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理人股票期权会计确认的研究现状与评述.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994516 上传时间:2019-03-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理人股票期权会计确认的研究现状与评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经理人股票期权会计确认的研究现状与评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经理人股票期权会计确认的研究现状与评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经理人股票期权会计确认的研究现状与评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经理人股票期权会计确认的研究现状与评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经理人股票期权会计确认的研究现状与评述【摘要】经理人股票期权的会计确认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将经理人股票期权确认为什么,应于何时确认。文章就经理人股票期权会计确认的各种观点进行了分析与评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经理人;股票期权;会计确认 经理人股票期权的会计确认问题一直是一个颇有争议的研究领域。目前理论界关于其会计确认问题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费用观 就研究现状而言,由于美国是目前经理股票期权激励计划运用最广泛的国家,所以其对经理人股票期权会计处理的研讨和实务规范也最为深入。在美国,目前有关经理人股票期权会计处理的主要规范是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ccounting Principl

2、e Board, APB) 的第 25 号意见书向雇员发行股票的会计处理(Accounting for Stock Issued to Employees, APB No.25)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FASB)的第 123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以股票为基础的补偿会计处理 。二者均认为应将经理人股票期权确认为企业的一项费用补偿成本,计入利润表。G4+1 组织(2000)在其以股权为基础报酬的讨论意见稿中也持同样观点。以上这些可称之为“费用观” 。 我国 2006 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 11 号股份支付第二章第六条中规

3、定:“完成等待期内的服务或达到规定业绩条件才可行权的换取职工服务的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在等待期内的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应当以对可行权权益工具数量的最佳估计为基础,按照权益工具授予日的公允价值,将当期取得的服务计入相关成本或费用和资本公积” 。从该条中可以看出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为与国际接轨,也采用的是“费用观”的观点。 我国学者李维友、方慧等也赞成“费用观”,并认为,经理人提供的服务,从本质上应该归属于一项隐含资产,其借方仍然应在损益表中确认为费用,而借方分录虽导致了费用的发生,却不意味着现金的流出,因为它们仅仅表示企业接受了资源,所导致的费用也只是表示这些资源的消耗。在“费用观”下,股票

4、期权价值被确认为一项递延成本,同时将股票期权确认为权益,在以后相关期间递延摊销为费用。 笔者认为,“费用观”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因实施股票期权计划而承担的成本费用,将经理人提供的服务归属为一项“隐含资产”,但却仅仅将其借方在损益表中确认为费用,而没有能够将“隐含资产”这一特征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出来,即该观点看到了应将该服务归属为一项隐含资产这一点,但却没有能够反映出来。企业通过经理人股票期权计划,使得企业在股票期权的有效期内获得了一项能给企业带来利益流入的经济资源,若不将该经济资源反映为资产,就不能全面反映企业因实施经理人股票期权计划给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带来的影响。此外,“费用观

5、”认为,股票期权是有价值的,应在经理人为赚取这些股票期权利益而提供服务的期间(一般是等待期)内将以股票期权形式出现的报酬费用确认进利润表;企业应在收到服务时予以确认,但服务一般是收到时同步被消耗掉,故应立即费用化。就该点而言笔者认为有待商榷。徐珊(2001)指出:“按照会计主体假设的要求,费用的确认要在主体与所有者之间严格加以区分,而经理人股票期权是企业所有者赠与经理人(经营者)的一种权利,其性质不是对经理人的劳动补偿,而是经理人与所有者共同分享企业剩余的形式,其反映的是主体的所有者与主体内部人员之间的关系,故应被排除在会计系统处理对象的范围之外” 。笔者赞成徐珊的观点。 二、利润分配观 “利

