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六章 祛 痰 剂,一、概念: 组成:以祛痰药为主; 作用:排除或消解痰涎; 属“消法”的范畴。 治证:各种痰病。,(1)痰的产生与脏腑的关系: 脾由湿而生,聚湿成痰,“脾为生痰之源”; 痰 肾痰之本为水,水泛成痰饮,“主水在肾”, “肾为生痰之根”; 肺因气而聚,滞留于肺,“肺为贮痰之器”; 咳喘 *活法机要:“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谓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痰也,咳嗽是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 肺气而咳,动于脾湿因咳而为嗽也”。,(2)常见的痰证 寒痰证 热痰证 一般之痰证 湿痰证 风痰证 燥痰证 痰证 中风、癫痫、 流注于脏腑、 痰核、瘰疬、 经络之痰证 肿瘤、眩晕。,二、分类、
2、适应证及代表方。 1燥湿化痰用于湿痰证; 二陈汤、温胆汤。 2清热化痰用于热痰证; 清气化痰丸。 3温化寒痰用于寒痰证; 苓甘五味姜辛汤。 4润燥化痰用于燥痰证; 贝母瓜蒌散。 5化痰熄风用于风痰证: * 外风挟痰证(风痰咳嗽) 止嗽散; * 内风挟痰证(风痰上扰) 半夏白术天麻汤。,三、使用注意: 1注意配伍健脾祛湿药,“治痰先宜治脾”;“脾为生痰之源,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 “治痰必先祛湿” 2肺燥咳血者,不宜辛燥之剂,以免动血;外感痰多者,慎用滋润之品,以免留邪。 3常配伍理气药,使气顺痰消。“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证治准绳 4注意痰之兼夹,如兼寒、湿
3、、燥、热、风的不 同,配用相应之药治之;根据不同证型,可结合燥湿、清热、温里、润燥、熄风、散结、开窍等法联合运用。 5. 结合病因施治,消除致病之因。,一、燥湿化痰,二 陈 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Q:本方方名作何解释? 二陈:陈久的半夏和陈皮,其辛燥之性减弱,避免伤津。,【组成】 半夏汤洗七次 橘红各五两 白茯苓三两 甘草炙,一两半 【用法】 上药口父咀,每服四钱,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渣热服,不拘时候。 用法特点:半夏汤洗七次,加生姜、乌梅同煎。 Q:原方使用何种半夏?近代宜选何种半夏为妥?,【主治】 湿痰咳嗽证。 痰湿滞肺,肺失宣降:咳嗽痰多色白; 痰阻气滞:胸膈痞满; 脾
4、失健运, 痰湿中阻,胃失和降:恶心呕吐; 湿聚成痰 痰湿上凌于心:心悸; 阻滞清阳:眩晕; 湿留肌肉:肢体困重; 舌脉:舌苔白滑或腻,脉滑。,【病 机】脾失健运,湿聚成痰,阻滞气机, 胃失和降。,* 医方集解“脾虚不能健运,则生痰饮,稠者为痰,稀者为饮,水湿其本也,得火则结成痰,随气升降, 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在头则眩,在心则悸”。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本方主证:1、呼吸系统症状:长期反复咳嗽痰多,色白易咯,风泡痰或粘痰,早晚较重; 2、消化系统症状:胸闷不舒,呕恶,不思饮食,肢体困倦; 3、精神神经系统症状:头晕头痛,失眠多梦,烦躁易怒,癫狂、谵妄、痴呆等。,【方解】 君:半夏燥湿
