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跨文化传播的传媒区域化分析【论文摘要】由传媒全球化所促成的东西方跨文化传播一直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在东西方跨文化传播的进程中,日益凸显的东西方文化差异成为传播的主要障碍,而文化亲合性则促进了跨文化传播的区域性跨文化传播。本文试图引入传媒区域化这一概念,并从历史背景、现状分析、意义和问题 3 个角度出发,深入剖析区域性跨文化传播的形成、发展以及面临的亚文化争端问题。 【论文关键词】传媒全球化;传媒区域化;文化亲合性;亚文化争端 一、传媒区域化的历史背景 1、传媒全球化与西方媒体 从 20 世纪中后期开始,传媒领域呈现出明显的全球化趋势。传媒全球化不仅表现在传媒技术高速发展下所形成的全球通讯网
2、络,也表现在经济自由贸易理念下所促成的跨国视听服务。传统的影视产品的生产、销售和消费模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单一的小规模流通转变成跨国式的生产合作。然而,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资本和人力资源在市场竞争中经过重新整合,逐渐聚集在少数跨国媒体集团手里。国际媒体市场包括电视、电影、广播、杂志、报刊和音乐几乎都控制在如时代华纳、新闻集团这样的传媒巨鳄手中。联合国 1989 年的报告指出:在全球 78 家最大的媒体集团中,39 家来自美国,25 家来自西欧,8 家自日本,5 家来自加拿大,1 家来自澳大利亚,但没有一家来自第三世界国家。学者NordenstrengVairs 的研究也证明,在过去长达几十年的国
3、际视听产品贸易当中,西方发达国家电视节目的输出远远超过发展中国家的输出,形成一种单向的文化流动趋势。 2、传媒全球化与文化霸权 与传媒全球化伴随而来的是越来越密切的各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与融合。但是,出于对传媒技术和市场资源的不同掌握程度,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并不是一个和平的过程,而是充满着摩擦与冲突。在很大程度上,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借助其传媒产品在全球市场的垄断性流通,通过长期不对等的贸易关系强势传播到世界各地,从而导致一些民族本土文化不同程度上的被同质化,被西化,更狭隘的意义上讲是被美国化。这种依附于强大经济实力的西方文化扩张后来被赫伯特席勒等学者作为文化霸权理论的主要依据。文化霸权
4、理论认为,西方的影视文化产品中嵌入了大量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随着它们在全球市场的推行,西方文化也推行到全球,成为一种“文化霸权” 。 面对影视贸易逆差和文化霸权,许多发展中国家普遍对强势的西方文化产生了防备,开始采取文化保护主义政策以达到抵制西方文化入侵和保护本土民族文化的目的。1993 年,由法国首先提出的“文化例外”原则受到很多国家的支持。 “文化例外” ,原则试图通过对文化产品设立贸易壁垒,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修建起“文化篱笆”来抵制文化霸权。 近年来,随着亚洲特别是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亚洲国家尝试通过采取区域合作的方式来共同抵制文化霸权。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区域性跨文化传播的发展规模。本
5、文将以东亚范围的区域合作为例,主要包括中国、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对传媒区域化这一概念详加探讨。 二、传媒区域化的现状分析 1、传媒区域化的定义初探 传媒区域化在文中是指在一定地理区域范围内,那些认为共享类似文化和经济背景的国家或地区之间为了促进该区域内的文化或经济交流而进行的影视产品的相关贸易活动。例如区域范围内的节目发行、区域性的联合制作以及为迎合区域内观众口味的节目制作等。早在上个世纪90 年代, “传媒区域化”已呈现出日益频繁之势,亚洲四小龙凭借自身的经济优势,对区域市场积极开拓,带动了区域性的跨文化传播。 2、区域性跨文化传播的发展状况 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是促成东亚
6、传媒区域性合作的客观因素。随着 4 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当地的传媒产业也得到飞速发展,彼此之间的影视合作交流也日益频繁。香港是东亚地区跨文化传播早期十分成功的案例。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 TVB(简称香港无线)是香港本地也是东亚地区较为有影响力的电视节目制作商和运营商。它拥有多达 75000 个小时的华文节目的储存量,通过海外销售和租赁电视节目的收入高达 8000 多万港元。1993 年,香港无线扩大区域市场,和台湾合作成立 TVBS 为台湾和亚洲华语观众提供电视服务。1994 年,新加坡成立SITV(SingaporeInternationalTV),每天播出 1 时新加坡本土制作的电视节目,覆
