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维稳创新管理中的人权保障——以暴力强拆屡禁不止为例.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987149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维稳创新管理中的人权保障——以暴力强拆屡禁不止为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试论维稳创新管理中的人权保障——以暴力强拆屡禁不止为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试论维稳创新管理中的人权保障——以暴力强拆屡禁不止为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试论维稳创新管理中的人权保障——以暴力强拆屡禁不止为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试论维稳创新管理中的人权保障——以暴力强拆屡禁不止为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试论维稳创新管理中的人权保障以暴力强拆屡禁不止为例【摘要】当前我国暴力强拆事件屡禁不止,政府维稳压力增大,在维稳过程中公民的基本人权却难以得到尊重和保障。本文试通过对暴力强拆事件进行分析,透视我国维稳语境下的基本人权保障状况,并提出我国维稳工作应当将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基本的价值追求,转变维稳思维,区分维稳对象,创新维稳管理方式,实现制度化和法治化;同时法治是公民权利的最终保障,要落实公民宪法权利,树立法制权威,实现司法独立,完善公民权利保障制度,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公民依法维权,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关键词】强拆;人权保障;压力维稳;宪法权利;司法权威一、引言2011 年 3 月 26 日吉林省

2、长春市科信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在未与长久家苑棚户区改造项目中的 182 户居民签订补偿安置协议的情况下,组织雇用数百人、18 台钩机进入现场强行拆除,致使未及时撤离的被拆迁人刘淑香(女,48 岁)被埋窒息死亡。其间,在被掩埋的一个多小时内,刘淑香四次用手机打 110 报警,并多次向其亲属求救,其亲属也都多次报警,并向市长公开电话求助,但无人到现场制止。事发 50 分钟后警方才到现场,但迟到的警方却轻信强拆人员“楼内无人”的说法,并未采取救助措施。当晚 23 时 18 分,朝阳区区长公开电话办公室科长潘飞接到市长公开电话办公室工作人员“请朝阳区政府领导到现场处置”的电话通知,但一直未向区领导报告。

3、非法暴力拆除行为直至 27 日 4 时许才结束。27 日 7 时许,50 余名群众聚集堵路并打出“严惩拆迁凶手”的条幅,市、区公安机关调集 200 余名民警到达现场警戒。28 日下午,市公安局组织人员将刘淑香挖出,此时刘已窒息死亡。事后查明,该项目2010 年 5 月至 2011 年 1 月曾发生 3 起违法强拆,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均未严肃查处。事后,监察部责令长春市政府向吉林省政府并国务院作出深刻检查,责令长春市市长向全市人民公开道歉。1长春市这样的做法在被报道后引发了社会的强烈谴责。民众不断追问为什么在我国一直强调“维稳”的社会局势下, “暴力强拆”这样的问题还在不断发生?“维稳”究竟稳的

4、是什么?根据 2010 年两会上的国务院报告显示,2009 年我国公共安全方面的财政支出增加了 16,其8.9的增幅已超过国防开支增幅,总金额亦逼近后者,高达 5140 亿元人民币。从经济学上来看,如此大的投入理应会产生更加明显的社会控制效果,社会稳定系数也应当会有所提高。但恰恰相反,从媒体的报道来看,近两年社会稳定局面显然不容乐观,保安公司大胆在首都私设“黑监狱” ,专门抓来京上访的公民;陕西省城固县抽调公安局、政法委、信访局、法院的人员设立“法制培训班”专门关押上访人员并致上访户饿死这样的事件逼问着每个人良心,也让每个法律人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越维越不稳”的现象?笔者认为,究其根源就在于权力

5、机关、权利执法人员没有尊重和保障人权意识,在处理相关案件时,没有将公民的基本权利放在第一位。“人权”一词,含义丰富,但笔者认为其基本指向当为人所具有的基本权利,即为人权。第一届国际人权会议德黑兰宣言 (1968)明确提出:“人权及基本自由既不容分割,若不同时享有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则公民及政治权利决无实现之日。且人权实施方面长久进展之达成,亦有赖于健全有效之国内及国际经济及社会发展政策。 ”我国在2004 年颁布的宪法修正案中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并将其置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中。在宪法中确立了人权保障的权威。在维稳的语境中探讨时,我们所涉及的人权主要是基