5、化痰,降逆和胃。 臣:橘红理气和胃,使气顺则痰消咳止; 燥湿化痰;(陈皮偏于理气和胃,橘红偏于理气化痰) *君臣相配即为“二陈”,旨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佐:茯苓健脾渗湿,使湿去则痰无以生(杜 绝生痰之源)。 生姜助二陈以化痰降逆和胃;制半夏之毒;(合半夏即小半夏汤)升脾气,布散津液,使其循常道。 乌梅敛肺止咳,与半夏相配散收并用,祛痰而不伤正; 抑肝而厚土,即抑木扶土。如口干津伤不甚,可不用。 使:炙甘草调和诸药;化痰。,*配伍要点: 1、半夏+橘红 2、燥湿化痰配行气化滞药。 3、注意治痰之本健脾去湿,体现“治 痰必先健脾”。 * “茯苓一味,为治痰主药,痰之本,水也,茯苓可以利水,痰之
6、动,湿也,茯苓又可行湿”世补斋医,【临床应用】 1、辨证要点: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苔白腻,脉滑。 2、临证加减:本方适用于一般湿痰证;治其它痰病的辅助方剂;一般痰病的善后方剂。故汪昂说:“治痰通用二陈”。 若寒痰而见咳吐痰稀、胸膈满闷者, 加干姜、 细辛以温肺祛痰; 若热痰而见痰黄而稠,舌苔黄腻者,加栝楼、 黄芩、浙贝母以清热化痰; 若风痰而见眩晕头痛,舌苔白腻者,加制南星、 白附子、天麻、僵蚕以祛风化痰; 若食痰而见脘胀纳呆,嗳腐吞酸者, 加莱菔子、枳实、神曲以消食化痰;,兼表,+苏叶、杏仁=苏杏二陈汤;兼中焦阳虚,+干姜、砂仁=和胃二陈汤;兼下焦阳虚(痰水上泛),+肉桂、附子=桂附二陈汤;
7、兼热(胆热呕吐),+黄连、竹茹=连茹二陈汤;老痰、顽痰,+海浮石、蛤蚧=海蛤二陈汤;煎食,+山楂、神曲、麦芽=楂曲二陈汤。,3、现代运用:慢性萎缩性胃炎、重型毛细支气管炎、癫痫、糖尿病、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神经官能症等属于湿痰所致者。运用于呼吸系统:杏苏散、理中化痰丸、清气化痰丸、金水六君煎等(其中均有二陈汤);运用于消化系统:保和丸、藿香正气散、香砂六君子汤;运用于神经系统(镇静安神):导痰汤、半夏白术天麻汤、温胆汤、涤痰汤。 4、现代研究:本方具有祛痰止咳、灭菌、抗炎、抗肿瘤作用。 5、衍化方: 本方(去乌梅)+南星、枳实 导痰汤 本方(去乌梅)+竹茹、枳实、胆星、人参、菖蒲、大枣 涤痰汤
8、,温 胆 汤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组成】 半夏汤洗七次 竹茹 枳实麸炒,去瓤,各二两 陈皮三两 甘草炙,一两 茯苓一两半 【用法】 上锉散,每服四大钱,水半盏,姜五片,枣 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 上扰心神:虚烦不眠,惊悸不宁。 痰热内阻 胃气上逆:呕吐呃逆。 上蒙清窍:癫痫。 痰热之征: 苔腻微黄,脉弦滑。 【病机】情志不遂,胆失疏泄,气郁生痰,胆胃不和,痰热内扰。 【治法】理气化痰,清胆和胃。,【方解】 君:半夏化痰散结,降逆和胃。 臣:竹茹清胆和胃,止呕除烦。 * 半夏与竹茹相伍,化痰清热兼顾,使痰热清 则无扰心之患。 佐:枳实行气导滞,顺气消痰; 橘皮
