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萧县 2011 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孙圩子乡)第一章 项 目 概 要1.1 项目背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具体部署。农业综合开发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支持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进程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根据意见精神:“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着力培养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
2、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的示范基地”。在孙圩子乡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有利于深度发掘、整合项目区农业资源优势,发展优质小麦、胡萝卜等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利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萧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总体而言,农业生产条件还远远不能达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长期以来农业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还有相当一部分的中低产田亟待改造;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缓慢,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层次亟待提高。这些问题如不尽快解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空中楼阁。按照农业综合开发的指
3、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对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我县在孙圩子乡实施本期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建设,不仅将着力抓好规模开发,还要着力抓好科技开发、产业开发;不仅要建成高产稳产农副产品生产区,而且要建成具有辐射、影响、带动作用的示范区。发掘该乡优质粮、优质胡萝卜生产优势,结合2006 年重点多经项目新锦丰集团面粉、蔬菜料包加工基地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建设项目的外延扩张和内涵发展,实现“建一个项目、强一个龙头、兴一个产业、活一个机制、建一个纽带、富一方百姓”的目标。 孙圩子乡位于萧县西南部,面积 72 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 5.4 万亩,农业人口 4.8 万人,是我县重要的农业大乡。胡萝卜是孙圩子乡的
4、特色产品,长年种植面积 2 万亩左右,年生产能力8000 万公斤,亩均收益 2000 元。带动了周边地区胡萝卜生产的发展,形成了以孙圩子乡为中心的优质胡萝卜产业带,辐射面积 10 万亩,年生产胡萝卜 4.8 亿公斤。乡党委政府对胡萝卜生产十分重视,积极为发展胡萝卜生产创造条件。2003 年 12 月,注册了“孙圩红”牌胡萝卜商标;2004 年 8 月,申报了孙圩子乡无公害农产品(胡萝卜)生产基地;2005 年 8 月,基地生产的胡萝卜被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本次入选国家农业综合开发 2006 年土地治理项目的孙圩子乡项目区,位于孙圩子乡东北部,其中东部的孙东、柿园、程
5、山、黄山、蒋陈庄、贾庄等 6 个行政村以生产胡萝卜为主,北部的王庄、双楼、火神庙为粮食主产区,以生产优质小麦为主,是省级龙头加工企业新锦丰集团的优质胡萝卜、小麦原料供应基地。项目区内具有潜力的农产品主要为胡萝卜、优质小麦。作为该乡支柱产业之一的胡萝卜,肉嫩、味正、汁多、口感好,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经过近几年来的大力宣传推介,不仅在国内上海、深圳、长沙、南昌、广州、福州等东南沿海城市有着广阔的销售市场,而且通过外贸出口到日本、韩国。胡萝卜已经成为当地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但由于农田基础设施差,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不利于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加上栽培管理粗放,精品少,通货多,可供
6、出口的优质胡萝卜不足,整体效益不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项目实施后,通过田、林、路、沟、渠综合治理,将实现农田方格化、农田道路沙石硬化、树木林网化、灌溉节水化、耕作机械化、种植良种化、生产服务社会化的现代农业新格局。从而极大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使该区成为优质胡萝卜生产精品园、优质小麦生产示范园,带动孙圩子乡乃至全县农业生产的发展。我局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以及有关行业法规、标准和计算公式及各级农业综合开发政策、规定,以及有关基础资料等,按市开发办和县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关于该项目规划的指导意见,组织各类相关专