6、本人权,主要是指生命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住宅不受侵犯权及其他财产权等等。而“维稳” 一词源于 1989 年 2 月 26 日邓小平同志的讲话:“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 ” 1990 年 12 月 24 日,他再次强调到:“稳定压倒一切,人民民主专政不能丢。 ”而在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产生后,将稳定的地位建立的更加牢靠,将其同“改革” 、“发展”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三个有机统一的组成部分进行考虑,并提出:“稳定是前提,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 。2010 年 10 月,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

7、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继承了长期以来的这种政治思维,提出要“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因此维稳是调整社会使其处于一种稳定状态的工作方式,其本身并不会设定或消除人权,只是在其运作过程当中可能因种种原因对公民的基本人权造成相应影响。从理性角度来看,良性的维稳方式和维稳体系只会更好的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力,但从实践操作层面来看,或因维稳思维不当或因维稳工作方式有误或者因为下级贯彻上级维稳理念上走样。总之,维稳过程中应当将尊重和保障人权最为首要价值追求,不能盲目追求维稳效果。二、维稳语境下透视我国人权保障现状维稳,是指基本的秩序和制度框架意义上的稳

8、定。当前中国从计划经济转轨为市场经济的时间尚短、政治体制改革仍需深入、二元化的社会管理体制尚未完全建立,经济社会生活中内在调节机制和公民的规范意识依旧不完备,种种因素的欠缺使中国的维稳尚未形成制度化,且随意性较强。在西欧发达国家,它们的现代化、城市化程度以及民主化程度相对较高,社会协调机制和公民的规范意识较好,社会本身能够自我消化能力、处置矛盾能力较强,所以在社会的正常运作中通常能保持自我稳定。但中国不同,在某些地方往往对社会稳定的判断标准变的十分简单,即某一地区被外界所知的不稳定因素越少越好,影响越小越好。如若能达此目标,那么就可视为该地政府的治理成效相对显著。在此模式之下,各级政府为求得相

9、应政绩往往层层施压,要求下级部门控制不稳定因素。控制的最终结果就是处置相应事件方式的简单化和粗暴化。这种维稳方式,在学界被成为压力维稳或刚性维稳。压力维稳,难以达成维稳制度化、法治化和透明化等指标,本以维护公民最广泛权益为目的的维稳,难与党中央国务院最初确定的维稳目标相契合。在我国长期以来有严重的“官本位”思想,习惯将“社会管理”简单的理解为对人、对事的管理和控制。在执行社会管理事务中,常因为公权力意识严重而忽视私权利的保护,借公共利益为名侵犯公民私人利益。现在各种暴力拆迁事件的曝光,甚至流传出“没有强拆就没有新中国”的说法,这让法律人思考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否必然在侵犯公民私权利的前提下进行?

10、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暴力拆迁,引发社会矛盾,加大政府维稳压力。说到底,中国因强拆引起的社会矛盾是政府与公民争利的矛盾,是社会利益分配不均的矛盾,是政府在利益分配上忽视公民权利的矛盾。维稳“走样”操作,公民人权屡遭侵犯。今年 9 月 15 日,河南洛阳的赵志斐独自到北京旅游,当晚住进西城区四路通附近一家小旅馆的四人间,因不知房里此前住下的三个人中有到京上访的洛阳人,在第二天凌晨,被十几个不明人士误当成上访者一并带走。在从京遣返洛阳途中,不明情况的赵志斐被打伤。遣返洛阳后,16 日下午,赵的家人在洛龙区英才路边发现了昏迷不醒的赵志斐。洛阳当地派出所称:“可能是抓错了。 ”但什么样的结果才是抓对了人?