9、理气化痰; 白茯苓健脾渗湿以消痰; 生姜和胃止呕; 大枣补中健脾。 使:炙甘草和中,调和诸药。 *配伍要点:半夏+竹茹,【临床应用】 1、辨证要点:虚烦不眠,胸闷多痰,苔微黄腻,脉 弦滑。因其性燥,故对阴虚肺燥及咳血者忌用。 2、临证加减: 若痰热甚而见舌苔腻而微黄,脉滑数者,加黄连=黄连温胆汤; 若肝阳偏亢而见眩晕者,加白芍、代赭石、石决明、 天麻、钩藤以平肝潜阳; 若痰热内扰而见心悸失眠者,加酸枣仁、龙齿; 若痰热内扰而见癫痫者,加胆南星、郁金、 石菖蒲以涤痰开窍。,3、现代运用: 精神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颅脑损伤后遗症、神经官能症、胆汁返流性胃炎、慢性胆囊炎、冠心病、心肌缺血、室性早搏
10、、心脏低电压、心脏神经综合征、病毒性心肌炎、慢性肾功能衰竭、肺炎、小儿哮喘、糖尿病、有机磷中毒后遗症、多发性硬化、颈椎病等属于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者。,4、附方: 本方(去竹茹)+人参、熟地、五味子、酸枣仁、远志 十味温胆汤 5、类方比较:二陈汤温胆汤,5、类方比较 以半夏与橘红为伍,善于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既治生痰之源,又祛痰湿之标,是治痰的总 二陈汤 方。用治湿痰证而见胸膈痞闷,咳吐白痰,恶 心呕吐,或瘿瘤,痰核等证。 均可理气化痰。用治痰证而见痰多,胸闷, 心悸 ,呕吐等。 以半夏配竹茹为主,善除痰热,清胆除烦, 为治痰热内扰,胆胃不和,虚烦不眠之专方 温胆汤 。方名“温胆”,实质清胆。
11、凡胆怯易惊,虚 烦不宁,失眠多梦,呕吐恶心,或因痰热而 致的癫痫多用。,二、 清热化痰,清气化痰丸 医方考,【组成】 瓜蒌仁去油 陈皮去白 黄芩酒炒 杏仁去皮尖 枳实麸炒 茯苓各一两 胆南星 半夏各一两半 【用法】 用姜汁为丸,每服二至三钱,温开水下。,【主治】痰热咳嗽。 肺失宣降:痰稠色黄,咯痰不爽,气 痰热壅肺 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阻滞气机:胸膈痞满,,【病机】火热犯肺,灼津为痰,痰热互结,阻碍气机。 【治法】清热化痰,理气止咳。 医方集解“水湿、火热,皆生痰之本也,盖气之亢则为火,火退则还为正气,而安其位矣,故化痰必以清气为先也。” 成方便读“气有余,则为火,液有余,则为痰,故治痰者
12、,必降其火。治火者,必顺其气。”,【方解】 君:胆南星清热化痰以止咳。 臣:瓜蒌仁清肺化痰。 制半夏燥湿化痰,降逆。 *两者合用,化痰清热,以助天南星之力。 佐:枳实下气消痞。 橘红理气宽中,燥湿化痰。 *二药相伍,“顺其气”,则火降痰消。,茯苓健脾渗湿以化痰。 黄芩清泄肺热。 泄火降肺。 杏仁宣利肺气,化痰止咳。 姜汁化痰和胃,解半夏、南星之毒。 诸药配伍,共奏清热化痰,理气止咳之效,使热清火降,气顺痰消,则诸症则愈。 *配伍要点:胆南星+黄芩+枳实,【临床应用】 1、辨证要点:咳嗽,痰稠色黄,苔黄腻,脉滑数。 2、临证加减: 若肺热较盛,见有身热口渴者,可加生石膏,知母以清泻肺热; 若痰多
