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竞争与企业组织模块化演进分析.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981724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竞争与企业组织模块化演进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企业竞争与企业组织模块化演进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企业竞争与企业组织模块化演进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企业竞争与企业组织模块化演进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企业竞争与企业组织模块化演进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企业竞争与企业组织模块化演进分析 摘要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使企业模块化理论在经济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同时企业模块化理论的发展也丰富了企业理论。文章简要回顾了企业模块化理论产生的背景,并分别从产业融合理论、价值创造理论和企业边界理论视角分析了企业模块化理论的演进与发展。文章认为企业应遵循从分工到融合,再从融合到模块化的演进路径,在信息化时代分工、融合与模块化是相互渗透并存的。 关键词 企业模块化;产业融合;价值创造;企业竞争 一、引言 模块化技术是处理复杂技术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其在复杂系统处理过程中的使用由来已久。但是,随着信息技术在产业和产业间的扩散与渗透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模

2、块化技术在社会学、管理学和经济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同时模块化理论也成为这些领域的研究热点。 从斯密的分工理论到泰勒的科学管理和斯隆的事业部型组织结构都体现了模块化的思想。劳动分工可以说是模块化的原始形式,劳动分工使同一数量的人所能完成的工作数量得到成倍增长。马歇尔(1890)在经济学原理中对工业组织的论述也体现了模块化的思想。工业组织有利于分工和专业化生产而提高了生产效率。从他对瑞士的钟表业精细分工的分析并提出了“零件配换制度”的思想,和对美国的早期印刷业生产过程的分解并相互独立,对工业组织将专门工业集中于某一特定的地方的论述中都能体会到早期的模块化思想。科斯提出交易费用理论,研究了企业存在的

3、本质和企业的边界,提出了企业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模式(实际上是市场配置资源的模块化形式) 。分工是将人们的劳动过程进行模块化从而达到劳动效率的提高。如果说这种分工算是模块化的话,那它和我们今天所说的模块化有本质的区别。第一,我们今天所说的模块本身可以是复杂系统;第二,模块化之间有一定的联系规则,而且这些规则是动态变化的;第三,每个模块可以独立研发和生产,甚至可以独立使用。 从相关文献看,模块化理论的研究在我国学术界也引起了众多学者的高度重视。童时中(2000)从产业标准化层面研究了产业模块化,他认为在产业发展过程引入模块化思想的做法,是重新确认适应多样化需求的新的标准。李海舰和聂辉华(2004)从

4、企业内部市场角度对企业模块化进行探讨。罗珉(2005)认为,模块化包含了多种含义和内容,即业务的模块化,能力要素的模块化,组织结构的模块化和组织结构的模块化簇群。 二、企业竞争下的产业融合与企业模块化 信息技术的扩散与渗透促进现代产业融合。产业融合就是通过技术革新和放宽限制来降低行业间的壁垒,加强行业企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传统产业之间的界限消失、模糊或交叉。产业融合条件下的产业间的价值流动是以价值模块的形式实现的,价值模块是产业融合的载体,企业模块化促进产业融合。 (一)技术与产品视角 近年来,模块化理论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各个工业领域,甚至发展到全球订单制造。模块化理论在知识密集型行业如软件开发

5、、信息服务、研究开发等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流地位的模块化理论往往从技术本身出发,从技术上推导出技术模块化,再从技术模块化上推导出组织模块化的结论(钟庭军,2005) 。真正的模块化应该说是起源于信息技术产业,Baldwin and Clark(1997)通过对信息产业的企业模块化现象进行研究,解决复杂产品和生产效率催生了技术和产品模块化,并提出了技术和产品模块化应遵循的“显性规则”和“隐性规则” 。 “显性规则”包括:产品体系、 接口、 标准。 “产品体系”规定产品各部分的功能;“接口”规定各模块之间的作用、连接和信息交流方式;“标准”规定各模块设计一致性和功能特点。 “隐性规则”指各模块设

