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时期汉赋的经典化过程.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989132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4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宋时期汉赋的经典化过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唐宋时期汉赋的经典化过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唐宋时期汉赋的经典化过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唐宋时期汉赋的经典化过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唐宋时期汉赋的经典化过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唐宋时期汉赋的经典化过程摘要:唐宋文学家在创作实践中对汉赋的认可与接受,促进了汉赋的经典化过程,主要表现在传统题材的拓展、艺术形式的发展、表现手法的学习等方面。文学家、评论家在理论上的批评总结,也是汉赋经典化的重要途径。唐宋时期理论上出现了一种“去经典化”的文学思潮,但主流还是肯定汉赋的功绩,对汉赋的发展、价值、作家作品、创作手法等方面予以评价。这种肯定对于汉赋经典化起了积极的作用。唐宋时期对于汉赋的注释、选辑、摘引等,也是经典化的途径之一,为明清时期大规模的汉赋文献整理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汉赋;唐宋文学;文学经典化 所谓文学的经典化,是指文学作品产生之后,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经过不同读者

2、层的阅读消费与接受,那些不符合人们消费观念、审美观念和没有价值的作品逐渐被淘汰,而那些被人们公认的、有创新、有价值的作品则得以广泛流传,并且成为经典,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经典化的过程,是读者对文学作品接受的过程,也是作品被扬弃的过程。汉赋作为汉代文学的代表,经过后代多层次读者的阅读与消费,其代表性的作品逐渐被经典化。笔者曾以汉魏六朝时期为例撰写汉赋的经典化过程一文,探讨汉赋的经典化问题,今再以唐宋时期为例,进一步探讨汉赋的经典化过程。 一 文学作品产生之后,之所以能成为经典,首先在于它本身具有多方面的价值。由于经典作品本身的价值存在,使它能够成为一种优秀传统,得到后人的认可,并把它作为学习的对象

3、,或明或暗、或多或少、或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接受。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辞赋发展史上重要的时期,作家创作的辞赋作品大大超过了前代,据文苑英华仅唐代保存下来的就有 1000 多篇。清人王芑孙读赋卮言中说:“诗莫盛于唐,赋亦莫盛于唐,踵武姬汉,蔚然翔跃,百体争开,曷其盈矣。 ”唐宋时期文学家在创作实践中对汉赋的学习与接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传统题材的发展。宫苑、田猎、都邑类是汉大赋的重中之重。司马相如的子虚赋 、 上林赋 ,扬雄的羽猎赋 、 甘泉赋 ,班固两都赋和张衡的二京赋 ,王延寿鲁灵光殿赋等,极力铺排,大肆夸张。这类赋作在唐宋时期继续产生,尽管数量和篇幅不如汉大赋,但在整体构思和写法上仍

4、然学习汉大赋。 唐摭言记载萧颖士评李华含元殿赋在“景福之上, 灵光之下”(何晏景福殿赋 、王延寿鲁灵光殿赋)。对李白的明堂赋 、 大猎赋 ,祝尧在古赋辨体中评说:“太白明堂赋从司马、扬、班诸赋来。 ”“大猎与子虚 、 上林 、 羽猎等赋首尾布叙,用事遣词,多相出入。 ”对李白的剑阁赋 ,祝尧评云:“其前有上则 、 旁则等语,是擎敛上林 、 两都铺叙体格,而裁人小赋。 ”杜甫自许“赋料扬雄敌” 、“赋或似相如” ,他的三大礼赋(朝献太清官赋 、 朝享太庙赋 、有事南郊赋)、 封西岳赋亦极力模拟汉赋的铺陈手法。李庾西都赋 、 东都赋仿效班固两都 、张衡二京亦非常明显。宋代文学家写宫殿、京都的赋也增

5、加了不少。杨侃皇畿赋写汴京近郊景色,作品借主客问答点明自己虽慕二京 、 两都 ,但却有创新:“彼言其内,予言其外” 。把描写的重点放在郊外,与汉大赋重点写城内不同。北宋写京都的作品还有周邦彦汴都赋 、李长民广汴都赋等,从文学传统上来说,都是对汉大赋的学习与继承。丁谓大蒐赋写田猎,其序言中说:“奇言逸辞,皆取之于心,相如、子云之语,无一近似。 ”话虽如此,但毕竟司马相如、扬雄写田猎在前,学习他们的长处是肯定的。汉赋中贾谊的鵩鸟赋借鹏鸟表现作家身处逆境时的思想。张衡的鸿赋(已佚),从其序文可以看出,也是以鸿自喻的作品。赵壹穷鸟赋更是如此。此后,祢衡的鹦鹉赋 ,陈琳的骥赋 ,曹植的鹦鹉赋 、 蝉赋