13、黄稠气急者,可加鱼腥草、桑白皮等。 3、现代运用:肺炎、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声带水肿型息肉样变等属于痰热者。,三、润燥化痰,贝母瓜蒌散 医学心悟 【组成】 贝母一钱五分 瓜蒌一钱 花粉 茯苓 橘红 桔梗各八分 【用法】 水煎服,【主治】 燥痰证。 燥痰阻肺,肺失清肃:咳嗽,上气喘促。 燥热津伤:少痰,涩而难出,咽喉干痛, 舌质红,苔干,脉数。 【病机】 燥热伤肺,灼津成痰,燥痰阻肺, 肺失清肃。 【治法】 润肺清热,理气化痰。,【方解】 君:川贝母清热化痰,润肺止咳。 臣:瓜蒌清肺化痰,利气宽胸,滑润通肠,导 痰浊下行。 *君臣相配清润化痰之力增,使热去痰消, 令肺气肃降有权,
14、则咳嗽自愈。 佐:天花粉清热生津,润燥化痰。 茯苓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 橘红理气化痰,使气顺痰消。 桔梗宣利肺气,止咳化痰。 *诸药相合,清润宣肃,化痰止咳,使肺得 清润而燥痰自化,宣降有权则咳逆自止。 *配伍要点:川贝+瓜蒌,【临床应用】 1.辨证要点:咳嗽咯痰不利,咽喉干燥哽痛,舌红苔干脉数。肾阴不足,虚火上炎之咳嗽证,不宜应用本方。 2.临证加减: 若风热犯肺,加桑叶、杏仁、前胡、牛蒡子以宣肺利咽,疏散外邪; 若燥热较甚,咽干哽痛甚者,加玄参、麦冬、知母、芦根以清热润燥; 若兼声音嘶哑,痰中带血者,加沙参、麦冬、白茅根、仙鹤草以滋阴凉血止血; 若痰粘涩而难出者,加胆南、海浮石以清热化
15、痰。,3. 现代运用: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合并感染、慢性咽炎、上呼吸道感染等属于燥痰咳嗽者。 4.类方比较:贝母瓜蒌散百合固金汤,以贝母配瓜蒌为主,重在润肺清热,兼理气化痰。 贝母瓜 功效上虽无滋肾降火之效,但润燥化痰力优,属 蒌散 “润燥化痰” 之剂。常用于肺中燥热有痰之咳嗽, 咯痰不爽,涩而难出,苔白而干等诸证。本方治 证只是咳痰难出,而未见阴虚内热之象。 均能润肺化痰止咳。治疗肺阴不足之燥咳,咽喉干 燥证。 以百合配“二地”为主,功专滋肾保肺,金水并调。 百合固 其润燥化痰力虽不及贝母瓜蒌散,但滋补力优, 金汤 属“补阴” 之剂。故常用治肺肾阴亏,虚火上炎之 咳嗽气喘,痰中带血
16、,潮热,眩晕,舌红少苔,脉 细数等证。,苓甘五味姜辛汤 金匮要略,【组成】 茯苓四两 甘草 干姜 细辛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用法】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次,【主治】寒痰或寒饮证。 肺失宣降:咳嗽痰多,清稀色白,喜唾清涎 寒饮阻肺 痰饮内停,阻滞气机:胸膈痞满;舌苔白滑, 脉弦滑。 【病机】寒饮停肺。 【治法】温肺化饮。,【方解】 君:干姜性味辛热,归脾、肺经,温肺散寒以 化饮,温运脾阳以祛湿。 臣:细辛温肺散寒,温化寒饮。 *姜、辛相配,温化寒饮。 佐:茯苓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 五味子温敛肺气而止咳。 *五味子与干姜、细辛相伍,一散一收,使 散寒化饮而不伤正,敛肺止
17、咳而不留邪, 相反相成,增强温化痰饮之力。 使:甘草和中调药,* 配伍要点: 细辛、干姜+五味子 温脾与暖肺并重,温化与渗利同用,辛散兼合酸收。,【临床应用】 1、辨证要点:咳嗽痰多,清稀色白,胸闷喘逆, 舌苔白滑。本方辛温药较多,对肺热、肺燥的喘咳证应忌用。 2、临证加减: 若痰多欲呕者,加半夏以化痰降逆止呕; 若兼冲气上逆者,加桂枝或沉香以温中降逆; 若咳甚颜面浮肿者,加杏仁宣利肺气而止咳。 3、现代运用: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等属于寒饮咳嗽者。 4、类方比较:苓甘五味姜辛汤小青龙汤,4、类方比较: 苓甘五味 以温肺化饮为主,温化并行,而无解表之功, 姜辛汤 专治寒饮犯肺之里证。
