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传媒方程式卷首语从表层来看,传媒像是早已丝丝合缝的拼图板,一切都是那么顺理成章或约定俗成,一切都像“非黑即白”或者“112”那么无容置疑。事实上,新时期的传媒研究并非全是现成的答案与定义,业界前赴后继地“滚雷区” 、 “撞南墙” ,在与时俱进的改革演进中又陡然衍生出许多不期而至的变数;Wed2.0 的普及,撬动了传统业界“板块”的对撞、裂隙与重构,使得传媒研究面对越来越多的充满未知而又蕴含新知、充满变数而又孕育变故的“错码乱码” 。作为“媒体的媒体”理应站在媒体前沿,2009 年改版的新闻实践杂志试图从那些眼花缭乱的“错码乱码”中梳理出一些思路头绪,从业界难以释怀的纠结中概括出一些可行性选项,
2、拟定一些值得探讨、可以争鸣的传媒话题,以“多棱聚焦”的栏目向全国组稿,约请各地业界学界都来碰撞,南方北方皆来交锋,正方反方均可立论。我们拟想这些探讨的选题,源自新闻实践的之湍流,它是动态的、不确定的,或者是意识到而未能理解的,或者理解到了却暂未理性阐述的,或者在目前的境遇下尚无清晰的破解路径,却又未必具备单一的求解方式,也不企求大一统的定式与结论。所以,我们将此喻为传媒的“方程式” ,N 元一次也罢,一元 N 次也好,也可正解,亦能倒算。反正,求证或求解的过程,不会是一目了然的启蒙常识,也不是传统教科书上那种 ABC 的摆谱,但也不会是永无答案的死题。悬念既是答案,更是方程式求解的过程。因为深
3、入一步,就可能在传媒业的外延领域、外延范畴,探寻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真谛。传媒学科研究饱受“有术无学”的诟病,而我们设立的一系列的“方程式” ,更多的是立足于业界的实务,来自传媒职场的长期观察,目标指向新闻专业意识的转变,这也就为新闻学领域提供了最新的研究标本,为理论破题提供了充分的现实土壤。比如,本刊曾以“悬疑新闻” 、“寓言新闻”等关键词来策划主题研讨,起初在百度、谷歌上还搜寻不到这样的词儿;而当我们的组稿刊发之后,这些“臆造”的传媒新词(抑或“方程式” ) ,便成为传媒界关注乃至争议的热词。诚然,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地解析下去,唯有寄希望于锐意进取的业界与学界的有志之士。不错,出
4、题约稿体现了新闻实践杂志的办刊编辑思想,自然包括对选题探讨指向、构想、预期、框架以及若干观点,不然就无法在MSN、QQ、电邮乃至短信中与素昧平生的作者反复沟通与切磋,直至引起对方共鸣而悟,欣然应约。如若我个人动手操刀,将心中所思化作笔下之文,感觉未必沉重,然而这仅是一人之作、一家之言,尚且形不成“多棱聚焦”的集约效应,恐怕也会湮没于淡淡泛泛的众声喧哗之中。定向约稿,并不如愿,有临门一脚的“失约” ,也有不甚了了的敷衍,我们不曾降格以求,只得另请高明,另约新人,尽力搭就“四方会谈”的既定格局,不至于天缺一块。我们发现, “非著名”的中青年记者、编辑与学者,似乎更胜任这类关乎痛痒的命题组稿。尤其是
5、业界的年轻作者思维前瞻,积累厚重,立论鞭辟入里,行文谈笑风生,在本刊留下了许多耐人咀嚼的佳作。难以忘怀的是,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以锦、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陈力丹与中国青年报常务副总编张坤等长期支持本刊“多棱聚焦”栏目,不仅应约惠赐名作,而且为我们的组稿物色高手,落实选题。在此,谨向这些国内传媒界前驱表示诚挚的感谢。由于特定的刊物内容范畴,国内新闻业务期刊难以推行市场化的盈利模式,大多数处于惨淡经营的状态。然而,并不意味着传媒业完全排斥新闻研究与传媒探索的交流平台。恰恰相反,由于互联网的风生水起,更由于媒体新生代被推向前台,传媒业确实需要一个有着共同语境、同行相亲、百家争鸣的刊物,确
