩子认字、学算术等,却忽略了对孩子的情绪、情感及个性发展的关注,从而错过了培养孩子积极的情感态度,以及动手、动脑和探索兴趣的良好习惯、道德养成的重要时期。进入中学阶段,学生又陷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题海战”之中,忽视了对中学生自主选择能力的培养,使他们缺乏主动发展的意识,不能为未来而设计自己今天的行为,结果导致很多高中生临近毕业还不曾想过自己将来干什么。他们所有的选择都是父母、老师为他们安排的,所有的一切都由别人做主。因此,学校和家庭应加强沟通和交流,互相合作,共同提高。要把教育的出发点着眼于未来,使孩子在独立面对世界的时候,学会同世界对话,学会从

11、周围的环境中吸取营养,能够面对困难,抓住机遇,创造成功。 四、几点建议 1加强师德修养,给学生一颗宽容之心。 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良好而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友好合作,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保证。那么,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呢? 首先,树立教师要自觉加强师德修养,不断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只有教师树立了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崇高的职业理想,自觉抵制社会上金钱上、权钱交换等不正之风的侵蚀,才能在关系到人类社会千秋伟业的教育事业中开拓进取,不断创新。 其次,树立“人人都能成功”教育的理念,给学生一颗宽容之心。学生是一个个正在发展的不成熟的个体,在他们身上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所难免,关键是教师如何看待。

12、在教学中教师应对学充满信心,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以帮助学生逐渐树立成功的信念。要坚决克服对学生重分数轻品质,重知识能力的思想,给学生一颗宽容之心,因为只有学会宽容的教师,才能获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学生才会乐于接受他的教育,乐于学习他的所教授的课程。当然,宽容绝不是放纵。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必须坚持严寓于爱,爱寓于严的原则,否则,师爱就会变成溺爱,宽容也自然成了放纵。 2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新的知识急增的今天,不好好学习和不善于学习的人难以生存和发展的。特别是教师,不仅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传递者,而且是学生心智的开拓者,不仅要教会学生求知,还必须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

13、办事、学会健康、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因此,教师自身知识的丰富程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他是否能同学生进行有效的对话。所以,加强学习,尽快提高自身素质已刻不容缓。 3转变角色,顺应课程改革潮流。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教学行为等都会发生很大变化,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审时度势,尽快转变角色,以顺应课程改革潮流。 首先,在新课程中要求建立平等而融洽的师生关系,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使师生之间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因此,在当今的教育教学中,教师除了参与、促进学生的学习之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指导

14、,教学生会学习,并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其学习兴趣,从而形成一个接纳性的、互动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氛围。 其次,新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课程三级管理,这意味着教师也可以成为新课程开发的主题之一。教师既是新课程的实施者,同时又是新课程的研究者,这就是决定教师今后必须由“教书匠型”向“科研创新型”的教师转变。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 第三,新课程改革中,加大了教育信息化的教学力度,必然使教师的教学从观念、思想、理论到手段、方法和模式等都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因此,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此外,随着信息网络的扩张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获取信息知识的本领,这不仅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获取信息、存储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以及更新创新新信息的能力,而且要求教师善于讲网络上信息与课本上的知识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第四,新课程从课程目标到材料内容都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多样化,允许学生发展个性。这要求教师实施个体化的课程和教学措施,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