18、凡咳嗽,痰稀,口淡 者多用之。 均能温肺化饮,平喘止咳。用治寒饮停肺之 咳嗽,气喘,痰多清稀,胸膈痞闷,舌苔白 滑等证者。 以麻黄、桂枝相须为君,发汗散寒以解表邪; 配以干姜、细辛、五味子温肺化饮,故功效 小青龙汤 上,外能散表邪,内能温肺寒,属内外并治 之剂。 用治外有风寒,内停水饮之恶寒发热, 无汗胸痞,咳喘, 痰多清稀,肢体沉重等证。,五 化痰熄风,半夏白术天麻汤 医学心悟,【组成】 半夏一钱五分 天麻 茯苓 橘红各一钱 白术三钱 甘草五分 【用法】生姜一片,大枣一枚,水煎服。,【主治】风痰上扰证。 脾湿生痰 胸脘痞闷,呕恶,时吐痰涎, 痰阻气滞 苔白腻,脉弦滑 引动肝风,风痰上扰:眩晕
19、头痛 【病机】脾湿生痰,痰阻风动,风痰上扰。 【治法】化痰熄风,健脾祛湿。,【方解】 君: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天麻平肝熄风而止眩晕。 *二药相配,化痰熄风以止眩晕。 臣:白术健脾燥湿 健脾祛湿以治痰 茯苓健脾渗湿 之本。 橘红理气化痰,和胃止呕。 佐使:甘草、生姜、大枣和中、调药。 *诸药合用,共奏化痰熄风之效,使风熄痰消,眩晕自愈。 *配伍要点:半夏+天麻,【临床应用】 1、辨证要点: 眩晕、头痛、胸闷,口淡,舌苔白滑,脉弦滑。肝阳上亢之眩晕头痛不得应用本方。 2、临证加减: 若眩晕较甚,加僵蚕、胆南星以加强化 痰祛风之效; 若头痛甚者,加白蒺藜、川芎以祛风止 痛; 气虚乏力者,加党参
20、、黄芪以补气。,3、现代运用:癫痫、鼻窦炎、结核性脑膜炎、 髙血压病、神经衰弱、耳源性眩晕、神经性眩晕、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等属于风痰上扰者。 4、现代研究:本方具有中枢抑制、镇静、抗惊、镇痛、降压、扩张血管、镇咳、祛痰、平喘、保肝利胆等作用。,复习思考题 1、祛痰剂分哪几类?各类的适应证和代表方有哪些? 2、分析二陈汤的组成意义及主治,谈谈如何加减运用? 3、苓甘五味姜辛汤中五味子的作用是什么?它与小青龙汤在理法方药上有何异同? 4、清气化痰丸的组方配伍有何特点? 5、祛痰剂配伍健脾、理气药意义何在? 6、试比较二陈汤与温胆汤功用,主治之异同。 7、试述二陈汤的组成原则。,8、试
21、述清气化痰丸的组成原则。 9、试述半夏白术天麻汤的组成原则。 10、试比较苓甘五味姜辛汤与小青龙汤功用,主治之异同。 11、试比较贝母瓜蒌散与百合固金汤功用,主治之异同。,第十七章: 消食剂,一概念 组成:消食药作用:消食健脾,化积导滞。 治证:食积停滞。 属于“消法”的范畴。,二、分类、适应证及代表方 1、消食化滞适用于食积内停之证。 胸脘痞闷、嗳腐吞酸、厌 食呕逆、腹痛泄泻等。 保和丸。 2、健脾消食适用于脾胃虚弱,食积停 滞之证。 脘腹痞满,不思饮食,面黄 体瘦,倦怠乏力,大便溏薄。 健脾丸。,三、使用注意 1、消导化积剂与泻下剂均能消除体内有形之实 邪,但消积剂多属渐消缓散之剂,适应于
