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庸哲理与中医学【关键词】 儒学儒学奠基于春秋战国时期,长期居于中国传统文化正宗地位;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于先秦两汉时期,以内经为其代表作。儒学与中医学共同深深扎根于中华文化这一丰厚土壤。 中医学理论是一种带有浓厚哲学色彩的科学, 内经表现的中国哲学的特征极为鲜明:阴阳互补、五行反馈、动态平衡、中庸和谐1 , 内经深受儒学“中庸”哲理的影响,中医学在基础理论和临床治疗方面,都蕴含了“和”的思想。中庸一词始见于论语雍也 , 中庸一书是论述中庸哲理的儒学主要典籍。 中庸是儒家思想体系的哲学核心。 “中庸”是儒家最高的准则,它要求人们立定“中道”做到不偏不倚,既不过分,也不要不及2 ,中庸之道,重
2、视和谐。儒家的中庸与中医的理法方药在哲理上都体现了“和”的思想,这是因为在现实生活特别是古代农业社会中,除军事斗争的特殊情况,并非任何矛盾都必须激化或转化。特别是从一些生命有机体来看,以维持机体系统的和谐稳定为目的,强调对立项的依从渗透,中和互补,避免激剧的动荡、否定、转化、毁灭3 。这种“和”的思想,在中医学具体表现为中和、平衡、适度的意思,崇尚和谐。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也蕴含着“和”的思想,如中医的整体观念,认为个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亦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人体的结构互相联系,不可分割,是结构上的和谐;人体的各种功能互相协调,彼此为用,这是功能上的和谐;在患病时,体内的各个部分亦相互影响,有
3、不和谐的表现。中医也认为人与环境之间互相影响,人与自然环境应保持和谐的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密切,亦须保持和谐的关系,中医学的整体观应是整体衡动观3 ,和的思想贯穿其中。中医学的阴阳学说贯穿于中医学的各个领域,它是中医学的理论工具和方法论,也蕴含了“和”的思想,如阴阳交感的理论,是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之一,蕴含着“和”的思想。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是阴阳在运动过程中的一种最佳状态。这种最佳状态的实现来自于阴阳二气在运动过程中的平衡协调,即中国古代哲学家所谓的“和” 4 。阴阳二气和谐而发生交感,就产生了自然界、万物及人类。阴阳学说用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
4、化及指导养生、临床诊断与治疗时,实质上把“和”放在核心。中医的五行学说,也蕴含着“和”的思想。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和制化,维持事物生化不息的动态平衡,这是五行之间关系和谐、亦即正常的状态。五行的相乘、相侮、母子相及是五行之间关系不和谐状态,亦即病理状态。其原因不外“太过”与“不及” 。五行学说运用于临床指导,亦是致力于人体和谐,如确定治则时针对“太过”或“不及”原因采取抑强扶弱,治疗木旺乘土宜疏肝平肝为主即是一例,总宜使人体复归于和谐状态。阴阳的和谐,是人体生理功能正常的根本。人体组织结构属性既中和又平衡。阴阳失调(即失和) ,则是一切疾病发生的重要原理之一。阴阳的过与不及都致人体失去和谐,发生
5、疾病。治疗就是要首先把握阴阳失调的状况,调整阴阳的偏盛偏衰,以恢复阴阳的和谐平衡。和谐,必须适度,方能做到。内经的养生学说,是在“天人相应”的整体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更蕴含着和的思想,以顺应自然致和谐,以调摄精神情志致和谐,重保养正气保持和谐,和谐的思想存在于养生方法之中。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实持是调和,即“以平为期” 。李东垣提出“善治者,惟在调和脾胃” ,强调“和”的重要性。清代程仲龄更把治法归纳为八法,专门叙述和法,通过和解或调的作用以祛除病邪,主要包括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等具体治法,这是后世医家对内经“和”的思想的具体应用之一。总之,有关“和”的思想贯穿于全部内经之中,这是儒学中庸哲理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与发展,中医学是“和”的医学。【参考文献】1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73-196.2 刘俊田,林松,禹克坤.四书全译,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29.3 杨力.周易与中医学,第 3 版.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746.4 吴敦序.中医基础理论.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