6、计生产的独立信息。完全由模块自身自行处理。 朱瑞博(2006)认为,技术创新是产业融合的内在动力,经济管制的放松是产业融合的外在动力。经济管制的放松为产业融合创造了制度环境,技术融合和产业融合的内在要求促使管制理论与政策的不断改善,以适应变化了的技术和经济条件。但是技术创新和放松管制都没有真正地实现产业融合。直到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合作竞争理念与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结合起来,才最终使融合发生在电信、广播、电视产业边界处成为现实。张磊认为其标志是互联网,但是张磊等仅仅关注电信、广播、电视、出版等产业的融合,只是分析了产业融合的个别现象,没有对产业融合的一般性作出解释。技术创新特别是信息的

7、数码化是模块化发展的前提基础。安藤晴彦认为,数码化就是产品模块最简单的共同界面。功能各异的模块通过重用、改进、整合能够迅捷地制造出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产品,协调生产的规模化与需求的个性化之间的矛盾。 (二)产业组织视角 盛世豪、杨海军(2004)从产业组织视角研究了企业模块化理论,他认为,模块化是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一种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组织创新模式,并根据系统模块之间信息传递方式和系统如何进行模块分解把企业模块化结构分为两大类,即青木类别和 PinEiI 类别。青木类别是根据青木昌彦对模块化的定义进行划分的,这一类型的组织中有一个主模块,称为舵手,它接收并控制其他模块,这些模块(半自律的子系

8、统)是为了处理复杂系统而进行的分解,他们之间通过系统信息和个别信息进行联结。如 IBM 垂直中心型、丰田中心型和硅谷多中心型。PinEII 类别目的是为提高生产效率和多样化的产品,各个模块的独立性强,可以像积木一样自由组合和选择。当今模块化概念与早期的模块化概念已有本质的不同,我们现在所说的模块化具有如下特点:(1)分解复杂的系统后所得到的模块本身就是复杂的系统;(2)模块联系规则的进化发展;(3)模块之间的联系规则(“可见”设计规则)一旦确定,每个模块的设计和改进都会独立于其他模块的设计和改进(李海舰、原磊,2005) 。市场需求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使众多的学者关注企业模块化现象,模块化提供了一

9、种高效、高定制化的途径。更为重要的是,模块化可以通过对价值链的改造进一步提升产业竞争力。 传统经济学理论强调企业组织的权威与市场协调的二分法,而忽略企业中存在内部市场(徐宏玲,2005) 。大型企业模块化就是将市场机制引入企业内部,模块化的企业组织成为独立的市场交易主体。徐宏玲等在大型企业模块化过程中引入组织“基因”概念,企业模块化也就是企业“基因”能力要素的重组,模块化技术为大型企业业务和能力要素优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制造业企业中按模块化原理把制造系统分解成为结构和功能独立的标准单元模块,再按产品需求对模块进行组合,形成一个快速灵活的制造系统。企业内部模块组织的形成路径应遵循:基于能力要素的

10、业务模块化、顾客需求模块化、再到组织模块化的过程。在产业组织理论中分工演进也是模块化的一种路径,分工演进是企业模块化的主要推动力。可是分工自从有了人类劳动就可能出现了,为什么直到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才出现明显的企业模块化现象呢?很显然除了分工的推动,一定还有其他的因素。 (三)市场资源配置视角 科斯提出企业交易成本理论以来,除了市场进行资源配置以外,还有企业也是进行资源配置的一种形式,在一定条件下企业可以降低企业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理论上市场和企业是现代经济体系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件,但是在实践中二者并不是完全独立和地位均等的模块,在现代经济体系中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主体模块,企业是