6、实需要有一个为传媒业解疑、解惑、解闷的精神家园或者叫“媒体沙龙” 。这就是新闻业务期刊的存在依据与创新空间。关键在于,要按照时代要求和读者需求调整杂志定位,把品牌培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因此,我们确定新闻实践杂志应当与中央级同类刊物实行错位办刊,不求宏观阐述,只求微观剖析;不求名人名家,只求新人新锐;不求步人后尘,只求先见之明。为了区别于其他同类刊物,培育自身鲜明特色,我们把杂志定位调整到以下几个关节点上:一是立足年轻的读者。目前的媒体采编队伍中接近或超过半数是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他们是媒体创新的主体,对新思想、新观念、新经验充满渴求与期待,而且接受能力非同一般,那么我们的杂志就不应该是老气
7、横秋的学究面貌,不应该是老生常谈的背时唠叨,必须呈现年轻读者喜爱的选题、话题,言之有物,关乎痛痒,议论风声,生动活泼,以至语言方式也要适合 80 后的口味。二是办成媒体的媒体。 新闻实践杂志可以办成纯粹意义上的学术刊物,也可以办成纯工作性的机关简报。但是我们既然定位于媒体从业的年轻读者,那么就不用拘泥于传统新闻业务期刊的模式,而要使杂志成为媒体人的精神家园,也就是说“媒体的媒体” 。只要有利于服务媒体改革与创新的,只要有利于激发媒体活力和生机的,我们都不拘一格地展现在杂志上,体现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三是力求好看又好用。像新闻研究的杂志很容易产生两种倾向,一种是“假大空” ,还有一种是低水平重复
8、,变成仅有少数发表稿子的作者才看一看的“鸡肋” 。 新闻实践杂志要名副其实,注重新闻的实践,包括实证研究、实务研究,以实带虚,在实践中提炼理论创新成果。尽管一本杂志无法做到每篇文章都好看,但是我们力求做到不同岗位的媒体从业人员,至少每期都有两到三篇文章值得一看,而且对媒体实际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与可操作性。新闻实践杂志注重“远观近读,善知媒体” ,对一线传媒从业人员的孤寂、渴望与求索感同身受,于是有了一些以微观剖析为特征的栏目:“记者履痕” ,展示记者亲历新闻事件的内心独白;“互联星空”栏目,追踪全球新媒体发展的走势与挑战;“广角瞭望”栏目,纵览各国(地区)传媒业的前车之鉴;“运营方略”栏目
9、,交流传媒市场化运作与管理的经营之道而每期一个主题“多棱聚焦” ,既是有待求证求解的“方程式” ,而对业界读者来说又是不见面的业务研讨会,较之豪华殿堂里的所谓“论坛” ,少了一分客套与虚荣,多了一分专注与率真,把传媒实务的内容做得更加务实。如今, 新闻实践杂志把近两年“多棱聚焦”栏目的稿件先行汇编成册,没想到一期期“命题作业”摞起来也有一大叠,和盘托出之时感觉沉甸甸的。好在这对传媒族群来说,不是艰涩的“哥德巴赫猜想” 。不管是否难解,抑或莫测,我们只想,有一大叠传媒“方程式”摆在面前,就可以进一步思索:如何与媒体前沿的身体力行者一起舒展思想,与采编一线的风华正茂者一起编织理想,与艰难探求中跋涉前行者一起分享梦想。我们还想,存在决定意识,新闻实践永远走在新闻理论的前头。当未来这一叠“方程式”索然寡味的时候,中国的传媒实践及其研究兴许就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