7、盖面积从中国北部直达澳大利亚南部。同期,韩国基于相似的东亚文化背景也加入区域电视服务领域,到 1998 年韩国出口的影视节目中三分之一输出到中国文化市场。随着近年中国传媒产品的快速发展,中国影视节目进出口比例也逐渐增加,从 1982 年中央电视台引进外来节目的比例占总节目时间的 8快速增长到 90 年代末的 30。从 20世纪 90 年代开始,整个东亚地区开始大幅增加来自本区域制作的影视节目,而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的节目数量则逐渐减少。 数据显示 1999 年美国出口东亚的影视节目下降 17 个百分点,而韩国收视率排名前 20 位的电视节目中 90都是本地制作,香港则是百分之百。 3、传媒区域化
8、的文化成因 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媒体技术的发展无疑是促成传媒区域化的客观因素,海外市场开拓和卫星电视技术等条件都无限可能地推动着区域传媒市场的形成;相比经济和技术动力,文化亲合性这一因素所起到的推动作用并不亚于前两者。文化亲合性即指文化价值体系和语言体系的相似性不仅在节目交换过程中形成了区域内观众对影视产品的喜好偏爱,而且也为这些产品在区域市场的消费提供了极大的潜在可能性。本文以与中国密切相关的东亚区域为例,深入探讨区域传媒市场形成的文化成因。 近年韩国制作的电视剧,如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 、 人鱼小姐和加油,金顺 ,在中国市场得到令人瞩目的高收视率回报,在观众的要求下一播再播,掀起一阵“韩流” 。
9、这明显是文化亲合性的推动作用。 中国观众在观看韩国电视剧时很容易寻找到彼此文化的相似之处。韩国电视剧以反映日常生活见长,着重对家庭生活的细节描写,这集中体现了韩国重视核心家庭尊长爱幼,子女行孝,以及强调团结和谐家庭氛围的儒家价值观。而这正好与中国儒家文化所提倡的传统道德和文化价值相契合,使中国观众产生了共鸣。 不仅如此,东亚文化的亲合性除了得到观众的情感认同之外,也同样得到东亚政府的鼓励与支持,为传媒区域化的形成提供了政策保障。新加坡就是大力支持传媒区域化的东亚国家之一。除此之外,韩国、日本、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在各自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举办国际电视展览会来积极促成区域市场的繁荣。
10、例如在 2006 年中国国际广播影视博览会上,中国生产的电视剧越王勾践以高价被日本购得版权,广博会海外成交量达 100 万美元。 三、传媒区域化的意义及问题 1、积极意义:抵制西方文化霸权 从抵制西方文化霸权的角度来分析,传媒区域化对其成员来说有很多积极意义: 其一,通过增加区域内影视节目的流通从而减少对西方影视节目的依赖程度。通过传媒区域化战略,亚洲国家可以相互出售和发行自己制作的节目,依靠区域内供给来填补市场缺口,从而减少对西方影视节目的依赖性。 其二,亚洲国家通过交流区域内节目,在文化上也减少了来自西方的挑战和冲击,确保了当地的文化独特性与社会稳定性。如果亚洲观众受西方影视节目耳濡目染,
11、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变成西方价值体系的拥护者,其大量民族文化可能在暗中被置换或者同化,面临失去自身民族特色的危险;也会危及本国的社会稳定。因此区域内节目的流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弱化西方文化对本国市场带来的冲击,以及对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上的侵蚀。 2、问题:亚文化争端 传媒区域化的促成打破了中国长期以来所作的文化两分法的假定,把外来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的参照范围直接缩小到“东方文化”内部,使其内部亚文化族群之间的微妙差异逐渐浮出水面。 比如,在中国热播的韩国历史剧大长今引起的中韩两国人民关于传统医学知识的争论就体现了传媒区域化所带来的东亚文化之间的亚文化分歧。 大长今讲述了韩国历史上第一位杰出女御医长今的
12、传奇故事。片中展现出丰富的韩国宫廷医学文化,中国观众从中不难解读出古代韩国深受中国传统医术影响的文化信息。例如中宗患病,御医所参考的书目就是东汉大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 然而韩国电视剧中对这些中国观众熟悉的中医知识所做出的解释却无法得到中国观众的认同。剧中述及针灸和麻醉等医学技术是女御医长今所发明,然而根据中国历史记载,针灸技术早在中国东汉时期已经用于复杂病症,麻醉技术也是中国的名医华佗在使用麻沸散给患者麻醉后施行腹部手术时已经使用。中国观众对韩剧把“中医”解释成“韩医”的这种“篡改”行为表示出很大的不满。而此后韩国媒体把“汉字”解释成“韩国人发明的” , “活字印刷术”是“韩国人发明的
13、” , “李时珍”是“韩国人”等等行为更是掀起了中韩两国的文化之争。 这里不可否认的是,中国观众普遍的存在一种“文化中心”心理,这种心理基于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如韩国,日本,香港和台湾,都在文化上传承了中国的儒家文化的事实;这种心理会造成对中国儒家文化为中心为权威的肯定,而对周边传承的不同儒家文化的轻视或者否定。“文化中心”心理常使得中国观众把自身的文化理解和认同强加入韩国电视剧的叙事方式当中,当差异出现时,持有“文化中心”心理的中国观众则无法接受韩国电视剧不同的描述和解释。 这样类似的亚族群文化之间的分歧可能本已存在,随着跨文化传播的日益频繁,不同范畴的文化冲突和分歧将会变得越来越明显。对传媒和文化学者来说,在关注东西方文明冲突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东方或者西方文明内部亚族群文化的分歧,而由此带来的社会影响也同样不容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