11、资源配置的非主体模块(刘茂松、曹虹剑,2005) 。当市场与企业的配置效率相等时,市场与企业可以相互替代,实现资源配置功能的相互兼容,最终形成市场与企业的相互融合(李海舰、原磊,2005) 。这种融合形成两种资源配置类型(胡晓鹏,2006) 。一是企业模块镶嵌在市场模块之中。这种模式是将企业管理手段引入市场中。市场在进行资源配置时带有企业的特点,即在发布市场信息的同时,也用行政手段。这种形式可以用“市场模块+企业模块+市场模块”表示。二是市场模块镶嵌在企业模块中,其实质是将市场机制引入到企业之中。一旦市场机制被引入企业内部或集团公司的企业之间,这时企业通过行政与市场相结合的手段进行资源配置。例

12、如,企业外包,供应链整合等,可以用“企业模块+市场模块+企业模块”表示。企业模块化借助企业和市场两面力量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模块化促进产业融合,信息经济的主要特征就是数字化,不同产品借助数字化形成了通用的界面与接口,促使标准化向模块化发展,模块化成了标准化的高级形式,当产业采用模块化的组织形式后就会促进产业融合。产业融合改变了企业行为与市场结构(刘茂松、曹虹剑,2005) ,在产业融合条件下,垄断结构并不单只表现在某种产品的市场集中度上,而且反映在某一企业对相关互补产品和替代产品市场的控制力上;而且垄断结构的市场主体往往表现为模块化的网络形态。在一个需要创造需求的信息经济时代,具有高级创新优势

13、、品牌优势和模块整合优势的企业会在相关市场上形成垄断结构。刘茂松、曹虹剑(2005)提出了模块化垄断结构的三种制度安排。第一,模块化企业制度安排,对于企业而言可以采取企业的内部性外部化,企业的外部性内部化;第二,企业模块化的市场制度安排,通过不同时期的不同定价使市场的消费者剩余增加,即实行不同时期的价格歧视;第三,企业模块化条件下的规制制度安排,通过模块化变垄断行业为垄断环节,规制垄断结构为垄断行为和规范企业与政府行为(余东华、芮明杰,2005) 。由此得出企业模块化是产业融环境下防止垄断行为提高市场效率的有效途径。 三、价值竞争与企业模块化 企业是价值创造的经济组织单元,当今信息化时代的企业

14、联盟、虚拟组织和网络企业等都成为价值创造的组织形式。企业模块化改变了企业原有的价值链形态,由原来的链式演变为网式,模块化的企业就是网络结点。 (一)价值链形态下的企业模块化 企业存在的最根本目的是要创造价值,而价值链是价值创造的承担者。科技的发展使产业的价值链形态不断发生变化,根据技术演进、市场和组织协调产品生产方式的演进特点,价值链形态分为三个阶段(徐宏玲,2005) 。第一阶段,前钱德勒价值链形态;第二阶段,钱德勒价值链形态;第三阶段,后钱德勒价值链形态。价值链是企业在特定的产业内进行价值创造活动的组合(Porter,1987) ,在模块化组织协调下的价值链是通过实现报酬递增体现与传统的规

15、模经济不同的价值增值特点。在价值链的第一阶段,由于技术不发达,生产性企业的规模较小,彼此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价值转移方式是以贸易商之间分工的形式实现的。即社会劳动的分工是以商品交易的方式来协调的。到了 19 世纪中叶,中间商组织利用具有的全面性知识和信息使贸易发展到极至,并出现了专业化的协调组织,价值链的形态也由分散向企业集中,企业出现一体化的迹象并由此进入价值链形态的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企业在追求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动力的作用下,以自己为中心向价值链的上游和下游扩张兼并,实现一体化战略。美国福特汽车公司被誉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在这种生产方式下,企业的技术、管理等表现为不可分割性,企业通过行政

16、手段包揽了从设计开始、零件加工、成品装配、产品包装、销售和售后服务的全过程。这种企业组织曾盛极一时。进入 20 世纪 80年代后期,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垂直一体化的企业对市场的不适应越来越明显,波特的价值链模型以及企业的核心能力战略为企业组织指出了方向,垂直一体化企业开始向垂直专业化前进,企业价值链的纵向解体和横向联合的组织形式渐渐形成,并为进入后钱德勒价值链形态模块化时代打下了基础。Bald- win 和 Clark(1997)对 IBM 进行研究,得出了进入模块化管理的时代的结论。大企业纷纷解体,企业柔性、企业模块化成为企业适应市场的重要的途径,模块化时代的价值链形态具有企业与市场融合

