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践与成效.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979509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简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践与成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简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践与成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简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践与成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简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践与成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简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践与成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简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践与成效论文摘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重大教学改革项目。安徽理工大学在借鉴国内外工程教育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以优势传统产业和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学科专业为依托,以培养“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求创新”的本科工程型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为目标,以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为平台,以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以及教学方法与形式改革为核心,以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积极探索和创建具有特色的校企合作工程教育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 论文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方案;建设成效 教育

2、部于 2010 年 6 月正式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简称“卓越计划” ) ,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 2010 年 9 月,安徽理工大学启动校级“卓越计划” ,遴选了采矿工程、安全工程、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矿物加工工程等 6 个专业进行本科工程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试点,大力推进工程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学生工程意识、工程素养和工程能力的培养,并向教育部自愿提出加入卓越计划的申请,与合作企业共同申报了 3 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 3 个

3、教育部“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在改革和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指导思想与基本思路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树立科教兴国战略及人才强国战略,树立“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工程教育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深入推进学校工程教育改革,积极探索和创建具有特色的校企合作工程教育模式,不断提高学校工程教育的水平,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及煤炭工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2.基本思路 认真贯彻落实教

4、育部“卓越计划”有关文件精神,借鉴国内外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以优势传统产业和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学科专业为依托,以培养“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求创新”的本科工程型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为目标,以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为平台,以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以及教学方法与形式改革为核心,以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积极探索和创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全面提高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及煤炭工业的发展培养本科工程型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 二、培养目标、培养标准与培养模式 1.培养目标 面向工程界、面向未来国家和地方经济及行业发

5、展需要、面向未来科技进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与职业道德和宽厚扎实的知识基础,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组织领导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富有进取精神和国际视野,具有较强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求创新”的本科工程型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 2.培养标准 根据工业界对工程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要求,遵循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规律,按照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要求,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优势与特色、服务面向等,制定与学校各试点专业相适应的“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标准和培养标准实现矩阵,并将其进一步细化为知识能力大纲,将知识能

6、力大纲落实到具体课程和教学环节。 3.培养模式 本科工程型卓越工程师培养采取“3+1”模式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阶段,即 3 年时间在校内进行理论课学习和实践环节训练;累计 1 年时间在企业“真刀真枪”地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开展工程实践活动,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等。 三、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措施 学校成立“卓越计划”领导组和校企合作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专业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试点学院成立“卓越计划”工作组,建立健全校、院二级教学督导组、校教学事故

7、认定与处理领导组、校教学质量监控办公室和学生信息员队伍,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为“卓越计划”的实施提供组织保障。 2.制度保障措施 学校按照“卓越计划”的实施要求,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招生、选拔、分流培养、学籍管理、实践实习和就业等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完善培养方案,制定专业培养标准、培养标准实现矩阵、教学大纲、实习实训大纲和质量监控体系等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和教学文件,从教学资源、师资队伍、实践平台、专项基金等方面向“卓越计划”倾斜,保障“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 3.师资队伍保障措施 (1)坚持“专兼结合、长短相辅”的原则,采取“请进来”的办法,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

8、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教学任务,或担任本科生、研究生的联合导师,承担培养学生、指导毕业设计等任务;采取“走出去”的办法,与合作企业建立教师定期挂职锻炼和顶岗工作机制,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工程岗位工作 12 年,积累工程实践经验,教师在挂职或顶岗期间待遇不变,努力建设一支具有一定工程经历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 (2)改革教师职务聘任与考核制度,将工程类学科专业教师在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取得的成果与理论研究和发表论文的成果同等对待,同时增加教师需有半年以上企业工程实践经历的要求。 (3)对担任“卓越计划”教学任务的教师,教学工作量按实际工作量乘 1

9、.5 后计算,在职称评定、岗位聘任、教改项目申请等方面予以倾斜。 4.经费保障措施 (1)每年设立 150 万元的“卓越计划”专项经费,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推进试点专业的建设水平。 (2)除日常教学运行经费外,给予参加“卓越计划”的每名学生增拔 400 元教学业务费补贴,用于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和企业实习实训等。 (3)除采取对担任“卓越计划”教学任务的教师教学工作量按实际工作量乘 1.5 后计算外,根据各试点专业的学生数设立教学津贴专项经费,由试点专业所在学院负责,主要用于校外工程导师培养指导津贴、校内工程导师工程实践工作生活津贴、服务于