6、、 离缴雁赋等,以物喻人,抒发对个体生命的强烈感受。与大赋的铺排事物不同,小赋往往融主观感受于外物描写,写出作者个人的内心情感,创造物我交融的艺术境界,达到人与物的和谐统一。这种传统,也被唐宋作家继承。初唐卢照邻撰写穷鱼赋 ,其序云:“余曾有横事被拘,为群小所使,将致之深议,友人救护得免。窃感赵壹穷鸟之事,遂作穷鱼赋 。 ”作者借穷鱼表现其当时处境,明确指出自己创作学习汉代赵壹的穷鸟赋 。高适的鹘赋写鹘“心悠忽于万里,思超遥于九霄” ,但“比玄豹之潜行,同幽人之在野”,以此展现自己桀骜自负、怀才不遇的心态。李白的大鹏赋以邀游九天的大鹏表现自己追求自由的叛逆精神。杜甫的雕赋描绘威猛刚毅、疾恶如仇

7、的雕鸟“奋威逐北” 、擒孽狐、攫狡兔而终不见用,表达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以及对统治者不能选拔真才的愤慨。 汉赋中有自我解嘲一类的作品,这是在专制政治压力下文人以委婉的手法讽刺现实、表现个人的情感的一种方式。东方朔的答客难 、扬雄的解嘲等开其风气,崔篆慰志赋 、崔驷达旨 、冯衍显志赋 、张衡应间赋 、班固幽通赋 、蔡邕释讥等作品相继出现。唐代以来,许多文人在政治仕途不得意时,也往往创作这样的作品,如韩愈进学解学东方朔答客难 ,清人蔡铸蔡氏古文评注补正全集指出:“体格是从客难 、 解嘲 、 答宾戏得来。而此文扬人抑己,尤胜前作。至篇中用韵,亦步子云之后,更为可诵云。 ”送穷文学扬雄逐贫赋 ,黄庭坚山

8、谷题跋卷 4 评道:“送穷文盖出于扬子云逐贫赋 ,制度始终极相似。而逐贫赋文类俳,至退之亦谐戏,而语稍庄,文采过逐贫矣。 ”还有李翱幽怀赋 、 释怀赋等,都继承了汉代的这一抒情传统。 汉赋中有述行赋一类的作品,也是后代学习的榜样。这类赋的源头是屈原的涉江 ,汉人有进一步的发展,如刘歆遂初赋 、班彪北征赋 、班昭东征赋 、蔡邕述行赋等。这类作品,形式上以征途为线索,内容上往往就沿途所经地的史事抒发感慨,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唐代高适东征赋是天宝三年(744)高适由梁入楚时所作,将身世感叹与怀古感时融为一体,其写法学习班彪北征赋 。宋代晁补之求志赋带有自传性质,叙述自己前半生经历,并由此兴怀古之思,

9、也是取法于班彪北征赋 。邢居实南征赋是随父由京师出知随州时所作,亦仿班彪北征赋 。 2 艺术形式的发展。唐宋时期对于汉赋的学习与接受,还体现在对汉赋的超越和发展。从赋的形式来说,唐代的赋,一方面仍然有大量古赋的产生,这是传统;另一方面为适应科举考试而出现了律赋。它在继承经典传统的基础上有了新的改造,形式上更加严格。霍松林先生论唐人小赋一文中对于唐代的骈赋、四言诗体赋、骚体赋、文赋、律赋、俗赋等多样化的体裁进行了全面分析,可见唐人在赋的形式方面多有继承与创新。宋代文人在继承传统经典的基础上,也有新的突破,形成一种自然平易的文赋,散文句式与骈文句式相结合,这是对散体大赋的发展,并且增添了许多议论色

10、彩,如欧阳修的秋声赋 、苏轼的赤壁赋等。但不管怎样变化,总是脱离不了赋的基本特征,自觉不自觉地以前代经典为榜样。 3 表现手法的学习。汉赋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被唐宋文人继承和发展。如唐代富家谟丽色赋写美人,学习司马相如美人赋的笔法,既把美人写得光彩照人,又以此寄寓年华易逝的悲感,使传统的美人题材有了新的内容。张九龄白羽扇赋 ,学习班婕妤团扇赋的传统,但又表达虽被抛弃尚且感恩的思想,也有了新意。薛胜拔河赋 、胡嘉隐绳伎赋写杂技,由于是单写一技,所以比张衡二京赋写百戏更为细致。柳宗元瓶赋针对扬雄酒赋而作, 晋问脱胎于七发而能自出机杼。杨敬之华山赋 ,可追子虚 、 上林 。卢肇海潮赋写海潮,学习枚乘