11、在我国行政立法权上,对公民的人身自由权的限制是绝对保留的,地方政府又从哪里来的权力这样堂而皇之的对公民进行抓捕?去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行政不作为,谁来救济被侵犯的人权?今年 7 月初发生的福建紫金矿业发生污水渗漏事故,有关责任者以“维稳为重”为由向公众隐瞒了整整 9 天,终于使生产事故演变成舆论事件。在长春市强拆案中,被害人刘淑香及其亲友在其被埋后积极寻求帮助,期望国家权力能够及时出现并且挽救刘淑香的生命,但是在他们多次报警、向市长求助后,警方才迟迟出警。笔者试问,行政机关的行政效率在哪里?公民连自己的生命权都得不到保障又如何相信有关政府可以保障他们的合法财产权?强拆,到底拆的是什么?发生了严

12、重后果,相关政府负责人却不能及时站出来承担责任,相关部门却不能及时解决问题,时隔六个月后却还需要监察部责令向公众道歉?“迟来的正义非正义”!迟到的道歉能否实现对当事人的救济?迟来的问责能否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迟到的解决措施能否切实的保障公民的人权?何时不再有血淋淋的事实来进行人权公民最基本的权利的维护?公民基本权利难以得到保障,维稳难有成果。就我国现阶段基于压力维稳收到的短期效果来看,足以迎合那些出于种种原因支持“维持现状”人的需要。但从长远看,依此思维从事维稳工作,则会产生无数弊端。就此次长春市强拆致人活埋事件就可看到:首先,会影响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在本次事件中公民在寻求政府的帮助时却得不

13、到及时的回应。被动的压力维稳事前不注重公民利益的维护和诉求的满足,出现问题后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使得相关当事人对政府产生不信任感;其次,压力维稳被贴上政绩考核标签,其在运行过程当中容易功利化,使相关工作人员做事偏离维稳初衷,不注重群众利益之维护。当长春市警方收到报警电话后迟迟到达现场却未采取救助措施,地方政府在事件发生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却没有进行实际意义上的问责,一拖再拖,根本没有以公民的利益为本!再次,压力维稳不注重公民利益保护,往往采取各种方式掩饰矛盾、堆积压力,隐患很大。在本案例中,棚户区改造项目自 2010 年 5 月至 2011 年 1 月就发生过 3 起违法强拆,当地政

14、府和有关部门均未严肃查处,堆积矛盾,这使得拆迁公司的胆子越来越多大,直接导致了后来的悲剧发生。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压力维稳或者刚性维稳不够法治化和制度化,各地官员办事的随意性较强且缺乏有效监督,为侵犯公民人权的事件发生埋下了隐患。强拆,拆的是民心,拆的是宪法中规定的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权;迟迟出警、只喊行政效率口号的权力机关漠视的是公民的生命权;强拆发生了、公民权利被侵犯了,最后等来迟到的问责是远远不够的!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维稳的基础,维稳是实现人权保障的手段,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维稳需要在保障公民个体权益的基础上进行,否则维稳就会丧失基础。维护社会稳定的最终目的是保障人权,稳定民心,实现

15、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倘若维稳理念正确,维稳方式、制度设计良好,运行无误,那么毫无疑问维稳和保障人权应当可以做到和谐和统一。但可惜的是,上述论述只是我们的假设和愿景。现实生活中的维稳如若想要达到上述目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三、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是维稳的首要价值追求,维稳是实现公民权利的手段(一)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创新社会管理、实现维稳社会的基本价值追求人权具有普适性和道义性双重基本特征。在当今的国际社会,维护和保障人权是一项基本道义原则。是否合乎保障人权的要求已成为评判一个集体(无论是政治上的还是经济上的)优劣的重要标准。当前我国建立和谐社会所要求的可持续发展, “既是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统筹,

16、以及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的平衡,也是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的协调” 。2当然,落实到社会管理,具体到维稳上,我们也应当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进行考量。我们在确立维稳理念、制定维稳策略、落实维稳方式时必须始终将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基本价值追求,进行全盘考虑,防止发生偏颇。稳定的社会追求的是可持续发展的人权价值理念,其根本是保障人的生存权、发展权。可持续发展不仅是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是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二)维稳是实现公民权利的重要手段尊重和保障人权要实现维稳工作的创新转变维稳理念。通过观察现实的维稳方略,笔者认为压力维稳或刚性维稳的维稳方略必须进行相应改革和创新,其应

