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华安县茶产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杨志明 林俊杰 (福建省华安县农业局 华安 323800) 摘要 本文分析了华安茶叶产业的生产现状、存在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发展华安茶叶的八点对策。 关键词 茶叶产业;现状;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TS272 文献标识:C 文章编号:05778921(2004)01 01202 华安县位于漳州市的北端,全县辖六镇三乡和一个开发区,总人口 16.1 万人,耕地 1.2 万 hm,丘陵山地占 95.5%,森林覆盖率达 72%,大气达国家一级标准,水质达国家二级标准,1999年 12 月被批准为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优越的自然条件为生产无公害优质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
2、件。几年来,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确立了“ 以电兴工、兴茶富民”的经济发展战略,推进茶产业的发展,茶叶生产成为农业的一枝独秀。 1、茶叶产业现状1.1 生产现状 华安县是漳州市的茶叶主产区,与邻近的乌龙茶主产区安溪县比较,具有“ 明前茶” 、 “冬片茶”两大优势。近几年来,呈现了科技种茶热潮,主要体现在以下 6 个方面: 1.1.1 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增加了群众收入:截止 2002 年底,全县茶叶栽培面积 4000hm,产量 0.55 万吨,产值 3.2 亿元,其中铁观音 3000hm,肉桂 400hm,黄金桂 300hm,其它茶类 300hm。主产区仙都镇茶园面积 2400hm,茶叶加工厂1
3、000 多家, 95%以上的水田已种上优质茶,仙都茶农已尝到农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好处,2003 年 3 月底采摘的铁观音茶青最高以每公斤 110 元的高价卖出,茶农风趣地说“一斤茶青一担谷”。 1.1.2 推广适当密植,提高茶叶产量:广大茶农在大田茶叶栽培上经过几年的探讨,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栽培方法。由传统的“双行单株条植” 、“单行双株(单株)条植 ”模式改进为行距为0.5m 三行双株条植” 亩植 60007000 株的适当密植栽培模式。由于适当密植,充分利用茶园土地空间,再加水源充足,有机质含量高,当年种植,冬片茶每 667m茶青产量可达 50 公斤,收入1500 元,一般情况下可实现当年
4、回收投资成本,从第二年以后每667m产值 5000 6000 元,创利润可达 3000 元以上。 1.1.3 改进栽培管理技术,提高茶叶科技含量:一是春茶铁观音茶园推广“ 温室大棚 ”栽培技术,该技术可使春茶提早 1520 天开采,由于早上市,价格高出一倍以上,每 667m仅春茶一季比常规茶园可多获纯利 1000 多元,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目前,仙都镇已推广应用 140hm;二是改进施肥技术,以增施有机肥为主,配合使用硫酸钾复合肥或茶叶专用肥,每 667m丰产茶园年产干茶达 150 200 公斤,比常规施肥技术增产 15%以上;三是改进修剪技术,修剪时间由原来的秋冬茶后改为夏茶后修剪,既提高了
5、冬春茶产量又减少夏暑低档茶的积压。 1.1.4 改进加工技术,提高茶叶质量:一是坚持适时嫩采,坚持“ 中小开面三叶一芽 ”的采摘标准,坚持采 “午青”;二是推广空调制茶技术,目前,我县有 1000 多家茶叶初制加工厂安装空调机,通过空调机有效调节茶叶“做青房” 的温湿度,茶叶香气浓郁,质量大大提高;三是改进外形,基本上达到珠化形或半珠化形。 1.1.5 加工业,流通市场初具规模,营销网络初步建立:我县现拥有茶叶初制加工厂 1600 多家,精制加工厂 12 家。流通市场物畅其流,我县茶叶企业在福州、厦门、广州、潮汕等地区均设直销点或营销点,基本形成了高档茶销往厦门、泉州,中、低档茶主要销往广东潮
6、汕、漳州本地,而且闽东这一乌龙茶消费新区的市场也呈现进一步拓展的格局,市场份额占有率不断提高。 1.1.6 打造茶叶品牌,提高华安茶业知名度:我县已拥有“二宜楼” 、“ 云外飘 ”、“哈龙峰 ”、“祥声”四个品牌。在省内外市场上有了一定的名气。1999 年获全国第三届“中茶杯”名优茶评比一等奖;2000 年获首届 “闽茶杯” 名优奖和第三届国际名优茶评比金奖;2002 年在福州举办的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 凯捷杯”茶王赛获 2 个银奖,3 个优质奖。2002 年在漳州举办的“新城杯”茶王赛获二金二银三个优质奖。 1.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农残” 问题制约茶叶质量的提升:在开山种茶中,
7、对生态环境保护不够,没有按照高标准建园要求,造成水土流失,影响可持续发展。部分茶农不施有机肥,化肥施用过量,造成茶园土壤板结和幼龄树“落叶” 严重。此外,个别茶农使用违禁农药,如氰戍菊酯、三氯杀螨醇,而且未严格按农药使用安全期采摘原则,致使茶叶“ 农残”问题严重。 1.2.2 未形成华安茶叶的龙头企业:我县茶叶基本停留于千家万户生产、加工、经营的传统农业,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加工企业设备落后,茶叶综合加工还是空白,产品附加值较低。 1.2.3 品牌重视不够,未制定茶叶质量标准:我县铁观音、肉桂等品牌在省内外茶王赛屡获殊荣,但各自为政,市场占有率低,没有真正发挥品牌效益。也未制定茶叶质量标准,极易
