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讲好“中国故事”摘要:面对国际舆论“西强东弱”的形势,面对国际上不时出现的抹黑中国的各种言论,处于高速发展中的中国必须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因为国家形象与国家利益息息相关。该文结合工作实际,分析了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性,并对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提出见解。关键词:国际传播 中国故事 新闻报道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自身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对外传播的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从孔子学院在海外遍地开花,到国家形象片亮相纽约时代广场,在对外传播的各种努力中,有的好评如潮,有的也不尽如人意。为什么要讲述“中国故事”?什么是“中国故事”?怎样讲好“中国故事”?越来越多的人注意思考讲好“中国故事
2、”的问题。一、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性1.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我们讲“中国故事”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关于国家形象的定义,国内学者见仁见智,提出许多不同看法。有学者认为,国家形象是一个综合体,是国家的外部公众和内部公众对国家本身、国家行为、国家的各项活动及其成果所给予的总的评价和认定。国家形象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凝聚力,是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体现。尽管各种表述不尽相同,但对于国家形象的定义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一个国家公民对自己国家的认知,另一方面是国际体系中其他行为体对这个国家的认知。对于本国的公众来说,认知自己的国家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但对于外国公众而言,能够亲自在
3、其他国家长期生活的毕竟是极少数,而且即便是这极少数也不能说对别国的历史文化、风俗传统等有非常透彻的了解。所以各种媒体所传播的信息就成为大多数国外公众认识和了解一个国家的主要信息来源,也就是说,他们心目中的某国国家形象,与他们所了解到的信息内容密切相关。2.国家形象的好坏与国家利益息息相关。国家形象好,有利于国家利益的实现和维护;国家形象不好,必然有损于国家利益。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政治学教授罗伯特杰维斯(Robert Jervis)认为,一个理想的国家形象通常比军事和经济实力的大幅增长还有用。一个糟糕的形象会导致很大损失,而这一损失,是任何常规的实力都无法弥补的。可见,一个国家的国际传播能力会
4、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这个国家的国家形象,进而直接影响这个国家的国家利益。3.国际舆论秩序中“西强东弱” 、 “北强南弱”的特征还很明显。一些西方媒体对于中国存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方面的成见,但他们又牢牢掌握着国际舆论中的话语权,这就加剧了这种国际舆论偏见,从而导致部分西方国家民众对中国的不解乃至误读。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笔者这里所说的讲述“中国故事” ,其实就是国际传播的一种手段。我们要用好这种手段,有效地开展对外传播。二、 “中国故事”要回应世界关切当今,全世界(中国以外)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有很多国家的大学开设汉语课程,中小学增设汉语课也成了新的趋势。
5、这种“汉语热”的背后是中国热,全世界都渴望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我们讲述“中国故事”正是为了回应世界关切。随着中国自身实力的增长和在国际舞台上日趋活跃,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中国。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不仅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还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面对当下愈演愈烈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国不仅能够独善其身,还以其平稳快速的经济增长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复苏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什么让中国取得了这么大的发展成就?中国的高速发展还能持续多久?中国的发展道路有没有借鉴意义?这些对中国发展模式的探究,正是“中国故事”需要去解答的。同时,中国的快速发展也使很多国家产生了疑虑甚至猜忌,中国是否会随着崛
6、起而称霸?中国是否会挑战现有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伴随着这些疑虑和猜忌, “中国威胁论”等论调一度甚嚣尘上。这些针对中国的或有偏见、或毫无根据、或恶意抹黑的议论无疑是“中国故事”需要去解释和澄清的。此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热情好客的中国人民、异彩纷呈的民俗风情、风光秀丽的大好河山这些都是吸引无数外国人关注中国、热爱中国的魅力所在,也是“中国故事”需要去“广而告之”的。三、 “讲故事”而不是“讲道理”著名的翻译家傅雷曾谈到东西方文化上的差异,认为东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我人重综合,重归纳,重暗示,重含蓄;西方人则重分析,细微曲折,挖掘唯恐不尽,描写唯恐不周” 。这番话或许会给我们一些启
7、示。据了解,以电影郭明义为基础改编制作的多媒体汉语视听教材中国好人将进入海外孔子学院课堂。之所以要改编这么一部教材,就是因为影片郭明义上映后,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海外孔子学院及相关机构纷纷建议孔子学院总部将弘扬新时代道德风尚的影片改编为看电影学汉语的影视听教材,让汉语学习者在看电影过程中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有的专家就指出,郭明义几十年如一日助人为乐、甘于清贫、平凡中透出伟大的道德风范,这种有情节、有故事的生动教材容易让外国人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所宏扬的优秀品质。可见, “讲故事”是最能打动人心的一种方式。但是,在对外传播介绍中国的实践中,很多新闻报道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忽视对外传播的特殊
8、规律, “宣传味儿”较重,难以为海外受众所接受,报道效果不理想。如果改进方法和手段,多通过以事实说话、以小见大等跨文化传播的技巧,去感染、影响海外受众,就能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新华社近些年在对外报道方面不断改进和完善,无论是日常报道,还是近几年的许多重大报道,都尽量突出人、突出故事性,注意以国际通行的语言和海外受众易于接受的方式去讲述“中国故事” 。以 2011 年中国共产党建党 90 周年为例,新华社播发了大量的相关报道。虽然这个话题有很强的政治性,但通过鲜活而生动的“讲故事”的手法,这些新闻报道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壮大、从带领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到领导中国人民奔小康的发展历程
9、。四、 “大故事”更需要“小视角”随着媒介大众化、市场化浪潮的勃兴,特别是媒介市场与信息消费观念的兴起,我国传媒业在新闻理念、大众传播理念以及文化理念等方面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很多媒体越来越重视新闻的“可读性” ,重视新闻的人性化,注意以人见事,以小见大,以细节打动人心。2010 年 3 月,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其间,笔者作为新华社记者,到山东代表团议案组去探访,正碰上一位女代表来领议案、建议和意见专用纸,笔者就和她聊了几句。从提交议案聊到平时履职,越聊越深入,后来笔者就以她和另外几位基层全国人大代表履职经历为基础,采写了“为了更好的履职”走近基层全国人大代表 ,这篇文章获得
10、了第 21 届中国人大新闻奖报纸、通讯社作品消息一等奖。一个个基层人大代表鲜活的履职事例和朴实的履职感言,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样的例子在新华社近几年很多重大题材报道中也并不鲜见:在利比亚撤侨中,反复带领工友脱离险境,自己却坚守到最后一批的“80 后”翻译高晓林;从汶川地震到玉树地震,在灾区一线处处都能看到的唐山市玉田县的 13 位普通农民虽然只是一个个平凡而普通的小人物,读者却能从他们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中,感受到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看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风貌。这正是我们讲述“中国故事”的目的所在。他们自己也成为一个个“中国故事”最好的讲述者。参考文献1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M.陈亮,周立方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2刘小燕.从文化外交看国家对外传播J.新闻大学,2011(1).3张彩霞.论对外汉语教育传播的战略思维J.社会科学家,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