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方节日在中国盛行的原因摘要: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更是文化积淀深厚。但是,近年来西方节日在中国越来越流行,而一些传统的中国节日则越来越被人遗忘。本文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经济生活的改善、媒体和商业的炒作、传统教育的缺失以及西方节日本身的一些优势等方面论述了其盛行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对西方节日应持的正确态度。关键词:西方节日 盛行原因。 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使中国成为世界上节日最多的国家之一。这些传统节日沉淀了我国千百年的传统文化,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炎黄子孙的文化情感。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和美妙传说。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
2、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增多,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以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概念在现代人的观念中逐渐淡漠,连延续千年的春节,人们也仿佛日渐难寻那曾经的感觉,更不用说清明、端午、中秋等民族文化气氛浓厚的传统节日了。可来自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却日渐红火。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西方传统节日在中国如此盛行呢? 西方节日盛行的原因。 西方节日在中国的盛行并不是昙花一现,而是有着深刻的内在和外在原因。 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我国改革开放后,中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渐增多。全球经济一体化,也加速了外国文化对我国的影响。随着外企越来越多地登陆中国,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人也相应增多,遇上其本国节日庆贺一番,这也
3、是人之常情;而如今国人出国的机会也多了,海归们在国外接受西式教育,对西方文化耳濡目染,归国后仍然保留西方的节日习俗也无可厚非。英语作为一种国际性通用语言,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英语教育在中国已经成为大众化的教育, “英语热”使得英语国家的文化教育在中国相当普及,一般的青年人,不管是学生还是上班族,都对西方的主要节日有所了解,可见, “洋节热”的出现是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的。 经济生活的改善。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也是必然结果。人们希望能在过节时放松平常绷得太紧的神经、宣泄心中压抑太久的情绪,和朋友聚一聚、玩一玩、
4、乐一乐。而西方节日在进入中国后,淡化了其浓厚的宗教色彩,转而以娱乐为主的特点,这恰好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大家的这种需求。 媒体和商业的炒作。媒体对西方节日过度关注。每逢西方重大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许多报纸杂志往往大量登载有关西方节日的报道,从其背景知识到其特殊的庆祝方式,从国外的欢庆场面到国内的热闹追捧,无疑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宣传作用。更有甚者,某报在愚人节当天发布了一则雷人消息,引起公众的议论与猜测,而在傍晚时又宣布其为愚人节玩笑,这更是以牺牲报刊的严肃性来强化公众对愚人节的关注。西方节日不断升温的背后是巨大的商业利润。年轻人追求时尚,热衷国外的节日,玩得开心就行,而商家正是发现
5、并利用了这个相当庞大的消费群体,极力宣传包装。虽然中国人并没有完整地拷贝西方的节日,但国内的商家已经学会了利用西方节日营造商机。圣诞节、情人节等节日越来越受到商家的重视,因为在此期间,不仅消费者能从消费的过程中体验节日的美好感觉,多了一个相互问候的平台,商家也可在提供礼品的过程中获得丰厚的利润。西方节日也就这样被炒作了起来,成为商家盈利的重要时段。 传统教育的缺失。在现代社会,学校应当是普及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 “洋节热” ,映照出当代学校教育的一大明显缺失,即缺少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教材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最主要的载体。在目前的课程设置中,最成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就是历史课了,从小学直至高中,
6、进了大学还有必修的公共课中的中国革命史或中国近现代史。而现行教材对中小学生没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因而不能有效地担负起普及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任。教师的传统文化底蕴以及对待西方节日的态度也深刻地影响着年轻一代。如今从幼儿园起,老师就带着孩子们庆祝圣诞节、制作感恩卡、准备母亲节礼物,其初衷及结果都是好的,让孩子们学会感恩,懂得孝敬父母,但是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很多孩子分不清哪些节日是中国传统节日,而哪些又是西方节日。 政府导向对于传统节日的传承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清明祭扫、中秋团聚对于中国人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节日。而在 2008 年以前这两个节日并不是法定假日,人们只能将其自行调至周
7、末。不是假日的传统节日对于年轻人来说自然没有多少吸引力了,因而年轻一代对其相当冷漠就毫不奇怪了。2008 年后,政府经调查后对节假日做出新的调整和规定,清明节、中秋节都已成为官方节假日,这对于传统节日文化在年轻人中的普及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西方节日的优势。 我国传统节日,运作形式单一,主要以走亲戚、聚餐为主,春节吃饺子,十五吃元宵,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而走亲戚花费又很大,对于很多青年人来说过节反倒是一种负担,缺少浪漫色彩。而西方节日在进入中国后,其本身具有的宗教色彩淡化,成为朋友相聚的美好日子,大多带有狂欢色彩,比较轻松浪漫,又注重情调,适合年轻人求新求变的心理,容易为年轻人所喜爱并接受。
8、 对待西方节日的正确态度。 面对西方节日在中国的日渐盛行,我们既不能漠然视之,也不能将其视为洪水猛兽,而应理智且有原则地对待。顺其自然,接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文化一经产生,其交流是必然的,没有交流,就没有发展。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民族性和时代性。继承传统文化,就是保持文化的民族性;吸收外国文化,以开放的姿态进行文化交流,就是保持文化的时代性。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外交事业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西文化的交流势不可挡,文化多元化的时代随之而来,各种文化在交流中融合并发展,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节日文化自然而然地融合在一起。受西方文化理念影响的人们在欢天喜地地过着各式洋节的同时,也热闹非凡
9、地过着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这其中并不存在矛盾,相反,中西方节日文化的自然融合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洋为中用,借鉴西方文化的精髓。在西方节日中,有带有明显宗教色彩的,如圣诞节、万圣节等,对于此类节日,我们应在尊重其原有内涵的基础上,充分开发其轻松快乐、缓释压力的因素;而情人节、愚人节等则带有一定的西方生活情趣,让我们的生活因为这些节日而更加精彩;对于那些既带有西方浓郁的浪漫情调又符合我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节日,如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等,我们要大力提倡,努力推广,使孝敬老人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内涵上会蔚然成风。我们要借鉴并利用西方文化中的精华,从而更好地发扬传承灿烂的中华民族的传统
10、节日文化。 牢记传统,弘扬中华节日文化。中华民族有着灿烂悠久的历史、丰富多彩的文化和文明智慧的人民,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节日,都积淀着厚重的民族文化的精华。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节日文化,反映的不仅仅是某时某地的民俗风情,它更彰显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勤劳善良、团结和睦的传统美德和古朴纯正的民俗文化。因此,我们在热热闹闹过“洋节”的同时,也不要忘了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的、优秀的节日文化传统,不要让“端午节被韩国申报了世界文化遗产”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不要让我们尚未真正成熟的年轻一代被完全西化!当然,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承,不仅要靠学校,还要靠家庭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对于西方节日文化,我们只是将其外在表现形式和娱乐本质拿过来为我们自己服务,同时融入中国的特色和内涵,为中国人带来愉悦与享受。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我们应当对西方节日的进入采取不过度关注,但也不听之任之的态度,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同时大力弘扬中华传统节日,让中西方节日文化在交流融合中共同发扬光大,成为全世界共同的文化宝藏。 参考文献: 1.陈卫平:“国学热”与当代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 , 学术界 ,2007(6) 。 2.金升霞:略谈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冲击 ,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