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肺主皮毛”思想在针灸临床实践中的运用初探【摘要】 通过文献分析并结合临床实践及病案,本文主要论述了“肺主皮”思想的内涵和外延以及在该思想的指导下针灸疗法在“皮病治肺”和“肺病治皮”两大病症中的运用。 【关键词】肺主皮毛 针灸 肺系病症 皮肤病 理论探源 据初步统计1, 黄帝内经中共有 12 篇 15 处明确论及到肺与皮毛的生理、病理的关系。 素问痿论中, “肺主身之皮毛”是“肺主皮毛”的最原始记录;相似的论述还有素问五脏生成 ,篇曰:“肺之合皮也, 其荣毛也。 ”其基本内涵是指肺与皮毛共同司主人体呼吸、调节体液代谢和体温,生理上密不可分,病理上相互影响2;其外延则认为“皮毛”是指一种卫外的功
2、能,是肺系的抗病屏障,而肺主皮毛是这种护卫肌表、抗御外邪侵袭功能的高度概括;皮毛位于肌表,是防卫病邪的首道藩篱,同时也是疾病发作的初始病位。肺主皮毛的这一外延正是说明其病位轻浅,处于肌表,因肺与大肠的表里络属关系、与脾胃母子相生关系,故肺主皮毛实则包含了阳明、太阴经脉,拓展脏腑与皮毛的间接关系。 2 临床运用 在肺主皮毛思想指导下,针灸临床运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皮肤、毛发病症从肺论治,概括为“皮病治肺” ;另一方面则是肺系病症通过从皮部及皮肤治疗而收效,简言之“肺病治皮” 。 2.1 皮病治肺 在临床实践中, “皮病”主要包括皮肤病和毛发病两类病症,皮肤病症主要有瘙痒、皮肤疮、疖等,
3、毛发病症主要是各种类型的脱发以及毛发颜色的改变。从其外延涵义来看, “皮病”也包括病邪轻浅、卫外功能失调的病症,如外感病症、鼻炎等表症初期。针灸临床常选用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穴位,耳穴以及经验穴或奇穴来治疗皮毛病症。具体穴位选择主要使用以下三种:正经经穴多用少商、太渊、尺泽、商阳、合谷、曲池、足三里、血海、三阴交以及相关背俞穴,如:肺俞、大肠俞、胃俞等;耳穴疗法一般选用耳尖、肺点、大肠点、风溪、耳背赤脉;大腿部风市前 2 寸,以及该穴上下各2 寸各一穴,共计三穴。 “肺主皮毛”针刺手法多根据“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进行,具体源于难经:中“当补之时,从卫取气;当泻
4、之时,从荣置气”针刺时,从卫分取气,浅留其针,得气后而推纳之,使其散气入脉中,故为补;从营分置气,进针深而留之,得气后再引持向外,提针至浅处,使脉气散于外,故为泻。此乃对于皮肤病症补泻手法最常用的针刺手法。 2.2 肺病治皮 肺主皮毛内涵表明肺与皮毛生理上相系,病理上相互影响,在治疗上也可以相互为用。在该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治皮”对于肺的疾病,如咳嗽、哮喘、外感能获得良效外,同时对肺所主病症,如防卫功能、鼻炎、水肿甚至因为肺金藏魄功能引起的精神病症均可以推而广之。穴位以及针刺手法虽然类似于在皮肤病症及其他轻浅病症中的示例,但是对于该理论的运用有更加广泛的外延,主要在对于肺系病症的诊断,以及治疗
5、手段和方式的拓展。通过对皮肤的阳性反应点来诊察肺系及皮肤病症、以及相关疾病。被熟知的是通过在肺经皮部、背部肺俞区以及风门等邻近区域的皮肤进行细致观察、切压,即可发现病症的蛛丝马迹。各种肺系病症在肺经的经脉循行路径上发现阳性皮损、红线等。又如慢性肺系病症可以在肺俞、风门、膏肓、太渊、尺泽等区域皮肤发现红色斑疹或点压疼痛敏感, 灵枢五邪中明确提出:“邪在肺,则并皮肤痛” ,且针灸资生经载:“哮喘,按其肺腧穴,痛如锥刺。 ”进一步在理论及根源上给予通过皮肤了解病情提供重要佐证。 肺与皮毛相生相合,两者通过经脉相互联系,各种经脉及无处不至的络脉主持着不同的皮部,穴位则是经脉在皮肤的特定敏感点。以肺俞为
6、中心的周围皮肤,与肺有着更直接的联系,中药外敷此处皮肤,可循经脉直达病所而获良效,从而可以治疗包括哮喘、过敏性鼻炎、卫表功能失调的汗症以及卫表功能低下的反复感冒等病症。 3 病案举要 汪某,男,50 岁,因“全身风团并瘙痒迁延 4 年,加重 1 周”前来诊治。自诉 4 年前,无明显诱因全身突发风团并瘙痒,后因凡劳累、伤风和纳食辛辣以及海产品病情加重。1 周前应酬饮酒加剧,经介绍前来寻求针灸治疗。刻下,全身散在红色风团,风团周围有紫暗抓痕、皮损干燥,患者于夜间及活动后瘙痒加剧。查:舌红瘦,舌下络脉瘀曲,脉细数。拟诊:慢性荨麻疹急性发作。治疗过程:首先,给予患者针刺双侧耳尖、耳背青脉放血;其次,针刺董氏奇穴驷马上、中、下穴,曲池、尺泽、血海、三阴交、合谷均为双侧,针刺手法采用“从荣置气”泻法,浅刺急出针;最后,对于商阳、肺俞点刺。刺血后,患者顿觉清爽,出针后风团渐退,瘙痒缓解,经三次治疗,彻底缓解,随访半年病症未复发。 参 考 文 献 1王颖晓.肺主皮毛理论的发生学思考J.四川中医,2007,25(3):3234. 2欧阳兵.“肺主皮毛”的科学内涵和临床意义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6,15(4):1215.