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信托的内在优势探析摘要:文章主要时信托的内在优势进行了一番分析,揭示了信托所具有的财产所有权与收益权分离,财产独立性、有限责任、管理连续性与灵活性等制度优势和财产转移功能、财产管理功能等基本功能优势以及由此引申出来的融通资金、中介服务、投资、社会福利与公益、培育社会信用等衍生功能优势。关键词:信托;内在优势 一、引言 信托是指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将其财产权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进行管理或者处分的行为。信托是一种财产管理制度,适应了现代社会分工更加细化,财产所有权主体多元化,被广泛应用于民事、商事、社会公益等领域,对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
2、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一种重要的金融工具。 随着我国信托法 、 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 、 信托投资公司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和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的陆续出台,以及保留的信托投资公司重新登记的陆续完成,我国的信托业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在金融业中,信托业作为与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并列的四大支柱之一,有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推动资本形成,优化资源配置。作为国内目前为止惟一准许在金融和实业领域同时投资的金融机构,成为联结实业与金融资本,股权市场与其他要素市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金融纽带。 二、信托的制度优势 1所有权与收益权相分离。信托有效设立后,委托人转移给受托人的财产就成为信托财产。受托人可以像享有真
3、正的所有权一样,管理和处分信托财产,成各种交易行为的权利主体和法律行为的当事人。但受托人的这种所有权又不同于大陆法系民法上的所有权观念。受托人不能为自己的利益而使用信托财产,其处分权也不包括从物质上毁坏信托财产的自由,更不能将管理处分信托财产所生的利益归于自己。受托人必须按信托合约为受益人的利益妥善管理和处分信托财产。信托财产上的这种权利主体与利益主体的分离,正是信托区别于类似财产管理制度的根本特质。英美法上将受托人对信托财产的权利称为“普通法上的所有权” ,将受益人的权利称为“衡平法上的所有权” 。大陆法系国家只将受益人的权利称为“受益权” ,其所享受的利益称为“信托利益” ,并由作为民法特
4、别法的“信托法”予以专门规范。 2信托财产独立性。信托一旦有效设立,信托财产便从委托人、受托人及受益人的自有财产中分离出来,仅为信托目的而独立存在。这可形象地称为信托的“闭锁效应” ,具有风险隔离功能。它使信托财产在法律上与委托人、受托人、受益人的其它财产之间设立起了“隔火墙” ;信托财产具有债权人不得追及性和破产隔离机制,使其安全有了切实保障。从委托人来说,其既已将所有权让与受托人,其债权人自然就不能对不属于委托人的财产主张权利。从受托人来说,他承受的只是名义上的所有权而非实质的或真正的所有权,因此其债权人也无法对信托财产主张权利。从受益人来说,他的权利只是依照信托合约规定享受信托利益,因此
5、其债权人至多只能代位受益人请求受托人交出依信托合约规定所享受的信托利益,而不能对信托财产本身提出任何主张。受托人处理信托事务所生的利益,除依信托合约规定应支付与受益人的以外,应归属于信托财产;所生的损失,除非是由受托人失职造成,否则也应由信托财产本身来承担。受托人因信托财产的管理、运用或者其他情形而取得的财产,包括收益和损失,都归入信托财产,受托人不得以任何名义享有信托利益;除法律规定的情形外,对信托财产不得强制执行。我国信托法中有专门规定的条款,包括第 15 条、第 16 条、17 条、18 条。 3有限责任。有限责任在信托的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中都有体现。从内部关系来看,受托人负有依信托文件
6、规定为受益人利益管理处分信托财产,并支付应得信托收益的义务,但受托人因信托关系而对受益人所负的债务(即支付信托利益),仅以信托财产为限度负有限清偿责任。也就是说,只要受托人在信托事务处理过程中没有违反信托并已尽了职守,即使未能取得收益或造成了信托财产的损失,受托人也不应以自有财产负个人责任。当然,如果信托收益的未能取得或信托财产的损失,是由受托人的失职或违反信托契约而造成,那么受托人必须以自有财产负个人责任。在我国信托法中也有专门规定,包括第 26、27、28 条。从外部关系来看,狭义上仅指在信托事务处理过程中,受托人对因信托事务处理所发生对第三人的债务(合同之债和侵权之债)都只以信托财产为限
7、负有限清偿责任。进一步来说,由于信托财产名义上的所有权人是受托人,出面处理信托事务的也是受托人,因此,因管理信托所签订的契约以及所产生的侵权行为而发生的第三人责任,其承担人只能是受托人,受到损害的第三人无权请求委托人和受益人负责。受托人可将处理信托事务中所发生的损失和费用从信托财产中获得补偿,是为了使受托人不至因履行职责而受到无谓损害,从而更好地发挥信托的社会机能。当然,如果受托人对第三人的责任是因其违反信托契约而引致,则其个人责任不得排除,这同样也是为促使受托人更好地尽其职责。 广义上的信托外部关系包括了委托人、受托人和受益人分别与其债权人(含交易相对人)或其它第三人的关系。委托人以设立信托
