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以国家能源发展需求为导向 建设一流热动特色专业.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2008104 上传时间:2019-03-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以国家能源发展需求为导向 建设一流热动特色专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以国家能源发展需求为导向 建设一流热动特色专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以国家能源发展需求为导向 建设一流热动特色专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论以国家能源发展需求为导向 建设一流热动特色专业.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论以国家能源发展需求为导向 建设一流热动特色专业.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论以国家能源发展需求为导向建设一流热动特色专业论文摘要:文章以华北电力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为例,介绍了热动特色专业的建设思路、教学改革措施、建设成果及专业特色等,可为相关院校、相关专业的建设和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经验。论文关键词:特色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能源动力;质量工程 为适应国家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引导不同类型高校根据自己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发挥自身优势,办出专业特色,“十一五”期间教育部、财政部将择优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通过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专业水平和特色,为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华北电力大学热能与动

2、力工程专业创办于 1958 年,原名为电厂热能专业,历经五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现已成为本校师资力量最强、就业形势较好、招生人数较多和学生成才率较高的专业之一,本专业累计毕业生人数已达 10616 人,在校生人数 2647 人。尤其最近几年,在两大电网公司和五大发电集团共同组成的校理事会的支持和帮助下,学科实力得到了质的飞跃,毕业生就业形势一直保持在全国各专业的前列。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已经成为我国发电领域最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得到了发电行业的充分肯定,在我国发电领域具有重要的影响。 华北电力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紧密结合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以培养“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热动专

3、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加强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优化师资队伍,强化实践教学,具有鲜明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特色和“电力行业”特色,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效果。 一、建设思路与改革措施 1.建立并形成热动专业人才培养调研机制 通过校理事会定期开展能源动力、发电(火电、气电、风电和核电等) 、环保等相关行业的人才需求形势调研和毕业生就业状况研讨与分析,根据国家的人才需求,制定适应不同专业方向的模块化、层次化人才培养方案。 2.以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所形成的规范性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教学管理模式为建设起点,加强精品教材的培育和建设 课程教学体现相关领域的最新发展,普遍采用国内外高水平的

4、新版教材,继续组织编写高质量的适用教材,形成深入开展教学研究的有效机制。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 有计划地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锻炼,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或研究机构做访问学者或短期合作研究;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企业的短期高级技术培训、生产一线观摩、调研和相关会议;聘请一定数量的具有企业生产和管理经验的人员兼职授课,形成学校和企业、学校和国内外大学及研究机构的定期人员交流机制。 4.改革实践教学,推进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为了适应我国能源与电力发展对全新实践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热能与动力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整合相关实验室资源,依托电站设备状态监测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本科生

5、设立的“能动之光”科技创新项目,建成了包含电厂实践教学模块、动力工程基础实验模块、热能动力工程实验模块、创新实验模块的集知识学习、技能拓展、工程训练、创新能力培养为一体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涵盖专业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综合实验、创新实验,能够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实现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的无缝链接,体现“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特色。 二、建设成果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是一门跨学科、综合性强、重实践的学科,着重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集现代信息技术与热能动力工程知识为一体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要求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不仅要掌握全面

6、的理论知识,而且必须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以适应现代能源、电力行业相关领域对高级人才的需求。华北电力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以国家能源电力需求为建设导向,从方向凝练、人才培养、教学体系构建、师资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专业建设别具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灵活多样 为适应国家能源电力行业发展的需要,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依托一级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点,在热能与动力工程和电厂集控运行方向的基础上,拓展专业方向,开设燃气轮机联合循环、核工程与核技术、制冷与空调工程、新能源等专业方向,覆盖主要发电形式,具有鲜明的电力特色。通过与国家大型企业合作,

7、采用“订单+联合”的培养模式,使专业教育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满足了国家对社会紧缺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和应用人才的需要,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加强基础、突出能力、注重创新,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 按照“夯实基础、突出能力、注重创新、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制定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既加强培养学生厚重的基础,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近年来热能与动力工程及相关专业方向毕业生的一次签约率超过 98%,毕业生因“作风扎实、动手能力强、有较强的创新精神”深得能源电力行业及其他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誉。 3.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积极打造优秀教学团队 高水平教师队伍

8、是专业建设的有力保障。近年来,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按“博士化、工程化、国际化”要求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引进急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用好现有人才,新引进的教师均为名牌高校的博士或博士后,有数名教师在华北电力科学研究院进行为期半年的工程化训练,有计划、分年度派教师赴美国、法国、英国、丹麦、日本等能源和电力较发达国家的高校或研究机构做访问学者。目前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教学团队教师队伍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位结构合理,2007 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 4.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核心打造课程体系,带动教材建设 根据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建设计划,以创建精品课程为课程体系建设重点,核心课程全部建成精品课程,同时

9、带动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教材建设,有力推动了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建设水平。到目前为止,已建成 1 门国家级精品课程、7 门省市级精品课程、3 门学校精品课程;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 3 门及其他教材 12 门。 5.建设特色实验中心,构建分层次、模块化的实验教学体系 热能与动力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构建了“专业基础-专业-综合-创新”分层次、模块化的实验教学体系,进一步丰富了华北电力大学“四模块”(基础实验模块、校内实践模块、仿真实验模块、校外实践模块)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2007 年 8 月热能与动力实验教学中心顺利通过北京市教委组织的专家组评审,荣获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称号。 三、鲜明

10、特色 华北电力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特色专业时刻以国家能源电力需求为建设导向,以其包容并蓄、均衡有道的精神,不断派生出一批新专业和学科方向,并将继续不断强化内涵、扩展外延,满足国家对能源电力不断发展的新需求,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 1.突出专业特色和行业特色 华北电力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以为国家能源与电力工业培养热动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主要目标,专业建设紧密结合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具有鲜明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特色和“电力行业”特色。 2.支撑学校的大电力学科体系 近年来,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针对国家能源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工作所形成的新的人才需求,调整和优化了专业方向的设置,从热能与动力工

11、程专业孵化出来的风能与动力工程、核科学与核技术等专业成为华北电力大学大电力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提升学校服务于我国能源电力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3.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完备,特色鲜明 从复合型人才培养角度出发,建立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理论与实验教学体系,课程设置实现了系列化、层次化、模块化、厚基础、宽口径,增加学生学习的选择性、自主性,体现“重实践、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特色。 4.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积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通过设立“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 ,采用校企联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为全校本科创新人才培养起到推动和示范

12、作用。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从 2007 年开始试办,选派优秀博士生导师做班主任,因材施教,2007 级实验班学生在大一第二学期末一次性全部顺利通过国家四级英语考试。实践证明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是成功的。 四、结论 华北电力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教学条件、师资队伍、实验条件都上了一个新台阶,已经成为我国发电领域最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得到了发电行业的充分肯定,在我国发电领域具有重要的影响。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对电力高校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人才培养更是关键,我们坚信,通过不懈努力,华北电力大学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一定会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热动特色专业,为国家培养更多能源与动力领域的优秀人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