17、当向柔性维稳或者韧性维稳转变。简言之,压力维稳是靠行政控制、靠压力驱动的被动维稳而柔性维稳是靠建立多种机制,制度化施行的主动的“创稳” 。前者向后者的转变实现的维稳态度从被动向主动的一个“转向” ,这种转向如若完成,将会加大社会的容忍力和消化能力,减轻政府财政和行政压力,有利于构建动态平衡型稳定社会。当然,在转变过程中,维稳的法治化程度、制度化水平都将会有一个显著提高,维稳行为的恣意性将会相应降低,进而有利于人权的尊重和有效保障。科学界定维稳对象。笔者认为,当前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政府与公民争利,借“公共利益”之名侵犯公民私权利,引发社会不满。二是“权力结构”失衡,公权力

18、渗透公民生活各个领域,但又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公民参与政治热情降低,官民之间信任度下降,矛盾呈现扩大趋势。针对因素一, “公共利益由谁来判断?由公平公正的司法判断。因为一个真正的公共利益是需要交换的,而且只能通过协商交换。达不成协议就要依赖于司法解决。3”针对因素二,“那些个体之间因为某些个别原因引发的一些矛盾,不具有群体性、阶层性或社会普遍性的矛盾都不应看成社会矛盾,只有那些与群体、阶层甚至社区层面的利益、权力、地位、声望、信念等有联系的矛盾才是社会矛盾”4。因此,笔者认为若想实现维稳方式创新保障人权这一目标,必须将维稳和维权做明确界定。不应将社会生活中的任何矛盾都视之为稳定问题。根据涂尔干

19、和乌尔里希贝克的相关论述,应当将社会矛盾分为制度性矛盾和风险性矛盾。只有风险性社会矛盾才会造成社会风险,才是维稳的主要对象。而制度性矛盾因当时制度所调整的特定利益关系和社会行为发生变化,自然地表现出了其滞后性和局限性,因此难免会引发社会矛盾或社会冲突5。根据美国社会学家科塞在社会冲突的功能一书的相关论:社会冲突可以起到一种安全阀的作用,即起到发泄释放的通道的作用。所以,应当正确区分社会矛盾的类型,确定维稳的主要对象,抓住主要矛盾。维稳方式多样化。笔者认为,在确定维稳操作方式时,更应该注重方式设计的人性化,应该通过多种途径来平息已然发生的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而非仅仅通过暴力或冷暴力手段进行打

20、压,凡事都依靠警力解决。笔者认为,在处置事态时,应尽可能的将暴力后推,尽量争取将其作为最后的手段施行,因为暴力一但出动,就必然会影响参与人员的身心健康和利益。如 2010 年 6 月中旬发生的安徽马鞍山花山区旅游局长与路人的情绪冲突,由于“有关方面”把稳定秩序摆到了稳定情绪之先,轻率动用防暴警察,最终导致场面失控。有些“事情”本来不大,经如此处置,就变成了“事件” ,不仅没有息事宁人,反而带来更大的不稳。建立维权救济机制。政府部门和相应人员应当降低“敏感度” ,将民众正当的表达诉求的行为排除于维稳范畴之外,给公众一个合理表达意愿和权益诉求的空间,用民间协商机制、官方调解机制、司法救济机制以及社

21、会救助机制等方式将这些问题予以解决,防止维稳将民众维权性事件妖魔化,进而压制民众诉求,将维稳扩大化。因为,维权行为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度都会存在,不能仅仅是因为它出现在当前的中国转轨之时就当作不稳定因素来处理。如若能通过各种机制解决群众维权之诉求,而非简单的将其归入到维稳序列之中,那么其做法也将有益于促进多种社会协调机制健康发展,为建设动态平衡型社会稳定奠定基础。只有将精力真正放到影响稳定的真正因素上,才能确保社会稳定。只有将维稳力量从参与公民维权事件中解脱出来,维稳工作的效率才能提高,成效才能越明显。四、法治是实现人权的保障,维稳工作要在法治下进行人权的实现离不开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和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民主和法制的保障。 “政府和公民都要服从法治。对人民来讲,尊重人权,就是要服从法治、尊重合法的政府。对政府来讲,尊重人权,就是要服从法治,忠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并尊重人民的政治权利。 ”6保障人权是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也是法制建设的重要目标。在我国维稳工作中会出现“洛阳赵志斐被错抓”的事件就是因为行政执法者没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