8、的方式恶意逃避债务,为了保护其债权人的利益,债权人有权申请法院撤销该信托,但法院撤销信托时不能影响善意受益人已经取得的信托利益。 4信托管理的连续性。信托是一种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的财产管理制度,根源于信托管理的连续性。信托成立不因受托人的欠缺而受影响;已成立的信托不因受托人的更迭而影响其存续;公益信托中的“类似原则(the Cy-presdoctrine)”,即当公益信托所定目的不能实现或实现已无意义时,只要委托人在信托文件中有将全部信托财产运用于公益事业的一般性意思,使信托财产运用于与初始信托“尽可能类似”的其他一些公益目的上,从而使公益信托得以继续存在。我国信托法第13 条、第 52 条、
9、第 72 条都是上述的具体体现。 5信托的灵活性。(1)设立方式多样化。信托不仅可以通过合同设立,还可以通过遗嘱或者法律的直接规定而设立,在国外,还有宣言信托、回归信托、拟制信托等特殊的信托设立情形。信托设立方式上的弹性由此可见一斑。(2)信托财产多元化。就信托来说,凡具有金钱价值的东西,无论是动产还是不动产,物权还是债权,有形的还是无形的,都可以作为信托财产交付信托。信托产品的财产形式是不拘一格的,只要与一国政策、法令不相抵触,同时又有实际需求,大凡动产、不动产、有价证券、银行存单、现金、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等等,都可作为信托财产并服务于特定的信托目的。(3)信托目的自由化。信托目的自由化
10、,正如美国信托法权威 Scott 教授所言:信托目的,与人类的想象力一样没有限制。只要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和公序良俗原则,委托人可以为各种各样的目的而设立信托,包括短期的和长期的、特定的和不特定的、营利性的和非营利性的,等等。(4)实务领域宽泛化。从实务上来看,信托的种类极其繁多,利用的领域极其宽泛。凡涉及民事、商事、社会公益领域,信托设计都得以频繁运用。三、信托的功能优势 1信托的基本功能。(1)财产转移的功能。人们经常用“受人之托,代人理财”来概括信托的本质,前半句即可理解为指信托的财产转移功能。受人之托是信托得以设立的必要条件,如果委托人和受托人之间没有完成通过转移信托财产来
11、体现的交付行为,那么信托的存在是难以想象的。(2)财产管理的功能。 “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后半句自然指信托的财产管理功能。代人理财是一项信托完成使命的核心内容,受托人管理信托财产的直接目的是实现信托财产的保值和增值。 2信托的衍生功能。(1)融通资金的功能。融通资金的功能是指受托人管理运用信托财产引起了资金的流动,从而起到了融通资金的作用。信托机构在融投资中提供的是一揽子金融服务,架构委托人、受托人、受益人、投资项目的多边信用关系,可以是融资、融物和直接融资、间接融资的混合运用。信托融投资是商业信用关系,融通长期资金。(2)中介服务的功能。受托人作为委托人和受益人的中介,通过信托业务的办理,
12、特别是通过代理和咨询业务,受托人以代理人、见证人、担保人等身份为经营各方建立相互信任关系,为经营者提供可靠经济信息,为委托人的财产寻找投资场所等,从而加强了横向经济联系和沟通,促进了地区之间的物资和资金交流,也推进了跨国经济技术协作。(3)投资的功能。受托人可以按照信托契约将货币形式的信托财产参与社会投资行为所产生的功能,以致我国大多数信托机构都命名为“信托投资公司” 。信托机构成为目前中国惟一能同时涉足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产业市场的金融机构。(4)社会福利与公益功能。信托可通过以年金信托等信托业务,促进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可以通过公益信托业务,促进教育、文化、科技、艺术、慈善等各种社会公益事
13、业的发展。(5)培育社会信用功能。市场经济是靠法制和规则来维系运转的,其中法制和规则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信用,信用堪称市场经济真正的道德基石。一切信托行为都是基于信用基础之上的。虽然信用并不是信托的全部内容,但信托制度却有利于培养社会公众的信用意识,促进社会信用的构筑。 四、结束语 总之,对投资者来说,信托产品是低风险,良好收益的金融产品。对于融资方来说,信托融资相对于银行贷款而言:降低整体融资成本,节约了财务费用;融资期限较长,有利公司的持续发展;在不提高资产负债率的情况下实现融资,优化了公司资产负债结构,相对直接融资而言:上市公司通过配股,增发进行融资,在政策上有较多硬性规定,融资的规模和时机不能自主掌控;发行企业债券,显然比配股和增发更难;而信托融资可就方便多了。 参考文献: 1徐孟洲信托法学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136-144 2王淑敏,陆世敏金融信托与租赁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20 3黄达金融学(精编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