11、七发 。皮日休的骚赋九讽学习王褒九怀 、王逸九思 。欧阳修山中之乐在构思上学习淮南小山招隐士 。唐宋时期许多作家怀念屈原,柳宗元吊屈原赋 、刘蜕吊屈原辞 、苏轼屈原庙赋 、苏辙屈原庙赋等,基本学习贾谊吊屈原赋 ,但在具体内容上又各不相同,如苏轼的作品以“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作为一篇主题,与传统思想有了区别。汉赋中最常用的手法是主客问答,唐宋的辞赋创作大都继承了这一手法,如李华言毉是一篇赋体寓言,仿汉赋问答体形式,以客与晋侯的问答结构全篇。柳宗元起废答也是寓言性的作品,作者假借与“黧老、壮齿”的对话,讽刺邪恶的社会现实。米芾参赋以参星为题,采用问答形式,从参星“主民”这一天象出发,将主旨归

12、之于现实政治。孙樵大明宫赋借梦中与宫神的问答,抨击当朝的黑暗腐败。程俱采石赋假借乡三老与采石吏问答以抒意。刘过独醒赋以酒为喻,寓庄于谐,用问答体的形式、诙谐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现实和人生的看法。这些作品所用的手法是对汉赋手法的继承和发展。 4 其他方面的学习。除了赋体文学以外,唐诗宋词中的作品,也从不同的方面借鉴学习汉赋的方法。李白蜀道难 、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杜甫北征 、 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韩愈山石等,虽然是诗歌,但都有铺陈的特点。 蜀道难可与剑阁赋对看。读北征又使人想起北征赋 , “自京赴奉先”的题目,无疑带有“纪行赋”的特点。柳永的词。以铺叙见长, 望海潮东南形胜等作品颇见铺陈之长。可

13、见赋的铺陈手法在诗词创作方面颇有影响。 文学家在创作实践中对汉赋的认可与接受,促进了汉赋的经典化过程,使那些经典作品和重要作家深入人心。当然,文学家对汉赋的革新与超越,以新的思想和样式出现,也是经典化的积极方面。如杜牧的阿房宫赋 、孙樵的大明宫赋 ,虽说沿用汉赋的宫殿题材,但在思想、艺术表现手法方面已超越了汉赋的局限,因而更具有感染力,也成为经典性的作品。李清照的打马赋也颇有特点。打马是一种游戏,但李清照写得非常神妙。 “此赋以战阵喻对弈,这是马融围棋赋以来人们常用的成法。但易安写的是打马,故更觉二者妙合无垠,特别是她不局限于一般地写战阵的机谋,而是由此联想到谢安任用谢玄大败符坚的故事,再进而

14、写到当时的形势,希望也有骅骝、(马录)駬一样的豪杰出来,恢复故国,这就把一个看来极不足道的题材变成表现崇高的爱国思想的作品了。 ”可见,传统的题材和写法被突破后,也会产生新的经典作品。 二 文学家、评论家在理论上的批评总结,也是汉赋经典化的重要途径。唐宋时期,文化背景、文学思潮发生重要变化。初唐时期,文坛上批判六朝以来的华靡文风,进而上推到汉赋华丽的风格。中唐时期,由于崇尚儒学而掀起的古文运动,从文学创作的层面上直接反对骈文。这场古文运动一直延续到宋代。受这些因素的影响,许多人对汉赋采取否定的态度。在汉赋的经典化过程中,理论上出现了一种“去经典化”的倾向,这与创作实践上对汉赋经典的学习形成了明

15、显的矛盾。 大唐新语卷 9 载唐太宗对房玄龄说:“比见前后汉史,载扬雄甘泉 、 羽猎 ,司马相如子虚 、 上林 ,班固两都赋 ,此既文体浮华,无益劝戒,何暇书之史策?今有上书论事,词理可裨于政理者,朕或从或不从,皆须备载。 ”这种观点直接影响到史学家刘知几的史通 。刘知几认为:“若马卿之子虚 、 上林 ,扬雄之甘泉 、 羽猎 ,班固两都 ,马融广成 ,喻过其体,词没其义,繁华而失实,流宕而忘返,无裨劝奖,有长奸诈,而前后史 、 汉皆书诸列传,不其谬乎!”刘知几认为汉赋“喻过其体,词没其义,繁华而失实,流宕而忘返” ,并从劝善惩恶的实用功能出发,对史记 、 汉书收录辞赋予以否定。王勃上吏部裴侍郎