6、润分配观”的代表人物是谢德仁、刘文。他们从现代企业理论出发,认为经理人作为人力资本应该与财务资本的提供者股东共同分享企业剩余,而股票期权正是这种观点的体现。股票期权实际上就是经理人员分享企业剩余的过程。并认为经理人参与企业剩余分享是股票期权的实质,因而提出对股票期权会计确认的“利润分配观” 。由此提出了经理是所谓的“非股东所有者”的概念以及将股票期权反映在“拟新增资本准备”账户中。 该观点的不足之处在于:他们认为股票期权是授予经理人在未来期间可以自由选择的权利,并没有强加给经理人必须提供服务的义务,经理人在接受股票期权授权之后,也可以选择提供服务放弃期权,因此他们认为企业没有通过股票期权的授予

7、“控制”或“拥有”经理人所提供的服务,认为经理人提供的服务不符合资产的定义。笔者不同意该观点。虽然经理人能够选择提供服务且放弃期权,但经理人提供的服务确实已被企业所“消耗”,确实也被企业所拥有,至于经理人到行权日放弃行权,笔者认为从经济实质来看,是由于经理人的股票期权到行权日发生了减值造成的。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经理人的股票期权之所以发生了减值,是因为经理人提供的服务的价值发生了减值,他不但没有能够给企业带来超额收益(高出机会成本的部分,可以为正,也可以为负),反而造成企业损失,而该损失最终导致了股价的下跌,使得行权日经理人放弃行权。这就好像企业投资一项股票就一定能确定该股票能够给企业带来收益

8、吗?因此,应看作是企业用股票期权作为报酬支付方式投资于经理人所能提供的服务,期望通过该项服务的获得能给企业带来超额的收益,但就像其他所有的投资一样,可能收益;也可能损失。若视为投资,就应该将经理人提供的服务作为一项资产反映出来,而该观点却没有反映出来。 三、非会计对象观 徐珊(2001)指出:“经理人股票期权不符合费用的定义,因为它体现的是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的利益分享关系,并且经理人股票期权也不符合现有的所有会计要素的定义,它已经超出了会计系统处理对象的范围。 ”因此,徐珊建议,经理人股票期权不应成为会计系统的处理对象,加上我国法律规定公司实施注册资本制,因此我国不宜要求企业通过会计报表正式确

9、认经理人股票期权,但是,经理人股票期权的信息披露制度则必须从严规范,应尽早制定相应的信息披露准则。 然而,笔者认为股票期权作为一种创新,确实有其特殊之处。但仅因为这个原因,而将其排斥在会计确认范围外,是与会计的职能相悖的。 四、特殊权益观 李维友(2001)认为:“按照所有者应享有的权利划分,经理人股票期权不属于权益;按照负债的性质划分,经理人股票期权也不属于负债。所以它既不是权益也不是负债,兼有两者的性质。在不改变现行会计模式的情况下,把经理人股票期权作为一种特殊的权益处理比较恰当。 ” 李维友认为的经理人股票期权非权益非负债,又兼具有两者性质的看法没有把问题说清楚;此外他又认为,对经理人股

10、票期权而言,尽管它的发行没有导致负债的发生,也没有减少企业的所有者权益,但仍应确认由此而引起的报酬费用,理由与 FASB (1995)一致,这又回到了“费用观” 。 五、两项交易观 刘怀珍、欧阳令南(2004)认为:“利润分配观”和“费用观”都将经理人股票期权视为一项交易,或者说视为一项经济行为进行处理,都具有片面性。作进一步探讨之后,他们认为,股票期权具有可转换债券的特征,其本身包含了两项交易,应该分别按照“费用观”和股权投入原则进行会计确认。在经理人行权以后,经理人根据持有的股票数量一起与股东分享利润,自然按照“利润分配观”进行会计确认。 两项交易观的不足之处在于:首先,该观点成立的一个重

