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展性教学评价在农村初中数学练习中的应用初中数学练习,通常包括课堂练习、课后练习(作业)和常规的测试(如小测验、单元测试)等。无论是课堂练习、课后练习还是单元测试,均是学生个体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反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反馈渠道愈畅通,处理愈及时,教学评价就愈能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教学成效就愈大。 下面以本人任教的农村初中两个班学生为例,阐述如何在数学练习中切入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应用。 一、农村初中学生对待练习中存在问题的处理情况的调查 被调查的学生在小学时成绩处于优等的有 48.6%,处于良好的有45.2%,但升到初三后,数学成绩能保持优等的只有 10.61%,处于良好的有 18.5%。
2、 1.课堂练习 调查表明,有 55.8%的学生表示堂上练习有助于理解和巩固知识;19.2%的学生表示堂上练习可有可无,关键是听好课;25%的学生则表示堂上练习的形式应多样化。 大部分的学生知道专心听课,积极思考,多做练习是学好数学的重要方法。但是,只有少部份学生认为做练习并不仅仅是指动手解题,对一课知识作小结,也是一种练习。 2.作业 学生通过作业,可以看到自己学习的效果,检查自己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还可以巩固和强化学习效果。 从调查中发现不少的同学忽视了做练习并从中总结规律的重要性,有一半以上的学生缺乏良好的作业习惯,而且对学习中碰到问题能主动钻研并去请教的也只有 30.3%,等待老师辅导
3、的有 19.8%,而对于作业中存在的错误只有 30.3%的学生能自觉地进行分析、纠正。 3.测试 经调查,47.62%的学生在测试前没有复习的习惯,49.52%的学生表示有复习,但只不过是蜻蜓点水地看看定理例题求个心理安慰,能真正肯花时间整理知识的学生还不到 3%。测试后,更多的学生是注重解答的对错或得分情况,并没有重视寻找出错的原因。 二、在初中数学练习中应用“发展性教学评价”的操作方式 第一阶段:对习题进行分层,为评价提供合适的素材。 对于书本上的练习题和教学辅导材料上的同步训练题,可根据课程标准和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 a、b、c 三类分层练习题,a 类是必做题,题目与教材中的示例接
4、近,着重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满足学生最基本的要求;b 类是简单的综合题,题目条件稍复杂,既有保证学生掌握“双基”和稍高要求的习题,也有部分综合性强或含有一定解题技巧、探求最佳解法的练习,适合中等以上水平的学生做,其余学生选做;c 类是以灵活运用为主的综合题,涉及知识面较宽,解题的方法具有一定技巧,着重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适合中等以上水平的学生选做。 第二阶段:培养学生对错题的归因分类能力,评价内容具体化。对于教学辅导材料上的同步训练题,我采用的是“做” 、 “批” 、“改” 、 “析”四步训练法。 “做”是指学生第一次接触该份训练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答题;“批”
5、是指学生完成练习后自行对照后面的答案,然后用红笔批阅,这是学生第二次浏览该份训练题,同时,学习积极性强的学生可以把握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改”就是对自己做错的题目进行改正,努力寻求正确的解题方法;“析”也就是学生自己就作业问题进行归因分类,分析自己出错的原因,从错题中总结经验,并对正确的解题方法加以巩固,从而加深对该份训练题的理解。对于老师已经批改过的作业题,学生则应把重点放在“改”和“析”上,实现反省和自检。 无论是作业批改后,还是测试完成后,教师均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笔记本建立个人练习错题卡对练习中的错题进行归因分类。学生通过建立错题卡,学会了把知识进行归类,并尝试变式训练,由做一道题到会做一套题,同时寻找出自己学习上的不足,发现问题的所在,然后采取适当的措施,弥补不足,使自己的学习成绩不断进步,归因归类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和提高,并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发展性教学评价在农村初中数学练习中的应用,注重的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参与,学生通过主体参与对错题的归因归类后的矫正过程,逐渐内化为自身能力水平的提高,特别对中下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心极为有利。同时,教师亦应主动审视自身以往的教学行为,根据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思并加以调整,在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实践中不断学习、实践、反思,才有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