16、启所表现的的观点更为偏激:“自微言既绝,斯文不振,屈、宋导浇源于前,枚、马张淫风于后。谈人主者,以宫室苑囿为雄;叙名流者,以沉酗骄奢为达。故魏文用之而中国衰,宋武贵之而江东乱。”此论竟然把王朝的衰亡归罪于辞赋。杨炯从风骚传统上否定汉赋,其王勃集序云:“贾、马蔚兴,已亏于雅颂;曹、王杰起,更失于风骚。 ”柳冕甚至认为辞赋是亡国之音,其谢杜相公论房杜二相书云:“至于屈、宋,哀而以思,流而不反,皆亡国之音也。至于西汉,扬、马以降,置其盛明之代,而习亡国之音。所失岂不大哉!子云知之,不能行之,于是风雅之文,变为形似;比兴之体,变为飞动;礼义之情,变为物色。诗之六义尽矣。何则?屈、宋唱之,两汉扇之,魏晋

17、江左,流波不反矣。 ”这是传统的风雅政教思想的体现。 在“去经典化”的倾向中,人们对于汉赋的重要作家也有许多的指责,尤其是对司马相如和扬雄。由于俩人在生活经历、政治仕途上有些所谓的“污点” ,他们的人格乃至辞赋作品都受到批评。如东坡全集卷 92 载苏轼说:“相如遂窃妻以逃,大可笑。其谕蜀父老云以讽天子,以今观之,不独不能讽,几殆于劝矣。谄谀之意,死而不已,犹作封禅书 。相如真可谓小人也哉!”晁说之景迂生集卷 3“司马相如、王褒、扬雄之言,迂于事而近谀。 ”_7J 黄震黄氏日抄卷 46 云:“封禅书祸汉天下于身后,且祸后世,罪不胜诛。 ”黄氏日抄卷47 云:“相如素行不谨,立朝专是逢君之恶。或者

18、犹以其文墨取之,不知大人等赋, 封禅等书,正其逢君之具也。吁!尚足置齿颊间哉?”对于扬雄,苏轼答谢民师书批评日“好为艰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 ,并认为扬雄的仿作内容肤浅简陋, “雄之陋如此比者甚众,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 。朱熹楚辞后语反离骚解题中批评:“雄固为屈原之罪人,而此文乃离骚之谗贼矣,它尚何说哉!”在楚辞辨证晁录中又指出:“雄乃专为偷生苟免之计,既与原异趣矣;其文又以摹拟掇拾之故,斧凿呈露,脉理断续,其视宋、马犹不逮也。 ”这样的批评,使人们对汉赋作家产生轻视和抵触心理。 当然,全面来看,唐宋时期对汉赋的评论主流还是肯定汉赋的功绩,这对于经典化的过程起了积极的作用。唐宋时期对汉赋的

19、理论总结相对于魏晋南北朝来说有些倒退,没有系统的理论阐发。就零散的评论来看,主要涉及如下方面: 1 汉赋的发展。关于汉赋的发展历史,前代已有较多的评论,尤其是文心雕龙 ,对汉赋的产生与发展进行了较全面的总结。唐人对此问题的认识,继承了汉魏以来的传统。如周书王褒庾信传论:“其后逐臣屈平,作离骚以叙志宋玉,南国词人,追逸辔而亚其迹贾生,洛阳才子,继清景而奋其晖。并陶铸性灵,组织风雅,词赋之作,实为其冠。自是著述滋繁,体制非一。孝武之后,雅尚斯文,扬葩振藻者如林,而二马、王、杨为之杰;东京之朝,兹道愈扇,咀徵含商者成市,而班、傅、张、蔡为之雄。 ”基本上勾勒了从先秦以来辞赋的发展情况。把屈原、宋玉看

20、成汉赋的渊源。白居易赋赋云:“赋者,古诗之流也。始草创于荀、宋,渐恢张于贾、马。 ”这又采用班固汉书艺文志和萧统文选序的观点。范仲淹赋林衡鉴序:“人之心也发而为声,声之出也形而为言;声成文而音宣,言成文而诗作。圣人稽四始之正,笔而为经;考五声之和,鼓以为乐。是故言依声而成象,诗依乐以宣心;感于人神。穆乎风俗,昭昭六义,赋实在焉。 ”这是继承毛诗序的思想传统,总论赋的产生及其作用。 2 汉赋的价值。对汉赋持反对意见者不少。他们用不同的标准衡量汉赋,如儒家诗论中传统的讽喻标准,真实性标准等等,这些标准前代都用过。在批评的同时,也有肯定。如欧阳修代人上王枢密求先集序书说:“汉之盛时,有贾谊、董仲舒、司马相如、扬雄能文,其文辞以传。 ”杨时送吴子正序说:“若贾谊、董仲舒、司马迁、相如之徒,继武而出,雄文大笔,驰骋古今,沛然如决江、汉,浩无津崖。 ” 3 汉赋作家、作品。对人格、作品予以批评否定的很多,尤其是司马相如和扬雄。但也有推崇的,如朱子语类卷 139 云:“林艾轩云:司马相如,赋之圣者。扬子云、班孟坚只填得他腔子,如何得似他自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