11、要前提就是假设市场是有效的。然而众所周知,在实践中该假设是不成立的。即使理论再完美,若解决不了现实中的实务操作,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该观点之所以需要这个假设作为前提,是因为只有市场是有效的,才能根据经理人过去的业绩推断未来股票市场价格的高低,由此可以估算出行权价格和行权数量。退一步讲,即使现实中市场是有效的,按照该观点的思路,依然需要根据经理人过去的业绩推断未来股票市场的价格。然而我们知道,经理人过去的业绩是在过去的工作环境下、过去的努力程度以及经理人的经验和能力这些主客观因素决定下作出的,只能代表过去,经理人转到新的企业中,面对新环境和新挑战,未必能作出与过去业绩相同的业绩。那么该理论就不攻自

12、破,基于该观点的推断依然不准确,与实际偏差较大。其次,该观点认为经理人股票期权在经理人未行权之前,具有可转换债券的特征,此时经理人具有债权人和经营者的双重身份,在授权经理人股票期权时,企业没有支付经营者提供智力服务的现金,而且股票期权相当于企业欠经营者的一笔负债,即经理人相当于债券人。这一点是值得商榷的。最后,该观点虽看到应当将股票期权看作一项无形资产予以确认,但论述不充分,没有把道理说清楚。 六、或有事项观 或有事项观,将经理人股票期权看作是企业的一种或有事项,并按照或有事项的有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从而将股票期权确认为企业的“或有股本”和一项或有资产。 这种观点的缺陷在于其处理方法与现行财务

13、制度有冲突。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或有事项的规定:企业不应确认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此外,由于没有确认股票期权而产生的费用,导致企业财务报表中的利润项目被高估。 七、小结 关于经理人股票期权的会计确认观点笔者赞成“利润分配观”,可以说是“利润分配观”的延伸。笔者赞同将经理人股票期权交易的实质视为企业的人力资本对企业剩余利润的索取,应将该项交易的一方确认为所有者权益,并在服务期内摊销为经理人利润的取得。在这一点上与“费用观”和 2006 年我国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 11 号股份支付中关于经理人股票期权的会计确认的观点是不同的。 国内在这一点上徐珊也曾提出与此相类似的观点,即股票期权是企业股东与经理人

14、之间的股权交易。徐珊(2001)认为,按照会计主体假设的要求,费用的确认要在主体与所有者之间严格加以区分,而经理人股票期权是企业所有者赠与经理人的一种权利,其性质不是对经理人的劳动补偿,而是经理人与所有者共同分享企业剩余的形式,其反映的是主体的所有者与主体内部人员之间的关系,故应被排除在会计系统处理对象之外,而一般员工的股票期权则类似于其工资报酬,是对劳动消耗的补偿,应确认为企业的费用。 但笔者有不同于谢德仁“利润分配观”的观点。因为笔者在研究中提出应将经理人股票期权交易的对应科目即经理人所提供的服务资本化确认为“无形资产”,在股票期权的等待期内将“无形资产”再摊销转为经理人对企业利润的分享形

15、式。这个结果虽与谢文中的结果相同,即都最终表现为对企业剩余利润的索取,但本文中与谢文中对剩余利润的索取表达形式是不同的,这是由经理人股票期权的交易实质决定的。【参考文献】 1 邓小洋,张鹏.股票期权会计处理的国际动向及启示 J.财经论丛,2003(4). 2 李雪静.股票期权会计确认的“费用观”深思考 J.上海会计,2004(4). 3 尚彬,曹建安.员工股票期权的确认与计量问题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3(4). 4 方慧.经理人股票期权会计确认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2003(8). 5 王芸,李冬伟.经理人股票期权会计确认问题研究J.当代财经,2004(10). 6 袁磊,曾杰,颜延.

16、论我国股票期权会计制度的设计原则J.当代财经,2003(5). 7 张端明,叶斌.对股票期权会计若干问题的探讨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4(04). 8 徐以群.关于将股票期权纳入费用的探讨J.管理世界,2003(02).9 张先治.股票期权理论及在公司激励中的应用研究J.会计研究,2002(7). 10 谢德仁,刘文. 关于经理人股票期权会计确认问题的研究J.会计研究, 2002(09) . 11 Accounting Principle Board(APB):Accounting for Stock Issued to Employees, APB Opinions NO.25 197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