8、造成茶业市场鱼目混珠,以次充好,破坏了我县茶叶的声誉。 1.2.4 产加销一体化程度低:茶叶买卖都是走村窜户进行,千家万户奔市场造成茶农卖茶难或加工户被压价贱卖的现象时有发生。2、进一步发展华安茶叶产业的对策我县茶叶的发展思路是:把茶叶发展作为农业的精品工程来抓,走“ 以精取胜,以质取胜 ”之路,以提高茶叶生产的综合竞争力为核心,以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工业化管理为切入点,整合生产要素,打造精品,提高质量,扩大规模,做大做强优势支柱产业。在发展的思路上要实行三个转变,一是在发展目标上由“扩大规模提高产量” 向“扩大规模提高产量与提高产品质量和卫生安全水平并重”转变;二是经营方式由分散经营向一
9、体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方式转变;三是行业管理由注重生产向生产、加工、流通并重转变。 2.1 统一认识,加强领导 茶叶产业是带动我县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是群众基础广、产业关联度大的重要产业,是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中具有区域特色优势,应该优先发展的产业。要成立茶叶科研所专门进行茶叶研究,抽调相关部门的精干人员,专门指导协助茶叶开发,各乡镇也要相应成立领导小组,落实责任,到岗到位开展工作。2.2 实施品牌联动战略,提高华安茶叶知名度 市场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产品品牌的竞争。只有大力实施茶叶品牌战略,才能提高我县茶叶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建议县委、县政府要高度重视规范市场,对几
10、大品牌的优质铁观音,实行整合统一“华安仙都铁观音” 品牌,统一外包装。积极申办“ 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并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介加大“华安仙都铁观音”宣传,同时,建议在厦门、福州甚至北京、广州、港澳、东南亚等地适时举办优质茶评鉴会、茶王赛等活动,全方位打造“华安仙都铁观音”品牌,全面提升我县茶叶品牌知名度。 2.3 实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发展无公害茶叶生产 应尽快制定出茶叶质量标准,让标准化贯穿茶叶产业化经营的全过程。茶叶质量标准制定后,县委、县政府督促农业部门、工商部门及相关部门发挥职能,加大宣传引导力度,普及质量意识,使广大茶农和加工企业严格执行茶叶用药用肥、加工、包装和贮运及销售
11、的无公害操作规程,确保茶叶产品优质卫生安全,达到“优质茶、健康茶、放心茶”的目标。 要加快建立农业检验检测中心,县农业局,质监局抽调专业干部经常深入茶园、加工厂,不定期组织茶叶检测和卫生安全质量检查,通过检测手段,促进茶农实施绿色行动计划,并采取相应措施奖优罚劣,推进无公害管理落实。 2.4 狠抓科技兴茶工作,提高茶叶科技水平 首先,县农业局要建设优质茶采穗园,品种为铁观音、肉桂、黄金桂、瑞香等优新品种,以后为全县苗木繁育提供优质苗穗,保证繁育的苗木品种纯正;其次,要加强对“空调制茶”及“ 温室大棚反季节茶叶生产”等技术的研究,重点攻关“ 明前茶” 、“冬片茶”的优质生产技术;第三,大力推广病
12、虫害综合防治和无公害栽培技术,建立无公害茶叶示范基地,以点带面带动全县无公害茶叶的生产;第四,创新制茶技术,积极研究和开发茶叶深加工。按市场的需求,不断调整产品结构,不仅生产轻发酵清香型乌龙茶,而且生产中发酵韵香型乌龙茶,进行茶叶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有茶饮料,茶果冻、茶饼、茶糖、茶鸡尾酒等,提升茶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附加值。 2.5 制定优惠政策,大力扶持茶叶生产 县政府必须每年从财政支农资金中安排一定的专款,用于支持茶叶产业化经营;要制定各项优惠政策,积极鼓励招商引资,采取合资、股份等形式共同开发华安茶叶资源。 协调金融机构对广大茶农和中小型茶叶加工厂进行小额贷款,解决生产中遇到如购买苗木,
13、建厂房及配置加工设备等资金不足的问题;对于山地经营权,要求县政府出台政策,对占用山地不开发的,经营权由县政府收回,或实行有偿转让,股份合作,支持开发者合理开发种茶。 2.6 加快龙头企业的培育步伐 龙头企业是推进茶叶产业化的关键。要引导企业通过自愿的原则,加快行业内企业的联合重组,使资金、技术、人才、资源等生产要素优化重组,把企业做强规模做大。政府要本着“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着力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茶叶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创品牌、促流通、带基地,落实标准化生产。 2.7 建设茶叶批发市场 政府先期投入一定的资金,在主产区仙都镇建设茶叶批发市场,参照安溪县茶叶批发市场的运作形式,解决茶叶千家万户小农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 2.8 发挥茶叶同业公会的作用 要健全茶业公会,引导开展活动,向广大茶农提供信息、技术、管理等服务,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约束的监督机制,确保我县优质茶生产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