17、的特性(李海舰、原磊,2005) ,出现以信息技术为条件的企业和市场模块化。 (二)价值网下的企业模块化 企业价值网络包括两个层次:企业内部价值网络和企业外部价值网络(余东华、芮明杰,2005) 。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价值模块和价值链都存在着分解和整合的动态过程。在模块化背景下,价值模块是构成价值链的“基因” ,价值模块的整合是价值链模块化的基础。价值链是由一组价值模块按照某一界面规则构成的“基因组” 。价值链模块化的过程,就是价值链解构、整合和重建的过程。根据技术模块化产生产品模块化再到企业模块化的逻辑和产业融合条件,价值链的解构、整合和重建就是价值网的形成过程。企业内部价值网就是以某一核心

18、能力要素为中心,由企业内部不同的价值链和价值模块组合而成的网络系统。企业外部价值网络是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价值生成、分配、转移和使用的关系及其结构,不同的企业价值链和价值模块相互交织组成价值系统,形成企业外部价值网络。企业通过价值网创造价值并形成企业自身的价值体系。 苟昂、廖飞(2005)认为,企业组织模块化是企业价值网络的组织基础,价值网是商业生态系统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是不断演化的企业网络与动态进化的企业内部网络连接后形成的一种网络形态。随着组织模块化程度的加大,组织面临着两种方向相反的压力。一方面,组织模块尤其是内部的组织模块,其自身的独立性、自主性加大,他们得到更多的授权,能

19、够独立行使更多的职能。例如,计算机、汽车工业、家电的产品模块供应商可以直接根据数据系统传来的数据安排生产、供货。另一方面,组织模块发现作为一个整体,受到了更多的约束,尤其是居于非主导地位的子模块,丧失了部分规则的制定权,以及部分的控制权,必须服从网络规则。如沃尔玛对其所有的供货商提出了整套严格的交易规则,如果供应商违反交易规则,立刻予以惩罚,甚至被排除在供货网络之外。在面对两种网络压力的情形下,企业内部的模块化应以构建核心能力为主,企业外部的模块化应以模块化封装为主。 四、企业边界与企业模块化 (一)从分工到企业模块化 模块化是与分工经济相联系的经济现象,是经济系统演进的结构性表现,经济系统的

20、演进是遵循着“规模经济分工经济模块化”的基本路径。人类早期的分工活动带有模块化的思想,但是它与信息时代的企业模块化有本质的不同,分工是交易效率的提升,模块化是信息技术支撑的价值创新。分工与模块化主要有以下的不同(胡晓鹏,2006) 。第一,分工与模块化产生的前提不同。分工是单向的,是为了效率的提高,而模块化是双向的,不仅有分工而且有聚合,进行模块化必然要进行分工。第二,模块化是一种允许浪费和重复建设的经济系统,而分工则是一种专业化效率导向、力图节约的经济系统。第三,在具有内生性的演化路径和强化机制问题上,模块化与分工所关注的侧面是不同的。模块化的构思和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其自身的规则。分工的演化机制关注的是:分工是如何在市场自由竞争的环境中节约内生交易费用,并推动分工走向深化的问题;而模块化强调的则是:模块是如何在信息封闭体制和界面标准的联动中获得创新、发展和增强竞争实力的问题。第四,分工与模块化对个人专业化程度和专业化经济水平的要求不同。分工要求个人专业化,并以高专业化程度为前提,与此不同,模块化并不过分强调个人的专业化水平。相反在许多领域中,模块化反而强调个人技能的综合化。总之,模块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分工。分工强调效率,模块化强调的是模块之间的接口。分工的演化是模块化的动因之一。 传统经济学认为企业是有边界的,而且企业的边界是由企业的边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