22、病 势较缓的食积证以及癥积、瘿瘤、瘰疠等; 而泻下剂多属攻逐之剂,适用于病势较急, 积滞较重之食积证以及燥屎、冷积、水饮、 瘀血、积痰等。 2、消导化积剂虽较泻下剂缓和,但总属攻伐之 品,不宜长期使用,纯虚无实者禁用。 3、积滞内停,易阻滞气机,常须配伍理气药; 脾虚者,配伍补益之药,消补兼施,使祛邪 不伤正。,保和丸 丹溪心法,【组成】 山楂六两 神曲二两 半夏 茯苓各三两 陈皮 连翘 萝卜子各一两 【用法】 共为末,炊饼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远白汤下。,【主治】食积。 气滞: 脘腹痞满胀痛,嗳腐吞酸。 食停 脾胃升降失司:厌食呕吐,或大便 泄泻, 食积内停:舌苔厚腻,脉滑。 【病
23、机】饮食失节,食积内停,气机受阻,脾胃失和。 【治法】消食和胃,【方解】 君:山楂消一切食积,尤善消肉食油腻 之积。 臣:神曲消食健脾,尤善消酒积。 萝卜子下气消食,长于消谷面之积。 *以上三药相配,可消一切饮食积滞。 佐:半夏、陈皮行气化滞,和胃止呕。 茯苓健脾渗湿,和中止泻。 连翘清热散结,*配伍要点 山楂+神曲+莱菔子 陈皮+半夏,【临床应用】 1、辨证要点:脘腹胀满,嗳腐厌食,苔厚腻,脉滑。 2、临证加减: 若食滞较重,加枳实、槟榔以增消食导滞之力; 若食积化热甚,而见苔黄、脉数者,可酌加黄芩、黄连以清热; 若大便秘结者,可加大黄以泻下通便;若兼脾虚者,加白术以健脾。,3、现代运用:急
24、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肠功能紊乱、消化不良、过敏性结肠炎、婴儿腹泻等属食积内停者。 4、现代研究:本方具有增强胃肠运动、中和胃酸及增加胃蛋白酶分泌、增加胰酶及胆汁分泌等作用。,健脾丸 证治准绳,【组成】 白术炒,二两半 白茯苓二两 木香另研 黄连酒炒 人参各一两五钱 神曲炒 陈皮 砂仁 麦芽炒 山楂取肉 山药 肉豆蔻(面煨熟纸包槌去油)各一两 甘草七钱半 【用法】 共为细末,蒸饼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服,一日二次,陈米汤下。,【主治】脾虚食停证。 食停生湿:食少难消,大便溏薄。 脾虚失运 食停气阻:脘腹痞闷。 食积化热:苔腻微黄。 脾气虚弱:脉弱。 【病机】脾虚食停,生湿化热。 【治
25、法】健脾和胃,消食止泻。,【方解】 君:白术、茯苓健脾渗湿以止泻。 臣:人参、甘草益气健脾 山药、肉豆蔻健脾止泻。 山楂、神曲、麦芽消食化积 佐:木香、砂仁、陈皮理气和胃。 黄连清热燥湿厚肠。 使(兼) :炙甘草调和药性,*配伍要点 茯苓+白术;神曲+山楂+麦芽 补消兼施,寓消于补。,【临床应用】 1、辨证要点:脘腹痞闷,食少难消,大便溏薄,苔腻微黄,脉虚弱。 2、临证加减: 若脾虚食滞兼寒者,去黄连,加干姜以温中祛寒; 若湿甚者,可加车前子、泽泻以利水渗湿。,3、现代运用:慢性胃炎、慢性肠炎、肠功能紊乱、消化不良、过敏性结肠炎等属脾虚食滞者。 4、类方比较:保和丸健脾丸,本方长于消食化滞以和
26、胃。用治食积不甚,正 保和丸 气未虚之脘腹胀满,嗳腐吞酸,呕恶厌食,苔 厚腻,脉滑等证。 均有消食导滞,和胃之功。用治食积停滞,脘 腹痞满,食少便溏等证。 本方以补气健脾为主,兼能理气消食,清热祛 健脾丸 湿。用治脾胃虚弱,湿积内停,兼有湿热。症 见有脘腹痞满,食少难消,苔腻微黄,脉虚等 证。,复习思考题: 1、消导化积剂与泻下剂均治有形之实形,在临床应用上有何区别? 2、保和丸为消食和胃之剂,方中为何配用连翘? 3、试比较保和丸与健脾丸功效、主治的异同?,第十八章 驱虫剂,概念,组成:以安蛔、驱虫药为主; 作用:驱虫或杀虫; 为“消法”的体现。 治证:人体寄生虫病。,适应证:人体寄生虫病。,