7、家及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实地考察、论证,广泛征求农民意见,在原项目建议书的基础上编制本可行性研究报告。1.2 项目范围、规模、内容与工期1.2.1 项目范围项目区安排在孙圩子乡东北部,含孙东、柿园、黄庄、程山、蒋陈庄、贾庄、王庄、双楼、火神庙等 9 个行政村,面积20.49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2.1 万亩,农业总人口 1.266 万人,农村劳动力 0.4106 万人,农民人均占有耕地 1.66 亩。1.2.2 项目规模本次项目治理规模为 2.1 万亩中低产田。1.2.3 项目内容与工期项目内容:项目建设分水利、农业、林业、科技推广与培训四项措施综合投入,实现综合治理效果。重点在以下几方面实施项
8、目建设:(1)调优农村产业结构,扩大高效经济作物比例,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2)完善井灌配套工程,改善灌溉条件,扩大节水灌溉面积;(3)整修中小沟、桥,排除内涝;(4)培肥改土,提高土壤肥力;(5)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增强科技推广的综合服务能力;(6)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增强良种供应能力;(7)加强农业机械化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8)加强植树造林和农业环境保护,改善农田生态环境;(9)修建乡村道路,便利农村物资交流;(10)改善生活环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期:本期工程建设期为一年,即项目获准实施后一年全面完工。1.3 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项目总投资为 1050 万元人民币。其
9、中中央财政 525 万元,省级财政 210 万元,市县财政 52.5 万元,群众自筹资金 262.5 万元。1.4 效益实施本项目建设,将增加有效灌溉面积 1.9 万亩,改善灌溉面积 0.2 万亩,农田灌溉实现节水化;设计改善除涝面积 2.1 万亩。胡萝卜种植面积由治理前的 1 万亩增加到 1.4 万亩,胡萝卜收益4200 万元,加上优质小麦等,效益有明显的提高,项目区亩效益比基期 2033 元增加 943 元,项目区农业总产值将达到 6253 万元,比基期增加 1982 万元,人均纯收入由基期的 2516 元增加到 3272 元,比基期增加 756 元。1.5 组织领导和管理乡成立由乡长刘瑾
10、任组长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乡水利、农村经济工作站、财政所等部门负责人为领导组成员,下设“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明确办公地点,抽调相关业务骨干,集中办公。办公室下设财务、农业、水利、林业、农机五个专业组,项目区各行政村亦成立相应的开发组织,从而建立起一个有权威性的强有力的项目实施管理系统,积极发挥水利、农业、林业、农机等业务部门的作用,以保障本项目如期高质量全面竣工。重点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积极探索项目法人责任制、项目招投标制、项目监理制、项目公示制、县级保障制等一系列项目管理的新举措,在项目运行程序上做到公开、公平、透明,在项目资金管理上做到安全、规范、高效,充分体现农民群众的
11、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体现、落实“民主管理”的精神要求,从分调动农民群众投身农业综合开发的积极性、主动性。第二章 项目区概况2.1 自然概况2.1.1 地理位置及范围项目区位于萧县西南部,孙圩子乡的东北部,北与王寨镇相连,东与丁里镇相接,总面积 20.49 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1 万亩,项目区内萧濉新河、老湘西河、湘西河、大沙河贯穿其中。2.1.2 水文气象该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降雨量 798.5 毫米左右,日照时数 2428.3 小时,雨量年季变化大,季节分配不均,降雨多集中在 69 月份。年平均气温 14.3,
12、平均土温 16.3,无霜期 210 天左右。干旱是项目区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发展。2.1.3 地形地貌及土壤项目区属黄泛冲击平原,地势平坦,土壤大部分为两合土及沙壤土,肥力中等,土壤 PH 值 7.07.4,有机质平均值 1.21%,碱解氮含量 62.5ppm,速效钾 65ppm,速效磷 8.6ppm,土壤孔隙度33%。2.1.4 水资源项目区地面水资源主要源于萧濉新河、老湘西河、湘西河、大沙河,但由于年久失修,淤积严重,地表水灌溉力较弱,主要依靠浅层地下水和地下水静储量灌溉。要采取经济的、技术上科学的得力 措施,实行科学种田,节约用水,采用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形式合理