10、“卓越计划”的产学项目资助等。 (4)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对在“卓越计划”中取得的成果以及涌现的先进个人、集体进行表彰。 5.实践基地保障措施 学校在已有 37 个研究所、56 个教学实验室、12 个校内实践基地(其中 7 个省部级重点科研基地、2 个安徽省示范实验实训中心、1 个安徽省开放实训基地、3 个安徽省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并与省内外相关专业领域企业及研究院所建立了 171 个校外实践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1)引进企业的资源和设备,与企业合作共建实验室,改善专业实验室的条件,完善工程实践教学平台。 (2)统筹安排实验室开放工作,进一步扩大实验室开放力度,为试点

11、专业学生参加校内实验或实践提供场所保证。对试点专业实验室的开放,学校给予相应的鼓励政策,如实验技术人员教学工作量按实际工作量乘 1.5 后计算。 (3)逐步拓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立以“学校为主,企业参与,集人才培养、产品开发和科技合作为一体”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四、建设成效 1.转变教育观念,进一步明确工程教育办学指导思想 学校主动适应工程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 、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进一步确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程教育办学指导思想,即:树立全面发展和多样化的人才观念,树立主动服务国家和地

12、方战略要求、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的观念;改革和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2.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工程教育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提升 学校采取对参加校级“卓越计划”的教师教学工作量按实际工作量乘 1.5 后计算以及在职称评聘、各类评优时优先考虑等政策措施,积极探索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机制,有力促进工程教育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目前,学校共有专任教师 1139 人,其中,具有专业(行业)资格和企业任职经历的占 17.2%,国内外兼职教师 326 人,基本满足实施“卓越计

13、划”的需要。 3.加强工程教育研究,积极探索工程教育教学改革 学校坚持以教学研究推动工程教育教学改革,以工程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工程教育教学实践的教学改革思路,制定专门的规章制度,落实专项经费资助,加大教学改革成果的奖励力度,明确教学改革成果在教师职称评聘等方面的分值比重,围绕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培养机制、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开展重点研究。2010 年立项的校级教学研究项目中,工程教育方面的教学研究项目所占比例达到 70%。 4.加强课程建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学校在工程教育课程方面加大投入,按照本科工程型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和培养标

14、准实现矩阵,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整合更新教学内容,着力推动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将工程实践引入课堂教学,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主渠道作用。 5.完善学分制管理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按照“卓越计划”的要求,不断完善试点专业的学分制管理模式。在教学计划中,课程设置四个“平台” ,每个“平台”中设置若干个“模块” ,具体为基础课程平台(由公共基础模块和素质教育模块构成) 、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平台(由学科专业必修模块和跨学科专业选修模块构成) 、专业课程平台(由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和专业任选课程模块构

15、成) 、实践教学平台(由课程实践、专业实践、素质拓展三个模块构成) 。在实施学分制过程中,学校坚持以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为出发点,注重学习计划的柔性和学习时间的弹性,以灵活宽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营造适合个性发展的空间,鼓励学生在自主完成本科学业的过程中养成独立自主的个性品质,促进学生共性与个性的协调发展。 6.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校合理设置和布局实验室,突出实验室共享平台建设,建立以学科群为基础的跨学院跨专业的实验教学中心;完善校院两级实验室管理体制,健全规章制度,规范创新性实验教学管理,扩大实验室开放程度;改革实验课程体系,构建由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综合实验和创新实验组成的实验教学体系。 学校坚持“互惠互利、双向受益”的原则,坚持生产、教学、科研相结合的原则,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坚持素质教育原则,与合作企业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学校设立科技创新创业基金,建立各类科技创新创业基地,构建课堂教学与课外科技创新创业活动相结合的培养体系,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科技创新创业竞赛,选拔优秀学生进入教师的研究团队,参与学术研究和技术开发,接受规范研究的训练,培养学术兴趣,促进创新性成果和创新性人才的涌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