27、常见的肠道寄生虫有:1、蛔虫耳鼻作痒,唇内有红白点,巩膜上 有黑点,脐周疼痛;2、蛲虫肛门作痒;3、绦虫便下白色虫体节片;4、钩虫嗜食异物,面色萎黄,浮肿乏力。常用药物: 乌梅、使君子、槟榔、雷丸等。,使用注意,注意辩证与辨病结合用药。见有虫症,须结合大便常规检查确诊寄生虫病的种类,再根据证候的寒热虚实选择针对性强的驱虫剂以使病证方相符,切实提高疗效。 有些驱虫药有攻伐作用,年老体弱及孕妇应慎用或忌用。 有些驱虫药有毒性,要掌握好剂量。量过大,易伤正或中毒;量不足,则难生效。 服药宜空腹,忌油腻。 药后脾胃虚弱者宜适时调补脾胃以善其后;同时应检查大便有无虫体排出,若是绦虫,还要检查大便有无虫体
28、头节。,乌梅丸 (伤寒论),【组成】 乌梅三百枚川椒炒香细辛六两附子六两 干姜十两桂枝 六两黄连十六两黄柏六两 人参六两当归四两 趣记:归连蜀柏姜,细梅桂附人(鬼脸蜀百将,细眉贵妇人)【用法】 重用乌梅,用50%的醋浸泡一宿,去核,共研末,蜜丸,每服9克。亦可作汤剂,按原方比例酌减。,【主治】 蛔厥证(胃热肠寒,蛔动不安)。 蛔虫内扰 蛔窜肠道腹痛阵作 蛔虫上扰呕吐或吐蛔 脾肾虚寒 手足厥冷 寒热错杂 寒中蕴热心烦 辨证要点:腹痛时作,烦闷呕吐,手足厥冷。久泻久痢(寒热错杂,正气已虚)。 【病机】素有蛔虫,肠道虚寒,蛔虫内扰。 【治法】温脏安蛔。,本方主治蛔厥,亦即胆道蛔虫症,表现为上腹部突然
29、阵发性剧烈绞痛或钻顶样痛,得食则呕,甚至吐蛔,痛剧时面青汗出,手足厥冷,脉伏。其临床表现可概括为四字:痛、呕、烦、厥。痛剧烈的腹部绞痛,发作有时;烦乃因疼痛所致;厥痛极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而厥。蛔虫寄生于肠道,性喜钻窜,若消化系统机能紊乱,如脏寒、发热、过饥等,诱使蛔虫迁居,朝上乱窜,窜入胆道,即成胆道蛔虫病。,【方解】,君:乌梅 酸以安蛔止痛。(蛔虫得酸则静) 臣:川椒、细辛 辛以伏蛔,温热以温脏散寒, 并能杀虫驱蛔。(蛔虫的辛则伏) 君臣相配,温脏安蛔,杀虫驱蛔。 佐:附子、干姜、桂枝 辛热以助温脏散寒,并 能温补脾肾之阳。 黄连、黄柏 苦以下蛔,寒以清热(蛔虫得苦 则下);反佐(无里热亦可用
30、) 上药酸辛苦并用,共奏安蛔伏蛔下蛔之功。 人参、当归 补养气血以扶正。 蜂蜜 甘缓和中。 臣佐相配,平调寒热,和解阴阳以解手足厥冷,并有辛甘化阳之功。,知识点应用,治法体现及特点:本方为安蛔止痛法的代表方,因其配伍具有寒热并用、邪正兼顾的特点,故又可用治寒热错杂、正虚邪实之久泻久痢证。 特殊药用法:乌梅,用50%醋浸一宿,去核打烂,合它药以利制丸内服。 名词术语:蛔厥证是指脏寒腑热,蛔虫内扰致手足厥冷的一种病证,并伴腹痛时作、,心烦呕吐,食入吐蛔等。乌梅丸为治蛔厥证的代表方。 类方比较,乌梅丸与半夏泻心汤比较:相同:均为寒热并用,邪正兼顾之剂,均可用治寒热错杂之证。 不同:乌梅丸重在温脏安蛔
31、,佐以清腑补虚,主治脏寒腑热,寒多热少,蛔动不安之蛔厥厥证。 半夏泻心汤则重在散结消痞,平调寒热,主治寒热互结之心下痞证。,运用:1、辨证要点:痛、呕、烦、厥、常自吐蛔。2、加减变化(见教材)3、现代运用(见教材)4、本方煎汤内服,对疥癣有一定疗效,方中乌梅、蜀椒、黄连、黄柏有较强的抑菌作用。5、现代研究:本方有三大作用,一麻痹蛔虫,抑制其动作,使其失去粘附性;二增加胆汁分泌,使胆汁酸性增强;三使胆总管括约肌迟缓扩张。通过上述三个作用,使虫体麻痹失去粘附而有力于祛除。服此方后,为防止复发,过23天应服驱虫药以驱杀蛔虫。,复习题,试述乌梅丸的组成原则。 试比较乌梅丸与真人养脏汤功用及主治之异同。