13、用水,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2.1.5 耕地种类、数量及开发潜力项目区规划改造亩产在 500 公斤以下的低产田约占 1.5 万亩,亩产在 550 公斤600 公斤的中产田约占 0.6 万亩,土壤肥力属中等。通过改良土壤,增肥增效,解决配套排灌等措施,综合开发,增产、增效潜力巨大。2.1.6 自然灾害由于项目区的降雨量年际变化大,季节分配不均,加上水利基础设施较少,缺少高质量的林网、抗灾能力不强,导致灾害频繁,且以旱灾为主。2.2 社会经济状况2.2.1 人口及劳力项目区辖 9 个行政村,26 个自然村,59 个村民小组,3368个农户,农业总人口 1.266 万人,农村劳动力 0.4106 万
14、人,人均占有耕地 1.66 亩。.2.2 土地利用现状项目区总面积 20.49 平方公里,其中耕地 2.1 万亩,林地面积 0.4 万亩,水域面积 1.07 平方公里。2.2.3 农业生产水平该项目区农业生产水平不高,2005 年粮食总产量 606 万公斤,农作物播种面积 3.765 万亩,复种指数 179%,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1.97 万亩,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 52.3%,在粮食作物中,小麦面积 0.81 万亩,玉米 0.91 万亩,大豆 0.25 万亩;在经济作物中,胡萝卜 1 万亩,棉花 0.065 万亩,其它瓜果蔬菜等作物 0.7 万亩,农业作物单产水平不高,结构不尽合理,低产低
15、值作物面积大,复种指数一般,农业生产水平较低。2.2.4 地方财政与农民收入2005 年项目区农业生产总值 4271 万元 ,其中种植业 3198万元,占 74.8%,畜牧业 876 万元,占 20.5%,林业产值 197 万元,占 4.6%。农民人均收入 2516 元。2.2.5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状况农技推广水平较低。项目区有水利站、农村经济技术工作站各一个,现有工作人员 12 人,有高级职称 2 人,有中级职称 5 人,初级职称 3 人。长期以来,各站所经费来源不足,加上仪器设备匮乏,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示范推广量小面窄,一些先进的实用农业生产技术、成果不能同生产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农业科技
16、服务体系不够完善。2.3 基础设施2.3.1 水利骨干工程现状项目区有萧濉新河、老湘西河、湘西河、大沙河四条河流,历史上这些河流曾为该区的抗旱防洪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多年水土流失,河床淤积严重,致使河道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近年来虽然对部分河段进行了单项治理,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萧濉新河、老湘西河、湘西河、大沙河是项目区的主要河道,它担负着两岸主要的防洪抗旱使命,但由于沿岸多为沙质土壤,水土保持条件较差,加之河岸防护林质量过低,致使河道严重淤积,达不到五年一遇的排涝标准,不能蓄水,灌溉受到限制,一旦出现旱涝灾情,无法满足沿岸的正常需求,必须进行有效的疏浚治理。2.3.2 田间工程现状该项
17、目区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分别曾对土地进行过大规模的平整治理,田间道路、沟较为齐全。但由于 80 年代初期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以来,水利配套设施管护责任不明确,原有机井缺乏井口配套工程,杂物淤积,致使 40 眼机井无法使用,设施完好率较低。目前该区原田间道路或多或少被农田挤占,路况条件较差。有部分砂石路,其余多为土路,缺乏看护。加之税费改革后,经费来源困难,修复率较低,一遇雨天,道路泥泞,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林网破坏严重,田间小沟多已淤平,部分沟渠被填平还田耕作。2.3.3 农业机械及农机服务设施该项目区农机化水平不高,现有小型农机具 88 台,多数配套不全,无大中型农机具。
18、农机服务设施不全,达不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轻农民劳动强度的目的。2.3.4 交通与电力项目区主要公路网架基本形成,连霍高速公路、刘孙公路、孙淮路交叉贯穿,全区约有 13 公里砂石路和小柏油路面的乡镇道路,但路面破损严重,交通受阻。该区村村通电,且已完成农网改造工程,现有变压器 18 台,供电能力完全能满足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需要。第三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3.1 项目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孙圩子乡作为一个农业大乡,多年来,在农业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依然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市场适应性差、农民群众对市场、科技认识模糊、重视不够、资金投入匮乏,后劲不足等现象,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3.1.1 资金投入匮乏,农民收入下滑,基础设施滞后。由于近年来资金不足,致使基础设施的完好率和利用率极小,井灌能力低,又缺机少泵,尤其象一些无公害及反季节蔬菜,对水的需求量较大,即使正常年份也无法满足作物需求,遇到干旱年份,更是土地干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