32、 试比较乌梅丸与半夏泻心汤功用及主治之异同。,第十九章涌吐剂,概念 组成:以涌吐药为主; 作用:涌吐痰涎、宿食、毒物等; -“吐法”。 治证:痰厥、食积、误食毒物。 “吐法”立法依据:“其高者,引而越之”。,使用注意本类方剂药力迅猛,副作用大,易伤胃气,凡年老体弱、孕产妇、幼儿应慎用,咯血、吐血者当忌用。 临证时当注意用药的剂量、用法、禁忌、中毒的解救措施以及药后调养等。 服用涌吐剂应从小剂量开始,渐增剂量,中病即止。 药后不吐者,应探喉以助涌吐;服后吐不止者,用姜汁或冷粥冷开水以解吐;若吐仍不止,以麝香少量内服以解瓜蒂散之涌吐不止;以甘草、贯众煎汤以解救急稀涎散之涌吐不止。 吐后调理:令病者
33、避风,以防吐后体虚外感;注意调理脾胃。,瓜蒂散 (伤寒论)【组成】 瓜蒂一分 赤小豆 一分淡豆豉一合 【用法】 上二味,分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匕(3g),以香豉一合(9g),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粥,去滓,取汁合散,温,顿服之。,胸中气机阻滞 胸中痞 气逆上冲 咽喉不得息,寸脉微浮 胃气失和 烦懊不安,痰涎壅 塞胸膈,宿食停 于上脘,【病机】 痰涎壅滞胸中,宿食停积上脘,气逆 上冲。【治法】 涌吐痰食。,方解 君:瓜蒂 味苦,涌吐痰涎宿食。 臣:赤小豆 味酸,祛湿除满。 君臣相配,“酸苦涌泄”,以达峻吐之功。 佐:淡豆豉 轻清上行,宣解胸中郁气以助酸苦涌泄之力;并于快吐之中兼以护胃安中,
34、使吐不伤正。 配伍要点:酸苦涌泄,并与谷物相配,以使吐不伤胃。,知识点应用 治法特点:本方为酸苦涌泄法的代表方。 名词术语:酸苦涌泄指酸味药与苦味药相配,用治痰涎宿食壅滞胸脘之证的一种治法。如瓜蒂散即为此法之体现。 服用法:将瓜蒂、赤小豆研末和匀,每服13g,以淡豆豉9g煎汤送服。如急救催吐,药后可用洁净羽毛探喉取吐。 使用注意:服后吐不止者,可取麝香0.1-0.15g或丁香末0.3-0.6g,用开水冲服解之。,均有祛除痰涎宿食之功,均可用治痰涎宿食停滞之证。 保和丸其病机是痰涎宿食停滞于胃中而非胸,所治之证亦无气逆冲上之势,故治以消导化痰,理气和胃之法。 瓜蒂散其病机是痰涎宿食主要停滞于胸膈
35、上脘,病者形盛气实,所治之证且有气逆冲上之势,故治以酸苦涌泄痰涎宿食之法,因势利导,驱邪外达。,第二十六章 治疡剂,一、概念 功效:散结消痈作用,解毒排脓,生肌敛疮作用 主治证:痈疽疮疡病证 二、分类及适应证 1、疮疡初起散结消痈(仙方活命饮、阳和汤、 大黄牡丹汤) 2、疮疡中期托里透脓(透脓散) 3、痈疡溃后补虚敛疮(内补黄芪汤),三、使用注意 1、据其阴阳属性选择相应的方剂。 2、痈疡易成者配合外治法。 3、痈疡中期辨其正气未衰和已衰。 4、痈疡后期不宜过早用补法。,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 【组成】 白芷 贝母 防风 赤芍 当归尾 甘草 皂角刺 穿山甲 天花粉 乳香 没药各一钱 金银花 陈皮 各三钱 【原方用法】 用酒一大碗,煎五七沸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